民办高职院校青年教师能力培养路径研究
2022-02-19杨然
杨 然
(武汉商贸职业学院,湖北武汉,430080)
青年教师是高校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学历高、视野开阔、精力充沛、思想活跃。教育部统计数据显示,2020年,全国高校中40岁以下的青年教师有906284人,占教师总数的49.44%,青年教师已经成为教学一线的生力军。[1]青年教师的师德修养、职业精神、专业知识以及实践技能不但直接关系到其自身发展,更关系到人才培养的质量,关系到学校的生存和发展。因此,做好青年教师培养工作,既是民办高职院校当前面临的一项重要课题,也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
一、民办高职院校青年教师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教学经验欠缺
目前,民办高职院校师资比较紧张,新进青年教师往往进校报到之后,就被安排承担课程教学任务。尽管参加了由省级教育部门组织的岗前培训,学习了高等教育的政策法规、高等教育学基本理论、大学生心理学基本知识、教学理论与教学方法技能等内容,但他们对高职院校学生基础差、学习积极性不高、自律性低等问题却缺乏了解和研究,因而很难理解学生的内心思想。此外,新进青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组织管理和调控能力也比较欠缺。[2]
(二)实践能力偏弱
近年来,毕业于全国各大高校的硕士或博士研究生在民办高职院校青年教师中的比例越来越高。青年教师的学历背景在不断优化,他们大多具有良好的教育背景和扎实的理论知识,但相对而言,他们缺乏实践经验,缺乏所学专业一线技术或操作岗位的工作经历,实践动手能力偏弱,对行业、企业生产一线的新技术和新方法不熟悉甚至不了解,在指导学生实习实训方面的能力有限,很难真正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开展教学,在培养能够学以致用的职业技能人才方面面临诸多挑战。[3]
(三)科研意识不强
青年教师在攻读学位期间,曾在导师的指导下开展过科研工作,但缺乏独立承担科研任务的经验,科研意识不强。有的青年教师由于刚走上教学岗位,无法有效地协调教学和科研的关系,从而忽视了科研工作。还有的青年教师由于掌握的学术资源较少,对学术前沿动态了解不足,容易盲目无序地进行课题申报和论文写作。从长远的角度来看,很多文章无法形成合力,不能形成后期课题申报和专项研究有效的前期成果支撑。[4]
二、民办高职院校青年教师能力构成
教师能力标准是教师培养体系中不可或缺的要素,它在明确教师培养内容、统一教师培养质量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本研究根据当前国家对高职院校教师提出的新任务和新要求,结合民办高职院校的发展现状和特点,初步勾勒出民办高职院校青年教师的能力构成要素,即教书育人能力、课堂教学能力、实践动手能力、科研和社会服务能力、信息化运用能力。
(一)教书育人能力
202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强调要“完善教师管理和发展政策体系,提升教师教书育人能力素质”。[5]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基本工作。教书是手段和方法,育人是根本和目的。育人重在育品,教育不仅要重视知识和技能的传承,更要重视品格的培育。育人能力就是教师用自己的知识和才能、品德和智慧影响学生的能力,是涵养自身品德、践行良好师德、培育学生道德的综合能力。青年教师在年龄、思想与生活方式等方面与学生较为接近,所以言行举止更容易被学生所效仿。青年教师只有坚定自己的教育理想信念,涵养教育情怀,将职业道德与职业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才能以人格魅力感染学生,得到学生的认可,成为学生的榜样。
(二)课堂教学能力
课堂是教师专业成长的主阵地。课堂教学能力是教师在完成教学任务的过程中,能根据学生学情和课程要求,熟练运用教学方法、演讲技巧和教育技术的能力。不同层次和类型的学校对教师课堂教学能力的要求又有所不同。民办高职院校的青年教师应针对高职学生文化知识基础薄弱、学习情绪化较强、对感兴趣的东西学习积极性较高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注重结合行业和企业的实际状况,运用工学结合、教学做一体的教学模式,坚持“做中教,教中做”,增强教学的生动性,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三)实践动手能力
高等职业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培养服务区域发展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职业教育实践性强的特点决定了高职教师不但要有扎实的理论知识,更要有较强的动手操作能力和丰富的专业实践经验,只有这样才能有效指导学生的实践活动,保证学生实习实训的教学质量。民办高职院校的青年教师必须熟悉对应专业开设的实验实训项目,掌握实训环节中必需的操作技能,熟悉企业生产工艺、工作流程、管理及企业文化等,这是“双师型”教师的必备要求,也是高职教师职业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四)科研和社会服务能力
高职教师开展科学研究,既可以主动为地方企业提供技术服务,解决企业“生产线上”的难题,又有助于更新实验实训的项目和内容,让学生参与解决实际工作中的技术问题,提高知识应用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6]因此,青年教师要有自主科研意识和为社会服务的意识,围绕区域产业需求,密切关注生产实践中的热点和难点问题,具备为地方企业,特别是小微企业解决生产、经营线上的难题的能力,以及在设计、咨询、培训、加工等环节开展技术技能培训和提供技术开发服务的能力。
(五)信息化运用能力
随着现代教育技术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方向的不断发展,教师的教学方式也更加多元化。因此,青年教师要能够适应“互联网+职业教育”的需求,具备运用各种信息化手段进行教学的能力,包括熟练地运用网络进行搜索、收集、整理、分析,运用各种教学资源数据,熟悉网络课程制作的全过程,能够利用互联网进行教学信息材料的上传下达,能够把信息技术、信息化方法与传统课程资源有机融合,优化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的能力。
三、民办高职院校青年教师培养路径探索
(一)增强立德树人意识
张伯苓在《教育者当注重人格感化》中指出:“任教育者当注重人格感化。人格感化之功效,较课堂讲授之力,相去不可以道里计。”[7]青年教师要实现教育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就必须理解和领会立德树人的实质和内涵,明确到底要“立什么德”和“树什么人”的问题。学校可开展一系列讲座、报告、座谈会、表彰会等形式的师德师风建设活动,加强青年教师队伍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使青年教师有意识地主动地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坚定理想信念,恪守高尚师德。通过课程思政等环节,结合研讨会、讲座、工作坊、座谈会、观摩等多种形式,让青年教师确立专业发展与思政工作的结合点,转变教育思想,改革教学方法,进一步提升课程思政的质量,探索课程思政建设的路径、内容与机制,挖掘课程教学中的文化内涵、德育因素、人文精神,关注每个学生的发展和成长,让教育回归本质。
(二)强化专业发展
教师专业发展是一个全方位的概念,并不只是单一的教学能力提升。为推动青年教师的专业发展,民办高职院校应设立定位准确、部门完善、职责清晰的专业化教师发展中心,以青年教师和在教学科研工作中遇到问题的教师为服务对象,以提升教师教学能力和业务水平为主要目标,遵循教师发展规律,负责构建教师成长体系,指导教师制定职业发展规划,引导青年教师形成自我驱动的终身学习方式,沿着“合格教师—骨干教师—课程负责人—专业带头人”的职业发展通道,在满足学校教学事业发展要求的前提下实现个人的职业价值。
建构主义认为,只有在一个人的知识无法解决他所面临的问题时,真正的学习才会发生。[8]这说明,人只有在充分认识到知识的重要性并对知识有强烈的需求欲望时,才能真正进入到学习的状态中。所以,民办高职院校应帮助青年教师在对自己有清晰的认识和把握的基础上,围绕学校总体规划和师资队伍建设目标,认真分析自身的优势和劣势,结合本专业的发展规划,从师德思政、教育教学、学术研究和组织领导力等多个方面科学合理地设立个人职业发展目标,明确职业发展路径,主动学习专业知识,使学校的发展与个人成长有机统一,实现共同进步。
(三)构建一体化培训体系
为了弥补省级统一岗前培训的不足,民办高职院校应结合本校的层次、类型和特点,开展校内岗前培训,帮助新教师全方位了解学校历史、文化、政策制度和发展远景,扣好职业生涯的“第一粒扣子”。岗前培训的内容需要包括:师德教育、校史教育、学校管理机制教育、信息技术教育。
师德教育即系统讲授高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邀请本校师德优秀的教师做师德报告,使师德教育深入人心。校史教育,即通过介绍学校建立、发展和变迁的过程等,增强青年教师对学校的认同感和归属感,让爱校荣校融入职业意识。学校管理机制教育,包括向青年教师介绍学校的教学科研工作规范要求、财务管理制度、教师队伍建设和管理等相关政策规定,让青年教师适应学校的软环境,顺利、规范地开展工作。信息技术教育是针对学校建设数字化校园和实施多媒体教学的实际,向青年教师讲授如何使用数字化教学平台、开展多媒体和网络课程教学等。
《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指出:“强化职前教师培养和职后教师发展的有机衔接。夯实教师专业发展体系,推动教师终身学习和专业自主发展。”[9]民办高职院校在加强教师职前培训的同时,还要重视教师入职后的培养,为教师的终身学习提供平台和机会。对于教师职后发展,学校既要整体统筹规划,又要考虑教师个人特点。通过经常性地组织开展名师讲座、示范课、沙龙、工作坊等活动,让青年教师尽快熟练掌握备课、授课、课堂组织与管理、实践操作等各授课环节所需技能技巧,站稳讲台。推行新教师先实践、后上岗的培养模式,帮助他们制订挂职锻炼的实施方案和计划,设立教师挂职实践专项经费,督促青年教师加强与行业、企业的联系。学校还应当依托于校企合作的深化,和大中型企业共建教师培养培训基地,开展教师实践轮训,丰富教师的行业工作经验,提升青年教师的实践动手能力,促进在职教师的专业发展。
(四)实施“双导师制”
以学校资深教师为主体建设学校导师队伍,发挥传、帮、带作用。通过学校导师的躬亲示范,让青年教师树立科学的教育思想,培养严谨的治学态度和精益求精的工作作风,增强教书育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根据培养目标和任务,通过相互听课、教学研讨、实训指导等方式,切实提高青年教师的教书育人能力和教育教学能力。设立指导教师津贴,提高学校导师帮扶青年教师的积极性,对在培养工作中有突出成绩的指导教师,推荐参加学校“伯乐奖”的评选,并给予表彰和奖励。
民办高职院校要加强与企业的合作,吸纳企业优秀员工,建设企业导师队伍。进行校企双元协同培养,是凝练深化教师原生优势、平衡发展态势的有效举措。[10]青年教师深入企业生产管理一线,在企业导师的指导下,熟悉公司业务和企业文化,了解公司内部管理制度及日常工作流程,参与企业项目研发或生产管理等实际工作。通过与企业导师的交流,强化青年教师的社会服务意识和专业素养,以便他们能更有效地指导学生向未来“企业人”的角色进行转化。
(五)鼓励教师参与教学技能竞赛
教学技能竞赛是综合培养和提高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和专业素养的一种重要方法。学校应鼓励并支持青年教师积极参加各级教育部门组织的教学技能比赛。通过备赛、试讲,大多青年教师在课程思政、教学内容的选择、课件的设计制作、语言的组织、肢体动作的应用等方面都会有较大程度的提高,从而达到提高课堂教学能力的目的。各种比赛不仅使青年教师有了展示自我的舞台,还为他们提供了交流经验的平台。
民办高职院校可以将青年教师教学能力作为职称晋升和岗位聘任的考核指标,规定40岁以下的青年教师晋升职称时,必须参加过一定层次的教学能力大赛,且需取得一定级别以上的成绩。对于在比赛中获得优异成绩的教师,学校应大力表彰和宣传,在参评各级教学评奖、教学立项时予以优先考虑,在职务晋升和岗位聘任时优先推荐。
(六)完善考核和激励机制
为确保青年教师培养工作能够取得实效,民办高职院校有必要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考核机制。通过教师自评、同行互评、学生评价等方式形成全方位、科学的考核评价体系,对青年教师进行考核。同时,将青年教师培养过程的参与度、完成度等结果作为年度考核、职称评审、岗位聘用、提升晋级、评优评先评奖等的重要依据,以激励青年教师的积极性和主动性。[11]
职称评审是引导教师行为的“指挥棒”,是教师队伍建设的关键抓手。2020年12月,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与教育部联合发布《关于深化高等学校教师职称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提出按照岗位类型、学科领域、研究类型和专业门类,分别制定科学合理的分类分层评价标准。[12]这一举措尊重教师的成长规律,有利于打造多元化、可选择的教师职业发展通道。因此,民办高职院校应根据学校教师发展的需要,建立适应学校发展、有自己特色、符合教师发展规律的职称评审制度,注重实践经验和动手操作能力的评价,使评审工作向实践教学能力倾斜,出台破格政策,鼓励有真才实学的青年教师脱颖而出。
民办高职院校应坚持“事业留人、感情留人、待遇留人”的标准。充分挖掘青年教师对学校发展的贡献力量,设立教学奖励基金,支持教学研究,对在科研和社会服务方面取得优异成绩的教师予以表彰。民办高职院校在努力增收的同时,考虑学校、教师的长期发展,不断增加培训费用,保证发展机会激励作用的发挥,实现组织、个人目标双实现的可持续发展。[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