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劳动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意义及实践路径

2022-02-19张晓琳

教育观察 2022年8期
关键词:理论课劳动时代

张晓琳

(广西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广西桂林,541001)

2020年7月,教育部发布《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强调:“在学科专业中有机渗透劳动教育。”[1]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中有机开展劳动教育是贯彻《纲要》的必然要求,一方面可深化大学生对劳动价值观的认识,另一方面也可以实现劳动教育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优势互补,促使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结合实践,使其理论观点在实践中得到检验,提升劳动教育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育人效果。

一、新时代劳动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意义

近年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劳动教育,把劳动教育视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的强大引擎。推动新时代劳动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势在必行,对于现阶段有效开展高校劳动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培养时代新人的客观要求

近年来,在大学生群体中出现了好逸恶劳、一夜暴富等错误劳动观,而大学生是未来建设现代化国家的主力。大学生的劳动精神面貌、劳动价值观念、劳动知识能力,以及他们是想通过劳动获得价值还是获取金钱,崇尚不劳而获还是劳动圆梦,关乎其能否成长为符合党和国家所需要的、能担当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优秀人才。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发挥道德引领和精神塑造作用,引导大学生理解并树立正确的劳动观,深刻认识劳动对个人和国家生存与发展的意义,促使大学生以积极的劳动精神面貌投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以往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存在重理论说教而轻实践、教育内容缺乏针对性等问题,以致对学生的吸引力和说服力不足、学生获得感不强。新时代劳动教育的融入促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将大学生的校园生活与未来工作连接起来,使大学生牢固树立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观念,进而崇尚劳动创造,涵养劳动情怀。[2]

(二)推动劳动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性与理论性相统一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高度“重视思政课的实践性,把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3]。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的教学不能囿于课堂这一狭小阵地,而要把教学的阵地拓宽至社会领域。思想政治教育课的教学要遵循“教材—实践—教材”的逻辑,以教材为基点去解读实践、指导实践,最后又回到教材,对实践进行总结。其主要教学目的是塑造学生的价值观,而正确的价值观不仅要通过教育,还要通过实践活动体验才能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有针对性地在教育过程中开展实践活动。新时代劳动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利于发挥课程协同育人的效果,促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理论性与实践性的融合,让学生于课堂内外深入了解社会,把从外部学到的理论知识内化为自身的信仰与动力;同时有利于弥合劳动与教育的差异性,使“有劳动无教育”“有教育无劳动”的难题得到有效解决,拓宽新时代劳动教育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培养什么样的人”的理论场域、实践场域,促进二者实践性和理论性相统一。

(三)聚散为整,构建完整劳动教育体系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明确提出要“全面构建体现时代特征的劳动教育体系”[2]。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意见》发布以后,各高校积极探索劳动教育的开展方式,但也存在着相关问题,如劳动教育的开展缺少相关资源与师资力量,劳动教育体系有待完善。一方面,从教育资源来说,高校缺少系统的劳动教育教学及实践资源;另一方面,从师资力量来说,缺少专门从事劳动教育的师资力量,缺少专门的人员探究劳动教育的科学开展,导致劳动教育开展方式单一,以简单劳动体验为主。

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在教学内容上注重知识与技能,在教学目的上强调塑造学生的价值观,在教学过程中坚持以实践为导向促进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这些无不与劳动教育息息相关。而且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在我国高校的课程设置中历史悠久,师资力量充足。二者有机结合能够充分利用有限的教学资源,寓劳动价值观、劳动理想的学习于劳动实践活动的开展之中,使劳动实践活动开展的意义得到升华,破解“有教育而无劳动”的难题。同时可以利用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强化劳动文化,助力完善劳动教育体系。

综上所述,新时代劳动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从长远来看,是适应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随时代变迁发展要求的必要举措,有利于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开展探索更多可能,有利于为中华民族的长远发展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而从当前来看,则可以弥补高等教育中劳动教育的缺失,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注入活力。

二、新时代劳动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现实困境

新时代劳动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从现实情况看,由于长期以来对劳动教育的忽视以及人们对劳动的刻板印象,基于新时代劳动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所面临的长期性、复杂性问题,其实依然面临着不少困难。

(一)劳动边缘化现象突出,缺乏对劳动的科学认知

自古以来,在教育领域便存在着“学而优则仕”“以分数论英雄”的风气,教育的目的是培养精英人士。受传统观念影响,有些学生考大学的目的便是成为“人上人”,逃离艰苦劳动,视劳动为一种负担。在教育的实践过程中,劳动在一定时期内曾被“妖魔化”为惩罚的手段,扭曲为改造学生思想的工具,且部分高校将劳动教育的开展等同于劳动活动的开展,将简单劳动,如清扫活动等同于劳动教育,加深了大学生对劳动的刻板印象,认为劳动就是干脏活、累活、体力活,排斥参加劳动。[4]劳动的外延是广泛的,劳动不仅是体力劳动,而且是脑力劳动与复杂的复合型劳动的统一,是工具性与意义性的统一,对其错误或狭隘的理解将或多或少阻碍大学生对劳动教育的正确认知。基于大学生目前对劳动的认识及高校开展劳动教育的现状,将劳动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存在一定的难度,学生可能会在心理上、行动上排斥,这是劳动教育进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以及劳动教育本身开展所面临的现实困难与挑战。

(二)劳动教育形式化问题严重,劳动教育体系有待完善

当前高校劳动教育处于起步阶段,尚未形成包含教学、评价等教育过程的完整体系,在教育内容上缺乏丰富性与完整性,在落实上有形式主义痕迹,极大地影响了劳动教育的育人效果。部分高校、部分群体未能正确领会《意见》中劳动教育的真正内涵,尚未从“劳动精神面貌、劳动价值取向和劳动技能水平”三位一体的高度规划和设计劳动教育实施体系,呈现出“离散化”倾向。[5]换言之,一些高校在劳动教育的顶层设计方面,缺少围绕劳动教育内容、教育方式、教育管理、教育考核等相关制度的精准设计与规划。由于缺少相关的顶层设计,劳动教育的师资选拔培养、教材选用、教学环节的设计与实施处于无序化状态,因此,课堂教学落实方面不能形成常规化、持续性的劳动教育活动。劳动教育的开展停留在简单劳动体验上,缺少适应创造性劳动、复合型劳动等劳动新形态,劳动教育的内容没有体现时代特征和社会属性,在大学生的就业导向、劳动精神塑造等方面的功能有待挖掘。

(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教学模式有待改进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理论性强且内容颇多,在课堂教学上以“灌输式”的教学模式为主导,课堂的主导权由教师掌握,教师能够把握课堂的节奏,在短时间内尽可能让学生掌握较多的理论知识。而其缺陷也是显而易见的,教学内容由教师提前设定,教师未能充分利用课堂的生成性资源引导学生参与到课堂当中,学生缺乏课堂的参与感及实践过程中的获得感。此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还存在实践导向、问题导向不足的问题,这导致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缺乏符合学生成长成才需要的内容,对学生吸引力不强,在促进学生自觉认同和接受方面效果较差,削弱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育人效果。

综上所述,新时代劳动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困境主要在于缺少对劳动的科学认知、完善的劳动教育教学体系以及科学合理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教学模式。对劳动的片面认识不利于激发学生参与劳动的积极性,而缺少完善的教育教学体系则无法高效、科学地开展劳动教育,无法更好地发挥新时代劳动教育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协同育人作用。

三、新时代劳动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路径

新时代劳动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目前虽然面临着诸多困境,但其对有效推进劳动教育开展的进程是有利的,因此,必须克服困难积极推进。结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劳动教育的特点,新时代劳动教育要有效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就要从机制保障和激发主体能动性出发,同时充分发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引领作用。

(一)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突出劳动价值观教育

当前在青少年中出现的关于劳动的不正确看法,归根结底是青少年的劳动价值观出现了偏差。因此,要以正确的理论、实践去引导青少年的价值观。马克思主义劳动观深刻揭示了劳动是人类的本质活动,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最显著的特征。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结合学科特点,加强大学生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的教育,使大学生认识到劳动于人、于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为此,一是要以马克思主义劳动观为价值导向,充分挖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蕴含的劳动观,并使其系统化,深化大学生的认识。二是加强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以来的党史学习教育,用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以来的奋斗历程和所取得的伟大成就激励大学生,使大学生认识到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个人的美好幸福生活也唯有通过辛勤劳动才能实现,从而引导大学生与好逸恶劳、不劳而获的劳动观决裂。三是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性与理论性相结合的特征,结合课程相关理论内容,积极开展实践活动,引导大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去观察社会、感知社会,如此才能形成协同效应,促使以往纯理论说教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动起来、活起来。

(二)挖掘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弘扬劳动精神

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两种基本方法,二者相结合能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效用达到最大。因此,新时代劳动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除了通过课程这种显性教育方式,还要通过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的隐性教育资源传播劳动价值观。所谓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是指注重开发利用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资源,通过比较隐蔽的形式,使受教育者在无意识间获得某种思想或经验的教育方式。[6]由此可看出,隐性教育的教育内容不具有强迫性,是受教育者根据自身需要、爱好自主选择的。因此,隐性教育与显性教育相比最鲜明的特点在于受教育者具有更多的主体能动性。就此而言,采取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弘扬劳动精神,使劳动精神在校园内像空气一样无所不在,就要充分利用好校园活动、校园网络平台等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载体,设置与学生兴趣、爱好相关的劳动文化内容、劳动实践,讲好新时代劳动者的故事,营造崇尚劳动、热爱劳动的氛围,让学生于无声处感知劳动的美好,起到润物细无声的作用。

(三)建立保障劳动教育有效落实的体制机制

“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如果没有制度化、规范化的设计,劳动教育的开展较为随意,教育效果难以保证。因此,要建立起保障劳动教育有效落地实行的体制机制。一是要建立有效衡量劳动教育的教学评价机制。劳动教育难以有效开展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在当前的高校劳动教育体系中缺乏完整的评价机构、评价原则、评价内容、评价方法,缺乏奖励机制。因此,必须建立评价机制,给学生以正反馈,以激励学生积极参与到劳动教育和劳动当中;科学评价教师的劳动成果,给教师以一定的激励,以此稳定思想政治教育和劳动教育的队伍。二是设置常规化、持续性的实践活动。结合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内容,从顶层设计每学期的课外实践活动,以使学生在参与活动中深化对理论知识的认同,锻炼自身的劳动能力。三是保证劳动教育开展所需的经费。无论是对学生和教师的评价奖励机制,还是实践活动的开展,都需要一定的经费支持,否则,制度难以落到实处。提升劳动教育的育人效果,需要完善的体制机制的保障。

(四)充分激发大学生的主体性

大学时期是学生为走向社会做准备的最重要的过渡时期,是大学生学习专业知识、提升自我的关键阶段,大学生不仅渴望在课堂中学习知识,更渴望在实践中提升自我、认知世界,为走上工作岗位做充足准备。因此,新时代劳动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着力点在于教学内容需充分贴合大学生的成长生活与内在需求,以充分激发大学生的主体性。一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要紧跟时政热点,结合社会实践的发展,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去解释现实世界,帮助学生从宏观上把握发展中的现实世界,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劳动新技术、劳动新形态的发展,提升大学生对自身竞争力的认知。二是重视发挥劳动模范的引领作用,围绕劳动相关主题,邀请劳动模范给

大学生上思政课,让大学生从劳动模范身上感受劳动的可贵之处,从平凡劳动者身上学习难能可贵的劳动精神,厚植大学生的劳动情怀。三是开展相关实践活动,注重契合学生自身需求,如引导大学生在社会实践过程中,用所学的劳动理论知识研究相关劳动课题,并给予相应表彰奖励,以此提升大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素养。

四、结语

劳动教育的主要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劳动素养。一个人的劳动素养像冰山一样,浮在水面上的人们可视的一部分是劳动态度、劳动技能,而真正决定劳动素养的是深藏水面下不能为外界所轻易看见的那部分,即其内部的劳动价值观。有了正确的劳动价值观的指引,个体才能养成良好的劳动素养。新时代劳动教育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将在培养学生劳动价值观方面起到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将在培养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方面画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猜你喜欢

理论课劳动时代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热爱劳动
拍下自己劳动的美(续)
e时代
e时代
e时代
独立学院公共体育理论课教学现状研究
医学院校基础化学理论课教学改革初探
新课标下中职体育与健康理论课有效教学策略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