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水墨画创作的教学探索
2022-02-19姚丽江苏省南通大学附属实验小学226010
姚丽(江苏省南通大学附属实验小学 226010)
水墨画是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创造教育”是陶行知先生坚持不渝的重要主张之一。陶行知先生说:“我们发现了儿童有创造力,认识了儿童有创造力,就须进一步把儿童的创造力解放出来。”因此,水墨画创作需要与时俱进。教师要引领学生以传统为基础,跳出固化临摹,推陈出新,探寻笔墨表现与儿童身心特征的契合点,以适切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喜爱民族艺术和传承民族文化的情感。
一、融入游戏,激发创作水墨画的兴趣
当前小学的水墨画教学中存在部分教师使用初高中的教学模式约束小学生,学生在被动中接受过多的水墨技巧,在被动中临摹成人的水墨画作品,这很容易挫伤他们的创作积极性。大多小学生都喜欢游戏,他们在游戏中能获得快乐也能获得成功的体验。因此,教师可将游戏融入水墨画创作中,一方面能满足幼儿的心理需要,另一方面也能促进水墨画学习的深度发展。
以苏少版一年级美术上册“水墨游戏”为例,教师先在黑板上贴上宣纸,再在上面示范浓淡干湿,接着教师问什么是浓,什么是淡,什么是干,什么是湿。小学生的形象思维还是比较强的,他们在直观的体验中很快识别浓淡干湿。有了示范,教师开展第一个游戏,让四个学生到前面来打擂台,听教师的口令画线条,谁完成得既快又好,谁就是获胜者。教师的指令为先画浓浓的线条,再画淡淡的线条,再画干干的线条,最后画湿湿的线条。教师开展的第二个游戏为按照要求画点,踊跃参与的学生先站在前面,教师先画一个点,接着要求学生画出淡一些的点、浓浓的一大块点、淡淡的一大块点。接着,将游戏升级,教师先是画出一条弯弯曲曲的线条,问学生能不能加上几笔变成另外的画作。这个游戏一方面让学生进一步掌握各种水墨笔法,另一方面也培养他们的创造能力。有学生在教师画的曲线旁,画上同样的两段曲线,看上去就如海里的波浪;有学生画了许多类似的曲线,又将这些曲线的一端聚拢起来,他们说像妈妈的发型。可见,教师创设的游戏环节挖掘出学生在水墨画创作的潜力,进而实现了他们个人的进步和发展。
二、链接生活,保持创作水墨画的热情
当水墨画与学生的生活相融合,一方面能开阔学生的视野,让他们感知美术之外的世界,另一方面也能激发他们创作的热情,使他们将所学运用于生活,进而产生符合他们独特气质的作品来。
以苏少版二年级美术下册“水墨画花”为例,教师先是拿出一簇牡丹花,让学生就着这些花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学生问的问题有花瓣是什么形状的,怎么生长的,花儿整体看是什么形态的,等等。接着学生的问题,教师反过来问他们,这些花都很美,但是花儿的美至少有两点,发现了吗?学生说一定是颜色美与花型美。融合生活,学生对牡丹花产生了兴趣。教师将画水墨画要用的工具材料展示在学生面前,从毛笔到墨汁;再从红的、粉的、白的、黄的、绿的等不同的颜料再到宣纸;又从吸水纸到水桶,不一而足。学生先是想象用毛笔蘸墨汁和颜料是不是就可以画出干湿浓淡不一样的墨色。教师先是什么都不指导,任由他们对牡丹的理解,对水墨画的好奇,肆意涂抹。接着,教师给学生展示使用毛笔的“三步走”:首先是指导学生将毛笔在水桶里整个润一下;其次是教师指导学生用笔尖蘸墨水,要求他们先蘸淡墨再蘸浓墨水;最后是教师指导学生用毛笔在纸上画线条,表面上看就像散步一样,不温不火,悠然自得。有了这样的三步,学生自己创造性地画横线、竖线、波浪线等。当学生画出的线条有浓淡的变化、有干湿的区分、有粗细的转换,这其实就是有几分水墨的韵味了。有了这样的铺垫,学生再去自由地画出生活中他们见过的牡丹。
三、个性指导,提升创作水墨画的技能
学生要提升水墨画的水平,要提升自己的美术素养,既需要培养自身的创新能力,也需要教师适时的个性化指导。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可将创作与个性化指导结合起来,让学生在适切的关照中获得技能,获得生长。
以苏少版六年级美术上册“水墨人物”为例,教师先是让学生欣赏《泼墨仙人图》,进而提问,这幅画的作者梁凯先生是怎样用笔墨语言来表现人物的。教师以问题驱动学生去思考,以让他们将视觉的焦点汇集到水墨上。学生说,画家通过浓淡变化的墨色来表现人物。教师追问,再观察人物的线条,看看有怎样的变化。教师的提问,让学生的视线回到具体的人物上。学生说,在人物的衣物上能感知出长短粗细的线条,也能感知有力、粗犷的线条。在教师的提问后,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五官勾线是不是一定就用线;头发是干擦还是用湿墨?衣服是一遍画成,还是在既擦又染的过程中,加工多遍而成?教师让学生自由选择,让他们选一个需要画的人物在画的过程中不断体验,他们在不断揣摩中提升水墨人物画的技能。
四、学科融合,丰富水墨画创作的体验
对于水墨画学习来说,学生要学会画,还要能画好,这需要一定的灵感,也需要他们具备一定的迁移能力,即将各学科的认知综合到水墨画的探究中来。
学生在学习统编教材三年级下册“燕子”时,就对这样的描写产生了兴趣,一身乌黑光亮的羽毛,一对俊俏轻快的翅膀,加上剪刀似的尾巴,凑成了活泼机灵的小燕子。这是课本的文字,他们产生这样的思考:能不能用画将作者的描述展露出来。学生将这样的想法告诉美术教师,这其实就是学生主动打破学科壁垒。教师建议他们采用水墨的方式入画,将想到的画出来。教师指导学生将语文教材获得的有关燕子的认知,以及美术中习得的水墨绘画技能迁移到当前的实践中去,最终形成自己的作品。教师先是教学生学着用笔尖蘸浓墨,在一笔点头之后,再二笔画身。接着教师提醒学生可用中等墨色,他们学着用笔尖浓墨,侧锋画两翅。接下来,教师教给学生去完成,让他们进行各种尝试。有学生想到用扁笔侧楞画出两长翅。腹部怎么画?学生先是自己试着调墨,他们觉得用淡墨,干些,两笔勾画腹部较好。对于第三笔,学生想到勾至燕尾,剩下来的就是画嘴巴、眼睛,还有爪子。不同学生采取的方式也不一样,有学生就采用的用毛笔轻轻地勾勒出爪子来,也有采取点的方式。最后,教师建议学生可以用朱砂点腮红。来自语文学科的灵感,被学生捕捉,被教师引导,进而展开师生间的水墨画体验。可见,多学科融合的小学美术水墨画教学就是帮助学生感受水墨画的艺术魅力,进而提升他们在迁移与创新中解决问题的能力。
水墨画讲究的是笔墨和色彩运用的趣味,彰显的是民族特有的文化与传统的美学思想。教师要改进教学方法,让学生在美术实践中不断创新。换言之,就是要让他们发现水墨变化的特征,进而运用点染、泼墨等技法,既体验传统文化又增强创造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