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核心素养下小学科学的巧教与活学
2022-02-19张洪彪四川省叙永县向林镇中心小学校646414
张洪彪(四川省叙永县向林镇中心小学校 646414)
核心素养是关于学生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综合表现,是每一名学生获得成功、适应个人发展和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共同素养。学校教学要以发展学生核心素养作为首要任务,各级各类学校要从教学实际情况和学生特点出发,把核心素养和学业质量要求落实到各学科教学中。
一、巧聚焦,活欲望
强烈的欲望是学生主动学习的动力,只有学生有了学习的主动性,才能让课堂变得生动而有趣。实践证明,在科学教学活动中,适时地制造奇迹是激发学生强烈科学学习欲望的有效途径和方法,能让学生在课初便对学习过程充满期待,从而保持良好的学习欲望,主动吸取新知。比如,在教学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电路》单元第6课《导体和绝缘体》时,为了快速激发学生探索新知的欲望,笔者用学生熟知的塑料瓶、导线、小灯泡等生活用品自制了一盏“智慧灯”。在课初,结合学生的猜想,设计用两枚“戒指”开展“变魔术”活动,让学生参与见证能否点亮小灯泡的过程。其结果是一枚“戒指”不能点亮小灯泡,一枚“戒指”神奇地点亮了小灯泡,以此很好地引发了学生的思考。在学生正充满好奇之时,教师借助希沃白板的“蒙层”功能逐渐呈现制作两枚“戒指”的导线展开图,随着白板上展示的两截导线越来越完整,加上教师用白板的书写功能所做的圈画,学生在直观对比中很快发现两枚“戒指”中的一枚表层胶皮完好,另一枚两端胶皮被剥掉了。在学生发现两枚“戒指”的不同后,教师再让学生用两截导线分别连接“智慧灯”的两极。通过学生的亲自验证,最后确认两端露出铜丝的导线能点亮“智慧灯”,而两端胶皮完好的导线不能点亮“智慧灯”。本活动的设计,很好地实现了课初激趣和知识引入,很快让学生认识到生活中有的物体容易导电,有的物体不容易导电;也让学生产生了进一步探究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能像导线里的铜丝一样容易导电(是导体),哪些物体是像导线表层的胶皮一样不容易导电(是绝缘体)的迫切心理,很好地起到了聚焦作用,为后续教学做了很好的铺垫。
二、巧设疑,活思维
良好的设疑可为旧知的巩固和新知的学习铺路搭桥,能把学生引进“最近发展区”,启发学生借助旧知获取新知,实现知识的正迁移。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学生头脑里产生的疑问越多,他们对课堂上讲解的知识和新教材的兴趣就越高。”可见,在科学课堂教学中的巧妙设疑,能引导学生开启科学思维,主动探究科学知识,这也是教师作为课堂引导者的重要体现之一。广大科学教师都知道,学生的思维一旦得到发散,便能将教师单一思考的科学课堂变为全班师生多元思考的科学课堂,推动学生主动地由“学会”向“会学”转变,也有利于教师适时了解学生思维动态,做到有的放矢地教。学生问题意识的强弱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情绪和思维状态的好坏,影响着学生对学习内容的理解和情感的体验,如果设疑应用得当,不但能使学生对科学知识的学习更具深度,而且能更好地训练学生思维。
三、巧评价,活探索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指出:“科学课程的评价应能促进科学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评价既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因此,在科学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利用激励性的评价,让学生始终对所学知识保持饱满的激情和学习的主动性。通过近年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观察与实践,笔者深刻体会到,在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中,教师的一句激励性的评语、一个充满爱意的眼神、一个鼓励上进的动作等,都会对学生的学习心理产生积极的影响,也能促进学生对科学知识的主动探究,哪怕是当学生的发言或提问与教师的课前预设出现了偏差,教师也要合理地给予关注和引导。教师积极的支持态度,能鼓励学生更好地自主探索和营造出一种活跃、自由、发散的课堂氛围,也能增强学生的探究意识和提高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
四、巧实践,活应用
陶行知在《论教学做合一》中提出:“先生拿做来教,乃是真教;学生拿做来学,方是实学。”小学科学本身就是一门实践性课程,教师应引导学生开展大量的动手做的活动,多让学生在动中学、做中悟,让他们在自主实践中直接学习新知、活跃思维、训练技能,而不应让学生只是在听教师的讲解中间接学习。例如,在教学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物体在水中的沉浮》一课时,笔者提前一天让学生在家中找一些不同材质的物体(如泡沫、干木块、铁钉、石子等),让学生在课前先自主动手实验,并记录下实验结果。这样,在第二天的学习中,学生带着自己的实验发现进入科学课堂,自然对不同材质的物体在水中的沉浮情况会有更加深刻的理解。再如,在教学《食盐到哪里去了》一课时,笔者并没有一进课堂就开启教师的讲授模式,而是将课前准备好的沙子、石块、高锰酸钾、糖、味精等多种材料带进教室,先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按“温馨提示”进行实验尝试。通过学生的自主实践,学生发现高锰酸钾、糖、味精等物质放入水中后,会变成极为细小的微粒均匀分散在水中,而沙子、石块放入水中却沉入了水底。有了学生先期的自主实验和理解,加上教师的合理引导,学生便对“溶解”和“不溶解”现象有了很好的理解。通过反复的研究发现,实践是让学生在亲历问题解决过程中形成问题解决能力的有效途径。因此,在科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打破时空限制,多为学生创造课内和课外实践的机会,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新知、学会应用、训练技能,让科学课堂教学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五、结语
在科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紧密围绕“核心素养”体系,结合小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对教学活动进行精心设计,努力做到将知、情、意、行融为一体,以活动为载体激发学生求知,用巧妙设疑启发学生的思维,用良好评价激励学生主动学习,用实践引导学生开展自主探究,以提高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效益和促进小学生形成良好的科学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