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生活化情境教学的实践尝试

2022-02-19李慧敏福建省泉州市惠安县前洋小学362100

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 2022年3期
关键词:生活化道德法治

李慧敏(福建省泉州市惠安县前洋小学 362100)

“生活化教学”源于我国近代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论”,这一理论的提出对于我国整体教育局势的改变都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不仅转变了传统应试教育思想为学生带来的沉重负担,更是强调教学重心向现实层面迁移,引导学生在建立生活认知的基础上,充分结合个人理解来汲取丰富的知识养分。因此,这一教学理论不仅能够有效解决传统道德与法治课程实用性不强的问题,同时还能最大限度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其更加投入地参与到课堂活动之中,故而值得教师对其进行深入的思考研究。

一、生活化情境教学的内涵解读

关于“生活化情境”教学的解读,源于陶行知先生在生活教育理论中提出的三个方向,也就是“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三位一体”。通过这三个层面,能引发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关于教学资源、途径以及方法的思考,因此不难理解其教育内涵强调的是“扩大教学空间”,将以往狭隘的知识层面转移到更开阔的现实场景当中,引导小学生对生活中的“道德与法治”知识进行独立思考总结。如此才能够起到深化教学的效果,使学生在掌握知识原理的同时,也能够获得相应的使用技巧,从而实现对学生行为能力的培养。

二、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的发展现状

1.教学方法相对落后

在开展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的过程中,目前存在较为明显的问题,便是课堂教学中“理论解读”环节占比过重。但对于低年段的小学生而言,由于其认知基础薄弱,生活经验匮乏,因此,教师一味进行理论解读并不能够帮助学生充分吸收知识,反而会导致课堂内容过于枯燥,进而使得学生进入到“被动学习”状态。此外,从另一个层面而言,这样的教学模式下,学生缺少自主思考空间,课堂上收获的内容完全是按照教材思想进行复刻。因此,更是没有形成个性理解,无法对学生的独立人格特征进行塑造。

2.教学实用意义不强

教学过程中,“理论讲解”过多带来的另一层影响,便是知识内容的实用性不强,没有对学生在生活方式或行为习惯产生引导作用,因此进一步削减了道德与法治课程开展的实际价值。对于低年段的小学生而言,其学习知识的主要目的是能够从中获得启发,使学生不仅能够逐渐形成正确的认知基础,同时也可以获得独立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然而,由于实践教学过程中,教师对道德与法治内容的解读过多集中在理论层面上,不仅会造成学生的理解困难,同时也导致对学习的印象不深,无法将课堂中的知识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从而缺少实践应用的知识价值。

3.忽略学生兴趣培养

兴趣是改变学生认知能力的关键,同时,也是现代化教育与传统教育之间的本质区别。只要保证学生对课堂带有强烈的参与热情,才有可能实现其在课堂中自主思考并独立探究,从而整体提高教学效率。但通过目前对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的观察可以发现,大部分教师在教学安排中,都缺少对学生的兴趣培养的设计与方案。如此,便导致了学生仅仅是机械化地跟随教学节奏进行学习,课堂上缺少发散思维的关键契机,因此教学效果并不能够达到理想状态。长此以往,这样的教学模式最终只会导致教学时间与投入精力不断增加,学生与学习之间的距离也在不断拉远,违背了现代教学的发展观念。

三、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生活化情境教学的实践途径

1.“生活即教育”——开发现实教育情境

生活化情境的构建,首先需要拥有充足的场景资源作为填充,如此才能够保证课堂框架更加饱满,同时学生能够接触到的知识信息更加丰富。教师在进行生活化场景构建的过程中,应当注重从不同方向来汲取教学素材,以便于能够契合学生需求打造理想的教学场景。

(1)基于学生认知经验提取情境素材

基于学生“认知经验”得到的素材资源,主要是指教师贴近小学生的现实生活进行选材,寻找符合其思维特征的事物、现象以及活动,以此作为教材中理论知识的案例补充,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获得充分的对照经验,从而消除学生对教材的理解障碍。

以人教版一年级上册第6课《校园里的号令》为例,这一章节知识的主要教学目标在于建立学生的“规则意识”,使学生明确在集体生活中,“规则”的重要意义与“遵守规则”的必要性。但一年级学生正处于独立意识觉醒的阶段,不仅难以正确地看待“规则”,甚至还会产生抵触情绪。为此,教师可以结合小学生的现实生活来为其构建演绎场景,使其能够凭借主观判断对“校园号令”产生正确认识。如“午休进餐过程中,由于不遵守班级秩序,学生小A不慎被热汤烫伤”;“学生小B做事拖沓,经常听到集结铃声后还在操场玩耍。结果在升旗仪式中,由于小B缺席,导致班级错失流动红旗”。教师可以利用这些发生在学生身边的真实情景,引导学生进行自主评价,通过讨论这些行为造成的影响,从而逐渐意识到“校园号令”的重要性。

(2)基于现实新闻案例提取情境素材

除了贴近小学生现实生活来选择相关的场景素材之外,教师还可以借助丰富的新闻案例,将之引入到课堂中与学生的现实行为进行对比,鼓励学生独立对新闻进行反思与评价,如此在培养学生辩证思维的同时,也有助于加深对学生在课堂中的学习印象。例如,在二年级上册第15课《可亲可敬的家乡人》一课中,教师可以浏览当地新闻网站,了解发生在学生家乡的真人真事,由此引入到课堂当中,结合案例来引导学生进行分析,讨论人物为什么可亲可敬?生活中又应当成为怎样的人?有效深化教学效果,促使学生通过课堂提高认知水平的同时,也能够建立起正确的价值观念。

2.“社会即学校”——拓展生活教育途径

除了丰富课堂情境之外,教师需要将课堂作为窗口,引导学生通过道德与法治学习认识到更多的生活事物,如此才能够形成健全的认知基础,塑造学生完整的人格特征。为此教师需要以课堂作为延伸,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社会百态。

(1)教育回归生活,模拟家庭情境

生活化情境的最大价值,在于其不仅能够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程度,同时,更是可以为学生提供实践场景,使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不再仅仅停留在思考层面,而能够带着问题走入到现实场景当中,思考该如何正确处理遇到的问题。如此一来才能够真正将学生的思想认知转化成行为能力,进而促进教学水平的提高。

例如,在《团团圆圆过中秋》一课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回忆:“每年的中秋节,都是和哪些人一起度过的?在这一特殊节日中,都会有哪些活动?”教师可以为学生介绍中秋节的由来,以及节日在传统文化中的象征意义。在此基础上引出“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同时组织学生讨论在节日期间,该怎样与亲人长辈相处。在开展教学的过程中,有效深化学生的学习水平。

(2)知识拓展延伸,丰富课程信息

道德与法治课程是引导学生正确认知社会,并培养良好行为习惯的一门课程。因此需要教师避免将教学范围限制在课堂或校园层面,而是应当以教材作为延伸,主动吸引更加丰富的教学资源,从而为学生构建真实的社会场景,使学生能够在教师的引导下汲取更多的知识信息。

例如,在二年级上册《我们不乱扔》一课中,教师可以与当地的环卫部门取得联系,了解日常处理垃圾的工作流程,包括怎样对垃圾进行分类、每天要回收的垃圾总量、对环境危害最严重的几样垃圾以及生活垃圾的处理技巧等等。随后在课堂中为学生介绍这些信息,同时构建生活情境,组织学生一同展开“垃圾奇遇记”的讨论,交流垃圾流入到自然环境后会产生哪些负面影响,又会对哪些方面造成危害。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能够引导学生认识到乱扔垃圾的危害性,同时也拓展了其知识层面,更加客观地认识到不文明行为对生活产生的影响。

3.“教学做一体”——创新教育活动手段

教育手段的创新同样是必不可少的环节,只有丰富多彩的课堂学习活动,才能够发挥出各类教育资源的完整价值,使学生在积极参与的同时,逐渐形成强大的行为能力,从而发挥出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完整价值,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有效提升。

(1)采用信息化教学

小学低年段学生的想象力虽然丰富,但是对事物的理解能力却存在客观不足。因此教师在引入丰富生活场景的同时,也要关注此类信息在课堂上的呈现手法,以此增进学生对不同场景的代入感,并有效帮助其捕捉到重点知识信息。为此,教师可以借助信息化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设备的形象演绎功能,为学生构建更加真实的生活场景。例如,在一年级上册第7课《课间10分钟》教学中,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设备为学生展现有趣的游戏活动,引导学生认识课间生活的丰富多彩,并了解各种有趣的集体活动方式。接着,教师利用多媒体设备为学生演示在游戏过程中的注意事项,如开展活动期间的危险行为、各种保护措施,受伤后的处理方式等,使学生能够使用正确的方式来参与校园生活。

(2)开展角色扮演教学

低年段的小学生热衷模仿,且想象丰富。其大部分认知基础与行为能力,都是通过模仿从而获得的。为此教师可以把握这一特征,引导学生在不同生活场景下进行大胆探索与尝试,从而有效提高学习兴趣。例如,在一年级下册“干点家务活”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回忆生活中父母整理家务的场景,然后让学生分别代入“父母角色”,模仿其叠被子、挂衣服、洗碗、擦地的场景,而在模仿过程中,其余学生可以进行细节补充,如“洗碗需要用洗洁精”“挂衣服应该先抖一抖”等。这样不仅保证了学生掌握正确劳动的方式,同时也能在一定程度上理解父母的辛苦,从而使学生在课堂上获得更加真实的学习体验。

四、结语

基于陶行知先生“生活教育理论”,对教育生活化情境的内涵进行了思考。并结合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分别从“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一体”这三个层面,讨论了生活化情境的构建以及具体应用,希望能够起到一定的参考作用。

猜你喜欢

生活化道德法治
初中生活化写作教学实践
送法进企“典”亮法治之路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如何让数学教学生活化
初中数学生活化教学初探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如何将数学知识生活化
反家庭暴力必须厉行法治
以德促法 以法治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