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政治教学中学生法治意识的培养研究
2022-02-19杨徐欣江苏省扬州市邗江区蒋王中学225012
杨徐欣(江苏省扬州市邗江区蒋王中学 225012)
作为社会建设的接班人,高中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思想认识日渐成熟,并逐步形成了自身独特的思维方式,且正处于青春困惑期,容易出现心理与行为的偏差。囿于社会经验有限,以及受到社会不良思想的影响,高中生往往容易在法治观念淡薄以及禁不住诱惑的情况下做出违纪违法行为,走上人生歧途。国家大力倡导依法治国,同时,教育部提出将法治意识作为高中生政治核心素养的背景,政治教师应积极探索培养学生法治意识的有效途径,加强对学生的法治教育,助其更好地走出校园,走入社会。
一、创设教学情境,加强学生知识理解
当前的众多教学方式中,情境教学法是较为常用且有效的一种教学方法,主要是由教师依据教学内容创设特定教学情境,引导学生参与其中,获得情感的体验,激发求知兴趣,并根据情境内容加强对知识的理解,实现教学效率的有效提升。在高中法治教学中,教师也可以通过创设教学情境,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法治知识,培养法治意识。
如在教学“政治与法治”第三单元第八课《法治社会》的内容时,教师可根据教材中的“探究与分享”案例创设相应教学情境,让学生通过角色扮演深入情境之中,加强对相关法治知识的了解。课前,教师可让学生自行查阅“人民调解员”的主要工作任务,了解制度相关内容,让学生通过在课堂上分别扮演老许、村人民调解委员会主任、人民调解员等角色,对案例情况进行还原,融入现场氛围中,学生通过观看表演以及教师的适时解说,更好地了解人民调解制度的作用。随后,教师引导学生谈一谈自己对于人民调解制度的认识,结合案例说一说该制度是如何发挥化解社会矛盾作用的。如此,通过演一演、讲一讲以及教师的适时引导,学生对课堂知识的了解更加深入,有利于在日常生活中运用法治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增强学生法治意识。
二、开展议题讨论,培养学生法治思维
从当前“政治与法治”内容编排来看,教材各模块都有相应的议题设计,因此,议题讨论也是高中思政教学的重要方法。在学生法治意识培养中,教师更应该选择学生所了解且与之生活相关的议题,引导学生进行有效辩论,实现思维的碰撞,在交流与探讨中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法治思维。例如,在“全面依法治国”这一单元的“综合探究”中有这样一个议题,“法治如何让生活更美好”。教师可引导学生就该议题进行讨论,通过探讨法治与生活的关系、法治与社会的关系,列举生活中的法治案例,谈一谈进行法治社会建设的重要意义。同时,也可讨论完善的法治体系为人们生活提供了怎样的保障。就如陶行知所言:“我们要教人,不但需要教人知其然,而且要教人知其所以然。”通过教学议题,学生就法治的重要作用进行深入剖析,对依法治国形成更为深刻的认识,也更清楚地理解国家如此重视法治建设。如此刨根究源,学生对法治知识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法治思维得以培养,有效提升了教学效果。
三、引入法治案例,培养学生守法观念
在高中“政治与法治”教学中,案例教学法也是一项重要的教学方法。教师通过选取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真实案例开展教学,可以有效提升教学效果,培养学生守法观念。在案例教学中,教师可引入多媒体进行真实案例图片、视频、新闻截图、法律裁决等内容的展示,加强学生的直观感受,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
在案例的选择上,教师一方面可选取已经取得审理结果的案例,让学生了解违法犯罪应承担的后果以及案件的裁决依据和案件审理程序,明白法治的公平公正。例如,在开展“全民守法”相关知识的教学时,教师可向学生展示酒驾肇事案例,通过新闻截图、法律文件展示、庭审宣判视频播放、肇事者与受害者家属采访视频播放等,让学生直观了解违法犯罪的代价,所造成的社会影响和对他人的伤害,使学生增强守法观念。
另一方面,教师可选取正在发生且常见的生活案例,引导学生从法治的角度进行分析,并提出解决方案。例如,对广场舞扰民案例进行分析,跳广场舞是公民的基本权利,也是我国群众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但广场舞扰民则违背了和谐社会建设要求,损害了他人利益,如何协调二者之间的矛盾。教师可引导学生进行探讨,寻找解决方案,让学生明白在行使个人权利的同时不可损害他人利益,培养学生的守法观念。
四、组织实践活动,增强学生法治意识
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言:“中国教育之通病是教用脑的人不用手,不教用手的人用脑,所以一无所能。中国教育革命的对策是手脑联盟,结果是手与脑的力量都可以大到不可思议。”陶先生的这一教育理念非常具有前瞻性与指导价值,当前的很多教育活动都践行了这一理念。在高中思想政治教学中,教师也应认识到,思政教育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其中,不仅是理论教学,还应结合实践,让学生在动手与动脑中深刻掌握知识,特别是法治知识的学习与法治意识的培养,应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知法、懂法、守法,能够学用并举,将法治理念深入脑海深处。
具体而言,教师可以结合教学案例举办模拟法庭活动,让学生在活动过程中了解法治知识,增强法治意识。也可以采取议题式教学方式,让学生就相关议题准备材料讨论思考,并通过讨论与实践得出结论。此外,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学校资源,以及社区资源组织校内外实践活动。例如,举办法治主题演讲活动、征文活动、主题展览等,或每周安排学生就学校宣传栏的普法专题内容进行更新,让学生自行筛选社会热点事件进行法治基础知识的普及。另外,教师还可以加强与社区的联系,及时了解社区法治问题,让学生参与社区居民矛盾调解活动,辅助人民调解员做好调解工作,实现知识的有效利用。
总之,高中阶段是学生成长成才的关键阶段,是学生走入社会的准备阶段,培养学生法治意识,促进学生遵纪守法,规范自身言行,有助于和谐社会的建设。教师肩负着学生法治意识培养的重任,应该清晰地认识到自身教育工作的重要性,积极分析学情,主动了解社会现状,以真实的案例开展法治教学工作,引导学生参与法治实践活动,以有效增强学生法治意识,培养法治思维与守法观念,争做文明守法的社会主义新青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