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疗养地(Kurort)与疗养公园(Kurpark):形成、发展、空间模式与景观设计特点
2022-02-19向鹏天
向鹏天
黄秋韵
李树华*
德国疗养地(德文:Kurort)是一个特殊的地理空间概念。这些疗养地因温泉(矿泉)、矿泥、海滨、高山气候等具备疗养和促进健康功效的资源开发而兴起,吸引周边城市乃至其他国家的患者慕名前来,由此带动旅游业和相关服务行业的发展,形成了以医疗服务为特色的小镇。德国疗养地不仅历史较为悠久,而且注重疗养地范围内的环境,包括道路、广场、公园绿化等基础设施的规划设计,以保障疗养地良好舒适的体验和满足本地居民的生活环境需求,对公园、道路、排水等公共基础设施的投入也被认为有力塑造了19世纪德国疗养地的声誉[1],此后德国形成了以疗养地和休养地(德文:Erholungsorte)为主的健康旅游胜地体系。
目前研究德国疗养地主要从历史、旅游产业等角度出发,较少关注疗养小镇的景观,国内对德国风景园林的关注多集中于棕地生态修复、历史古典园林、园林展、城市公园等[2],缺乏对于分布在中小城镇的疗养地及相关绿地景观营造的研究。
1 德国疗养地概述
1.1 疗养地的形成与发展阶段
同欧洲大多数疗养温泉相似,德国目前境内疗养地的开发和温泉(矿泉)利用的历史可以追溯至罗马帝国时期。17—18世纪受到古典时期罗马文化和17世纪英国温泉旅游的影响,休闲活动既被认为是温泉疗养的组成部分,也构成了上层阶级社会活动的主要内容。温泉疗养医生群体对德国温泉疗养的发展和推广起到了重要作用,患者迫切需要医生和从业人员的专业指导,当时的旅游手册从可选用的疗法类型、温泉特性、适应症,以及嗅吸、浸泡、饮用等医疗方式的搭配使用等都做出了详细介绍[3]。
19世纪温泉疗法不仅受到现代医学的冲击,也面临来自Vincenz Priessnitz(1799—1851)、Sebastian Kneipp(1821—1897)等创立的新疗法的挑战[4]77-86[5],各类疗法开始在疗养地开展了相应的实践,进一步促进不同类型疗养地分布格局的形成。根据德国温泉联盟和旅游联盟的最新分类,德国的疗养地(德文:Kurorte& Heilbäder)的主要类型如表1所示[6-7]。
表1 德国疗养地主要类型
20世纪以来,疗养地更为注重为大众健康服务,1957年德国将疗养(德文:Kur)的治疗方式划入健康保险覆盖范围,被认为进一步促成了德国疗养事业的发展及德国式疗养小镇的成功,疗养地逐渐融入国家健康保障体系并成为重要组成[8]。如今德国的疗养地需要由德国温泉浴疗协会(德文:Deutscher Heibäderverband,英文:German Spa Association)和德国旅游协会(德文:Deutscher Tourismusverband,英文:German Tourism Association)的共同考核,满足规定的条件才能获得正式的认证。截至2020年的最新数据显示,德国共有417处认定的疗养地[9],其分布区域主要集中于阿尔高(Allgäu)、波罗的海(Ostsee)、罗格岛(Rügen)、黑森林(Schwarzwald)、乌塞多姆岛(Usedom)等地 。目前由德国国家旅游局(德文:Deutsche Zentrale für Tourismus e.V.)官方网站推荐的疗养地共60处[10],其分布位置如图1所示。
图1 疗养地分布
1.2 德国疗养地的公园
疗养地所在的小镇内,公园绿地在数量、面积和质量上都较为可观,其中也不乏作为历史文化遗产且有着悠久历史的公园。在疗养地形成早期,德国模仿和学习了英国的温泉地(英文:spa),沿用了英国温泉地的建设模式[11]65,将花园、散步道(英文:promenade)作为温泉疗愈必不可少的要素,也形成了当今疗养地公园绿地的雏形。当时医生与患者普遍认同健康的过程是疗愈和休闲娱乐的结合,而作为社交活动中心的花园是一处设计后得到人为控制的自然地,权贵们在其中能惬意地进行室外活动和呼吸新鲜空气[4]32。但是与英国不同的是,19世纪德国对公园、散步道、温泉浴场等设施的建设采取了较高强度的管控,多数通过地区自治体的公共集资而非依赖王室、贵族和中央政府的投资,并且委任受过专业训练的建筑师或规划师主持空间规划,保证最终建设的质量并协调考虑游客体验与本地居民需求[1]。
随着疗养地的发展,公众健康福利成为疗养地关注的重点,德国温泉浴疗协会将疗养地的公园绿地视作重要的品质和条件。许多疗养地小镇内的公园向公众免费开放。德国温泉浴疗协会要求疗养地公园满足的条件包括支持利用水、空气和泥土进行的自然疗法并使其具有强烈的体验性。公园还需要考虑季节变化提供不同的花园景观,其中疗养公园(德文:Kurpark,英文:spa park;德语kur意为“疗愈、疗养、恢复”等意,因此可直译为“疗养公园”,后文采用此称呼)作为疗养地公园中的特别类型,需要满足更加具体的认证条件。德国疗养地的公园被视作疗养地物质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起到了支持各类疗愈性活动开展的作用,德国温泉浴疗协会对于疗养地的公园设立了专门的标志,并举办“疗养地公园”研讨会[12]。
2 德国疗养公园的空间模式
2.1 疗养公园与城镇的区位关系
在德国旅游协会推荐的60处疗养地中,通过查阅疗养地主页和地图,确定建设有疗养公园的各类疗养地40处,作为进一步研究其空间特征的对象。首先基于Google maps的卫星影像与地图进行目视判读,对其在城镇空间位置的关系进行分析,最终根据疗养公园与城镇的空间关系对典型的模式进行归纳。
疗养公园与城镇的关系主要可分为处于城镇边界、位于城镇内部和城镇近郊3种基本模式,再根据公园与城镇建筑、绿地及非城镇建成区的自然区域(包括农田、牧地、自然水域、林地等)的空间关系进一步细分为7类(表2)。
表2 疗养公园类型划分标准与模式
根据上述分类标准将40处疗养地依次分类得出的结果如表3所示。从数量上,属于A2类型即处于城镇边界并由城镇环境和自然环境包围的公园最多,达到21处。这类疗养公园位于城镇和周边自然环境(山地、森林、田野等)衔接地带,可能是由于早期为了营造宁静舒适的疗养氛围及专供特定人群使用的需要,而将会所(德文:Conversationhaus)建在小镇边缘,相应地由会所向外延伸而出的散步道和花园等设施也位于此以便使用[4]31。从投资角度考虑,城镇边界可利用已有的道路交通减少开支,土地价格相对城镇中心也更有优势。
城镇内部型疗养公园(B型)所占数量次之,共有11处。其中有的公园虽位于城镇内部但是离边界较近,有的则完全位于城镇中心区域,毗邻政府机构和游客信息中心。而城镇近郊型(C型)最少,仅有2处疗养公园。
2.2 疗养公园与疗养功能建筑的空间关系
德国的疗养公园通常与提供疗养服务的功能性建筑紧密联系,公园内的活动主要围绕疗养(通常是温泉疗养)展开,因而满足特定功能的建筑——泵房、会所、音乐厅、剧院、诊所、音乐厅等成为疗养活动的中心舞台,也逐渐形成疗养公园与建筑在空间上相互关联的格局。
以温泉疗养地为例,18世纪温泉疗法的重点在于饮用含有特殊矿物质成分的温泉,因此在早期,花园中的泵房(德文:Trinkhalle,英文:pump room)作为抽取地下矿泉的设施,是每日前来疗养的人遵照医嘱饮用新鲜矿泉的场所[4]34。除了饮用矿泉来达成恢复健康目标的手段之外,适当的休息娱乐活动也被认为有助于疗养,因此建造了舞厅、赌场、音乐厅、剧院、图书室、棋牌室等设施,以混合功能的会所(德文:Conversationhaus)、疗养大楼或休闲宫(德文:Kurhaus)、疗养院(德文:Kursaal)为代表的大型建筑也逐渐成为疗养地的象征[4]30-33。疗养公园通常作为这类建筑的室外延伸,满足对疗养活动的支持功能。
疗养功能建筑常分布于疗养公园外侧,以巴特皮尔蒙特疗养公园为例(图2),根据建筑的功能及同疗养活动的关系可以划分为医疗类、娱乐休憩类和住宿类(表4)。其疗养公园紧邻着东南侧的音乐厅,在其东北方向则是诊所,靠近诊所还分布有大型酒店(原为Kurhaus)。公园再向东则是温泉疗养地泉源所在处修建的大楼(Hylliger Born)。公园内部位于西侧还有一处蒸汽浴房。整体公园东侧边界建筑中与疗养活动有关的比例较大,且医疗类、娱乐休憩类与住宿类均有分布。
图2 巴特皮尔蒙特疗养公园疗养功能建筑分布[1-诊所(Klinik);2-酒店(Hotel Steigenberger);3-泉源(Hylliger Born);4-音乐厅(Konzerthaus);5-蒸汽浴房(Gas-Badehaus)]
表4 疗养公园与疗养相关建筑分类
3 德国疗养公园景观设计:以巴特沃利斯霍芬(Bad Wörishofen)疗养公园为例
公园所在城市巴特沃利斯霍芬隶属于巴伐利亚州,作为克奈普疗法创始人塞巴斯蒂安·克奈普神父(Keipp Sebastian,1821—1897)曾任职教会的所在地,也是其推广克奈普疗法的主要场所。1920年拜仁州授予其“疗养地”的称号,曾为德国第一处由疗愈协会认证的克奈普治疗浴场(Kneipp Heilbad,1949),至今已发展成为德国著名的克奈普疗养地[13]。疗养公园位于该城镇的西南方位,距离火车站不足1km。公园作为疗养游客散步休憩的场所始建于1903年,最初面积约14hm2。
3.1 重视自然要素
德国的疗养公园大多数位于城镇边界(表3),一方面成为城镇空间向自然风景过渡的区域,另一方面也积极地将周围自然要素引入公园内部,积极利用植被、水系等自然景观要素。巴特沃利斯霍芬疗养公园即为城镇边界型公园,外侧即毗邻农业用地,再向西或南是林地,公园因此具有良好的视野与环境。
表3 疗养公园各类型数量及占比
从历史发展角度看,早期疗养公园注重对欧洲流行园林风格的模仿,到19世纪后随着自然科学的不断发展,德国学者先后提出新的思想和理论,例如海克尔(1834—1919)的生态学(德文:Ökology)概念、拉采尔(1844—1904)的文化景观(德文:Kulturelandschaft)概念及现代主义运动都对德国风景园林产生了深刻的影响,风景园林开始注重其通过对自然、人造要素的设计活动所产生的生态价值、社会价值[2]。疗养公园的设计也反映出这一趋势,突出自然景观要素,减少人工设施对场地的影响。在巴特沃利斯霍芬疗养公园内占极大比重的是草地、树林和花坛,配合自然形式的水池和喷泉,人工构筑物的使用相对克制。
3.2 步行空间体系
德国疗养公园的步行空间以传统的游步道(德文:Promenade)和疗愈功能步道为鲜明特征,公园内外道路进行了系统的规划,建立整体的步行道路体系。巴特沃利斯霍芬疗养公园作为小镇内步道体系的一环,串联了多处克奈普水浴设施,并于2012年新建设了1 550m长的赤脚步行道,铺设有木头、泥土、细沙等不同材质。公园内步行空间沿线是各专类园、树林和水景(图3)。
图3 克奈普步道路径与景观点分布(引自https://www.bad-woerishofen.de/bewegen/wandern/wandervorschlaege)
早期的疗养地中,游步道的设置既是作为饮用矿泉后步行促进消化的活动场所,同时也作为饮用间隙社交的空间。早在19世纪,增加游步道已被认为对城镇居民的休闲和健康是必要的[14]184[15]102-103。而在巴特沃利斯霍芬疗养公园,步道与疗愈活动产生了更为直接的联系。19世纪产生的克奈普疗法将诸如散步的轻量运动形式应用于疗法程序中,因此步行运动的空间区别于原来宽阔规整的林荫大道,是更加自然的散步道,其与早期散步道相比最为明显的区别在于步行的视觉对象从盛装展示的人物转换为自然景色。
3.3 植物特色专类园
疗养公园的认定对植物景观设计在季相丰富、植物种类多样性等方面有较高的要求,因此通常会设置植物专类花园作为疗养公园的园中园,以单一种植物或某类型植物为特色。巴特沃利斯霍芬疗养公园共有4处植物专类花园:药草园、芳香园、玫瑰园和缀花草甸。
植物专类园的设计不仅在于满足对疗养公园资格的认定,还可以适用于为促进健康而采取的特定疗法。例如药草园种植具有药用价值的植物品类,与克奈普疗法体系中对草药利用有关,芳香植物则被广泛认为可以促进人体健康恢复,因此在巴特沃利斯霍芬疗养公园中,植物专类园不仅有展示植物品种、丰富季相景观的作用,还承担了科普宣传克奈普疗法和辅助疗愈活动的功能。
3.4 适合特定疗法的设施
疗养公园区别于普通公园绿地的特点还在于建设有特定疗法必要的疗愈活动设施。正如早期泵房(饮泉所)是针对矿泉疗法而引入的设施,不同的疗法所要求的疗愈活动往往会采用特殊的设施以满足活动需要。在克奈普疗养地会根据克奈普疗法的要求设置可进行水浴的池塘用于浸泡手脚,并配备有扶手和台阶。因为多数是在疗养地全域内进行布点,因此城镇的疗养公园也会考虑在内。
巴特沃利斯霍芬对全镇域内的步行路径进行了规划,在沿线设置有多处克奈普疗法的设施,其中位于疗养公园的有1处(图4)。前来疗愈的游客可以通过地图查询到设施位置,并在步行锻炼的过程中进入公园的克奈普设施中完成克奈普疗法中水疗的环节。
图4 巴特沃利斯霍芬疗养公园克奈普设施位置及外观(引自https://www.bad-woerishofen.de/poi/kneippanlage-fuer-alle-kurpark,谷歌地图)
4 总结与讨论:疗养公园对中小城镇绿地建设的启示
德国的疗养公园广泛分布于享有疗养声誉的疗养地中,并且在德国温泉浴疗协会和德国旅游局认证疗养地中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本文通过对疗养公园进行案例分析与归纳,回顾德国疗养公园的历史背景,从城镇区位、建筑与景观联系以园林设计特点等角度总结其特点。
德国园林理论家希尔施菲尔德(Christian Cay Lorenz Hirschfeld,1742—1792)曾于《园林艺术原理》中提出“大众园林”(或翻译为“民众园”,德文:Volksgarten),被视为德国都市公园的重要理论基础。彼时的“民众园”被定义为“人们可以舒适安逸地享受乡村生活的利益,享受自由、观赏、散步、空气和凉爽,可以陶冶精神”[2]。德国18世纪的造园理论家希尔施菲尔德(Hirschfeld)认为德国19世纪倡导的“民众园”首先是作为休养之地,也是作为国民接受教育的地方[15]28。于是在公园建设活动兴盛的19世纪,德国的公园成为提供市民娱乐社交的场所,起到塑造优秀国民品质、教化爱国情操等启蒙作用。德国疗养公园作为一类具有特殊性的城镇公共绿地,国内外仍鲜有相关研究,其历史发展脉络相比大城市公园也不甚清晰。然而无论是对“民众园”思想中重视市民阶层休养、公共卫生的关照,还是在塑造疗养地环境的作用上,疗养公园的建设经验都具有研究价值。
在中国城镇化不断深入推进的时期,特别是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健康生活的需求已愈发强烈,不仅是普通城镇,以康养相关产业为主导的小城镇建设尤应注重公共绿地的健康服务价值,疗养公园为如今国内发展康养度假型旅游地及建设中小型城镇健康人居环境提供了可资参考的经验。
从空间布局角度,德国疗养公园在城镇的分布以建成区边界较为常见,其优点在于很好地将田野、山林、河湖等自然景观引入城镇,同时保证较好的可达性。我国幅员辽阔,城镇所处自然景观特征差异巨大,丰富多变的景观应当以科学的规划予以保护与利用。
从疗养公园对疗愈活动的支持角度看,德国疗养公园会根据所采用的特定疗法引入设施来发挥疗养功能。良好的室外环境也为疗愈活动的开展提供适宜的条件。国内目前提出的“康养小镇”,在公共绿地规划设计时若参照德国疗养公园,可依据特定疗愈方法指导下的活动特点,营造舒适的外部空间从而辅助疗法的开展,同时满足运动、休闲、娱乐等活动需求。在空间要素上注重疗养公园中疗养功能建筑、步道体系、植物景观、疗愈设施及周边自然环境的协调和相互联系,将其作为整体进行规划设计。
在当今社会发展背景下,公共绿地的健康效益已经有更多的研究予以支撑,但类似德国疗养公园的绿地形式能否经过实证得出更客观真实的健康促进作用尚缺乏足够研究,德国的疗养公园模式是否具有促进城镇居民与旅游人群的身心健康恢复作用,其作用机理及置于我国中小城镇的公共绿地建设的语境下,应当怎样结合本土的实际情况值得思考。
注:文中图片除注明外,均由作者绘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