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森文园林论文集》首发仪式
——胡理琛讲话稿
2023-01-03胡理琛
《余森文园林论文集》正式出版发行是浙江省风景园林学会的一大盛事,对此表示热烈地祝贺!
逢此盛事,桂花飘香。桂花正是余老为杭州推荐的市花,而今绽放似乎是为发行助兴。
余森文先生是中国风景园林学界的老前辈。1904年出生于广东梅县,长逝于1992年。他早年就读于金陵大学农林科,之后留学英国,在伦敦英国皇家植物园(邱园)参与过学术研究。他是一位纵览古今、学通中外,既有深厚民族文化功底,又有丰硕现代文化素养的学者,同时也是青年时代就投身革命的政治家。
余森文先生是1983年首届中国园林学会副理事长、首任浙江省园林学会理事长,也是首任杭州市工务局长(新中国成立初沿用国民政府旧建制,后改为建设局,从中再分离出园林局)、建设局长、园林局长、杭州植物园创办人和首任园长,而后升任省建工厅副厅长、杭州市副市长,一直主管杭州风景园林工作。
本人于2017年向学会提议正式出版发行《余森文园林论文集》,其初衷为以下几方面。
1)余森文先生是杭州西湖现代风景园林的奠基人、我国社会主义园林的开拓者。饮水不忘掘井人。我们应该以历史唯物主义的态度,还原他的历史贡献和定位。
余森文先生自1949年杭州解放之日起至1966年“文化大革命”中蒙冤,这17年间他在党的领导下,呕心沥血治理西湖、建设西湖,旧社会留下的湖水淤浅、古迹破败、一片荒山秃岭、处处菜地鱼塘坟场的凄惨西湖,经过治理再现了秀丽风姿。而且他还运用游学西欧所学知识,特别是英国自然式园林手法,与中国传统园林手法相融合,突破了中国古典园林情趣的束缚,指导从未出过国门的孙筱祥先生和其他工程师,在20世纪50年代一穷二白的状态下,将仅有3亩地的古典园林——花港观鱼扩建成300亩地的现代化大园林,以及柳浪闻莺、植物园、花圃等一批可与世界级园林媲美的大园林。并运用自然式园林手法,如自然式植物配置、湖岸堆填中大部分采用自然入水、用小溪流替代公园围墙等,将人工园林、两堤三岛与西湖自然山水融为一体。余老这些努力,开拓了一条我国前无古人的社会主义大园林的崭新道路。这是何等的气魄!何等的贡献!
余老还亲自去北京林学院挑选了十余名优秀学生,为西湖建立了一支强大的、国内领先的园林科技队伍,为西湖日后的发展打下坚实的技术基础。
他的《文集》记述了这一历程。1978年,余森文先生“平反”出狱,出任浙江省建委顾问,后又担任省园林学会理事长、名誉理事长。在此期间我有幸在他指导下工作了14年。我亲身见证了余老为保护他呵护一生的西湖不遭破坏,挺身而出,奔走呼号。他一再呼吁保护西湖自然山水生态,保护珍贵的历史文化遗迹,反对在西湖边建高层,拳拳之心,溢于言表。
由于在“文革”中较长时间遭遇不公,淡出人们视线,余森文先生的名字为浙江省大多数风景园林工作者所不知,这无疑是历史的一大遗憾。
而今G20会议后西湖更加享誉中外,且列入了世界文化景观遗产名录,其中余森文先生功不可没。我们不应该忘记他。西湖博物馆、中国园林博物馆均应为他补上浓重一笔。
2)《文集》是余老本人留给风景园林学界同仁的一份精神遗产,非常珍贵。
文章中闪烁着熠熠生辉的学术思想,字里行间散发出对杭州西湖山水的无限热爱。他1978年“平反”获释时已75岁高龄,深知来日无多,想将昔日缺憾弥补回来,便笔耕不辍,乃至视力不支时,仍然坚持将最后一篇论文《园林建筑艺术的继承与创新》口述请人代笔完稿,可见其尽心竭力。1988年他亲自将论文汇编成册,拖着病体,由我陪同前去老友沙孟海先生家请赐墨题名。当时只是苦于学会经费有限,仅内部印发二三百本。现原《文集》留存非常罕见,多数同仁未曾见过原《文集》,不知道存在这样宝贵的精神遗产。
3)余森文先生恰是习近平同志勉励的“将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学者楷模。
他的学术思想是脚踏实地走过“理论-实践-再理论”的科学过程,我们应继承好他这一踏实又严谨的学风,继续把论文写在美丽浙江、美丽中国的大地上。细读余老的文章,其学术思想在当代仍具现实价值。在理论上,他提出许多隽永的社会主义园林新命题,强调推陈出新。当今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科技创新,城市化,乡村振兴,建立国家公园体系,实现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生态文明的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在新征程上风景园林学术领域新命题层出不穷,我们如何不断推陈出新、一一破解?
他论述的园林植物配置六大原则及植物选择与配置的9种方法、园林建筑布置的六大原则、园林建筑的类型及组合的9种方式,是符合科学与艺术规律的,应被更好地遵循和发展。
他倡导向大自然学习,学习大自然雄伟开阔的气魄,发掘地方自然植物资源,适地适树,学习植物自然群落,开发地被植物,培育植物新品种,风景区行道树不搞行列式,“俗者避之,佳者收之”,游步道要做到从山阴道上行,山川自相映发,使人应接不暇,叠假山不宜“在关公(真山)面前舞大刀”等。
余森文先生向大自然学习的学术思想,在建设生态文明的今天,在浙江省风景园林队伍走出西湖,面向全国不同地域的自然环境,尤其具有现实意义,仍是同仁们需要着重努力的方向。
4年前提议正式出版发行《文集》的初衷,在学会理事会领导和编委的共同努力下,今天终于变成现实,非常令人高兴!这也是对余森文先生的莫大告慰。
2022年是余森文先生逝世30周年,我们同时缅怀他追求真理、清正廉明的高尚品德,刚正不阿、光明磊落的魅力人格。
余老对事业一丝不苟,兢兢业业,对他所顾问的工作也尽心尽力,不辞劳苦。1981年考察桐庐瑶琳洞时,他不顾近80岁高龄,徒手抓住绳索下滑到洞底亲自考察,在场者无不为之动容。
余老深恶腐败,他只谈工作、事业、技术,发言从无套话空话,工作宴席上滴酒不沾。相处了那么多年,我从未听到过他有半句官位高低、大小得失之类的俗言媚语。生命至终,仍住六十多平方米无阳台的旧公寓,家里除了卧床不起的病妻,和墙上一幅广东梅州中学同学林凤眠先生的《白鹭图》外,一贫如洗。我听到他唯一的个人要求,是交代时任杭州市园林局局长的施奠东同志,把他身后的骨灰埋在植物园的大树底下。这最后一点个人要求,是他回归毕生为之奋斗的风景园林事业的终点。
在余老临终前一周,我与往常一样去医院探视,临别时余老说了一句:“胡工,我要出差了。”我愣了一下,问:“余老,您刚才说什么来着?”他重复道:“我要出差了。” “去哪儿?” “去九泉。”我说不会的,他说:“我心里明白,全身器官都坏了,余日不多了。”我又劝慰了一阵,起身告辞:“我明日出差,回来再来看您。”他说:“好吧好吧,就算遗体告别吧。”哪知道这就是余老留给我的最后一句话。26年来这席对话一直萦绕在我耳边,挥之不去。一位双目失明、病瘫在床的近90岁老人,弥留之际竟能如此淡定!如此从容!如此清醒!还能开如此高级的玩笑!没有超乎常人的强大精神力量支撑是万万不能的。
余森文先生“出差”九泉,人是回不来了,形虽去,魂还在。支撑余老的强大精神力量就是他的魂,这魂就是他的学识、品德、人格。余老之魂,今天终于归来了!
最后,我想说:余森文先生是风景园林学界的骄傲、鲜艳的旗帜、尊敬的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