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在高中体育教学中的挖掘与教学创新

2022-02-19韩春涛吴万勇何碧晶李红艳

体育科技文献通报 2022年2期
关键词:红河州体育项目舞蹈

韩春涛,吴万勇,何碧晶,李红艳

引言

鉴于高强度的学习压力以及不断升高的升学压力导致学生体育锻炼缺乏以及体质下降等问题成为时下社会普遍关注的重点与热点问题。为缓解学生升学压力、促进学生体育参与、提升学生身心健康,体育课程成为学界与社会各界所关心关注的重点。审视时下体育教学实际,由于教学资源与条件的限制,多数学校主要以田径类、球类、体操类以及健康教育四个专题进行教学实践,而肩负传承民族文化、弘扬民族精神的民族民间体育类项目在体育教学实践中的发展颇为冷淡[1][2],须知民族民间体育类项目亦是《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中较为重要的一类教学内容。此类做法不仅阻碍了高中学生的技能学习与习惯养成,对我国优秀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传承与发展也造成了极大困扰。

近年来,“尼苏小镇”、“可邑小镇”等具有民族传统特色的小镇伴随着各地、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种子在红河州逐渐生根发芽展现自我特色,像烟盒舞、阿细跳月、乐作舞、踩高跷、打陀螺、霸王鞭等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也成为当地旅游的一大特色项目[3],红河州的大中小学甚至是幼儿园都有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教学。但就目前来看,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传承与发展仍较为缓慢[4],在学校体育中的发展存在诸多问题,甚至有逐渐流失的趋势[5-6]。既有研究认为,应加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校本课程与地方课程开发,重视特有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竞赛组织[7],以促进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亦有学者认为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可以通过进课堂、进校园竞赛、进课间活动、进学校社团、进学校体育文化艺术节、通过学校服务民族体育竞技运动等方法进入校园发展[8]。

由于学校教育的特殊性,学校体育教学成为我国优秀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得以传承与发展的最佳途径已成必然,同时随着时代的发展以及国家的重视,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与文化也必将在学校教学中占据重要地位[9][10]。为更好地在学校体育教学中传承与发展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研究总结前人教学实践的经验教训,认为应该对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进行更深入的挖掘,找出其潜在价值,同时还需对传统传承模式进行创新,学校体育教学方式也应得到进一步优化。据此本文结合教学实际,学习其他工作者的创编思路[11][12]创编带有红河州民族特色的民族韵律操;学习、借鉴体育教学方法[13][14]与模式[15][16][17]的最新研究前沿思想与理论,对中小学常用的异步教学法进行创新与优化,构建适合高中体育教学的阶段性模块异步教学模式,并在红河州第一中学进行实验探究,检验该模式可行性的同时将红河州优秀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引入高中体育教学,不仅有利于丰富学校教学内容与文化底蕴,也有利于促进我国优秀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与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对于提高学生的民族文化认同感、传承责任感以及民族团结的品质都将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

1 红河州民族传统体育挖掘与民族韵律操创编

通过对红河州优秀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调查分析认为,红河州人们大都能歌善舞,但对于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与文化的传播意识较差,发展途径较为局限,在学校的发展与传承主要集中在小学阶段,不利于红河州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与文化的传承与发展。高中学生在毕业后前往全国各地甚至是世界各地,对于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与文化的传播、传承与发展来说,高中学校体育教学可以为此提供最佳教育与培训平台,拥有着得天独厚的传播与发展优势。为更好地展示民族特色,选择民族传统体育舞蹈进行教学传播,更能够展示红河州人们的风土人情与民族特色,也更有利于带动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传承与发展。而民族韵律操能够很好地将红河州优秀民族传统体育舞蹈进行融合,体现红河州人们团结奋斗、拼搏共进的优秀品质,因此研究以红河州民族传统体育舞蹈项目作为突破点进行民族韵律操的创编学习[18][19],在红河州第一中学进行民族韵律操的创编教学,以期通过民族传统体育舞蹈方面的教学进一步带动红河州民族传统体育整体的传承与发展。

1.1 民族韵律操的创编思路

民族韵律操的创编是为传承与发扬红河州优秀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同时提高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认同与身体素质,因此在项目与种类选择上,首先要能够体现红河州民族传统体育特色与舞蹈特点;其次为了取得更好的传承、传播效果,选择的体育舞蹈种类要有一定的知名度、可传播性与可操作性,因此选择从红河州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代表体育舞蹈项目“乐作舞”、“烟盒舞”、“阿细跳月”等舞蹈中进行动作选择;再根据运动强度从弱到强,动作幅度从小到大,同时需要涵盖上肢、下肢、躯干动作,动作协调连贯,有热身准备、有运动主体、有运动顶峰、有整理放松等要求进行整体构思与基础动作筛选;然后根据动作形式与需求进行分段组合与创编,使之形成简单的动作组合,对于表现形式较好,不易拆解或操化的动作进行适当移植;最后将所有动作进行组合创编,并根据动作的连贯性与完整性、负荷强度、音乐旋律与节奏等要求进行适当的调整修改,尤其是不同舞蹈动作之间的衔接,利用音乐与动作的舒缓变化进行节奏控制,使之成为成套动作并与音乐完美融合。

1.2 民族韵律操中舞蹈种类的选择

民族韵律操创编首先从整体上进行构思,根据红河州民族传统体育舞蹈的发展程度、民族特色体现程度、动作难度与合理程度、音乐节奏适合程度以及科学性、创新性与安全性进行分析与选择,认为“阿细跳月”、“烟盒舞”、“乐作舞”三种民族体育舞蹈形式作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更能代表红河州的民族特色与舞蹈特点,同时动作简单轻快,有一定的运动量,音乐节奏感较强,也更符合高中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因此民族韵律操的动作与音乐主要是从以上三种舞蹈的基础上进行创编与剪辑。如选取动作幅度较小、运动量较少的哈尼族“乐作舞”基础动作作为民族韵律操的前期准备活动部分的动作练习基础;选取节奏欢快但运动量适中的彝族“烟盒舞”基础动作作为民族韵律操的主体部分前半段的动作练习基础;选取前期动作幅度较大、运动量较大,后期幅度减小、适合放松的彝族“阿细跳月”的基础动作作为民族韵律操主体部分后半段的动作练习基础以及放松与结束部分的动作练习基础。

1.3 民族韵律操的动作选择与操化

动作是民族韵律操的基础,为体现民族特性又不能因此使动作过于危险与困难,同时还要方便学生进行动作学习与创新,本研究所创编的民族韵律操选取“阿细跳月”、“烟盒舞”、“乐作舞”三种民族体育舞蹈的基础标志性动作作为韵律操主体,然后将这些动作在不改变其表现形式的基础上进行一定程度的操化组合与动作衔接,使其整体动作衔接顺畅,更适合高中生进行练习的同时具有较强观赏性。如:“乐作舞”的“栽秧舞步”、“铓鼓舞步”以及“综扇舞步”等舞蹈动作简单易学、节奏舒缓、运动量较小,较为适合作为民族韵律操的准备动作进行练习;“烟盒舞”的“三步弦”、“二步半”、“彩虹桥”等舞蹈动作节奏欢快,需要头、脚、身、手、腰等全身各部分肌肉协调运作,动作幅度适中,能达到一定运动量与运动强度,锻炼学生的协调性,活跃学生身体机能;“阿细跳月”的“大三弦舞”、“拍掌”、“跳转”、“三步一蹦跳”等舞蹈动作动作幅度与运动强度较大、节奏欢快热烈,使得民族韵律操的主体活动部分运动量达到巅峰,同时也让学生的身心得到更全面的释放与健康促进;最后结合“原地甩手”、“摆臂”、“摆胯”、“伸腿”等动作让学生逐步恢复平静进行放松,并结束全部动作。

1.4 民族韵律操的音乐选择与剪辑

音乐是民族韵律操的灵魂,是最能够体现民族特色与风土人情的表现形式,同时音乐的韵律、节奏的快慢能够影响一套动作的整体表现。如在民族韵律操的开始热身部分,动作幅度相对较小,音乐节奏也要相对舒缓,但又需要通过音乐来调动学生的兴奋性与精神度,因此选择哈尼族的“阿究赫”舞蹈音乐进行剪辑与旋律调整,一方面能够让学生尽快打起精神,另一方面也可以与民族韵律操的动作契合;在民族韵律操的中间部分,动作幅度相对较大,音乐节奏要相对轻快但又不能过于欢快避免学生动作不完整,同时为了展现红河特色,因此选择彝族风格的创作歌曲“有个地方叫红河”进行剪辑与旋律调整;在民族韵律操的高潮部分选择音乐节奏欢快热烈的“阿细跳月”使得民族韵律操的动作与节奏都达到顶峰;在最后的整理放松部分,动作较为舒缓,以放松为主,但为了使得学生的运动节奏不至于突然改变造成反差,所以在音乐选择方面依然选择了节奏较为欢快的“阿细跳月”,而动作幅度却进行适当调整,让动作与音乐能够快慢结合;最后根据音乐的完整性与连贯性,对音乐整体进行调整,使之和舞蹈动作更加契合。

2 民族传统体育异步教学创新理论建构与实施程序

2.1 民族传统体育异步教学创新理论建构

异步教学法是由黎世法教授所提出的着重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一种新型教学方法[20],为更好地在高中学校体育教学中传承与发展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培养学生良好的体育学习习惯与民族传统体育学习兴趣,研究总结前人教学实践的经验教训,对原有异步教学方式进行创新与优化,使之能够在适应各层次学生的技能学习、满足学生个体差异的同时保证民族传统体育模块教学内容的连贯与完整性。据此,本研究进行了创新异步教学模式构建(图1),设计了包含娱乐类、竞技类、田径类以及舞蹈类四个模块的大单元学习内容,以期能够通过民族传统体育的大单元学习让学生养成良好的体育学习习惯,提高学生民族传统体育学习兴趣,掌握多项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基础知识与技能动作,能够跟随音乐进行完整的民族韵律操动作展示。

图一 创新异步教学模式构建Figure1 Construction of Innovative Asynchronous Teaching Mode

2.2 民族传统体育异步教学创新实施程序

结合教学实际,研究从前期调查所得中选取适合在高中体育教学中进行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进行教学实施,课程学习目标主要以学习习惯改变、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与文化了解、游戏创编、兴趣培养、民族韵律操教学、民族传统体育传承责任感与文化认同培养为主,基于红河州第一中学相关民族传统体育专业教师不足以及教学资源不完备的现实,为了更好地进行民族传统体育课程教学,研究对异步教学法进行创新与优化,充分利用学校民族生优势与短视频,让学生参与“备课”与“教学”,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同时让学生真正参与到“教”与“学”的教学过程。同时为了更好地让学生掌握基础,培养兴趣与合作精神,采用从易到难、循序渐进的阶段性教学,将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按照游戏娱乐类、竞技类、田径类、舞蹈类进行单元分块,逐个阶段逐个单元的进行创新异步教学,同时这些小单元教学又构成了民族传统体育大单元教学。教学内容由师生商定并根据学生民族、技能掌握情况等学情进行任务选择与分组,不同水平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制定适应自身技能水平的学习目标,选择相应学习任务,并通过课前预习、课堂讲解与练习、课后总结等环节逐个完成自身目标与任务。每节课结束前由学生对本节课进行互评,教师进行最后总结与点评,同时由负责小组布置下节课的学习内容与课前练习任务。具体实施程序见表1和表2。

表1 2018级民族传统体育课程创新异步教学的实施举例Table 1 Implementation Example of Innovative Asynchronous Teaching of the 2018 National Traditional Sports Curriculum

表2 2018级民族传统体育舞蹈与民族韵律操模块创新异步教学的实施举例Table 2 Implementation Example of Innovative Asynchronous Teaching of 2018 National Traditional Sports Dance and National Rhythmic Exercise Module

本研究主要是对红河州第一中学高二年级民族传统体育模块教学的教学流程进行举例与实验,由于本校民族生较多,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民族生优势与个人特点,借助短视频等新媒体技术鼓励民族生大胆展示自己的才艺与技能,带动其他学生进行技能学习。在教学开始前,教师需要根据学生学情调查提前准备所需项目的技能学习教案大纲、相关教材、教学视频、体育器材等教学资源,制定相关测评标准,同时再次进行学情调查与志愿采集,选取合适的运动项目并对教学项目教案进行选取与模块排序,制定高二年级学年教学计划、学期教学计划,并对教案进行细化整理,对教学资源、场地进行分配。实施过程基本为:了解学情与教师备课→学生备课与指导→模仿教学→实施教学→总结归纳→下一模块学习。在教学过程中主要是学生通过课前自学、分组备课,课上讲解示范、分组练习与教学竞赛进行技能学习,教师从旁指导,帮助学生设计长期学习计划与任务,进行教学备课与课上补充指导,不主动参与教学过程。

3 结论与建议

3.1 结论

1.通过对相关理论的学习构建了创新异步教学模式应用于高中民族传统体育课程教学,并对该模式的具体实施程序进行了举例。

2.通过对红河州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挖掘,改编红河州优秀民族传统体育舞蹈形成红河州第一中学的特色民族韵律操。应用创新异步教学模式进行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与民族韵律操教学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认同,在一定程度上促进红河州优秀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与文化的传承、发展。

3.2 建议

研究进行了相关教学实验,并在相关文献中以数据分析的形式展现。实践验证认为创新异步教学模式在高中体育教学中进行民族传统体育教学是可行的,但还需要更多的研究数据进行支撑。只有通过大量的实验验证才能证明该模式具有较好的应用价值与探究价值。另外,新模式的实施总会遇到困难,需要得到全方位的支持与帮助,本研究进行实验的学校在这方面给予了较大支持,众多的民族生优势也给实验的顺利进行提供了便利。每个学校的教学条件与环境不同,需要根据教学实际对该教学模式进行进一步的补充优化,不能生搬硬套。

猜你喜欢

红河州体育项目舞蹈
红河州出台实物档案管理办法
学舞蹈的男孩子
创享空间
舞蹈课
成语魔方
说谎和开玩笑
校园舞蹈 多姿多彩
农村中小学如何开展传统体育项目
农村小学如何开展传统体育项目
学生穿汉服展示传统体育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