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影响青海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形成的地理环境因素分析

2022-11-24何志芳史儒林

体育科技文献通报 2022年2期
关键词:土族藏族青海

何志芳,李 强,史儒林

人类群体在创造文化时必然要在居住的自然地理环境中进行,人们在适应、利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产生文化,所以文化必然与生存的空间形成交互作用,环境的多样性便形成了文化的多样性,最终形成传统文化模式的差异,因此,特定自然环境,构成了生活在此区域的群体文化产生的最初的生存空间,体育作为人类高级文明活动也必然遵循这个规律。青海高原世居的汉、藏、回、土、撒拉、蒙古族六大世居民族在源远流长的历史长河中共存共荣,并在生产实践和社会生活进程中,孕育出了一百多种独具特色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成为青海独特风情中不可或缺的一份子。目前,与体育相关的轮子秋、乐都南山射箭、玉树赛马会、土族於菟、玉树卓舞、玉树依舞、贵德尚尤则柔、称多白龙卓舞、囊谦卓干玛、土族安召舞、玉树武士舞和体育民俗马背藏戏和海西那达慕、尖扎达顿宴会14项传统体育和体育民俗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此外还有八门拳、大有山民间传统武术、西宁八门拳、湟中却西德哇村古老游戏、藏族夹棋、藏族棋艺、蒙古达罗牌、乐都北山跑马、玉树抱石、金银滩马术、玉树藏牌、热贡马术、浩门走马、久治赛牦牛、德都蒙古布格等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些传统体育项目从不同角度反映了青海各民族的历史、政治、经济、文化、宗教和风俗习惯等,为了更好地对其保护和传承,首先要研究对青海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与所处的地理环境的关系,这样才能准确而又完整的了解青海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生存空间和发展机理,有利于推动青海传统体育文化的健康发展。

1 青海世居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形成的自然地理环境

青海省总面积72.23万平方公里,是长江、黄河的发源地,是历史上的丝绸南段,在我国具有重要的生态战略价值。自然气候特征上表现为东部季风区、西北干旱半干旱区和青藏高寒区三大自然区的交汇处,海拔3000米以下的地区约占全省总面积的26.3%;3000-5000米的地区占67%;5000米以上的地区占5%。[1]境内的山脉,有东西向、南北向两组,构成了青海的地貌骨架。地形分为祁连山地、柴达木盆地、青南高原三个自然区域,这也是青海省生态区域文化划分的基础。青海境内由于自然条件差异大,气候特征大致以日月山为分水岭,日月山以东的3万平方公里绝大部分是农业区,有少量地区海拔较高兼营牧业,这片区域约占全省总面积的4%。据相关统计,青海省农业区面积只占全省面积的2.84%,处于东部地区的黄河流域,在此地区生活的人口占全省总人口的67.2%。居住人口大都是汉族、回族、土族、撒拉族、也有部分藏族。

日月山以西的69万平方公里,基本都是牧业区,共占全省面积的96%;据相关统计,牧业区占全省总面积的97.16%,人口只占全省总人口的32.8%。牧业区为海北、海南、黄南、玉树、果洛和海西的大部分地区,居住的主要民族有汉族、回族、撒拉族、藏族和蒙古族。

青海气候分四个区域,河湟地区是暖区,年均气温在3-9℃之间,生活方式以农业为主;柴达木盆地是次暖区,年均气温2-5℃,生产高原青稞及油菜,以半农半牧为主;祁连山地和青海南部高原是次冷区,年均气温在-2℃左右,主要是牧业区;祁连默里地区和昆仑山五道梁地区是冷区,年均气温为-6℃。[2]青海省内一半面积属于难于开发利用的沙漠、戈壁、石山、雪山、冰川、盐沼及自然条件恶劣的高海拔无人区,这些地区主要分布于西部自然环境严酷的柴达木盆地和青南高原,但此区域野生动物种类多,矿产资源也很丰富;另外一半土地主要是牧业区,据2005统计数据显示,草原面积3647万公顷,占全省面积的50.54%,占全国草原面积的10%,居全国第四位,[3]主要分布在环湖地区、三江源地区、柴达木盆地;农业耕地少,据2011统计数据显示,全省现有水耕地54.27万公顷,占青海省总面积的0.76%[4];青海省大部分地区以牧业为主,其传统体育项目具有浓厚的游牧文化气息,如赛马、赛牦牛、赛骆驼、射箭、北嘎、拉巴牛等。占全省总面积4%的青海东部农业区其生产生活方式为隐形游牧文化之上的农耕文化,其传统体育项目除有游牧文化特征的赛马、射箭、摔跤等之外项目外,还有很多建立在农事体系之上的传统体育项目如轮子秋、高台、秋千、泅渡、溜索、武术、打梢棍、会手舞等。

2 青海世居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形成的人文地理环境

体育作为一种社会文化现象,除了地理环境与其具有相关性外,它与社会生活其他社会现象也紧密相连,如民族、历史、传统文化等。青海省是多民族聚集区,有三十多个民族生活在这片土地上,少数民族自治地方面积占全省总面积的98.3%,截止2019年底,青海总人口607.82万人,少数民族有289.99万人,占全省人口的47.54%,其中人口超过万人的有藏族、回族、土族、撒拉族、蒙古族等五个民族,[5]汉族和这五大民族“大杂居、小聚居”的分布格局,以及儒释道、藏传佛教和伊斯兰三大民俗文化圈交流交融、互动共享、和谐发展的多元一体民俗文化格局,这种格局一直延续到了今天[6]。

2.1 汉族

汉族是青海省人口最多的民族。据统计,截止2019年底,青海汉族人口约有317.83万人,占全省总人口的52.3%。[7]集中分布在东部农业区和柴达木盆地工矿业开发区,还有一部分散居于全省各地同少数民族杂居。青海汉族有一部分人的先祖是当地土著羌人,大部分是随着、战争、经商、流放、逃亡来到青海的,羌人并不是指某个民族,而是居住在青海一带的少数民族的泛称[8]。秦汉时期青海民族大体情况是,羌人部落形成,汉族戍边在河湟地区、月氏迁入。到魏晋南北朝时期,汉族随政治势力的扩大迁入河湟和环湖地区,唐时期,也有汉族迁入,汉族大量迁入青海是在宋元明清时期,吐蕃唃厮啰政权的兴起,宋王朝派兵收复河湟地区,为治理河湟地区,维护边疆稳定,在粮价昂贵,运粮困难,征税又难以落实的情况下,实施军屯政策,后随朝代更替,随军而来的汉族逐渐定居下来,主要居住在东部农业区,从事农业生产。

青海汉族体育文化丰富多样,除开展自己传统的体育文化项目外,其包容性很大,因与其他民族大杂居的原因,很多少数民族开展的体育项目在汉族也有参与,社火是青海汉族体育文化的主要表现形式,有秧歌、滚灯、舞龙、舞狮、划早船、骑驴、踩高跷、大头罗汉、胖婆娘等十几种表演形式,现在除了这些项目外,还吸收了少数民族的传统体育项目,如锅庄、摔跤、挡牛、牧人打黑熊等节目,从农历腊月三十日至正月十五日,给一年一度的春节带来了欢乐,表演千姿百态,乡土味很浓,是广大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娱乐活动,在元宵节、端午节、七夕节、中元节、中秋节、重阳节、腊八节等传统节日也都举行体育活动。

2.2 藏族

藏族是青海省少数民族中人数最多,分布较广的民族。截止2019年底,藏族153.35万人,占青海省总人口的25.23%;[9]主要聚居在玉树、果洛、海南、黄南、海北五个藏族自治州和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在河湟地区各县也有一些散居。

隋唐时期,藏族主要居住在三江源地区和柴达木地区,安史之乱时青海高原吐谷浑王国失去唐王朝支持,660年,西藏地区吐蕃大举进攻吐谷浑,吐谷浑灭,吐蕃势力进入青海三江源和部分环湖地区。960年,宋朝建国,青海北面是西凉六部,张掖是回鹘,西夏也向青海推进,此时青海东部河湟地区已经有几个势力较大的藏族部落,在此情况下,宋帝为了防御边境,宋朝支持藏族部落首领唃厮啰,有了汉王朝的支持,唃厮啰政权日渐强盛,成为西夏之劲敌,在唃厮啰执政的百余年间,大量吐谷浑、汉人、和本土的羌人被融合,从而形成了青海吐蕃人[10]。此时藏族已分布在青海全境。

藏族生活方式以游牧为主,其传统体育项目有骑射类如速度赛马、走马、超越障碍赛马、跑马射击、跑马射箭、马术,玉树赛马会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同仁马术入青海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角力类如北嘎、角尕毛、举沙袋、举皮袋、抱石头、朵决、押加、拉巴牛;武术类有耍棍、刀术、果科、藏密气功;体能类有登山、轻跳、驮垛子、转山、转湖 等,技艺类有乌尕、抛石、套索环、吉韧、江塔等;棋类有密芒棋、藏围棋、夹棋、久、加吾果久、加吾果玉、夹棋、叶合拉、加吾合、岗抡木、则日久。目前,海南夹棋、录入青海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还有各类体育乐舞和丰富多样的游戏项目,如虎跳豹跳、玩“骨揪”、德贡、冈朵、打毛蛋、打羊窝、丢嘎儿、找牛犊、老虎捉羊、狼与羊、抵牦牛等。节日赛马会是藏民族主要体育形式,在宗教性节日和娱乐性节日,举行歌舞、射箭、赛马、赛牦牛、摔跤、角力等传统体育活动,在特定的生态环境下,形成了剽悍、豪放、粗犷、爽朗的民族性格,创造了极其广博的藏族体育文化。

2.3 回族

回族是青海第三大民族,截止2019年底,回族人口89.84万人,占全省人口的14.78%;[11]具有大分散、小集中的分布特点,在小范围内,因围清真寺居住,往往在乡自成村落,在城镇自成街道。主要分布在青海东部的化隆、门源两个回族自治县,西宁城东区以及民和、大通、湟中等县,其他州县均有散居。

青海回族的来源是比较复杂,根据史料记载,远在唐代,青海就有回回先民的活动,主要经商,在元代,由于蒙古的对外扩张和中西交通的畅达,回族由成吉思汗从中亚带回,编成的“西域亲军”,这些“西域亲军”被安置在今甘肃、宁夏、青海等地,或驻守,或从事屯垦,后由军事组织形式变为地方组织形式,他们被编为农民或屯田户,成为普通农民,定居下来。他们中也有随同蒙古军东来的工匠、商人,学者和传教士及其家属,这些人被统称为“回回“,从归附蒙古的外国人变为元朝统治下的一个民族,被称为回回人,是“色目人”中的一种[12]。集体移居河湟流域,或军屯、或经商。明、清两代推行移民政策,加之其他社会历史原因,使移居青海的回回人增多。经过长期地同当地汉族等其他兄弟民族友好相处,逐步发展繁衍,成为今天的青海回族[13]。由于回族是元代成吉思汗带回的“回回亲军”,军旅出生的回族尚武善战,具有很强的凝聚力,表现出沉稳、勇敢、刚毅、豪爽、自尊的民族性格,后定居后因在城镇从事商业,在农村从事于农业,依然对武术情有独钟,形成以八门拳、通备武学、心意门、查拳等为主的具有浓厚地方特色和不同层次的拳术、器械套路以及完整的功法、技击训练体系的传统武术流派,西宁八门拳入青海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因为经商和生产所需,回族聚居区的非常崇尚赛马活动,日常开展的体育项目还有扔石锁、抱碌碡、绊跤、掼牛、蹬棍、方棋、打瓦、碰拳、靠环、三人背、藏麻麻胡儿、解绷绷、耍活络等。

2.4 土族

土族是我国人口较少的一个民族,全国九成以上的土族都居住在青海,截止2019年底,青海的土族人口有21.58万人,占全省人口的3.55%。[14]主要聚居在互助县、民和县、大通县、同仁县、乐都县等地。互助县是全国唯一的土族自治县,是土族最多、最为集中的地方。主要从事农业生产,兼营畜牧、园艺、酿造业等。土族源于辽东吐谷浑族,南北朝初期西迁进入青海,并在青海建立了500年的吐谷浑王国,在其发展、壮大时,在对垒中融合了其他民族成分,唐时期,吐谷浑亡国后,东迁的一部分土族为了生存逐渐融合于汉族,降服于吐蕃的后来融合于藏族,留居于凉州、祁连山一带,河湟地区的吐谷浑人成为土族的先民,土族是这一部分吐谷浑人为主体,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吸收了周边的藏、汉、蒙古等民族的成分而逐渐形成的。[15]

土族传统体育有赛马、射箭、轮子秋、抱抓羊、母胡古瓦日、阿斯苦着、打缸、拔桩、拔牛棍、打毛蛋、打浆洗、台毽巴嘎、丢钱、甩抛尕、打麻鞭、踩高跷、阿斯陶、罕跃、喇嘛走,土族传统体育项目都以祭祀、节日、传统习俗为载体,喜歌善舞,“安昭”、“纳顿”歌舞结合。民和三川土族“纳顿”会,每年从农历7月12日至9月15日举行,历时63天,堪称世界上最长的狂欢节,在此节日除了纳顿仪式外还开展特色传统体育项目如轮子秋、安昭、射箭、赛马。

2.5 撒拉族

撒拉族是青海特有民族,截止2019年底,撒拉族人口有11.73万人,占1.93%;[16]主要分布在循化县和化隆县,少量分布在西宁市、黄南、海北、海南、海西等州县,撒拉族居住在黄河谷地,自然条件较好,主要从事农业生产,也经营伐木、园艺、商业和饮食业。撒拉族自称“撒拉尔”,周边汉族、藏族等称之为“撒拉”,土族称“撒勒昆”。关于撒拉族的来源,根据史料记载和专家学者分析以及民间传说所形成的定论,认为撒拉族先民是在元朝中期,中亚撒鲁尔部落的撒拉族先民,迁徙定居在伊犁河一带,恰遇蒙古军远征中亚,撒拉族先民因熟悉中亚地形也被征调170户,是“西域亲军”中的一支,蒙古贵族征服中亚的很多地方后,组成“西域亲军”,“西域亲军”从中亚东进作战用于对抗南宋,后屯垦于循化,遂定居了下来。

撒拉族人早先是一个典型的游牧民族,随着时代的变迁以及生活环境的影响,逐渐演变为一个发展农业的少数民族。在农业发展的过程中,撒拉族人充分参与社会实践与劳动,具有强烈自尊心的民族,勤劳、强悍、勇敢,创造了很多独具撒拉族特色的民族体育项目,比如打蚂蚌、登棍儿、背碌碡、拔腰、打缸、木哇、皮袋凫水,还有撒拉族棋类“巴孜囚”、逼上轿、走和尚等丰富多彩的体育项目,从这些体育项目的名称上看,我们就能得出其产生与农业生产有密切的关系。

2.6 蒙古族

蒙古族是青海第六大民族,截止2019年底,青海蒙古族人口10.94万人,占全省总人口的1.8%;主要聚居黄南州、海西州和海北州。黄南州内蒙古族主要分布在河南蒙古族自治县;海西州内主要分布在德令哈市和格尔木市的牧业区,还有都兰和乌兰县;海北州内主要分布在海晏县、刚察县、门源的牧业区,此外,海南州共和县的倒淌河乡也有小片分布。

青海蒙古族先民原来居住在内蒙古的呼伦贝尔草原,在13世纪20年代,落籍青海,据史料考证,公元1206年,蒙古王成吉思汗统兵西进,蒙古先后攻打西夏时进入青海,在河湟地区、青海湖周围、柴达木东部地区驻军屯牧。元朝覆灭后,青海境内的一部分蒙古族撤退到了长城以北的荒漠地区,一部分则分散逃往海北和海西柴达木一带游牧,有的融入吐蕃族。到明后期,外蒙古的喀尔喀部的却图汗迁居西海。在崇祯十年,在新疆乌鲁木齐一带游牧的蒙古族和硕特部,杀了原占据青海湖一带与黄教为敌的喀尔喀部却图汗,遂占据青海湖和柴达木东部地区,康熙初年,青海的蒙古族人口已发展到二十多万。[17]清朝入关后招青海蒙古台吉进京朝执,接受清朝封爵以来,蒙古土官继续对青海地区的统治,后清朝借平定噶尔丹叛乱之势,清王朝加强了对青海诸部的影响和控制,从原先的“自治式”向“集权制”过渡为最终完全控制青海,[18]此时,青海和硕特蒙古亲王顾实汗之孙罗卜藏丹津借镇守西宁节制,不甘心自己传统权势的丧失,发动叛乱,清政府派年羹尧征讨,平定叛乱后,青海的蒙古族剩下约10万余人,其他逃亡或被杀,由于叛乱清政府对青海蒙古族实行严酷的统治,一些蒙古族部落相继迁徙到甘肃、内蒙古一带,至1929年青海建省时,蒙古族只有3万余人。[19]

蒙古族进入青海的七百多年间,为了生存大量吸收了其他兄弟民族的文化成分,逐步形成了具有青海高原地方特色的蒙古族文化,信仰藏传佛教。“那达慕”和“祭敖包”是其重要的体育文化形式,经常举行赛马、赛骆驼、摔跤、射箭、搏克、射击、公驼捉驼羔、蒙古象棋、布格、沙嘎等。

3 青海世居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形成的地域文化特征

相关学者根据区域民族分布、民族民俗、生产方式、地质特点等要素,在青海地形分为祁连山地、柴达木盆地、青南高原三个自然区域的基础上,将青海划分为河湟文化区、环湖文化区、柴达木文化和三江源文化区。

3.1 河湟文化区

河湟地区主要是指日月山以东、拉脊山以北、达坂山以南的地区湟水干流及其支流贯穿全境。[20]大致包括湟水流域的今西宁市及所辖的大通县、湟中县、湟源县,海东地区所辖的互助县、平安县、化隆县、循化县、乐都县、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属黄河流域的海南州所辖的贵德县,黄南藏族的尖扎县、同仁县,海北州所辐的门源县;河湟地区总面积约3.5万平方公里,占全省总积的4.85%。[21]河湟地区所处地域位于我国黄土高原向青藏高原和西北干旱区的过渡地带,是一个由湟水和黄河冲积而成的两个谷地,有时也称其为河湟谷地。平均海拔1700-3500米,是青海地势最低的地区,气候相对温和,雨量较充沛,土地肥沃,适合于农业、畜牧业的发展,是青海重要的粮食和工业基地。河湟地区自古以来生产力相对发达,汉族人口占63%,全省70%的人口、80%以上的耕地、80%以上的工业总产值以及全省主要城镇,均分布在这块占全省面积8%的东部地区。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106人,是全省平均人口密度的14倍,[22]为省内人口分布最稠密的地区,目前,由于三江源等地区实施退耕还林、湿地保护等政策,河湟地区人口越来越密集。河湟地区是以汉族为主体,兼有回、藏、土、撒拉等近20多个民族的多民族聚居区。回族、土族和撒拉族基本居住在河湟地区。河湟文化是青海最有代表性的地域文化之—,那就是多元共存,美美与共。

从地理位置看,河湟地区是黄土高原和青藏高原的地理缓冲地带,是中原与青藏高原的交通要地,是丝绸之路、唐蕃古道必经之路,战略地位十分显赫,历来成为兵家必争之地。从河湟地区发展来看,多元文化的形成,始于汉代,汉代时期,随着河湟地区正式纳人中央封建王朝的郡县体系之后,随着大批中原汉人的不断迁入和汉族人口的增加,农业推广并迅速发展,河湟地区原本以畜牧为主狩猎为辅的生产方式逐步成为农牧兼重,随之儒家文化在河湟地区得到传播,加之在统治阶级的尊崇得到传承和发展,逐步形成了以儒家思想和文化为核心的汉文化团。元朝,随着回族、撒拉族、土族迁徙和藏族、蒙古族的东移,各民族在这里发展、扩张、抗衡、兼并、联盟、融合、同化,居住在这里的汉、藏、蒙、回、土、撒拉族等民族,除本民族独有的文化特质之外,还由于各民族在地域上的杂居特点,在长期共同生产和生活的实践中通过相互联系和交流、影响和渗透,形成了以农耕文化为主体的多元文化区。[23]汉族文化强烈地影响着周边各少数民族的文化,与此同时,各少数民族文化也影响着汉族文化。因此,河湟地区处于东部中原文化和西部少数民族文化的交会地,在多民族文化共存并相互影响的地域环境中,河湟文化显示出以儒家思想和文化为主导,儒、释、道文化和藏文化及伊斯兰文化并存的特点,区域文化呈现出一种多元交会的特点,体现在体育文化上也是多元的,藏族群众每到农闲季节或传统节日,藏族各社队自发地组织射箭、跑马、摔跤等多种小型体育比赛,有时也与周边尚武的回族、撒拉族群众一决高下,如乐都和平安地区的南山射箭和北山跑马的赛事由来已久,参加人员不光是藏族,还有回族、汉族、撒拉族,只要是胜利者,都被看成英雄,在当地受到敬仰,在比赛中,操着不同语言和信仰的人在有些比赛规则中都能达成一致,射箭和赛马活动成为当地不同民族人和睦共处的润滑剂。还如,黄南地区的六月会,上千人的军舞、龙舞、神舞,几万人参加的湟中县却西德哇古老游戏,再如,在循化藏族除经常开展赛马射箭活动外,藏族祭祀活动中表演的螭鼓舞和夏尔群鼓舞选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除了藏族人民喜爱,受到当地回族、撒拉族群众的欢迎,很多民间体育项目,各民族都在开展,在竞技中较量、交流、融合,互助共同构建了河湟独具特色的多元文化事项。除此之外,各民族也有自己独特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其中以如藏族的五彩神箭、跑马、北嘎和拉巴牛、古老游戏,严氏藏拳;回族的武术、赛马、射箭,土族的轮子秋、射箭、赛马,撒拉族的赛瓦、皮筏子、射箭,形成了各民族特有的乡土文化景观。

3.2 环湖文化区

环湖文化区主要是指环绕青海湖、地处祁连山地和阿尼玛卿山地之间的广阔地域,中部有青海湖盆地、共和盆地、同(德)兴(海)盆地等组成。主要以海晏县、刚察县、天峻县、共和县为核心,四周辐射延伸区,大致包括今海南州所属的共和县、贵南县、同德县、兴海县,海北州所属的海晏县、刚察县、祁连县,海西州所属的天峻县,面积约9.3万平方公里,占全省总面积的12.87%。环湖文化区所处地域自然地理总的特点青海湖位于其中,内部地貌多样,高山、丘陵、盆地、滩地、台地、河谷、沙漠错综分布,地形复杂,起伏较大,但该区现有农林牧业用地占本区土地面积的83.95%。其中耕地占1.18%,林地占1.16%,草地占81.61%。[25]因此环湖地区虽然寒冷,但是适宜放牧,自古以来是纳马之地,盛产良驹,从事牧业生产的以藏族为主体,还有蒙古族、土族,农业生产的主要民族为汉、回、撒拉和土族,耕作植物为高原农作物。

从历史发展来看,青海湖环湖地区是历史上许多民族战争与和平的大舞台,由此也构成了该地区丰富多彩的历史文化。西汉之前,环湖地区一直是羌族在此繁衍生息,创造了羌族文化,它生产方式以草原畜牧为主、以狩猎、采集、渔猎为辅,并由此产生了最初的畜牧文化。西汉末,从东北辽河流域西迁而来的鲜卑族建立吐谷浑王国,建都于东距青海湖边约7.5公里的伏俟城,在以青海湖地区为中心的广大地域统治330余年,羌文化与鲜卑文化融合后形成湖区特色文化,并开始向四周传播。吐谷浑族有语言无文字,在南北朝、唐朝时期与中原王朝在政治经济上关系密切,因此受汉文化影响很大,此时环湖文化为鲜卑文化、羌文化和汉文化相互融合而成的。唐末,吐蕃灭吐谷浑,环湖地区由吐蕃驻牧。明正德以后,东蒙古占据青海湖地区,藏族被迫徒居黄河以南,但在清咸丰时藏族部落北渡黄河,还居环海地区,世称“环海八族”,环湖地区蒙古族、藏族分布人数较多,自此,藏族文化成为环湖地区代表性的文化。

环湖地区的文化是在羌文化的底蕴上,随着吐谷浑和吐蕃政治势力的扩张,鲜羌文化、吐蕃文化对羌文化的层层覆盖,再到后来元朝的建立后,蒙古文化、伊斯兰文化熏染,最终形成的一种以藏族文化为主的独特多元文化特征,所以说环湖地区的文化特征因历史原因不同于玉树、果洛三江源地区的藏文化特征。环湖文化区以游牧文化为主,居住在此藏、土族、蒙古族以放牧为主,少量回、撒拉在环湖地区以农业为主,游牧生产方式下各民族孕育出诸多丰富多彩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主要有海北藏族自治州中海晏县金银滩马术;青海湖祭海时的摔跤、赛马;海南藏族自治州藏族传统射箭、踏青;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蒙古族与藏族传统射箭,蒙古族摔跤、赛马等等民众所喜爱的特色体育项目。

3.3 柴达木文化区

柴达木地区基本在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境内,占海西州面积的85.28%,海西州总面积32.58万平方公里,占全省总面积45.18%,[26]柴达木地区是我国最干旱的地区之一,耕地面积占0.15%,林地占2.25%,草地占15.34%,水域占0.12%。上述四项面积之和仅占全区土地总面积的18%,尚有82%的土地没有或暂时无法利用,大都是荒漠、戈壁和沙漠地[27],但矿藏资源丰富,是全国闻名的“聚宝盆”,考古发现距今3万年前就有原始羌族人在此活动,后南北朝时期,吐谷浑建王国,开通今新疆境内丝绸之路南道,少量吐谷浑人进入柴达木盆地。公元663年,吐蕃攻灭吐谷浑,无奈之下,吐谷浑迁入柴达木盆地,随着元朝的建立,蒙古势力进入柴达木;清朝,海南州的部分藏族部落也西迁到都兰。20世纪30年代部分哈萨克族迁入茶卡、大柴旦一带,以游牧为生。[28]后陆续迁入的有汉族、回族、撒拉族族。从柴达木地理环境来看,由于柴达木盆地82%的土地是沙漠和戈壁,高寒缺氧,野生动物很多,在生产力水平低下时期,生态环境恶劣,不适于人类生存,因此自古以来人员稀少,无人区很多。据史料记载,在1949年底,在海西州总人口1.6万人,其中蒙古族为0.64万人,藏族为0.7万余人,其余为汉、回、土、撤拉族等,[29]生产方式以牧业为主,辅以农业,狩猎。

从柴达木地区历史发展看,柴达木地区小片绿洲先是羌人生活,后吐谷浑灭国被迫大批迁入,吐蕃东迁,以及元朝建立蒙古族进入,到回族、撒拉族经商或战争进入外,汉族基本是民国和新中国成立后迁入。因此这片土地上出现过羌人文化、吐谷浑文化、蒙古族文化、藏族文化、汉文化。但柴达木地域广阔,高寒缺氧,各民族虽然以游牧为生,却因地域广阔,交通不便,各民族文化之间很少有文化交融现象,柴达木文化区的传统体育项目,主要以游牧文化为主,有蒙古族的蒙古式摔跤(搏克)、赛马、射箭、狩猎、赛骆驼、蒙古塔罗牌等,藏族的赛马、赛牦牛、射箭、藏棋和藏式摔跤(北嘎)等。

3.4 三江源文化区

“三江源”是长江、黄河、澜沧江的发源地,所处地称青南地区,包括今玉树、果洛和黄南藏族自治州南部的泽库县、河南县及海南州的兴海、同德县,三江源区域面积约为34.77万平方公里,占全省面积的44.68%。三江源地区地势高峻,河流、湖泊、沼泽、雪山、冰川连绵纵横,是全球独一无二的大面积高海拔湿地生态系统,是我国乃至亚洲的重要水源地,素有“中华水塔”、“亚洲水塔”之称。

大多学者认为三江源地区在最早是羌人游牧地区,由于气候恶劣该地区人类罕至,因此唐以前的文献记载很少,因为三江源地区与西藏接壤,吐蕃势力东进之后,三江源地区成为吐蕃人的势力范围,现三江源地区藏族人口比重占93%以上,藏文化是三江源地区的代表文化,其他少量汉、回、撒拉、蒙古族。三江源地区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2.01人,是省内人口密度最低的地区之一,西部可可西里地区是无人区,因藏羚羊、棕熊、雪豹等野生动物的家园而闻名于世,三江源独特的区域环境决定了生活在此的藏民族生活方式,几千年的游牧生活方式下也产生了独特的文化,在三江源地区某些传统体育项目如骑马、射箭、摔跤等不仅仅代表的是一种体育运动项目,它们更是藏民族的传统文化符号和印记。另外,三江源地区地广人稀,在此区域生活的藏族没有外来民族的侵袭,生活较为安逸,危险来自自然界,因此在此区域开展的体育活动都是娱神娱己体育活动,如玉树歌舞,玉树赛马会的马术表演,果洛马背藏戏,宗教色彩浓厚。

4 结语

综上所述,每一种文化的产生乃至于形成的模式,与衍生这种文化的地理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体育作为人类高级精神文明活动,同样也脱离不开文化产生的规律,生存在不同的自然地理与人文环境的群体会孕育出不同需求的运动项目,对各民族体质、体形、性格及反映在其之上的体育运动的组织方式、内容、规则、文化符号有一定的影响和联系。青藏高原的赛马、赛牦牛、五彩神箭、狩猎、轮子秋、拉巴牛、北嘎、依舞、卓舞等体育项目直接反映了青海高原各民族在青海高原独特的地域环境下特有的生产生活方式。所以地理环境对青海世居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形成提供了发展空间,各民族形成的体育项目正是适应不同的生产生活方式,而生产生活方式与自然地理环境密不可分;人文地理环境差异也是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差异的重要因素,不同区域有着不同的民族文化和宗教文化,相应的传统体育的发展与各文化区域的历史文化相辅相成,受其影响体育文化彰显明显的地域特征,生活在河湟文化区的土族、撒拉族其赛马和射箭活动与三江源文化区的玉树、果洛藏族等地区截然不同,河湟地区的藏族和三江源地区的藏族所开展的传统竞技游戏活动有共性也有差异,其差异性不光表现在开展的项目的不同,组织方式、比赛流程规则也有很大的差异性。

猜你喜欢

土族藏族青海
关于土族聚居地区汉、土双语教育实施概况
国家公园省 大美青海情
The Light Inside
大美青海
《演变》《藏族少女》
罗依乡白马藏族歌舞(外三首)
青海:畅享冰清世界新“年味”
吃土族
论藏族题材电影文化主体性之构建
神秘的土族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