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人文历史类纪录片的仪式化传播及其启示

2022-02-19葛舒怡

卫星电视与宽带多媒体 2022年1期
关键词:融媒体

【摘要】传播仪式观提出了对现实符号修正、组合的过程能以共享的方式达到对社会的维系功能。本文立足于传播仪式观的视角,对人文历史类纪录片的传播进行分析,分别从影片内容的仪式构建、受众解码的仪式共享和传播方式的技术赋能展开分析,并得到了应吸收外来,加强创新的启示,以期其良性发展。

【关键词】传播仪式观;人文历史类记录片;融媒体

中图分类号:G241                                 文獻标识码:A                          DOI:10.12246/j.issn.1673-0348.2022.01.084

詹姆斯·凯瑞首先提出了传播的“仪式观”,并指出它具有维系社会与共享信仰的作用。维系社会指传播能够促进民族与社会的融合,共享信仰指传播能使社会成员共同遵循特定的文化价值观念。从这两点上来看,近年来异军突起的人文历史类记录片便是这样一种存在。这些纪录片以我国的传统文化与现实生活为支点,运用现代化的表现手法,以构建仪式的方式为观众呈现了一个真实、生动、立体的中国。

1. 影片内容:仪式构建

1.1 典型符号的选择

仪式本质上是一个庞大的象征符号体系,每种符号都各有其“能指”与“所指”,通过组合选取最典型的符号,建构起多层次的符号体系,就能构建起传播内容的仪式感。

自《舌尖上的中国》成功伊始,许多人文历史类纪录片都选择以“食”作为典型符号,如《早餐中国》、《人生一串》、《味道中国》等,“食”的背后,是中国人的思乡之情与心安之处。以《风味人间》为例,每期以一种食材为支点向外探寻,在全球视角下审视中国美食的独特性,并精心呈现食物的制作过程,勾勒出一张“美食地图”。这种叙事手法不仅消弥了观众与外国美食的距离感,也增强了观众的民族自豪感,通过与世界民族的对比突出了中国食物所指的中国个性与中国特色。

1.2 普适价值的传递

传播仪式观认为,传播不是分享信息的行为,而是共享信息的表征,强调的是文化共享,其目的在于维系一个社会。从中国文化类纪录片在国内外都广受好评的情况来看,其背后所传递的普适价值是关键,兼具有加强本国人文化认同与推动传统文化“走出去”的双重效用。

美食类纪录片强调的是美食背后的“家庭”、“情感”、“自然”,医疗类记录片强调的是“生命”、“亲情”、“信任”,工匠类记录片则强调的是“坚守”、“执着”、“专注”,这些本就是“蕴含人类普遍生存意识和生命感悟”的主题,加之巧妙的叙事手法与先进的技术加成,不仅满足了本国人的情感需求,也推动了中国文化的创新传播。

1.3 视听语言的加成

与现实中举办一场仪式类似,传播仪式观也要求在传播过程中营造一种沉浸式的拟态环境,加强观众的临场感与亲历感来唤起群体情感与集体记忆。对于人文艺术类纪录片而言,运用恰当的视听手段,尽可能的还原现实以带给观众身临其境的感受,更能增加观众的认同感与归属感。

以影片音响为例,声音符号作为提供影片临场感的重要因素之一,在许多人文历史纪录片纪录片中被刻意强化。如《早餐中国》放弃使用一般纪录片解说的“上帝之音”,而是通过放大食材制作、食客用餐的声音来展现食物的魅力,增强了影片的沉浸体验。再如《急诊室故事》中,静悄悄的急诊室里,各种设备尖锐的响声、医护人员的脚步声、痛苦的哀鸣声被真实展现,使观众感同身受,易唤起集体的共情。

2. 受众解码:仪式共享

2.1 集体记忆的唤醒

传播仪式观认为,人们通过参与仪式完成身份的确认,从而建立起公共的秩序。这种身份的确认就有赖于受众的情感共鸣,有赖于受众对于集体记忆的确认。

以《人生一串》为例,影片以中国独具特色的烧烤为题材,每集在全国范围内选取一个烧烤摊,讲述烧烤背后的市井传奇和美味体验,以个体记忆表达真实情感,唤起了集体对于情感的追忆。再如《我在故官修文物》首次以平凡人的视角讲述了故官与故宫文物,使每个实到过故宫的观众回忆起自己的所见所闻,对这些文物修复师肃然起敬,获得了情感上的共鸣。

2.2 互动模式的创新

传播的仪式观是在分享、交流中进行的,其中必定有情感的表达与互动。这类记录片本质上是在受众群体的内心中构建了一个想象的来同体,人们在其中形成了群体认同,并在互动与分享中感受到其他个体的存在,强化了这种意识,促进共同体的紧密化。

这种特点最明显的体现于涉及地域的记录片中。如《航拍中国》每集以一个省为主题,从高空俯视熟悉的大地。每当涉及到一个新地方,弹幕会充满“xx(地名)人报到”,“欢迎大家来xx(地名)”等内容,观众们在秀丽的山川湖海中,通过地域的分隔完成了对于家乡的认同。此外,很多纪录片的创作团队还设有微博,短视频账号,观众可以通过互动、评论、点赞、转发等形式传达自己的情感与观念,继而完成一次仪式化传播。

3. 传播方式:技术赋能

3.1 融媒体共建仪式空间

传播仪式观有维系社会与共享信仰的作用。为了维系社会,使观众沉浸在节目营造的文化空间中就尤为重要。

几乎每一部记录片的新一季都会在每年的固定几个月播出,播出后的每一集也会在固定的时间更新,当观众开始观看的时候,就相当于接受了参与仪式的邀请。与此同时,发行商也会积极推动影片的“跨屏传播”,积极进行二次创作,将记录片中的优秀内容剪辑成短视频,或将影片截图放上微博,为观众营造一片“文化场域”,观众身处其中继续进行情感交互,共享某种文化与信仰,弱化了原本互联网场域下的娱乐狂欢性。

3.2 新技术联动线下空间

传播仪式观中,传播的作用还应从短期效应上升到长期效应,注重传播对信仰的扩散和秩序的建构,注重文化在时间上的延续,而这种延续能够实现群体的情感维持。

以故宫为例,故宫博物院新推出的“玩转故宫”和“数字故宫”小程序不仅可以展示游览路线,也能展示故宫未开放之处,并还原各个大殿的研究保护过程。其中就收录了《我在故宫修文物》的片段,更直观的向游客展示文物修复工作,使游客在实地也能依旧保持这种情感维持。再如《假如国宝会说话》以文物的视角恢谐地介绍了文物自身,受到广泛好评。不少线下的博物馆也已把这一片段都融入了文物的介绍之中,深入浅出、趣味横生的介绍得到了不少好评。

4. 启示

4.1 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

在《舌尖上的中国》以前,我国的历史文化类纪录片一直未得到外国的注意。究其原因,莫过于是说教的口吻和非普适的选材。宣扬本国文化固然重要,但面對着文化全球化的趋势,融入国际视点也是必不可少的。

首先,创作者要充分挖掘本国与外国观众的共同兴趣点,如传统美食、熊猫、茶文化等,在其中寻找平衡,打造出双方喜闻乐见的影片。其次,应该吸收外国先进制作技术以提高影片品质。如美食的制作过程能与微距摄影的结合能展现更好的效果,航拍技术能对展现中国秀丽山川锦上添花,升格、降格的处理手法能更好地渲染情感或展示细节。创作者应将外国优秀记录片叙事手法与技巧充分吸收,提高影片质量,助力文化复兴。

4.2 扩大题材,挖掘新意

在中国纪录片逐渐扩大国际影响力之时,我们还应注意到纪录片题材同质化的问题。目前获得国际赞誉的纪录片过多停留在宣扬中国本土的文化符号阶段,如美食、地域和熊猫等。相对而言,我们的思想成就、生活方式和历史人文由于文化限隔而被相对忽视。但由英国BBC拍摄的纪录片《杜甫·中国最伟大的诗人》在海外爆火的局面看来,我们的文化其实具有相当的生命力,只有积极挖掘题材的新意,创新叙事方式才能使古老的中华文化散发出余辉。

首先,应扩大题材的选择范围,广泛涉猎,贯通古今、勾连天人,展示全面立体真实的中国。其次,应摒弃传统纪录片的宏大叙事模式,运用全新视角展开叙事。如BBC讲杜甫并不像传统人物纪录片一样以生平为线索,采用口述、情景复现、作品赏析等方式还原人物,而是通过主持人带着疑问亲临杜甫所到之处,以西方文化所熟悉的神话史诗方式对杜甫进行了再阐释,贴近本土观众的收看方式。

4.3 创新驱动,沉浸体验

“使用与满足”理论以“社会+心理因素——媒介期待——媒介接触——需求满足”这一公式来展示受众的媒介接触行为,同时也说明了受众对于媒介的接触是有目的的。如果能创新文化传播方式,在满足受众的需求后再结合线下给顾客提供的新奇文化体验,就能使传播效果达到最大化。

首先,文化历史类记录片不应囿于节目内容本身,也可通过节目外的多方合作,以“文创”、联名、IP孵化等形式将文化影响力继续维持下去。如此前由故宫博物馆推出的“故宫文创”、“故宫彩妆”、各省图书馆的文创产品等,在线下也形成一个文化场域。其次,应联动线上线下,给观众带来沉浸式的文化体验,如此前敦煌开启的“云游敦煌”小程序其实能与纪录片《河西走廊》紧密结合,积极推广历史的同时也能推动纪录片与景点的同步“出圈”。

综上,人文历史类纪录片的仪式化传播体现在影片内容的仪式构建、受众解码的仪式共享和传播方式的技术赋能上,并将观众凝聚成一个想象的共同体,共享情感体验,起到维系社会与共享信仰的作用。同时面对目前的现状,创作者应积极吸取外国优秀经验,不忘本来,吸收外来。同时扩大题材的涉猎范围,挖掘出其中的新意,并联动线下的沉浸式体验,以创新驱动新传播方式,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

参考文献:

[1]传播仪式观视角下文化类节目价值认同研究——以《故事里的中国》为例,孙强,《东南传播》

[2]詹姆斯·凯瑞.作为文化的传播“媒介与社会”论文集.华夏出版社,2005

[3]从传播仪式观看美食纪录片《早餐中国》中的"仪式"构建,侯艺松,《声屏世界》

[4]数字营销对艺术馆文化传播的突破与创新,孙晨茵;《中国报业》

作者简介:葛舒怡,1998,女,汉族,浙江宁波人,中国传媒大学、纽约理工学院,主要从事传播效果、欧洲电影、电影叙事研究.

猜你喜欢

融媒体
融媒体时代县级台公众号的运作发展
融媒时代广播评论发展问题研究
重塑媒体融合时代广播传播新优势
融媒体时代传媒人才能力培养的思考与实践
传统媒体在融媒体时代内容增值策略分析
融媒体时代如何践行基层群众文化自信
融媒体时代领导者媒介形象重构与认同
融媒体背景下健康类纸媒的转型
融媒体业态将决定报业未来
融媒体时代传统报业的转型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