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CiteSpace的国内乡土文学翻译研究可视化分析 (1993-2021年)
2022-02-18丛海燕邓俊叶
丛海燕,邓俊叶
(青岛滨海学院 文理基础学院,山东 青岛 266555)
一、研究设计
(一)数据来源
本研究数据源于中国知网。通过高级检索,以“乡土小说翻译”“乡土小说英译”“乡土小说外译”“乡土文学翻译”“乡土文学外译”“乡土文学英译”为主题对1993-2021年年间发表的所有期刊论文、学位论文和辑刊论文进行模糊检索。经剔除无关文献和手工去重后,最终获得169篇中文文献。检索日期为2021年12月9 日。从数据采集的时间跨度和资源类型来看, 基本涵盖了乡土小说翻译相关的学术文献,数据采集具有一定的全面性和科学性。
(二)研究方法和研究工具
本研究采用计量统计学方法,将文献计量分析软件 CiteSpace 作为研究工具。CiteSpace 可通过定量分析某一领域的科学文献,以可视化的方式呈现出知识图谱,从而帮助研究者直观地了解该研究领域的热点话题、重要学者、研究机构以及研究发展趋势等信息。本研究在使用 CiteSpace 时,将年份切片设置为1 年,阈值设为 Top50,对作者、发文机构、关键词进行分析并生成相应的图谱。此外,借助知网的计量可视化分析技术,绘制发文量图表和文献年度发表总体趋势图。
二、数据分析结果
(一)发文量时间分布和总体趋势分析
为了更好地揭示国内乡土小说翻译研究的整体情况和发展趋势,本研究首先对以往文献发表时间和数量进行了历时梳理,生成1993-2021年国内乡土小说翻译研究文献趋势图,如图1所示。
图1 1993-2021年国内乡土小说翻译研究文献趋势图
图1显示,1993-2021年间国内乡土小说翻译研究的发文量整体呈波动式增长。根据增速的快慢, 本领域研究大致可划分为两个阶段:萌芽期(1993-2011年)和发展期(2012年-2021年)。知网数据显示,首篇与乡土文学翻译研究相关的论文《中国现代文学在俄国(翻译及研究)》发表于1993年。萌芽期发文总量不足10篇。2012年开始进入发展期,发文量呈震荡式增加趋势,并于2020年达到峰值,发展期发表了160篇相关文献。与萌芽期相比,发展期发文总量大幅度提升,表明该时期内国内学者对乡土小说翻译的研究热情明显提升。究其原因,一方面,归功于中国作家莫言。2012年,莫言荣获诺贝尔文学奖,这不仅引发了国内学者对乡土文学更多的关注和研究兴趣[1],也吸引了更多海外汉学家、译者以及像企鹅兰登书屋这样的国外知名出版机构等推介出版中国乡土小说。中国乡土文学作品外译数量的不断增多也是影响国内学者研究热度的重要原因之一。另一方面,2013年,“一带一路”倡议这一国家战略决策的提出客观上推动了国内翻译研究。乡土小说作为中国现代文学以及中国文化走出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国文化的对外传播具有重要意义[2]。可以说,国家宏观政策支持为乡土小说翻译实践和研究创造了发展机遇。但是,其发文总量与国内典籍翻译(1981年-2020年总发文量近1900篇)和语料库翻译(1998年-2017年总发文量1916篇)[3]等研究领域相比,数量较少,表明该领域研究尚有较大挖掘潜力。从线性趋势图来看,未来发文量仍会继续上涨,国内乡土文学研究日趋成熟。
(二)研究作者
1.核心作者
表1 国内乡土文学翻译研究核心作者分布表(1993—2021年)
2.作者合作分析
研究者之间的合作及科研团队是某一研究领域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研究者间稳定而密切的合作有利于该领域科研成果系统化及整体科研水平的提升。将CiteSpace中Node Type设为Author,阈值设为Top50,其他均为默认设置,生成作者共现科学知识图谱,如图2所示。通过图谱分析可了解国内乡土文学翻译研究作者之间合作情况和科研团队数量。
图2 作者合作知识图谱
图2中,作者的发文量越多,字号就越大。节点之间的连线代表两个作者间曾合著过论文,即存在过合作关系。连线越多,意味着合作过的学者越多,潜在的科研团队数量越多。此外,“连线的粗细程度与作者间的合作次数成正相关”[3],连线越粗越意味作者间合作的次数越多。从图 2中可以看出,一方面,连线较少且粗细不均,表明大部分学者处于单枪匹马的状态,彼此合作较少且合作次数不等。作者共现网络的密度(Density)仅为 0.0049也佐证了这一点。另一方面,连线的存在也说明,在过去近 30年的研究历程中产生了少量的科研团队,且以“两人组”为主,三人及三人以上的团队仅有6个,如表 2所示。从表 2可知,乡土文学翻译研究领域的5个多人团队合作均属同机构合作,孙李丽与文旭属师生合作,本质上亦属于同机构合作。只有冯正斌、林嘉新、党争胜团队属于跨机构和跨地区合作,可见此类合作较少,未来应需加强。机构间的横向合作有利于该研究领域的全面发展。从时间来看,各团队合作时间长短不同,最早的班荣学团队于 2011年就开始了本领域研究合作。从研究对象上看,各团队间有所不同。西北大学、西安外国语学院的学者侧重地域乡土文学翻译研究:陕西、西安文学和陕西作家贾平凹的《浮躁》和《高兴》的英译是其主要研究对象;机器翻译是商洛学院学者近几年的合作方向。从合作模式上看,单核心模式居多,缺少多核心模式。单核心模式的不足之处在于过分依赖唯一的核心学者,合作稳定性较差,合作中断的可能性较高,从而影响研究向纵深发展。从合作次数来看,周领顺团队合作最频繁。 结合连线数量、粗细程度和知网数据可知,团队发文量前三位的机构分别是扬州大学、西北大学与西北大学现代学院,这表面“科学产出密切依赖于科学家之间的合作频次”[6]。
近年来,文学的式微频频被人提及。身处传媒出版空前发达的时代,很多人往往发出“优秀文学作品难觅”的感叹。与此同时,形形色色的文学奖却日渐成为炙手可热的话题,人们不仅津津乐道什么样的作品可以获得殊荣,更是密切关注其中是否存在不公平的“猫腻儿”。当文学靠文学奖中的争议话题来提高公众关注度的时候,不得不说成了一个“黑色幽默”。
表2 多人科研团队分布表
(三)研究热点
关键词是对文献核心内容的凝练。关键词的复现频率的高低与其研究热度呈正相关,复现频率高的关键词可揭示某一领域的研究热点。运行 CiteSpace,将 Node Type设为 Keywords,其他设置默认,生成关键词共现知识图谱,如图3所示。图3中,每个十字架即为节点代表一个关键词,标签显示关键词名称。一个关键词出现的次数越高,十字架和标签的字号就越大,也代表其研究热度越高。图谱生成后,CiteSpace会以表格的形式按照出现频次从高到低的顺序将所有关键词排序。关键词主要涉及以下几方面:
图3 国内乡土文学翻译领域关键词共现知识图谱
1.乡土文学译者研究
译者关键词共有5个。出现频次最高的译者关键词为“葛浩文”(19次),其他是“蓝诗玲”“金介甫”“马悦然”“林纾”(均出现一次),这说明葛浩文是乡土文学翻译研究领域内最受学者关注的译者,同时反映出国内学者对其他译者的研究明显不足,存在研究不均衡、研究对象过于单一的问题。该领域发展还未成熟。
2.乡土文化翻译策略及翻译方法研究
该领域关键词包括“归化”“异化”“直译”“意译”“乡土文化”“文化翻译”等。语际翻译必须跨越语言文化差异的鸿沟,要在异化、直译的“求真”和归化、意译的“务实”之间做出选择。乡土文化翻译研究主要侧重乡土文学作品中文化负载词的翻译研究,乡土文学作品中常见的文化负载词包括俗语、习语、谚语以及有关地方习俗、宗教、儒家思想等词语或词组。
3.乡土文学翻译可适用理论研究
1993-2021年间乡土文学翻译研究者从“交际翻译”“关联理论”“改写理论”“目的论”“功能对等理论”“生态翻译”等不同理论视角对乡土文学译文中的文化负载词、方言、翻译策略等进行分析,拓宽了乡土文学翻译可适用理论范围。以往研究涉及的方言覆盖面较广,出现频次最高的是陕北和河北等地的方言,中部和华东地区的方言次之,东北方言和华南各地的方言翻译研究较少。
除了关键词出现频次外,归纳研究热点还需考虑关键词的中介中心性(Centrality)。中介中心性是衡量节点在网络中重要性的一个指标。节点在整个网络中的作用越重要,它们的中介中心性就越高。中介中心性值大于0.1的节点为关键节点,代表节点在网络中的作用显著。结合频次和中介中心性数值,得出近30年来国内乡土文学翻译领域的研究热点共有8个,如表3所示。
表3 国内乡土文学翻译领域的研究热点
“乡土语言”“乡土文学”“乡土小说”“翻译”成为研究热点,主要原因有二:一方面,本次文献检索主题词中包含“乡土文学”“乡土小说”“翻译”,而 “‘乡土语言’是‘乡土文学’的载体”[2],乡土文学和乡土小说翻译研究必然涉及对乡土语言的翻译研究,所以其出现频次且中介中心性往往较高。“葛浩文”是唯一一个研究热点译者。笔者认为,这与其译著数量、合作过的中国作家人数以及在翻译界的声誉有关。葛浩文先后翻译了30多位中国作者所著的 60多部中国文学作品,其中大部分是乡土文学。他是翻译中国乡土文学小说最多的译者。此外,他是莫言获得诺贝尔奖的重要助力,曾获美国国家翻译奖等重要奖项,被认为是“把中国当代文学作品介绍到西方世界的最积极、最有成就的翻译家”[7],这些都是吸引学者注意力的关键因素。以“葛浩文”为关键词的研究主要聚焦于剖析葛译的翻译风格、翻译原则以及微观层面上的词句翻译方法,定性研究居多,历时、定量分析较少。关键词“翻译策略”“方言”“乡土文化”为研究热点,说明学者对其关注较多,与前文归纳的以往研究主要方面相呼应,此处不再赘述。从整体来看,热点数量较少,未出现有关语料库和机器翻译的关键词,热点覆盖面有限。从首次出现时间来看,热点关键词产生的时间不同,最早出现的是“翻译”,热度最高的“乡土语言”则出现时间最晚,可见研究热度与首次出现时间不呈正相关。6个热点关键词均在2012年以后出现,说明本领域研究进入发展期后研究热门主题数量明显增加,与同期发文量不断增多有关。2017年后,未出现新的研究热点。
(四)高被引文献
被引次数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文献的学术影响力。高被引文献的被引用次数排在某一研究领域的前列,对后续研究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高被引文献分析有助于了解该领域的关键性文献、重要作者和知识基础,具有重要研究价值。基于知网数据检索,得出本研究领域10篇高被引文献相关信息。按照被引频次高低,依次为:一是周领顺2016年发表的《“乡土语言”翻译及其批评研究》。该文厘清了乡土文学和乡土的概念,归纳了汉语“乡土语言”翻译研究现状,并提出专项课题的3条研究路径[2]。该文的被引频次为 91,占本研究领域总被引频次的 17.17%,足以说明此文的关键性。该文为2016年后的相关研究奠定了概念基础,指明了研究方向。二是汪宝荣2016年发表的《试论中国现当代小说中乡土语言英译原则与策略》。该文提出,“部分再现”可为乡土语言英译原则,在具体翻译方言时,文学方言自创译法和方言特征淡化译法是有效的翻译技巧[8]。三是周领顺和杜玉 2017年发表的《汉语“乡土语言”葛译译者行为度——“求真-务实”译者行为连续统评价模式视域》。该文基于莫言小说英译本语料库数据分析,总结出葛浩文的总体翻译规律——“求真为本,务实为用(上)”[9]。四是陈保红 2018年发表的《方言土语英译研究——以〈蛙〉和〈红高粱家族〉为个案》。该文通过比较分析了这两部乡土小说葛浩文的英译本,归纳出葛浩文在翻译乡土语言时采用了“归化异化兼用, 直译意译并举”[10]的策略。五是周领顺2016年发表的《汉语“乡土语言”翻译研究前瞻——以葛浩文英译莫言为例》。该文明确了汉语“乡土语言”翻译研究的定义、范围和意义,并指出了当时国内该研究出现的问题[11]。六是吴赟2013年发表的《〈浮躁〉英译之后的沉寂——贾平凹小说在英语世界的译介研究》。该文梳理了贾平凹小说在英语国家的译介方式和接受情况,指出继《浮躁》英译本后,贾平凹的文学作品均未被成功译介,并剖析了该现象背后的原因。作者全面深入地分析为后续汉语乡土文学的外译提供了有益的借鉴价值[12]。七是周领顺和丁雯2016年发表的《汉学家乡土语言英译策略对比研究——以葛浩文译〈酒国〉和蓝诗玲译〈鲁迅小说全集〉为例》。该文通过对比分析两个译本中乡土语言的翻译策略,剖析不同译者行为背后的原因[13]。八是班荣学、于亚莉、李雨田、赵荣2011年发表的《乡土文学文化翻译的归化与异化——〈浮躁〉英译本个案分析》。该文厘清了翻译策略和翻译方法的概念,提出了在乡土文学文化翻译实践中应充分发挥两者的作用,才能在提高译文接受度的同时实现原文的信息和风格的再现,从而促成文化交流[14]。九是朱周贤 2013年发表的《论乡土小说翻译的难点——以葛浩文英译的〈生死疲劳〉为例》。该文指出方言土语、称谓和习俗等是乡土小说的翻译难点[15]。十是周领顺和丁雯 2017年发表的《汉语“乡土语言”英译的译者模式——葛浩文与中国译者对比视角》。该文将葛译莫言小说的高频乡土语言表达和中国译者的译文进行了对比分析,并总结了乡土语言的英译模式:作者与中国译者、汉学家译者合译及相互补充[16]。这10篇被引用频率较高的文献中,7篇研究的是“乡土语言”翻译,占总文献被引数的 51.51%;8篇源于核心期刊,其中《上海翻译》和《山东外语教学》各刊登了2篇,是今后本领域学者应该多加关注的学术期刊。
三、结语
本文运用 CiteSpace对中国知网国内乡土文学翻译研究相关文献 (1993-2021年)进行了梳理,研究发现:第一,国内乡土文学翻译研究文献发文量整体上呈增长趋势,经历了萌芽期和发展期,未来发文量仍会继续增多。第二,从研究主体来看,核心作者数量相对较少,现存研究团队以两人式“小组合作”为主,三人以上的团队以同机构合作为主,研究侧重点各异,缺少跨机构跨地区合作,扬州大学、西北大学的研究实力较强。第三,从研究客体来看,研究内容不断丰富,主要涉及译者、翻译策略方法、翻译理论研究三个方面,与语料库和机器翻译的交叉研究不足。除葛浩文外,对其他译者的研究热度不高。适用乡土文学翻译实践和评论的理论较多,以往研究理论视角呈多元化趋势,但理论创新不足。第四,2013年-2016年研究热点明显增多,之后无新增热点。第五,从研究方法来看,定性研究为主,案例分析与对比分析较多。综上所述,国内乡土文学翻译研究在成果数量、研究广度和深度以及研究方法上尚未成熟,仍有进一步深入挖掘空间。基于以上结论,未来乡土文学翻译研究应着眼于以下几方面:第一,拓展海外汉学家研究广度,不要只拘泥于葛浩文。不同译者间翻译风格和翻译策略比较,特别是同一部乡土文学作品的中外译者对比,有益于探寻更适合中国乡土文学外译的规律。第二,加强乡土文学翻译与翻译技术和语料库等现代技术间的交叉研究,提升研究的深度。第三,增强研究团队的跨机构合作,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共同发展,从而加强研究主体的整体科研实力。第四,定性和定量研究方法相结合,提高研究成果的信度和效度。第五,多关注核心作者的新作以及《上海翻译》和《山东外语教学》等期刊,把握本领域研究的最新成果和动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