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素养启蒙与小班一日生活的融合
2022-02-18熊雨
■文/熊雨
幼儿音乐教育是音乐教育中的一部分,这种早期的音乐教育为幼儿提供发展音乐才能的机会,是成人所能给予幼儿的最好的关心和培养。音乐素养是学习音乐的综合素质,它包括读谱、视唱、听音、节奏、和声、写作、音乐欣赏和音乐史等多方面的能力和综合理论基础。幼儿在园的一日生活是一个教育整体,教师在幼儿的一日生活中。渗透音乐素养启蒙教育,不但能够使幼儿感受到愉悦,同时对于幼儿智力的开发也有重要的作用,能够使教育充满趣味性,从而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调动幼儿学习的积极性与参与性。
一、顺应成长节拍,感受音乐奥秘
小班幼儿阶段是音乐感受能力,特别是听觉能力发展的关键时期。良好的倾听活动对于提升幼儿的音乐欣赏能力有着重要作用。幼儿需要接触、倾听并且尝试不同类型的音乐,这样才可以发展对于音乐的品味和喜好。从教育的目标来看,感受音乐遵循了幼儿的心理特点及发展特征,使幼儿精神放松、情绪缓和;从艺术目标来看,感受音乐使幼儿初步感受并喜爱幼儿园生活环境,从而发展其美育素养。幼儿园音乐教育是幼儿最喜爱的活动之一,它不仅符合幼儿活泼好动的个性特点,更是促使幼儿大胆自主表现、抒发感情的重要手段。教师可以引导幼儿聆听不同风格的音乐,同时,通过观察幼儿听音乐时的反应,也更容易找到“哭泣宝”“淘气宝”,从而给予幼儿个性化的关怀。
二、遵循认知特点,设置音乐游戏
幼儿的音乐敏感期是螺旋发展的,4岁左右的幼儿正处于发展真正意义的音乐敏感期的阶段。在这个敏感期,幼儿将等待或寻找特别的音乐环境,跟音乐亲近,发展潜在的音乐天赋。那么,哪些环节适合运用到音乐元素和音乐指令、各环节适合哪些风格的音乐、各环节音乐选取的长短等问题则相继而生。在幼儿活动过程中,教师设计音乐课程时应该循序渐进,从而达成活动目标。
(一)以人为本,快乐出发
奥尔夫教学法认为,在音乐教育中,音乐只是手段,教育人才是目的。人人都有音乐天赋,一切从幼儿出发。教师选择符合幼儿天性的民歌、童谣、谚语等教学素材,并将其运用于幼儿音乐教学中,这样才能够让幼儿理解。
教师在设置音乐活动时,一定要结合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发展水平,选择适合幼儿演唱的曲目。一方面,幼儿通过感受积累经验,大脑里积累的内容远比唱出来的多得多。在歌唱活动中,教师可以选择幼儿熟悉的儿歌《找朋友》《小星星》《小燕子》《小毛驴》等来当练习曲,这些乐曲曲风欢快,歌词内容有趣、容易记忆,一下子就能调动幼儿已有的经验。幼儿对于喜欢的游戏和歌曲常常要求“再来一次”。幼儿愿意在感兴趣的活动中体验快乐,这是幼儿情感的需要。另一方面,这也是幼儿的学习方式之一,足够多的重复练习有助于幼儿形成记忆和经验,使幼儿建立自信心和自我意识。
(二)节奏为基,自由创造
节奏是体验音乐美感、开展音乐活动的重要来源,节奏是通过身体协调和肌肉反应所感知的,不同的节奏有不同的情感表达和意义。小班幼儿对鲜明的节奏、音响和舞蹈律动具有浓厚的兴趣,节奏性活动是3~6岁阶段幼儿主要的音乐活动。
以“点名环节”为例,教师可以用说名字的形式引导幼儿练习节奏型,比如张小,教师可以说|张小|张小|,再比如王小小,教师可以念|王小小|王小小|,经过练习,幼儿在游戏中慢慢地就掌握了不同的节奏型。教师还可以请幼儿上台创编节奏型,幼儿对自发性的创造活动都特别感兴趣。
在教学活动前,教师可以带幼儿玩声势节奏游戏,选取《我的身体》《你笑起来真好看》《巡逻兵进行曲》《布谷鸟》《节奏切水果》等音乐为背景,这样每一个游戏节奏欢快短小,能使幼儿在游戏中获得了快乐;在幼儿吃饭前,教师可以让幼儿自己选取一个乐器,创造不一样的节奏类型,用动物名、交通工具名、食品名、花名、书名、地区名等,让幼儿即兴创编节奏型。
刚开始小班幼儿是懵懂的,但是慢慢地幼儿积累的经验多了,他们就会有自己的思考,回家也会和爸爸妈妈进行亲子互动,从家长反馈来看效果十分明显。节奏是音乐的基石,在日常生活中教师还可以通过各种活动培养幼儿的节奏感,比如敲门声、炒菜声、风声、雨声等节奏,只要教师用心发现,用心倾听,便会引领幼儿解锁另一个世界。
(三)即兴游戏,审美输出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艺术领域提出:“幼儿艺术领域学习的关键在于充分创造条件和机会,在大自然和社会文化生活中萌发幼儿对美的感受和体验,丰富其想象力和创造力,引导幼儿学会用心灵去感受和发现美,用自己的方式去表现和创造美。”音乐是无处不在的,它并不是单纯的演奏和聆听,而是需要用音乐来表现和传达表演者或演奏者的情绪或情感。幼儿只有亲身体会,才能够完成情感的传递和理解。因此,教师要以“游戏”入手,让幼儿大胆地通过自己的身体语言来表达对音乐的理解。
以开展“律动音乐游戏”为例。教师可以将游戏与竞赛元素结合,在依托音乐游戏的基础上开展丰富多彩的竞赛活动,在延伸拓展课内教学的过程中深化音乐实践环节,促使幼儿塑造良好的音乐思维品质。比如,教师可以设置“疯狂五分钟”活动,由教师随意播放一段音乐,让幼儿自主地舞动自己的身体,在音乐旋律、节拍、节奏、情绪等作用下,深层次带动小班幼儿参与音乐实践的积极性、主动性。活动结束时,教师可以综合点评小班各层次音乐游戏竞赛实践,再适当给予多样化的奖励,深度激发幼儿学习的兴趣。
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开展“猴子爬树”等幼儿喜闻乐见的音乐游戏,在多媒体动画、声像、图片等结合下,打造全新的课堂情境。幼儿可以跟随音乐节奏,模仿动画中猴子呈现出的一系列动作,嬉戏、蹦跳、上树等,深刻感知音乐动作的韵律之美。
幼儿园的教育离不开家长的支持和互动,教师可以以“生活中的乐器”为主题,指导家长在家里开展亲子游戏。在游戏中,家长和幼儿将玉米粒、豆子、小石子等装进矿泉水瓶中或盒子里做成沙锤摇一摇,将皮筋捆在牙膏盒上做成吉他弹一弹,还可以在相同大小的玻璃瓶中装上不同量的水敲一敲,感受音色、音高、音强的不同,以充分体验利用废旧材料创作的乐器带来的快乐,同时也能享受愉悦的亲子时光。
三、呼应成长规律,让音乐融于生活
(一)建立音乐常规
小班幼儿的年龄小,刚上幼儿园,正是常规建立的初期,教师可以把音乐艺术渗透在常规教育的每一个环节当中,这避免了传统模式上教师重复、枯燥的说教,还可以让幼儿在浓浓的音乐氛围中轻松、愉快地建立起良好的常规。
小班幼儿好动、好玩、好模仿,生活中对成人的依赖性比较强。教师可以将洗手、喝水、用餐、漱口、如厕等这些幼儿每天都要重复多次的生活小环节,配上简单上口的音乐儿歌,使原本枯燥和需要独立面对的生活环节更具趣味性,给幼儿带来快乐和满足感。久而久之,幼儿听到相应的音乐“指令”就会随着节奏进行系列的常规活动。
在幼儿小班的一日生活中,教师需要让幼儿熟悉一日生活流程,为此,可以选择用音乐来让幼儿形成良好的常规。以“收拾区域玩具”为例,“收玩具啦,收玩具啦”这项指令,已经被教师悄悄改变了形式:《洋娃娃和小熊跳舞》一响起,幼儿就会相互督促,愉快地、身体有律动地收拾区域玩具。
又例如,在进餐时,教师可以为幼儿播放轻快、舒缓的纯音乐《大鱼》《天空之城》《琵琶语》;起床时,可以为幼儿播放《快乐起床歌》《太阳微微笑》《宝宝快起床》等充满活力的曲目;在休息环节,教师可以亲自弹奏一首舒缓的钢琴曲提醒幼儿这个环节就要结束了,准备进入下个学习活动了。
(二)渗透音乐元素
陶行知说:“生活即教育。”在幼儿的入园、区域活动、进餐、户外游戏、课间操、过渡缓解、午睡、起床、离园等各个环节,教师都可以充分渗透不同性质的音乐元素。将音乐渗透在幼儿的日常生活中,既可以丰富和充实等待的时间,又可以帮助幼儿在休闲的歌唱游戏中体验音乐在提高个人生活质量方面的作用,更可以营造充满审美感的幼儿园生活环境。每名幼儿都具有强烈的创造欲望,受这种欲望的驱使,他们会根据自己的理解探索各种表现方式。这些稚嫩的创造性表现需要教师的真诚赏识和用心接纳,更需要教师的引导。教师要尊重每个幼儿的想法和创造,接纳幼儿独特的审美感受和表现形式,让他们在探索中积累经验,在活动中充分表达自己的情感和体验,表现自己的个性、想象力和创造力。
音乐素养教育是一个慢慢渗透的过程,教师要合理利用音乐素养启蒙教育机会,把音乐的种子埋在幼儿的心底。教师要对幼儿适时、适度地渗透和引导,将音乐素养教育生活化、常态化,将音乐活动与生活中的音乐教育有机结合。
总之,音乐是美好的,是圣洁的,音乐是聚集灵感、催发情感、激活想象的艺术。它可以表达人们之间的情感,不仅能陶冶情操,提升人自身的素养,还能使人们能够理解美、向往美和拥抱美。幼儿需要音乐,没有音乐的幼儿生活是很难想象的。音乐素养教育源于生活,在幼儿的一日生活中实现,其价值在生活中得到升华。幼儿具有吸收性心智,幼儿的学习热情和毅力是惊人的。这种热情和毅力与生俱来,教师应该把握每一个教育契机,把音乐素养启蒙教育融于幼儿的一日生活,给幼儿创造充分发展的机会和条件,教师是音乐教育活动中最重要的因素,教师的指导作用将直接或间接影响每个活动的开展和效果,最终影响幼儿的成长和发展。教师应该根据幼儿的发展水平和已有经验,夯实自己的音乐知识,理解幼儿的学习方式和特点,重视幼儿的学习品质,用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去发掘幼儿的音乐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