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数学核心素养下提升合作学习的能力
2022-02-18夏幸
夏幸
(江苏省昆山市周市镇春晖小学,江苏昆山 215300)
关键字:小学数学;核心素养;课堂教学;合作学习
数学是小学阶段最重要的学科之一,数学知识的基础构建是人们发展的基础部分之一。由于学生在小学阶段的感知能力、心理年龄还未成熟,不能完全按照教师的想法去学习,同时也不能足够透彻地理解数学知识,加之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是一个长期性的过程。因此,培养数学核心素养、提升学生课堂合作交流能力,具有很强的必要性。如在平时教授新课时,教师可运用多种导入形式,例如,问题导入、复习导入等。要注重教学过程的课堂趣味,让学生通过问题思考或者知识回顾,主动参与课堂知识的学习。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促使学生全方面发展,教师应创设合作学习的情境,尽力为学生养成合作意识,发展协作能力搭建平台。
一、以核心素养培养为载体,提高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小学生能够通过不断地发现数学问题去锻炼智力,在寻求答案的过程中提高能力,主动参与学习,跟随教师的思路进行新知识的学习,从实践中得出结论。教师应当突破单一的书本限制,不能单一地进行教条式地教学,小学生容易在单一的灌输中感到疲劳,提不起兴趣,课堂上交流能力也不算多,再加上独生子女依赖性强,不够合群,所以多数学生缺少与人合作的情感需要。运用小组合作交流学习的形式,恰巧可以弥补传统教学在这方面的不足之处。合作学习的过程学生要积极主动参与并有责任关心帮助他人,从而增进小组成员间的友谊和集体荣誉感,促进了学生情感的发展。合作学习;有利于增进团结、协作精神,培养小组合作意识,充分发挥学生主体地位;有利于提高学生间的交流沟通能力;有利于增加学习过程中的互动;有利于拓展学生的智力水平,增强课堂教学的活力。特别是大班额下的合作学习,更是为每个学生创造了动手、动脑、动口的机会。因此,教师要教会学生如何在积累经验的过程中重视合作学习。
例如在教学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的《长方形的表面积》时,为了让学生理解并牢记长方形表面积的公式,向学生提出问题,把课堂交给学生,让学生合作学习。多媒体展示课本例题,师:“同学们,这个长方体至少需要多少硬纸板?这道题大家有什么解决方法呢?自己先试着做一做吧。”学生做,教师巡视。
(一)学生分组讨论,合作交流检验自己长方形表面积的解决方法过程
将学生进行分组讨论,让采用解决长方形表面积方法相同的学生分在一组,但每组人数控制在4~6人。给学生3分钟的讨论时间,让学生合作交流,听取同组其他人的长方形表面积解决思路,检验自己做题的步骤是否有问题以及自己的计算结果是否有误。在对学生分组时,要考虑学生的性格、成绩,不能将几名性格内向的学生分在一组,也不能一组内的学生全部是后进生或优等生,要起到优等生带动后进生,活泼开朗者带动沉默寡言者。
(二)学生再次分组讨论,合作交流探讨出最快的长方形表面积解题方法
将学生再次分组,打乱对学生的第一次分组,让采用解决长方形表面积方法不一样的学生分在一组,组内人数依然控制在4~6人。给学生5分钟的讨论时间,让学生讲解自己的长方形表面积的解决思路,认真听取同组其他人不同方法的解决思路,然后一起合作交流探讨出长方形表面积最快的解决方法。组内学生可自己排序,按序号依次讲解自己的方法,不可遗漏后进生,不能因方法一样就放弃讲解,或跳过讲解。教师在学生小组合作交流时要多巡视,多听听学生讨论的过程。当小组讨论陷入僵局时,教师要指导学生打破僵局,鼓励学生勤于思考,勇于说出自己的想法。
(三)学生最后讨论交流,小组合作推导出长方形表面积的计算公式
让学生回到原来的分组,同样给学生5分钟的讨论时间,让学生根据自己的长方形表面积的解决方法,尝试推导出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公式,学生可先自己推导,然后合作交流讨论,也可以一起合作探讨推出长方形表面积计算公式。最后让学生选出组内代表,上台讲解自己组的长方形表面积解决方法,以及自己组合作探讨推导出的长方体表面积计算公式。每个小组讲解完后,师生一起评价每个小组的长方形表面积解决方法,以及推导出的长方形表面积公式。最后师生一起总结长方形表面积的解决方法以及长方体表面积计算公式。学生讲解自己小组的讨论结果时,老师不应立即评价对错;若结果不理想,教师不要立即作出反馈,可让其他小组作补充,其他小组补充完,该小组人员及时做出反馈以及反思。必要时,应一步步引导该小组学生得出长方形表面积解决方法,以及引导该小组学生推导出长方形表面积的计算公式。学生讲解正确,老师要及时表扬。
长方形表面积这一章的题,类型千变万化。但万变不离其宗,不管它如何让变,都离不开最基础的长方形表面积公式。因此,学生自己合作交流得到的长方形表面积解决方法比教师直接给学生讲解的解决方法更容易得到学生理解,因为是学生自己合作交流得到的,是学生的直接经验,学生记得更好。尤其是长方形表面积的计算公式,是学生自己合作交流探讨推导出来的,学生更有成就感,更能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兴趣,以及提高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特别是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二、以核心素养培养为导向,激活学生合作探究的意识
小学数学在人一生的数学生涯中占据重要地位,坚实的数学基础才能让人具有较完善的数学思维能力。当然在数学学科教学中,教师要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要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实现课堂教学生活化,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实现小学数学课堂的有效创新。
(一)合理构建学习小组
教师可以根据学生性格特征,学习成绩的差异,在教学中合理划分不同的合作小组,利用“比赛”的形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人数以4~8人为宜(根据班上人数多少而定)。好、中、差,男、女生搭配,做到组间同质,组内异质。小组内做好人员分工,每一位学生都要担任一定的角色:如小组长、记录员、汇报员、操作员、纪律员等。可在学生自荐,互荐再公推的基础上产生,并定期(一周或一月)轮换角色,让每个组员都有机会体验不同的角色和代表集体展示自己的机会,使其个性得到充分张扬。小组长要选择有一定号召力、责任心、协调能力强、组织能力强、学习态度好的、乐于帮助人的学生,小组长的任务是组织全组成员开展讨论,探究合作学习方法,完成小组内学习任务。记录员要选择文字组织能力强、书写工整、书写速度快的学生,记录员的任务是记录小组合作学习的重要过程,如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动手操作的方法、解决问题的办法、总结出的结论、小组成员遇到的疑难问题。汇报员要选择口齿清楚、声音响亮、语言表达能力强的学生,汇报员的任务是向全班同学或老师汇报本组合作学习的情况。由他们作为主要发言人,组内其他成员可以进行补充。操作原则要选择心灵手巧的学生。纪律员的任务是控制小组内成员的纪律,如发言不能影响其他小组等。教师应引导学生懂得“分工不等于分家”,成员之间要互相帮助、互相爱护、互相宽容、共同提高,营造一种宽松、平等、民主的合作学习氛围,使组内每个成员都能自由成长。
(二)营造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
数学课堂中要让学生积极、主动地置身于合作学习中,前提是要创设一个和谐、适宜的课堂人文环境。这就要求教师的态度、信念必须围绕着“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这个中心,使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合作成为一种需求。所以要求教师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对每个学生的成功充满信心。其次教师要在课堂中为学生创设敢想、敢问、敢说的课堂学习氛围,不管是微不足道的见解,还是异想天开的想法,也应该给予鼓励。肯定他们敢说的一面,赞扬每个学生的独创精神。此外,教师应当鼓励学生去探索发现数学的本质,要允许学生说错、做错;允许学生随时改变自己的说法,做法;要鼓励学生的“别出心裁”“标新立异”。师生间要建立一种平等的、合作的伙伴关系,在这样宽松愉悦的课堂环境中交流才可能化被动为主动,把学习活动过程视为自己主动参与、自我发展的最终目的,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交流、作用才可能实现。
(三)培养合作交流的习惯
小学生刚开始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时,还不知道什么是合作学习,教师必须要耐心引导,可以用学生熟悉且感兴趣的活动引入,如教学“统计”时,创设多媒体画面呈现马路上多种车辆经过的画面,要求学生统计在这一段录像中各种车辆的数量。这个任务一个人无法完成,两个人难以完成,多个人共同完成才能既准确又节省时间,让学生体验到,一项比较复杂的任务需要分工协作才能完成得又快又好。通过这样合作活动的组织,使学生会逐步领悟到合作前的分工,合作中的各负其责,互相交流沟通。当然,要养成合作的习惯.教师要坚持不懈地引导,多给学生有意安排合作学习的机会。
小组合作学习时,教师要注重创设合作交流的空间,让学生理解和掌握方法。遇到在合作交流中个别好的学生“包干”,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成为“旁听”等现象时,教师要及时引导学生既然在同一组,每个成员都要承担独特的一部分任务和责任。教学中既要开展组内合作,同时也要适当开展组与组之间竞争。在竞赛中要明确本节课要学会的新知以及每个小组成员的重要职责,在这种有趣的课堂氛围下,每个学生都要各司其职,没有“自由乘客”,合作与竞争相结合的效果会使学生思维火花不断闪现。
三、以核心素养培养为重点,抓住合作交流的契机
常言道:机不可失,时不再来。教师一定要精准把握好每一堂课开展合作的契机,组织、指导学生进行合作交流学习。
(一)教学内容的重点和难点处,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交流
在教材内容的重难点处设置合作,有利于学生集体智慧的发挥,有利于每个学生对教材重难点的学习,从而使每个学生体验到成功的乐趣。我认为,越是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越要通过小组合作让学生主动学习。组织合作交流前,教师应当先给学生留有一定的独立思考时间,小组成员可以预先分配任务,初步认识要研究的问题后再进行小组分工合作学习。合作学习的问题要有价值,有值得合作的地方,学生愿意合作,也需要合作,这样的合作才有意义。
(二)教学容易混淆的概念,规律等知识时,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
小学数学概念较多,而这些概念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如整除与除尽、扩大与增加、商的变化规律与积的变化规律等。小学生的知识框架有限,相近的概念容易让学生混淆,增加学生的数学学习阻碍;类似的数学规律,让学生记忆偏差。例如,商的变化规律和积的变化规律,学生通过死记硬背,根本掌握不了。数学概念类的教学,采用小组讨论学习是非常有意义的。小组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合作讨论,使学生理解数学基础知识的本质特征,让学生获得数学知识的直接经验,使学生原来容易混淆的概念逐步清晰,并理解与认识到相近概念的联系与区别,从整体上把握了知识。
(三)沟通知识的联系时,组织学生进行合作交流
小学数学与生活之间存在普遍联系。小学数学的内容多半具有明显的实际背景,可以用来解决实际问题。小学数学通过更多的“实践性”、“联系性”,即实用价值和直观背景,在应用中让学生数学素养得到强化。教学中教师不要孤立地进行教学,不能将数学教学脱离生活。要多让学生在讨论、合作学习中学会数学,使他们感知能力的发展,注意品质的进步,有意识记忆能力的提高创设良好的条件。教师在小组讨论基础上,及时引导学生归纳,帮助学生学会把多种意见综合整理,得出正确结论。
(四)解决一题多解的题目时,组织学生进行合作交流
解决一题多解的题目时,组织学生进行合作交流,是数学素养的重要风向标。数学作为一门逻辑思维学科,教师可带领学生体验、分析每一种方法的优点和差异性。遇到一题多解的题目时,教师要大胆地让学生自己思考,合作交流探讨,头脑风暴得出多种解题方法。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勇于表达自己的想法,并敢于质疑。事实上,教师注重教学的多元化,引导学生充分发展发散思维,敢于探索新的解题形式、新的解题技巧。教师为学生提供问题,让学生勇于思考,能提出有独立见解的问题,小组合作学习,积极交流探讨,大大地开拓了学生的思维,培养了创新意识。
总之,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是一个长期性的过程,提升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是创新意识的重要学习手段,是培养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重要途径,是促进学生学会学习、学会交流的重要形式。我们要不断探索,努力研究,使小组合作学习形式更完善、更合理、更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