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爱滋养,以情灌溉
2022-02-18邵莹
邵莹
(江苏省昆山高新区西塘实验小学,江苏昆山 215300)
陶行知先生说:“小孩子的体力与心理都需要适当的营养。有了适当的营养,才能发生高度的创造力,因而教育应当充满爱。”在与孩子沟通时,我们要学会用爱去感染孩子,以情感去灌溉孩子的心灵,以心交心。在教学时,我们要理解孩子们的认知水平,善用同理心,站在孩子们的角度,鼓励优先,给他们表达的勇气,为他们注入精神的力量。在教育这条路上,我们要坚持初心,不可急功近利,要学会尊重每个孩子的特性,不盲目比较,帮助他们成为更好的自己。
一、以爱之名,以心交心
走近孩子的心,才能更好地与他沟通。人们总是喜欢对理解自己、与自己有情感共鸣的人倾诉自己的烦恼、吐露自己的心声,而拒绝同那些时不时站在一定高度、只会指责我们的人沟通,孩子们更是如此。作为老师,我们一定要学会观察学生,揣摩学生。对于学生出现的问题,可以严肃批评,指出问题,但也要站在学生的角度理解他,至少要让他知道老师对他有一种迫切的关爱之情。
课后与孩子们谈心,是了解孩子们的最佳途径之一。谈心,不一定非得“事出有因”。老师们可以关心学生的日常生活,了解他的朋友、他的喜好等,等到与他建立一种亲和的关系后,自然而然也能理解他的心态。日后遇到问题,便能以此为据,调整措施。
小王是我们班,甚至全年级有名的“小刺头”——倔强、以自我为中心,“不尊重”老师、“不友爱”同学……老师围着他团团转,开导他、教育他,他就是屡教不改。其实,道理他都懂,只是不愿采纳。他不是缺少道理的灌输,而是缺少情感的灌溉。
小王对我第一次敞开心扉,是在操场上的一次散步闲谈。“你最喜欢上什么课呀?”他歪着脑袋想了想:“我最喜欢品生课。”“哦?为什么?是因为你很喜欢给你们上课的老师吗?”“也不是。因为品生课会有很多小故事,我觉得还蛮有趣的。”我听完,默默地在心里想:“果然这孩子喜欢新奇的自己没听过的。看来以后要多想想办法把课堂弄得更有趣了。”我顺势问:“那你是不是不喜欢英语课?不喜欢我呢?是不是因为老师会批评你?”他似乎有点不好意思:“也不是。是因为我英语课上总是控制不住自己,会破坏课堂纪律。”我愣了一愣,“其实孩子也是懂点事的。”我乘胜追击:“嗯。你知道自己的问题就是有进步。你总说自己是控制不住。你不试试怎么知道自己不行呢?”“我就是不行的。从小就不行。”小王开始变得有点不耐烦了,于是我又赶紧扯到别的日常生活问题——你国庆干了什么,你竟然会游泳等等,差不多了再绕回课堂的话题,试图慢慢说点道理给他听。这次谈话我们简直是“从诗词歌赋谈到人生理想”,足足谈了快半个小时。在空荡的操场上,在和煦温暖的阳光下我们互相走近彼此的心。
此后,每次小王情绪稳定并愿意跟我来一次“促膝长谈”时,我时常觉得他其实也是一个可爱的孩子,而不是平时那个动不动就炸毛的小刺猬。小王是个没什么自信的小孩,总觉得自己这也做不到,那也完不成。于是,他慢慢开始与老师“唱反调”,其实只是为了逃避可能会发生的失败,甚至他每次破坏课堂纪律都只是为了掩饰自己没办法坚持遵守纪律。小王也是个性格倔强、不服输、好面子的孩子。他明知自己很多事情做错了,却不愿意改正错误。于是就出现了课堂上跟老师对着干,课后跟其他同学吵架甚至动手的情况。而当我慢慢走近小王的内心,我发现看似“无情”的小王也是最“多情”的人。他在乎身边的人,他会为受伤的同学送午饭,会把自己的鸡腿分享给老师,会因为班级输了拔河比赛而伤心,也会因为爸爸妈妈吵架而耿耿于怀……正是因为与他恳切地交谈,我才能了解他的真实想法并针对他的性格和行为来修正自己的教育手段。而他也能在谈心中,感受到了老师对他的真心。因此,每次成功的谈心后,小王还是会收敛几天,不在课上随意地撒泼捣蛋。他每次有所收敛不是因为老师的厉声批评,而是感受到来自老师的关心。他发现其实老师并不是他想象中那么不喜欢他,跟他“作对”,老师是愿意了解他的,因此他也愿意做出一些改变。哪怕只是一小点,哪怕只维持了几天,也是好的。师生之间的以心交心便是如此了。
以爱之名,以心交心。我相信学生一定更能接受老师的建议。
二、多用同理心,善用微笑,激励成长
很多学生回答问题时会眼神闪躲,甚至胆怯地擦着手里的汗,他们声如蚊呐,没有自信。为什么孩子的眼神会越来越暗淡?也许是我们给的“打击”太多了。面对孩子的问题,我们总是以成年人的思维去思考,我们理解不了他们,我们善用批评,而忘记了微笑和鼓励。小学生的认知水平有限,他们对于知识的接受能力不同于成人。而我们常常把他们当作成年人,认为他必须理解老师讲的每一句话。
之前,班级开展“家长进课堂”的活动,给我深深上了一课。小胡的爸爸来班级里给孩子们上课,上的是保健课。课堂上,孩子们安静有序地听讲;需要小组合作时,大家都积极又热烈。我有点惊讶地发现,班级里一些平时从不主动举手的孩子,也十分“卖力”地表达自己的看法,声音也十分响亮,脸上满是雀跃,整堂课积极且投入。
特别是一个叫小余的女孩子,平时上课时她往往是缩着手,躲避着老师的眼神,估计内心还在默念,“千万别点我”。真的被老师请起来回答问题的时候,也是声若蚊呐,你完全听不清她在回答什么。而且几乎每天在学校里,都是一脸苦相,整个人都是灰暗的。然而在那节课上,我第一次见到了彩色的小余。当小胡爸爸发起提问时,小余手举得老高,被叫起来回答问题时,声音也十分响亮。这么自信又有魅力的她一下子吸引了所有人。
在我们的课堂上,是什么力量使我们的孩子这么胆怯,这么卑微,这么缺乏自信?在管理课堂常规时,我们选择的方式太过“凶悍”了,给了学生一种错觉——自己提正常要求或答错题目会受到批评。我们在教授知识时,内心的预设便是学生必须很快掌握。提问时,我们总是皱着眉,一脸不耐烦地看着学生,学生在我们的注视下越来越紧张、越来越磕磕巴巴,而我们因为他们的磕巴越来越生气、急躁,如此形成了一个恶循环。
我对小余,小余对我,便似这个恶循环。当看到她回避我的目光,我点她回答问题。她站起来,支支吾吾、声如蚊呐,我一点也听不清她的回答,于是我厉声说,“快点!”或是“这个都不会吗?”她在我的催促下,急急切切却依旧毫无头绪,我看着她一张苦哈哈的脸,越发气不打一处来。后来,她越来越不自信,失去了色彩。
再看看小胡爸爸的课堂吧。胡爸爸虽不是老师,或者应该说,正因为他不是一个老师,当他站在讲台上,他把孩子们真正“当作”孩子去对待,理解他们的不完美,鼓励孩子的表现。他看到小余高高地举着手,看到了她的自信和渴望,于是他回以微笑,示意她起来回答问题。答毕,尽管答案不够完美,但小胡爸爸仍真心地夸赞一句,“答得真好!”小余受到了鼓励,嘴角上扬,越发地投入了课堂。
老师对孩子的影响是最直接的,一个眼神、一句话,不管我们是有意还是无意的,有时在学生那里也许就会引起不一般的波澜,因此,我们要特别注意管理、交流的方法和方式。在严格做好学生常规管理的时候,要注意不要压制学生的精神,要给予学生表达的勇气。
其实,每当学生发言时,我们面带微笑、眼神鼓励,就这么简单、细微的举动便能够给学生更多表达的勇气。不需要任何言语,我们的微笑就告诉他们,不用害怕,大胆地说出内心的看法;我们带着肯定的注视能为他们注入精神的力量,让他们也能抬头回视我们,展现自己的个人魅力。
陶行知先生说:“我们必得会变小孩子,才配做小孩子的先生。”当好老师需要一颗同理心。当我们能站在孩子们的角度为他们思考时,我们就能慢慢理解他们出现的问题,能够有更多的耐心、爱心去滋养他们,去激励他们的成长。
三、用最初的心,做永远的事
冰心先生有一个词,叫“初念”这是一个很美好、很温暖的词。一个人能够抱着最初的信念,坚定地前行,是不易的。有时候,现实总是在磨砺着我们的初念。于是,我们有时必得停下来问问自己,“我们的初念是什么呢?”
随着学业的加重和班级老师的更替,班里小王的学习每况愈下。而自我担任了小王所在班级的副班主任,跟孩子们每天待在一起的时间也比上个学期多了很多,跟小王妈妈的联系也比从前多了很多。也许是因为多了个身份,也许是觉得自己应该挑起更多的责任,毕竟以往熟悉小王的老师这学期都不再带他了,我特别地想要改变他,特别地使劲。但是我越是“用力”,越是想要掰正,事情越是朝我所期望的反方向发展。
因为管得多了,小王反而开始对我有抵触的情绪。他妈妈说,他不喜欢我老是跟妈妈通电话“告状”,不喜欢我把他妈妈叫来学校。他妈妈说,尽管他在学校跟语文和数学老师顶撞、闹事,但回家后有时会提起他们的好,却不提我有什么好的地方。那一刻,说不伤心是假的。自己付出的心力更多了,却反而成了最让人讨厌的那一个。
我自觉一直以来,总是站在家长的角度去考虑问题。我特别理解小王父母的不易。在学校里每天跟小王相处八个小时,我就常常身心俱疲了。他的父母每天跟他朝夕相处,不管他是什么样的,他们都只有“照单全收”。这学期我跟王妈妈通电话的次数确实多了。但其实,我是能不打电话就不打电话,很多稍小一点的状况,比如上课走动、抢东西、大声打断课堂,我都尽量不跟家长反馈,因为实在是不好意思一直打电话给他妈妈。一些非说不可的情况——小王实在是在校做了严重不当的行为,我才会告知家长,希望家长回家能跟他好好沟通一下。并且每次跟王妈妈通电话,我除了会反映孩子在校的情况,即小王想的“告状”,我经常会一起分析原因,了解在家里的状况,了解他最近开始接受的心理咨询,探讨他可能的心理活动,提出一些日常学习、生活习惯方面的建议,每次一聊便是半小时。我觉得自己也很不容易,但小王不会理解。他本来想隐瞒的自己的行为,因为我的“告状”瞒不下去了,于是我成了“多管闲事”的“罪魁祸首”。我便越发不受待见了。也许,“苦心”只是“苦”。
当老师的行为得不到学生的理解时,老师也需要做出调整。于是,我开始回忆与小王的初遇、相处,思量我的变化以及他的变化。想想与他初次见面时,他有现在这么“讨厌”吗?我在他心里有现在这么“讨厌”吗?应该没有吧。那我们的关系到底是怎么到这个地步的呢?
我知道他不太一样,于是我想改变他,试图让他变得和大家一样。不管我是讲些他懂却不愿意去遵循的道理,还是动情地就差声泪俱下地跟他讲述我的一颗真心,抑或和他大眼瞪小眼地互相生气,我都是一直在逆着他的鳞改变他。说到底,他懂但是他不喜欢,他只想“自在”地做自己想做的事,并不想变成我们为他设定好的和大家一样的样子,即便他的现在样子不为这个社会所接受。
作为老师,我们的初念是什么呢?我想,应该是让学生成为更好的自己。
每个学生都不一样。他不需要成为我期望的“好”模样,他只需要有进步,成为更好的他。我的“急功近利”在某种程度上改变了我的初念,让我选择了不是很恰当的方式激化了我和他的矛盾。现在,我不会以强硬的姿态对待他。每天,不管他有没有犯错,我都会去摸一摸他的头、他的脸蛋,告诉他,今天老师也在关注你。他要做些出格的事情时,我不是严厉地喝斥他,而是先拉着他,抱住他,摸着他的脸告诉他不可以这么做。简单的几个小动作,我们的关系缓和了。我没跟他生气,也没有跟他讲大道理去告诉他你要成为怎样的人,但是我摸摸头的小动作或许就能让他了解老师希望他好的心,了解老师的关心。小小的举动也可以激起内心的触动,尽管他也不愿意承认,但他会比以前更愿意收敛。或许坚持一段时间,他就能成为更好的自己。
在教育这条路上,我们走得太久后,也许会忘记我们的初心。我们会被课业的压力,身边人的评价,自身发展的执念等等磨得忘记了初心。所以,适时的休息、思考是十分必要的。面对每个鲜活的孩子,我们要记得秉着初念,与他相处,予他帮助,希望明天的他成为更好的他。用最初的心,做永远的事而已。
四、结束语
“爱”更是陶行知先生一生献身教育事业的不竭动力。“爱满天下”也是陶行知先生终生奉行的格言。爱能化解我们教育中的很多问题。现在的孩子,更多的时候,不是缺少道理的灌输,而是缺少情感的灌溉。我们要学着用爱做养料,多一点微笑、多一点理解,学会正面影响孩子的情感态度和人格倾向,去包容他们、去感染他们、去触动他们直到引导他们走在正确的、积极的道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