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某高校2020级大学生心理问题情况数据分析

2022-02-18朱红阳田威巍

科学咨询 2022年10期
关键词:心理咨询筛查学院

朱红阳,田威巍

(1.沈阳农业大学,辽宁沈阳 110161;2.沈阳市第五十六中学,辽宁沈阳 110141)

随着学生心理问题的逐渐增多,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一直受到国家及教育部的高度重视,全面落实全国、全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推动《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教党[2018]41号)及《关于加强心理健康服务的指导意见》(国卫疾控发[2016]77号)的贯彻实施,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有助于培养学生形成乐观健康的心理品质,在全校形成一种积极正向的心理氛围,维护校园的安全和稳定[1]。

一、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沈阳农业大学2020级全体新生共3 323名,覆盖所有专业,包括专升本和中职本学生。

(二)研究方法

使用SCL-90和SDS量表,设定特定维度标准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2]。SCL-90通过系统设置筛查指标,高于因子得分2.5~3分筛查;SDS筛查41分以上,有自杀倾向的学生。

二、结果分析

(一)心理测评结果

1.筛查总体比例趋势

纵向比较2018年到2020年大一新生心理健康状况测评结果显示,2018年检测出7.74%、2019年检测出11.54%、2020年检测出11.59%,我校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总体呈相对稳定态势,检出比例上升趋势明显。

2.各学院总体筛查情况

2020参与测评新生3 323人,使用SCL-90和SDS量表特定维度标准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按照因子得分高低筛查心理问题种类,通过筛查检测出疑似心理问题385人,占总人数的11.59%;牧医学院占筛查人数的14.55%、水利学院占11.4%、经管学院占11.17%,比例较大;男生占43.15%,女生占56.85%,差异不显著;筛查出心理问题二级预警100人(较去年增加10人),占筛查人数的25.97%、占新生的3%(较去年增加0.3%);一级预警33人(较去年增加11人),占筛查人数的8.57%,占新生总人数的0.99%(较去年增加0.29%),相较于去年食品学院和植保学院均增加10人以上,信电学院减少10人。回访后中心已反馈给辅导员,将学生具体问题、严重程度及应对策略进行详细反馈,确保对重点学生的监控,形成合力防控风险。同时与辅导员签订知情同意书和保密协议,确保学生的个人信息不被泄露,个人学习生活不被干扰。

3.具体问题及所占比例

回访期间,根据学生反馈情况,将问题程度划分为一、二、三级预警,一级为较严重、已确诊病情、正在服药、有自杀行为等需要辅导员特殊关注的学生;二级为有具体问题的需要持续关注的学生;三级为发展适应性问题学生。[3]回访结果显示,反映问题中:其中家庭问题(离异、单亲、留守等)44人占20%,自杀想法和行为人数44人占20%,人际关系问题37人占17%,所占比重较大,其他问题零星分布,详见。

4.一级预警各学院分布情况及反映问题情况

在一级预警中,多数存在就医服药经历和自杀自残行为等并且目前仍存在较严重症状,这些学生需要辅导员在不引起其心理负担的情况下给予密切关注,并告知家长共同关注学生心理动态,全方位保障学生安全,如有必要说服家长立刻带学生就医。其中,牧医学院占22%、园艺学院占15%、信电学院占13%。反映问题中,自杀行为和想法25%、家庭问题17%、就医服药经历14%、抑郁占12%。

5.二级预警各学院分布情况及反映问题情况

在二级预警学生中,学生根据个人实际情况反映出的心理问题情况较集中和普遍,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家庭问题、人际关系问题、自杀想法和行为、情绪问题、学业压力等。今年,水利学院13%、经管学院12%、牧医学院11%、农学院10%所占比例较大。从反映问题情况来看,家庭问题占24%,人际关系问题占23%,自杀想法和行为占20%,情绪问题(焦虑和抑郁)占19%,位列前四位,与一级预警反映问题情况基本吻合。

(二)个体心理咨询情况

自2018年至2020年大学生心理发展中心接待个体心理咨询呈逐年上升趋势,2018年206人次,2019年244人次,2020年124人(因受疫情影响,春季学期学生未返校);危机干预个体人数:2018年10人,2019年8人,2020年12人,基本持平,呈稳定趋势。2020年来访数据显示大三(2018级)学生占比较大,约为31.45%,新生(2020级)较少,占13.71%(可能与新生课时安排紧凑有关),研究生来访占10.48%,大二(2019级)占9.9%。反映问题较多集中在:情绪问题占36%(2019年度为33%)、情感问题占17%(2019年度为16%)、人际关系问题占13%(2019年度为20%)、学业压力占11%(2019年度为19%)。该数据结果与测评回访数据稍有差距,主要体现在家庭关系的暴露方面,分析其原因主要是在回访中心理咨询师会刻意询问学生家庭结构现状及家庭关系状况,学生多数会比较配合,如实回答;而在主动来访的心理咨询中,较少学生会主动提及家庭关系问题。按照学院来访比例来看,水利学院占15%、园艺学院占15%、生物学院占14%、经管学院占12%,来访人数较多。学生到访比例高并不意味着学生心理状况不良的比例高,这与学院的宣传、学生本人对心理咨询的接纳程度以及自我求助愿望等因素相关,从某种角度来说,能够积极到访求助,主动寻求心理支持,也是缓解心理压力的重要途径。

三、讨论

(一)原因分析

1.家庭问题

原生家庭尤其是父母离异、父母再婚、幼年或童年丧父或丧母等单亲家庭学生较容易出现情绪问题、人际关系问题等;父母教养方式上,权威型父母容易导致学生自卑、极端、有轻生念头;童年被寄养、留守儿童,易形成心理上的不安全感,缺乏家庭观念和归属感[5]。

2.情绪问题

情绪问题主要反映在抑郁、焦虑、暴躁、易怒、情绪波动大等问题上。心理承受能力差,缺乏自我调节能力的学生容易产生情绪问题。也存在一些现实因素引起的刺激(如疫情期间家庭矛盾),容易产生情绪应激反应,做出冲动性行为。

3.学业问题

就业压力导致选择考研学生逐年增加,本科生对专业理解不清,对未来就业方向不明确,而导致迷茫、厌学等问题。在学业上遇到挫折,容易产生极端的想法和行为,多数出现在初高中时期,到大学期间有所减少或消失。但大学期间的自主学习能力与学业难度不匹配,造成了相当一部分学生不能有效进行时间管理,加之缺乏家长和老师的监督,放松学业要求,造成考前焦虑。

4.人际关系问题

求学阶段(尤其是童年期)创伤经历,如校园凌霸、被孤立,与父母沟通不畅等问题,容易导致学生缺乏沟通技巧,从而导致人际恐惧、人际回避和人际孤独,影响人际关系。而人际关系缺乏容易导致学生缺少社会支持,易产生情绪问题。

5.自我认知不良

由于成长过程的价值观单一化,父母和社会只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导致学生没有兴趣爱好,评价体系单一,没有存在感,自我价值感较低,从而出现自卑等心理状态[4]。一旦遭遇应激事件,极易冲动,出现危机事件。

(二)具体措施

1.建立健全心理工作机制

2020年春季,按照上级有关部门的部署,结合我校实际迅速形成《关于应对新冠肺炎疫情的心理工作预案》《常态化疫情防控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方案》,保证在疫情期间更便捷、更针对性地服务师生心理咨询,以及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相关工作[6]。

2.加强教育教学与课程体系建设

打造了以《心理健康教育》为中心,四门公共选修课为支撑的心理健康教育特色课群体系,利用课堂主渠道逐步完善全方位心理育人。2020年春季学期,心理发展中心7位专、兼职教师采取线上直播和智慧树平台慕课的形式,较好地完成了2019级2 597名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任务,教学秩序良好,完成了既定的教学计划。

在教务部门的支持下完成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由限修课到必修课的变更,最大限度地保障了课程覆盖率。

3.及时开展心理问题摸排

针对肺炎疫情可能带来的心理危机,9月份通过“画树测验”和问卷访谈完成了8 537名本科生和2 462名研究生的心理排查工作,经过筛查发现,本科生样本中,存在较严重心理问题(A类)的样本量为288份,占总样本的3.37%;一般性心理问题(B类)样本量为371份,占总样本的4.35%。研究生样本中,存在较严重心理问题(A类)的样本量为56份,占总样本的2.27%;一般性心理问题(B类)样本量为82份,占总样本的3.33%,并形成详细工作方案。同时,建立心理问题学生动态数据库,充分利用四级预警网络系统,实行层层汇总上报的方式,实时掌握重点关注学生的心理情况。

4.宣传和普及心理健康知识

疫情防控期间,利用网络媒介开展“5.25”系列活动,参与人数达1 000余人次;开展心晴使者和寝室长培训会13场,覆盖13个学院,共计1 473人;开展辅导员心理沙龙5次,辅导员线上专业培训2次,其中参加全国高校心理危机干预网络培训114人次,开展心理专题讲座1次,研究生沙龙1次,开展学生沙龙15次,参与人数达2 500余人。接待2020级新生参观3 100余人次。心理健康课程及知识推送60余篇,累计达10 000余人次参与,广泛地宣传心理健康知识,以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意识,营造人人关注心理发展,积极接纳自我的校园文化氛围。

5.更新授课教师队伍

为切实提高《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效果,2020年11月,开展了兼职任课教师选聘工作,经过自愿报名、资格审查,通过试讲和课程设计展示,有7名兼职教师脱颖而出,补充了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

6.提供个体咨询服务

2020年全年专、兼职心理咨询师累计接待个体心理咨询124人次,其中专职接待76人次,兼职接待48人次,疫情期间接待线上咨询16人次,危机干预12人次。

7.积极参与线上培训

积极参与并完成辽宁省疫情期间心理援助志愿者工作,利用教育部辅导员网络培训平台,组织全校辅导员、班主任老师和学生干部2 100余人集中开展线上心理健康知识培训。收看学习钟南山院士团队核心成员叶枫研究员作的《高校新冠疫情如何检测与防控》等系列讲座及教育部组织的心理危机干预技术的相关培训,提升了广大学生工作干部的专业化水平。

四、存在问题

(一)师资不够

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咨询量大幅度增加,中心聘请兼职心理咨询师督导培训不够,资源不足,虽今年增加编制名额,但是仍无法满足学生日渐增长的个体咨询需求。

(二)未落实定点鉴定医院和指定外聘专科医生

对于较严重的心理疾病、神经症乃至精神分裂等较严重的疾病,缺乏与中心对接进行转介治疗的对口机构或人员,休学、复学标准缺乏明确的医疗界定建议,易造成后期的学生管理工作存在隐患[7]。

(三)器材更新不及时

附属中小学、研究生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导师群体、后勤管理人员、工会组织等均有做心理活动的需求,中心器材更新不够及时。

(四)活动开展不够

疫情封校期间,学生对校园心理活动、文体活动的需求增加,但各学院课业压力大,对活动投入不够,影响学生情绪的宣泄,容易造成学生过分压抑及自我价值感缺失。

心理健康教育在数据依托的基础上,工作方向更加专业化,我们一直致力于为全校师生的心理健康发展服务,在疫情期间参加了省教育厅组织的面对全省的心理援助服务,同时开设学生的线上咨询服务,真正完成了教育厅对高校的“停工不停学,停学不停教”的要求。针对学生主要反映的问题,不断调整工作思路和工作侧重,拓展丰富多彩的教育方式,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期待在课程育人、心理育人的方向上培育学生理性平和、健康向上的心理品质以及自尊自爱的心理适应能力。

猜你喜欢

心理咨询筛查学院
点赞将“抑郁症筛查”纳入学生体检
预防宫颈癌,筛查怎么做
NRS2002和MNA-SF在COPD合并营养不良筛查中的应用价值比较
智力筛查,靠不靠谱?
法科大学生心理咨询案例研究
心理咨询:架一座心灵的彩虹
海盗学院(12)
海盗学院(7)
西行学院
心理咨询广播节目如何保持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