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职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分析——以徐州幼专为例

2022-02-18盖爽

科学咨询 2022年10期
关键词:徐州中华人文

盖爽

(徐州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江苏徐州 221004)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的文化沃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很多思想理念和道德规范,不论过去还是现在,都有其永不褪色的价值。”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学习和掌握其中的各种思想精华,对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很有益处。”

高职院校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阵地,学习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加强高职思想政治教育有着积极的作用。高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仅要通过课堂教学对学生的政治素质、思想品德、价值观念进行教育引导,还要在社会实践尤其是高职学生的实习时间中进行道德素养和行为习惯的培育培养,这与学习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要求不谋而合。

那么,目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不是很好地融入了高职思想政治教育中去了呢?为了全面了解徐州幼专学生对于中华传统文化的掌握和学习情况,笔者精心设计调查问卷,对在校五年制1-4年级学生、三年制1-2年级学生展开调查。调查问卷共15题,内容涉及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知识的掌握情况、认同度、学习态度以及对学校开设传统文化课程的评价、需求与建议等。共发放问卷200份,有效回收184份,已完成统计分析工作。

一、高职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现状

毋庸置疑,高职学生无论是文化功底还是学习习惯都属于比较薄弱的群体,对学习,特别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方面的学习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这一现象通过问卷统计也是显而易见的。学生在对古诗词、名家名篇的记忆和了解的情况不尽如人意,30%的学生没有填写;46%的学生尝试填写,但错误率比较高;24%的学生可以较正确地填写出来。由此可见,徐州幼专学生对传统文化知识的积累普遍比较匮乏。笔者通过分析总结出原因如下:第一,获取知识途径的自由导致学生只关注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在信息化迅速发展的今天,学生获取各方面知识的途径除了通过学校开设的课程,最主要的就是通过互联网获取,手机、电脑等一些通信设备成了学生形影不离的“伙伴”,然而真正能够利用这些电子设备主动去收集、浏览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知识的比例少之又少,甚至微乎其微。第二,从小的学习习惯和文化审美导致了高职生在获取知识的时候,会自动屏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相关内容;第三,对传统文化,尤其是其中的文学作品,兴趣不高,许多学生提到传统文化,就自动将其与古诗、文言文背诵相挂钩,自然产生抵触。笔者作为以从事语文教学为主的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不难发现,高职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知识的学习积极性不高,表现出明显的不感兴趣。上课效率低、考试成绩差是普遍存在的现象。第三,实用主义思想指导着高职生更加看重与自己就业相关的技能课程的学习。高职生在入校之初,就已经将重点定位在了“职”上,一切以学了有用为学习驱动。对于一些对日后走上工作岗位用得着的专业课和技能课,高职生有明显的倾向性,而传统文化课程在他们眼中就是无用或用处不大的。

二、高职学生对传统文化课程重视程度现状分析

徐州幼专开设的传统文化课程以文学类为主,主要包括大学语文、古诗词鉴赏、儿童文学、儿歌鉴赏、图画书制作、儿童戏剧等,大学语文为公共基础课,儿童文学是师范专业的专业课,其余都是选修课。从收集来的问卷中反映出一个比较矛盾的现象,徐州幼专学生普遍认为在高校,特别是高职院校,非常有必要开设中华传统文化课程,这个比例几乎占到了100%,但是奇怪的是,对目前开设的传统文化课程的学习积极性却呈现不太感兴趣的状态。其中非常感兴趣的比例仅为17%,比较感兴趣的比例为28%,不太感兴趣的比例为40%,完全不感兴趣的比例为15%。为什么学生们都认为有必要开设传统文化课程,但又对已经开设的课程感兴趣程度不高呢?笔者通过分析原因如下:第一,目前的全社会在宣传导向上大趋势,使得学生普遍知道传统文化知识学习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这个是毋庸置疑的,但是仅仅停留在口号层面,再深入究其原因,绝大多数学生是不明确的,这就导致学生们并不清楚学习和积累传统文化知识的作用到底是什么?能带给自己什么?第二,目前学校开设传统文化课程比较单一,所涉及的内容其实就是学生在从小学,甚至是幼儿园就一直在学的内容,只是在深度和难度上的区分而已,所以没有新鲜感。第三,目前开设的传统文化课程的授课方式单一,以老师讲为主,特别是那些大部头的著作,更是以老师满堂灌为主要授课方式,混合式教学和课堂互动都比较缺乏,导致学生提不起兴致,教学效果差。第四,传统文化课程的学习主要是通过长时间思想的浸润而转化成为的学生整体素养、气质的内在提升,以达到外在的表现,效果不能在短时期内获得,对于高职学生来说,不如一些技能课或以实践为主的课程更容易出成绩、见实效。

三、从问卷中学生对目前学校开设传统文化课程的意见、建议反观徐州幼专传统文化课程设置的合理程度

对问卷进行汇总统计后发现,超过80%的学生认为目前学校开设的传统文化课程设置不是很合理。因此,完善优化徐州幼专目前的传统文化课程设置,改变教育教学方式方法势在必行。

(一)增开以国学专题为主的选修课,以作为《大学语文》内容的扩充

问卷中学生对《道德经》《论语》《弟子规》等国学著作的呼声比较高,认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应该有选择性地继承和发扬,希望学校能开设相关的选修课进一步加深学习,可见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比较高。因此,学校可以考虑通过开设传统文化课程,让学生学习为人处世的道理,增强天下为公的责任意识,培养自强不息的拼搏精神和爱国主义情怀,为学生学习和掌握专业知识保驾护航。

(二)开展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主题的人文活动,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徐州幼专作为职业教育为主的专科院校,受我国职业教育的影响,往往更注重学生专业化的发展和培养,开展的活动也往往更注重实用性和功利性。以徐州幼专为例,每年的师范生技能大赛是学校最重视的赛事,比赛项目大致为说课、讲故事、儿童画、弹唱和舞蹈创编,从以上项目不难看出,基本上是以幼儿教师就业为导向,专业性较强,而对学生的人文修养和综合素质没有明显的体现,犯了高职院校“只见专业,不见修养”“只见科学,不见人文”的通病。因此,学校应多开展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主题的人文活动,让学生在学好专业课、掌握专业技能的同时,使学生成为有信仰、讲诚信、懂感恩、有社会责任感、全面发展的合格大学生。

(三)开发适合本校实际的传统文化校本教材,以满足学生对传统文化知识的需求

对校本教材的开发,徐州幼专最近几年还是非常重视的,也出了不少成果,但是综合来看,基本都是和学前、幼教专业相关的,真正的传统文化校本教材几乎没有,更别说形成传统文化教育课程体系了。学校可以考虑在人文社科系组建传统文化教研室,开发相关校本教材,以定期开设讲座的形式,为学生宣传、深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识和理念。虽然目前徐州幼专人文社科系开展以“学思讲堂”为题的系列讲座,但不系统,时间也不固定,而且主讲人仅限于目前校内的中文老师,在话题广度、深度和主讲人资历上都有待加深和提高。

四、通过实践活动加强对传统文化的渗透,以达到学生专业水平和思想意识水平的均衡发展

(一)专业课教学中渗透中华传统文化

目前,高校课程思政活动搞得如火如荼,先不去讨论是不是找到了很好的融合办法,但就社会导向这方面,已经引起了高校和广大高校教师的重视,正在有意识地在专业课教学中融入思政教育。但是,对于中华传统文化如何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渗透,目前还没有提到一定的高度。徐州幼专是专门培养未来幼儿教师的职业师范大专学校,学生的人文素养以及对传统文化知识的积累是非常必要的。作为祖国花朵除父母以外的第一任教师,幼师生更应该加强传统文化素养的培养。因此,在徐州幼专的专业课教学中融入中华传统文化教育是必不可少而且十分重要的。

笔者结合自身教学经验,曾试图通过课前演讲的形式,组织学生按照学号或座位号开展专题演说的活动,内容涉及中国历史故事,经典古诗词欣赏,成语典故分享等,一个学期下来,学生兴趣高涨,积极性高,大部分学生反映非常期待课前演说的活动,大大提高了学习积极性,激发了创新意识,许多学生尝试用别样的方式呈现自己的演说,达到良好的渗透效果。在这期间,笔者还组织由7名学生组成的小团队参加学校大学生艺术实践工作坊,创办“童眼看中国”——原创互动图书工作坊,以手工主题图画书的形式,向读者展示我国不同地区的风土人情以及特色美食,团队成员在制作图画书的过程中,查找资料、参考文献,在增长知识的同时,更激发了对祖国的热爱,达到了弘扬民族文化,坚定文化自信的效果。

(二)努力提升专业课教师的人文素养

说实在的,像徐州幼专这类高职院校,没有专门的文学院和汉语言文学专业,文学方面的课程是比较不受重视的。这些课程的地位相比其他专业课来说,是比较低的。虽然担任这些课程的师资水平是有的,因为学校在招聘师资时的门槛还是比较高的,尤其是近些年,凡是能进入到学校任教的基本都是高学历,但是,由于任教学科的不被重视,导致任课教师没有斗志,也是普遍存在现象。其实,学生各方面素质和素养,说到底还是要归结到教师的素质和素养。因此要想提高高职学院学生的人文素养、提高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接纳和吸收程度,说到底,还是要提升教师的人文素养、提高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接纳和吸收程度。加强传统文化教育,需要学校打造一支道德素养和职业素养双高的教师团队,需要教师们在无论是专业课还是公共课、选修课上都润物细无声地向学生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知识和理念,为学生构建一个人文精神丰富的精神家园,让学生可以自主发展、持续发展、健康发展。

学校应进一步意识到专业教师素质的提升,最大限度支持专业教师进行业务水平和人文素养的培养和进修,为他们提供外出学习、培训的机会;学校应组织传统文化相关的竞赛和展示,如经典诗歌朗诵、经典文学作品课本剧演出等,在学校形成弘扬传统文化的氛围,进一步加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喜爱。作为专业教师,也应积极自主地寻求提升个人专业素养和人文素养的机会,在开展常规的教育教学的同时,积极向学生宣扬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主动展示个人在专业方面擅长的领域,既能激发自己的钻研斗志,又能在学生中掀起因喜爱自己的老师而爱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氛围。

(三)全方位营造良好校园人文环境

高职院校,特别是以师范类专业为主的高职院校,就像徐州幼专,更加需要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人文教育环境和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氛围。无论学生日后从事什么职业,人文精神的具备都是必不可少的。学校可以邀请一些名师、专家开设高水平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方面的讲座,启迪和培养同学们的心智和情怀,提高同学们的人文素质。学校还可以开展以宣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主题的校园文化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鼓励同学们多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除了一些朗诵、板报、观影、征文等全校性实践活动外,还可以利用学生社团、二课堂等组织学生走出去,参观、走访当地民俗文化馆、民间艺人、非物质文化遗产展览馆等,让学生走进、贴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激发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增强自身的文化自信。

五、结束语

高等职业院校肩负着为社会主义生产一线培养应用型人才和传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庄严使命,因此,学校应正视高职学生目前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累的现状,积极对相关课程的设置进行整改和优化,注重对高职院校学生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加强对相关专业教师业务素质和人文素质的培养力度,尝试灵活多样地开展一系列实践活动,积极引导学生挖掘当地传统文化精髓,努力培养具备优秀的品德修养、良好的心理素质、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高职生,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

猜你喜欢

徐州中华人文
人文
疫散待春回
爆笑三国 第三回 三让徐州
徐州过年纪实
苏翠2号梨在徐州的引种表现及配套栽培技术
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
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
On the Images of Araby and Their Symbolic Meaning
A Study of the Feminism in Mary Shelly`s Frankenstein
人文绍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