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做合一”模式在高中思想政治《哲学与文化》中的运用策略探究
2022-02-18杨娅莉宗永平
杨娅莉,宗永平
(伊犁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伊犁哈萨克自治州 835000)
“教学做合一”是陶行知先生思想的精髓,是其生活教育中的一部分。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明确提出,要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关键在于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这就要求新时代下的思政教师应创新教学,不能按旧模式只教不做,而“教学做合一”模式便适应了时代的要求。
一、“教学做合一”模式的内涵
陶行知“教学做合一”的主要思想是:“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我们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学。先生拿做来教,乃是真教,学生拿做来学,方是实学。不在做上下功夫,教固不成学,学也不成学。要求“以教人者教己,在劳力上劳心,”倡导每个人都要注重实干。
当前高中《哲学与文化》课程,文化性质浓厚,理论多,容易陷入师生错位的现象,即教师进行灌输教育,学生被动接受知识,重知不重学,重灌不重趣。而教师对“教学做合一”模式的有效运用,将打破惯性思维,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增强教师教学技能、融洽课堂效果。
二、“教学做合一”模式在高中思想政治《哲学与文化》中的运用策略探究
(一)强化教师发展,提高“教学做合一”模式在高中思想政治《哲学与文化》课的运用能力
学生的学习是为了解决在认识世界、改造世界过程中的矛盾,这些矛盾不是一成不变的,学生的认识过程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认识矛盾、解决矛盾的过程,需要学生不断摄取新知识、新思想。“教学做合一”模式中,教师的“教”是为学生的“学”而服务的。“一味用陈旧的教学方法,不变的教学内容来教育学生的行为,在知识更新异常速度的今天就如逆水行舟,早晚会被社会淘汰。”[1]学生的思想在变,教学模式也要变,要求教师教学能力不断提升,可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
1.“教学做合一”模式中要求加强教师与学生的联系,在了解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对知识的需求的基础上进行教学
“教学做合一”思想具有双边性的特点,教学是师生共同活动的过程。[2]要求教师深入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例如,在讲授高中《哲学与文化》第四课“文化的继承性与文化发展”内容时,教师通过职前培训、评课、说课、讲座等活动,依据地方特色文化了解当地文化基因进行教学。例如,教师讲授“传统文化面面观”中的传统习俗、传统建筑、传统文艺、传统思想的继承,可结合清军平定准噶尔勒铭碑、《江格尔》《厄鲁特蒙古长调民歌》、非遗传承贝伦舞大赛等活动,展现出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
2.“教学做合一”模式中教师要挖掘本学科知识与相邻学科知识的相关性,融会贯通,提升教师的知识深度和广度
教师除了学习本学科理论知识外,还应了解其他学科知识。例如,教师讲授高中《哲学与文化》课本第六课“我们的中华文化”内容时,教师结合历史知识,浅谈秦始皇兵马俑,细述儒家思想的形成发展。宋明理学兴起等感受中华文化薪火相传;通过讲述中国古代四大发明,叙述古代汉文字自殷商的甲骨文到篆书、隶书、楷书的演变,理解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通过中国古典文学艺术如《三国演义》、科学技术如赵州桥等充分认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这就是“教学做合一”模式中教师将本学科知识与其他学科知识融会贯通的表现。
总之,教师需要在学生、其他教师及不同学科等方面借鉴、学习,不断拓展知识网络结构,提高自己的理论修养,丰富教学经验,既要求把握教学的深度、也要掌握知识的广度。从而增强教师在高中思想政治《哲学与文化》课中运用“教学做合一”模式的能力。
(二)重视实践要素,增强“教学做合一”模式在高中思想政治《哲学与文化》课的运用效果
“教学做合一”致力于在理论指导下,把教师的实践和学生生活实际以及社会实际巧妙结合。这种结合是建立在人与人相互作用基础上的知情意行不断转化和矛盾运动之中。理论联系实际,离不开实践者、实践对象、实践工具的协调。
1.发挥实践者的主创性
这里的实践者专指在“教学做合一”模式中起主导作用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起激励、示范、导向作用。要求教师具有扎实深厚的知识储备、灵活的应变能力,针对学生在教学中出现的偶发事件能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在高中《哲学与文化》课的教学中,教师的备课结合时代热点是发挥实践者主创性的体现。例如,讲授高中《哲学与文化》“文化对人的影响”可以运用当前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为例,无数医护人员身先士卒肩负起与死神斗争的使命,广大人民群众居家隔离配合党和国家的工作,都体现出中国人民浓浓的爱国情和中华儿女团结奋斗的精神。相比于某些西方大国,不论是在政府的疫情防控还是群众的配合度上与中国的现状截然不同,这也正是西方“自由、平等”思想与中国“生命至上”思想之异。在课本中有关文化“深远持久的影响”一文,除了课本所提到的“乡音难改”,也可以运用少数民族世代传承下来的风俗习惯,例如,土家族的摆手舞、哈萨克族的那吾肉孜节等。这些内容不仅需要教师具有扎实深厚的基本功,渊博的知识储备,还得有灵活的应变能力,能够针对学生在教学中出现的偶发事件,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因而“教学做合一”模式在高中《哲学与生活》课的运用中,教师应该发挥实践者的主创性。
2.重视实践对象的多样性和多变性
高中思想政治《哲学与文化》课的实践对象是青少年,学生是知识接受者。高中生是能动的个体在青春期后便不断发展了独立思考的能力,其与生俱来的性格和受外界环境培育出的气质是每个学生区别于他人的特征,因而要尊重学生的多样性。根据心理学家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八阶段理论,高中生处于角色统一性和角色混乱阶段,在这一阶段学生要获得统一性、避免角色混乱,其思想是否朝向正确的方向发展离不开教师的疏通和引导。例如,在高中《哲学与文化》“走进文化生活”中,文化生活的“喜”和“忧”,大众传媒对文化生活的影响也有两种判断,社会中“扶不扶”也有两种声音。针对某一文化现状,会出现众说纷纭的情况,教师在尊重学生畅所欲言、扩散思维外,要立足于我国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给学生提供正确的价值判断,帮助学生疏通思想,指引方向。既尊重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又促进了每个学生的发展,最终有效增强了“教学做合一”模式在高中思想政治《哲学与文化》课的运用效果。
3.发挥多种实践工具的可利用性
实践工具既要具有教育意义,又要符合学生的情感偏好。在“教学做合一”模式教学中,既要找准实物工具,更要学会运用虚拟工具。实物工具中,最主要的是教材,教师教学前要钻研《哲学与文化》教材并吃透教材,根据教材内容为学生设置悬念,提出疑问,将内容与形式相结合。虚拟工具,现在运用更多的是电脑多媒体技术。此外,在“教学做合一”模式中,还可以利用学生的思维、个性、气质等学生独特的工具,实现实践工具与学生的内在统一。在教学中,教师根据教学内容为学生定制主题和故事人物,要求学生根据教材和已有经验通过分组讨论进行情境创设。大胆想象拓展思维,拟定不同故事人物形象如人物性格、与外界关系等,创设出不同的故事人物实现目标的不同路径。因而充分发挥实践工具的可利用性,最主要的是要运用与学生有关的工具,才能更好地将知识作用于学生,提高课堂实效。最后,可以利用网络教学平台、微课视频等资源,采用课内与课外、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多元混合式学习模式,逐一掌握重点、破除难点。
总之,要将实践者、实践对象、实践工具有机统一,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精确教学媒介,发挥实践过程中的整体协调性功能。
(三)积极转变观念,把握“教学做合一”模式在高中思想政治《哲学与文化》的思想内核
教师的教学职能是“传道授业解惑也”,在高中思想政治课中,“传道”是指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授业”是对学生传授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等有关思想,“解惑”则是解决学生思想上的障碍。教学的最终目的并不是授业,而是要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质和崇高的品德修养。因而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树立正确的教学观念,推动“教学做合一”模式的有效运用。
1.“做”为核心,“教”与“学”均以“做”为基础[3]
实施“教学做合一”模式应立足于“做”,并使“做”的最终目的与高中《哲学与文化》课堂教学目标一致,即总体目标是促进学生了解当前生活中的各种文化现象,获得参与各种文化活动的基本知识和能力,提高文化赏析、文化修养的水平,理解文化传承、交融、创新的意义。[4]
教学过程中,许多教师只停留在“做”的表面上,把“做”只当成是完成教学任务的阶段,忽视了“做”中对学生思想的深化过程。造成学生机械地做,重新回到教师一言堂的局面。“教学做合一”中的“做”,要求学生在做中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排除思想中的障碍,从思想观念上实现转变。其中在进行“做”的活动时应注意两个方面:一是“做”不能局限于课堂中有限的时间。课堂教学实践是有限的,在有限的时间里的“做”只能针对小而简易的活动,要真正达到教学效果,除了合理规划课堂时间也需要借助课外时间。否则,课堂中的做就只会流于形式,反而浪费时间。其二,学生的“做”不能仅仅着眼于教室。可以利用课外或者社会中一切可以利用的实践活动。例如,课外组织学生参与校园的朗诵比赛,比赛结束后对学生进行“文化与社会”的教学会更让学生理解这一课内容的深刻含义。因此以“做”为核心要不拘泥于45分钟内也不受制于教室,学生与社会的联系也能成为教学素材。
2.教师要树立“教是为了不教”的理念
“不教”并不是字面意思上的教师的不教学,而是学生在教师的帮助、指导下的学习。立足课文内容,让学生合理选择探究主题并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指导学生合理确定探究主题,而不是代替学生确定探究主题。[5]教师提供学习工具、教材参考资料、学生辅助读物,指明学习目标、教师以身作则,都是“不教”的体现。教师“不教”的思想与“教学做合一”模式结合,也体现出“教学做合一”模式中对学生主体性的尊重。在教学中,许多教师过度放纵学生的主观性,使教学偏离原有的目标,也达不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在“教学做合一”模式中,真正的“不教”,是在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中结合教师的指导,而授课教师掌握好课堂中学生主体与教师主导之间的度则是有效进行“不教”的关键。这就要求教师进行“教学做合一”模式时,要具有一定的教学应变能力,能根据教学进度、教学环节、学生思维状态等有的放矢地教学。
3.教师树立“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的思想
好的教学方法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使学生学习事半功倍。[6]“教学做合一”模式过程中,教师所传授的不是简单枯燥的“繁文缛节”,而应是为达到教学目标、调整学生行为的学习方法,这也决定了教学过程中教师指导作用的不可避免性,体现了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性。高中《哲学与文化》课“教学做合一”模式的运用中,指导学生学习的方法有很多,例如,计划法、练习法、合作学习法、自主学习法等,不同的学习内容需要采取相应的学习方法才能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出现教师过多注重对教学方法的使用上采用多种教学方式,使教学主题缺乏目标性;或是在教学过程中过度进行方法实效训练忽视内容教授,把形式和内容的关系错位。在“教学做合一”模式的运用过程中,教师各种教学方法的讲授是为掌握知识而服务的,因而要坚持形式与内容相统一的辩证关系,既反对忽视内容,也反对夸大教学方法的形式主义。
三、结束语
教师要树立正确的教学观,其教学思想要突破传统教学思想固有的弊端,在马克思主义思想指导下,真正践行“教学做合一”的模式,并将其优势发挥到极致。“教学做合一”模式的内涵与现代教育发展理念、新课改的许多要求有共通之处,都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倡导理论联系实际,让学生自己动手做,培养了学生的现代思维能力,“教学做合一”模式的有效运用对提高高中《哲学与文化》课的实效性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