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学科素养下高中语文教学策略探究

2022-02-18王丹迪

科学咨询 2022年10期
关键词:古诗文高中语文素养

王丹迪

(江苏省太仓市明德高级中学,江苏太仓 215400)

文化的传承、思维的发展、审美的鉴赏等,都是在高中语文课堂中需要培养学生的前提。在学科素养的背景下,老师要及时改变教学策略,推动语文教学的进步,把语文综合能力的培养渗透到教学任务中。在当今社会的教育中,素质教育和新课程改革并不只是单纯地说说而已,其核心目标在于,结合实际教学情况,结合学科素养极大地提高受教育者的素质,从而培养符合现代化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一、学科素养下高中语文教育的意义

(一)打破传统教育瓶颈

在以往的高中古诗文学习课堂中,教学活动单一,缺乏吸引力,大部分学生对学习古诗词没有太大的兴趣。而老师可以打破传统的教育模式,构建知识框架,引发学生深度学习,加深对诗句的感悟,发现诗的魅力,感悟诗的意蕴。不仅可以让学生相互学习交流,还可以增加学生的知识水平,开拓视野。

(二)激发学生学习动力

高中生的特点是好奇心重、想象力丰富。老师可以根据学生的性格特点,从生活出发,由浅及深、由表及里,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利用课本知识和自身的生活经验相结合,构建属于自己的审美观念,收获属于自己独特的感受。

(三)锻炼学生思维能力

学科素养对高中语文教学有着非常大的帮助作用,在基于学科素养教育下,可以营造寓教于乐的学习氛围,为语文课堂注入活力,使其焕发生机。在逐渐深入学习中,让高中生感受到语文这门课程的魅力,进而激发其对语文学习的热情,这样不仅可以主动地、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还能积极思考和练习其中的内容与知识,最终有效地提升“教”与“学”的实效性。

(四)学科素养教育价值

素养实际上指的是一个人在当下社会中,了解、掌握和调动资源,并以这些来解决问题。因此,结合这些情况可以看出,素养的作用不仅仅只是局限于学习基础知识的方面,而是对学生今后的成长有着极为关键的促进作用。在高中语文教育教学中,渗透学科素养,加强对学生学科素养的培育,可以引导他们更为全面、系统、深入地掌握课程学习内容,从而锻炼学生的应用意识,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二、学科素养下高中语文教学的多元化路径

(一)以课堂教学渗透为中心的高中语文素养教育策略

1.基础知识教育,从汉字中吸取文化

不论是小学、初中还是高中,对于基础知识的学习永远是至关重要的,它决定了学生发展的方向。作为一个中国人,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都是离不开汉字的交流,我们眼中的、笔下的汉字,构成了整个社会的文化网络,深刻地展现了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悠久历史。[1]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老师要让学生首先明白为什么要学习汉字文化。在不断的学习中,向学生弘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拓展知识层面,在感受中华民族优秀文化魅力的同时,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念,激发学习的热情。

例如,在学习高中古诗文《论语》时,老师可以通过提问的方式,问一问学生在我国古代有一位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他的思想不仅是对我国,对世界文化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有哪位同学知道他是谁呢?是的,他就是孔子,今天我们要通过他的文章了解关于学习和做人的一些论述,认真想一想对我们有什么帮助。让学生通过反复朗诵全文,深入掌握基础知识,能够熟练地背诵默写全文,理解并运用文章中的名言警句。在传统文化的熏陶下,不断吸收文章中语言净化和思想精髓,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及世界观,养成自主学习,善于思考的良好学习态度。

2.开展诵读教育,从语言中感受美育

诵读教育是高中语文教学中一种常见的学习方式。[2]将诵读充分合理地应用于语文课堂中,可以帮助老师和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中的中心主题,感受语言表达的意境。因此在语文的学习中,老师不仅仅要在课堂中培养学生的习惯,更应该在日常生活中养成时常诵读的良好习惯。诵读是一种持久性的学习模式,学生不能只是局限于对字、词、句正确读音的掌握,更要有感情地去朗诵全文,提升语言美的能力。长期坚持下去,会让学生以积极、乐观、自信的良好心态面对学习中的挫折。

例如,在学习高中古诗文《登泰山记》时,老师可以先利用多媒体教学,通过生动形象的视频向学生展示泰山美景的壮阔,营造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让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在多方位的感官下,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开展诵读教育。在反复地诵读后,引导学生赏析文章中优美语句,经过对苍山、白雪、红日以及云雾等景物的深刻了解感受,从而获得人生感悟。不仅可以提升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领略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感受能力。

3.开展情感教育,从情感上获得升华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老师要通过提前对文章进行深入研读,准确把握文章中的情感因素,掌握文章中的重点知识,进行优秀教学案例的设计,从而提升教学的效果与质量。在语文课堂情感教育的实施中,老师要创新教学模式,丰富教学内容,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降低教学的难度,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挖掘其大脑潜能。[3]在逐渐对学生展开情感教育的同时,有效传递作者的情感以及时代背景,促使学生对文章的思想内容有切身体会,进而达到情感共鸣的目的。

例如,在学习高中古诗文《春江花月夜》时,老师可以让学生想一想自己的身边有没有类似的景观,联系生活,从身边切入,尝试表达自己的内心情感。通过对古诗文的深入学习,感受作者写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感叹光阴似流水,一去不复返,然后叙述游子思归的离别愁绪。以此展开情感教育,让学生谨记生命有限,珍惜时光。虽然人生短暂,但要对身边的人表达及时的关爱,引发学生深思,使其情感上得到升华,给人以新的理解和感受。

4.了解文化常识,从文化中增强底蕴

在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悠久历史长河中,蕴含着丰富的传统文化。高中语文教学中,老师不能只是单纯地对学生的“教”与“学”。在了解文化常识的同时,更要培育学生的文化意识,加强文化修养,提高文化素质,塑造文化品格,从而使学生感受文化的魅力,领悟文化的精神。[4]中国古诗文中所展现出来的文化知识博大精深,老师要指引学生要做到对其全方位、多角度地了解,才能提高自身的文化水平。在不断地学习、积累文化知识的同时,不仅提升了学习效率,还构建了高效语文课堂。

例如,在学习高中古诗文《大学》中提到的“大学之道,在明德,在亲民,在于至善”,老师可以制定教学计划,让学生多读、多看古诗文,了解文化常识,在提高学生文化修养的同时,弘扬民族精神,增强文化底蕴。老师要让学生时刻思考自己追求的境界是什么,从而展开追求。

(二)由课内向课外延伸的高中语文素养教育策略

1.课内课外相结合,扩大阅读视野

有一位名人曾说过“让学生变聪明的办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通过将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有效地结合,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帮助学生扩大阅读的知识面,开拓视野,可以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老师要明确教学任务,在结合课内教学的同时,指引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在提升阅读理解能力的同时,创设一个自由的学习空间,帮助学生劳逸结合。

例如,在学习高中古诗文《离骚》时,老师可以让学生借助信息技术在课下查阅关于屈原的生平简介、历史背景,深入了解作者的生平。展开阅读屈原的作品,例如,《天问》《九歌》等,也可以阅读与《离骚》相似的作品,提高语文的学科核心素养。

2.注重个性化学习,丰富学习方法

随着新课程的改革,个性化学习已经成为了语文基础教育中所提倡的学习方式之一。个性化学习方式在语文教学中的出现,不仅强调了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要求学生自主探究,丰富想象力,由被动接受转化为主动学习,还培养了学生健全的人格,更加注重内心情感,从而提升语文学习能力。

例如,在学习高中古诗文《阿房宫赋》时,老师要明确自己在课堂中的位置,是一个参与者、引导者,为学生建立一个平等、民主、互动的开放式学习环境,尊重学生的观点。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从而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促进其共同发展,保护学生的好奇心、探索欲。

(三)基于表达与交流的高中语文素养教育策略

1.激发写作欲望,让学生有感而发

在高中语文古诗文教学中,部分老师只注重培养学生诗词的理解,从而忽视在学习的过程中,让学生掌握对语言的运用。在古诗文学习中,许多学生无法深刻地感受诗句的精髓、妙处,没有及时地吸收文章特点,所以没有由此产生写作的意识。古诗文的语言凝练含蓄,耐人寻味,要让学生反复吟诵,深入理解,领悟其意境,激发学生写作的欲望,让学生有感而发,从而提高其阅读写作能力。基于美的熏陶下,让学生品味诗意,以更加自信的心态面对学习。

例如,在学习高中古诗文《望海潮》时,老师可以问一问学生,谁去过海边呢,讲一讲海水涨潮和落潮的现象,说一说海水的美在哪一方面。通过相互交流,让学生领悟古诗文中描绘海水中美的意境,可以引导学生将故事改写成短文,展开自己的想象,让学生有感而发。在课堂学习中,然后学生通过描写海水的同时,想一想关于对于其他景观的描写,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写作能力。

2.善于发现素材,写作中抒发真情

如何让学生在写作中抒发真情实感,关键在于学习中发现素材、积累素材,抒发自己的真情实感。古诗文的学习确实比较枯燥无趣,老师要根据学生的特点,结合实际情况,展开趣味教学,让学生从内心深处感受美好的诗句,触景生情,以此抒发自己的情感。在“乐学”的学习氛围中,充分利用语文教材资源,让学生接触写作,学习写作,激发其对课文的深刻理解和思维的扩展。

例如,在学习高中古诗文《山居秋暝》时,老师可以让学生展开分组模式,说一说对景物带给我们的感受,让我们充分地了解到“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意境。在这首诗中写到了雨—清新,空山—空旷等词句,让学生积累了优美语句的素材,结合自己对秋天的认知、了解,从而抒发自己的感悟。

3.优化学生思维,促进写作灵活性

随着时代的进步,老师在秉承“以德育人”的优秀教学理念的同时,及时转变了教学方法,在古诗文学习中着重发展了学生的思维品质,促进了其写作的灵活性。老师要引导学生根据语文基础,联系教材内容,明确写作主题,因大学生积极思考,学会运用不同的形式,展开写作,增强其发散性思维。

例如,在学习高中古诗文《登岳阳楼》时,老师可以让学生借助反复吟诵,感知诗歌的意向和特点。探究文章中“景、情、境”三方面。借助联想和想象,置身诗境,引发学生学习的反思,培养其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并感受作者描述的家国之痛、忧国忧民的感情。在不断地学习中,进行总结思考,增强其语言表达能力以及诗歌鉴赏能力。

4.结合高考实际,促进训练针对性

在高考中语文古诗文的重点在于诗句的默写,以及文言文的翻译。老师要着重引导学生语境意识和分点意识,展开针对性的训练,力求做到文言文翻译的准确性,从而快速地提升语文考试成绩。在不断的学习中,让学生认识古诗文的意义和价值。

例如,在学习高中古诗文《师说》时,老师可以提出几点问题,让学生用原文进行回答,提高文章的阅读理解能力。例如,老师的职责是什么,求学的人为什么要从师学习等,从而阐明重要观点。有针对性教学计划,引导学生对观点提出疑问,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谈谈自己的看法。

三、结束语

结合以上情况,让我们深刻地意识到基于学科素养下高中语文教学的意义。在当前教育教学实践中,我们对高素质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基于素质教育与新课程改革的要求,更加注重对高中生学科素养的培育,进而提高他们自身的认知能力。因此,在诗文学习中,我们要引导学生更加地深入了解了诗文魅力,强化了语言的应用以及审美能力,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核心素养,促进其全面综合的发展。

猜你喜欢

古诗文高中语文素养
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五味俱全”的思考
统编版教材中低年级古诗文创意写话策略
统编版教材中低年级古诗文创意写话策略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四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三测
Radiomics of rectal cancer for predicting distant metastasis and overall survival
谈高中语文如何在“新”中求效
谈高中语文阅读理解课程的建构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八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七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