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做好教育资助,提高教育质量

2022-02-18余红霞

科学咨询 2022年10期
关键词:资助者资助困难

余红霞

(永登县教育局教研培训中心编制,甘肃兰州 730300)

在新时代的发展中,人才储备是国家竞争力的保证,为了培养更多的优质人才,实现全民素质的提升,国家制定了众多的学生资助政策,帮助那些家庭经济困难不得不辍学的孩子回归校园,接受更加平等与完善的教育。在近些年的教育资助工作过程中,看到孩子们在政策的帮助下重新回到学校的课堂上,也让我们感受到了这份工作的温度与温情。做好教育资助,促进教育质量的提升,将是教育资助工作中不断努力追寻的目标。

一、教育资助的认识

学生资助,从资金来源看,有国家资助、地方政府资助、社会资助和学校资助等多种渠道;从资助对象看,国家资助覆盖了从学前到研究生的所有学段。根据各个学段特点,设置了专门的资助项目,学前阶段有在园幼儿免保教费资助项目;义务教育阶段有两免一补和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生活补助、营养改善计划;高中阶段实行普通高中国家助学金和免学杂费资助;中职阶段有国家奖学金、国家助学金和免学费;普通高等教育阶段有国家奖学金、国家助学金、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等多个资助项目,另外,还有研究生的资助项目[1]。国家针对各个阶段教育中的经济困难的学生进行专门的补助,使符合条件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国家的资助下获得平等的教育机会。在国家的教育资助基础上,还有一些组织机构对经济困难的学生进行专门的帮助,做好教育资助不仅是资金上的支持还注重对学生的精神以及生活中的问题的帮扶。在开展教育资助工作的过程中对资助对象进行考察和分析,给予其更加具体有效的教育资助,对提升教育的质量有着重要作用。

二、做好教育资助的意义

促进公平是国家的基本教育政策。“不让一个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是我国政府做出的庄严承诺。在我国的教育发展中一直以来都十分重视对教育资助体系的建设,在这个过程中形成了以财政投入为主,学校和社会资金为重要补充的经费筹措渠道。做好教育资助进一步落实国家的教育改革发展,实现教育公平、社会公正的新局面。对于学生的发展来说,使学生在更加平等优良的学习环境中健康成长,对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提供更加平等的教育平台有着重要作用,甚至还会因此改变学生一生的命运。对于家庭来说减轻困难家庭的经济问题,也是进一步落实民生政策的重要举措。对于国家的发展以及人才的储备也有积极作用,在教育阶段做好教育资助,能够有效提升全民素质,对实现素质教育,消除贫困、改善民生、逐步实现共同富裕都有着积极作用。

三、教育资助工作中的问题

(一)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认定有困难

教育资助能够帮助家庭减轻经济困难,但是在对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和非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调查与判断方面还存在一定的难题。如果没有准确的评定标准和界定方式就会失去教育资助的公平性,使一些真正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得不到有效的帮助,错失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2]。使一些本身困难不是很大的家庭得到资助,而失去资助的信服力,同时还会浪费资助资源,达不到良好、有效的资助目的和资助效果。

那么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认定有困难的原因有哪些呢?在具体的教育资助工作开展过程中我们发现,从地区经济发展角度、学校学生的实际教学情况以及学生自身家庭环境角度都会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认定有一定的影响。

首先,从地区经济发展角度,不同地区经济水平不同,支出情况不一,在设计统一的评定标准上就会存在一定的困难。不同地区的人均消费水平不同,学校的费用也存在一定的差异,在对学生是否为学困生的判断中缺乏统一且有效的标准。

其次,从学校的实际教学角度,一个学校有很多的学生,不同的学生基本情况不同。学校的学生生源相对广泛,在对学生的实际情况的核实过程中存在一定的困难。学生的分布相对分散,学校很难对每一名困难学生进行实地调查,这对学校在判断学生的家庭经济情况方面更是一种挑战,对于判断学生是否真正存在经济困难缺乏更加真实的依据。

最后,从学生自身的家庭经济环境角度,学校对于家庭的收入情况也没有办法进行准确地调查和分析,学生的家庭实际经济情况的分析并不能十分准确与客观。一些家庭思想观念落后,缺乏一定的诚信,对于教育资助的申请不够理性,认为“不要白不要”,甚至有的家庭制造假的经济条件“诓骗”教育资金。

(二)教育资助的方式与经济困难学生的认可度存在差异

目前我国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宗旨一般表述为“确保没有一个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辍学”,在对学生的资助方面大多停留在经济层面上的帮助,缺乏对学生的心理与精神上的帮扶[3]。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学校的教育发展,我们发现经济困难的学生除了对物质的需求更渴望精神世界的支持与帮扶。但是当下对“困难生”的定义还仅仅局限在学生的家庭经济情况上,忽视了对学生精神世界的关注。出现了教育资助的方式与经济困难学生的认可度存在差异的现象,这不利于教育资助活动的有效开展。

在教育资助的过程中我们也发现越来越多的学生除了经济困难,更多地暴露出心理上的和成长中的困难,其中最突出的问题就是留守儿童。随着社会的发展,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逐渐暴露,也让越来越多的人从关注留守儿童的经济情况转变为关注留守儿童的精神状况上。从帮扶的过程中我们发现,他们缺失的可能是经济上的支持,但是更多的也是情感上的安慰。在对他们的资助过程中不仅应该关注其家庭经济情况,还需要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情况以及成长与发展的其他问题进行关注,给予其有效的帮助。除此之外,一些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更多地表现出对体现自身价值的认可以及个人能力提高的关注。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他们自身心理方面的自卑感以及过度敏感的情绪,都会影响他们的健康成长。因此,这部分的学生除了需要得到经济帮助外,更多的是心理和成才方面的帮助。对其进行有效的心理疏导,鼓励其健康成长。但是在实际的教育资助工作的开展中人们往往忽视这一内容,使资助的宗旨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认可度之间存在一定的偏差,也使资助的方式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需求之间存在一定的距离。

(三)接受感恩者感恩意识淡薄,感恩回馈意识不强

在教育资助的工作开展过程中我们发现,对于接受资助的学生,他们对于这份帮助的感受是冷漠的,甚至认为是理所当然的。接受感恩者感恩意识淡薄,有的学生认为自己学习成绩好,各方面优异获得资助非我莫属;有的学生认为自己获得资助是在帮助资助方博取名誉,是双方互利的一种表现,因此也不会表示出自己的感恩之情;有的学生甚至会因此抱怨社会的不公平,认为资助方的行为是一种“施舍”将这种资助的行为视为不得不忍受的屈辱。他们表现出来的接受感恩者感恩意识淡薄,而且感恩回馈意识不强,这样的现象也是与教育资助的本质和意愿相背离的。长期这样下去,这样的现象不仅没有达到良好的教育资助效果,还会使学生在这个过程中树立错误的价值观,不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因此,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加强对接受资助者的感恩意识的培养,使其能够以积极健康的心态接受资助,在接受资助的过程中感受这项工作的意义,将一颗感恩社会回馈社会的种子耕种在学生的心里,使学生在不断的学习与成长的过程中萌发出回馈社会的意识,等到自己有能力的时候也能用自己的力量去帮助其他人。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促进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的形成,在爱的传递过程中促进教育资助的传承与发展,使更多的学生能够获得资助,营造良好的教育资助环境,其有利于教育资助工作的开展。

四、做好教育资助,提高教育质量

(一)完善教育资助对象界定标准

对资助对象的申请情况的审核需要确定明确的标准,针对不同地区和学校的经济特点制定详细的评价标准,针对特殊困难的家庭进行具体分析。有必要的情况下需要进行实地调查,切实去学生的家里了解实际的情况,对谎报者给予一定的惩戒,杜绝谎报的现象发生。在日常的思政教育活动中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使学生真正了解教育资助的意义和价值,根据自己的需求做到真实判断,既不要因为自己符合标准感到自卑,也不要因为自己不符合标准,为了钱撒谎。另外,针对资助学生日常的开销情况进行一定的跟踪调查,了解学生的真实情况,了解资助资金的使用取向、是否能够满足学生的基本学习和生活的需求。在这个过程中完善资助资金的标准,也能对学生起到良好的督促作用,使学生能够控制自己的消费情况,保证资助资金的有效利用。也能在监督的过程中发现问题,了解学生是否真的需要帮助,如果发现问题,就要对学生的基本情况进行进一步调查,发现不符合标准的情况下及时停止资助。在资助前的申请审核、资助过程的监督中不断发现其中的问题,针对具体的问题进行分析。使整个的教育资助过程能有一套完整的评价标准,避免教育资助的不公平现象的发生。当然,在发现问题的时候也需要运用恰当的方式,不要打击不符合标准的学生的自尊心,以讲解和教育为主,使其能够意识到自身的问题,并且能够积极面对问题,重新认识教育资助的内涵,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4]。

(二)树立多元的教育资助理念

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教育的改革与创新的过程中也使很多的教育问题暴露出来,在教育资助的过程中不应该仅仅停留在资金方面,对学生的心理健康的发展以及成长价值的引导方面也应该给予有效帮助。对学生的真实需求进行全面调查和了解,针对不同学生的需求问题给予有效的帮助。

例如,一些学生家庭经济落后,但是其他方面包括家庭环境以及家庭的教育理念方面都没有问题,这仅仅需要给予一定的经济资助就能帮助其克服困难。一些学生的家庭,例如,留守儿童的家庭,他们缺乏的不仅仅是经济基础,还缺乏情感支撑,很多学生与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缺乏父母的陪伴,久而久之就会存在一定的心理健康问题,针对这部分的学生还需关注他们的身心健康,帮助他们在成长的过程中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实现其综合素质的发展。还有一些家庭中经济条件很好,但是一些家长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缺乏经验和有效的教育方法,这就需要针对其中的问题进行有效的教育帮助,在教育资助中拓展学生的视野,使其树立良好的学习榜样,实现学生的健康发展。须树立多元资助理念,实现从单一的福利性资助向有偿借贷和鼓励性资助相结合而转变,针对不同的主题运用不同的方式进行有效资助。联合社会、学校以及家庭的力量,形成立体式的资助格局,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创建良好的环境。

(三)加强被资助者的感恩教育

加强被资助者的感恩教育能传递良好的教育资助理念和意识,使学生在这个过程中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能够正视教育资助这一问题,在参与评选、接受资助的过程中以更加积极正确的态度面对。可以在日常的资助教育课程中渗透这部分的教育内容,使学生能够意识到接受教育资助既不是接受“施舍”也不是一种“不要白不要”的态度。教育资助是为了给需要帮助的学生一个接受平等教育的平台,使其能够在接受平等教育的过程中实现自身的价值。学生只有意识到这一点,才能在参与资助评选、接受资助的过程中以一个更加健康的态度维护教育资助的秩序[5]。在接受资助学生的监督过程中也要加强对学生感恩意识的培养,可以通过感谢信的形式、电话的形式以及邮件的形式,使学生能有表达自己感恩思想的途径,在这个过程中使其能够意识到资助者的伟大举动,在表达感谢的过程中意识到这笔资金的重要性,使其能珍惜这份关爱,更好地运用这笔资金。也使其在这个过程中学习资助者的奉献精神,以他们为学习的榜样,在自己学业有成并有一定的能力的时候,也能以资助者的身份回馈社会,奉献自己的力量,将这份爱心传递下去。以实际行动回报社会、回报学校、回报父母,对于学生自身来说也能提升其综合素质。

五、结束语

做好教育资助,提高教育质量是教育发展过程中不断追寻的目标,在这个过程中需要立足实际的教育问题,从多角度探索有效的教育资助模式。全面认识与理解教育资助的内容、价值以及意义,在这个过程中不断探索有效的教育资助模式和教育资助途径。在不断的教育资助实践工作中发现其中的问题,从多角度探索有效解决问题的对策,不断优化教育资助的具体实践措施,完善教育资助对象界定标准,使真正需要帮助的学生获得有效帮助;树立多元的教育资助理念,给予被资助者更加贴切的帮扶;加强被资助者的感恩教育,促进被资助者感恩回馈社会。

猜你喜欢

资助者资助困难
困难中遇见团队
接近正义:第三方资助国际投资仲裁的风险规制
困难我不怕
高校资助育人成效的提升路径分析
“隐形资助”低调又暖心
国际商事仲裁中第三方资助者与仲裁员的利益冲突与防范
关于感恩
选择困难症
2600多名贫困学生得到资助
有困难,找警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