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考古代诗歌鉴赏主观题命题展望及应对策略

2022-02-18

学语文 2022年1期
关键词:统整主观题考点

□ 谢 鹏

古代诗歌在语文教学中具备思想、文化、审美等多重价值,古代诗歌鉴赏也成为高考的必考题型。但由于古代诗歌具有意象纷繁、意脉内潜、意蕴含蓄的特点,很多学生在解答该题型的主观题时常感棘手。笔者通过审视2020年和2021年全国卷古代诗歌鉴赏的主观题,试图发现其命题特点,以展望其命题趋势,就此提出有效的应对策略,以期提高古代诗歌鉴赏主观题的复习效率。

一、审视高考真题,总结命题特点

为了审视全国卷古代诗歌鉴赏主观题的命题特点,笔者从标题、作者、体裁、题材、题干和考点六个维度,对2020年和2021年由教育部考试中心统一命制的9套全国卷进行统整分析,具体情况如下。

?

?

2021新高考II卷《 示 儿子》陆游 宋诗 教子诗诗人指出“道在六经宁有尽”,又让儿子“熟读周公七月诗”,对此你是如何理解的?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从以上表格,我们可以看出,近两年古代诗歌鉴赏主观题具有以下命题特点。

(一)从标题来看,所选诗歌的内容均源自真实的生活情境,体现了高考立德树人的价值取向。比如,2020年全国III卷的苦笋是学生在生活中常见的食材,意在引发学生对“苦节”的思考。

(二)从作者来看,所选诗歌的作者多为熟识的名家,但所蕴含的思想情感与语言特色又与学生所知相差甚远。比如,2021年全国乙卷的作者是辛弃疾,其作品在初、高中语文教材中均有出现,但是选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并不是爱国情怀,而是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愿望,语言风格也一改豪放悲壮,变成了清新脱俗。

(三)从体裁来看,所选诗歌体裁多为唐宋诗歌,且偏重考查宋诗。大部分是格律诗,少数是词,无论是诗还是词,都是学生熟悉的体裁。

(四)从题材来看,所选诗歌题材在初、高中语文教材中均有涉及。比如,刘禹锡的《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就属于应和诗,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就属于咏史词,陆游的《示儿》就属于教子诗。

(五)从题干来看,设问指向诗歌文本本身的解读,具有具体化、陌生化和思辨性的显著特征。比如,2020年新高考I 卷的题干从表情达意这个角度来考查意象的作用,这体现出设问的具体化。2020年新高考II 卷的题干要求学生分析作者主张的学诗途径,设问方式不常见,这体现出设问的陌生化。2021年全国甲卷的题干要求学生分析曾巩处理“仕”与“隐”两者关系的人生智慧,这体现出设问的思辨性。

(六)从考点来看,均为古代诗歌鉴赏常见考点,“分析和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为高频考点,并且一道试题暗含多个考点,指向诗歌意蕴的挖掘。这体现出《中国高考评价体系》中“基础性”“综合性”和“创新性”的高考考查要求。如2020年新高考I卷的主观题暗含了鉴赏诗歌的形象和表达技巧两个考点。

二、根据命题特点,展望命题趋势

高考历来追求稳中求变,我们可以通过研究近年来高考试题的命题特点,展望该题型的高考命题趋势。依据2020年和2021年古代诗歌鉴赏主观题的命题特点,我们认为2022年该题型会呈现出以下命题趋势。

(一)作者熟悉化

从2020年和2021年的全国卷来看,高考命题者在命制古代诗歌鉴赏主观题时,为了观照语文教材,会有意识地选择学生熟知的作者。这些作者大都在初高中的语文教材中出现过。2022年高考可能会继续选择学生熟识的作者的非名篇命题,让学生突破定势思维,走近作者,深入文本。

(二)设问陌生化

设问陌生化是指命题者在设问时运用的非常规、非常见的言语表达趋势。近些年,高考命题者在古代诗歌鉴赏主观题的设问方式上可谓匠心独运,通过考点的细化、表述的变化、文本的深化等方法让设问方式与惯常表达迥异。2022年可能会延续这一规律,在审题上设置难度,以防止学生机械化刷题,套路化答题。

(三)考点复合化

考点复合化是指一道试题暗含多个考点的综合性考查趋势。综合性是高考评价体系的“四翼”之一,强调融会贯通。比如,2020年全国III卷的主观题融合了分析人物形象、事物形象和托物言志三个考点,综合考查了学生的必备知识和关键能力。因此,2022年古代诗歌鉴赏主观题可能会融合更多的考点,增加试题的知识容量,指向诗歌文本的更深处。

(四)命题情境化

情境是高考评价体系的考查载体。设置真实的情境,有利于拉近学生与文本的时空距离。从2020年和2021年的全国卷来看,命题者提供了真实的情境,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着力于引导学生珍惜友情,思考生活,品味人生。2022年古代诗歌鉴赏主观题应该会更加注重情境的创设,以符合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五)体裁多元化

从近两年全国卷来看,古代诗歌鉴赏的体裁均以唐诗和宋诗为主,2022年可能会加大对词曲的考查。编者在统编版高中语文教材中编排了苏轼、辛弃疾、李清照、李煜、秦观、张孝祥、姜夔等词曲家的作品。词曲作为中华文化的瑰宝,高考加大对词曲的考查,符合教考一致和立德树人的命题原则。鉴于此,笔者认为2022年很有可能会更加突破体裁的限定,出现诗词曲共赏的格局。

三、顺应命题趋势,制定应对策略

综合考量近两年全国卷古代诗歌鉴赏主观题的命题特点和命题趋势,我们可以从教材、文本和试题三个维度制定出以下应对策略:

(一)立足教材,构建必备知识体系

解答古代诗歌鉴赏的主观题时,要运用大量的必备知识,如诗歌的意象内涵、语言风格、表达技巧、思想情感等。在复习古代诗歌鉴赏专题时,我们可以把教材中的古代诗歌作为研究对象,采用“1+X”的群文阅读方式,逐一统整古代诗歌鉴赏的考点,从而构建解答古代诗歌鉴赏主观题的必备知识体系,具体操作如下。

1.统整同一作者的多篇作品,分析同一作者的思想情感和语言风格。

以杜甫为例,我们可以将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的《登高》、必修下册的《登岳阳楼》和选择性必修下册的《蜀相》《客至》进行统整研究。我们可以分析出杜甫情感的总体趋势是悲己忧国,但偶尔也有欣喜。杜甫的语言风格以沉郁顿挫为主,但也有雄浑大气、质朴自然。在全面了解杜甫后,我们在鉴赏杜甫的诗歌时,就不会以偏概全,解读失误。

2.统整同一题材的多篇作品,研究同一题材的常用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

以咏史怀古词为例,我们可以将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和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进行统整研究。我们可以发现,咏史怀古诗词惯用的表达技巧有用典、虚实结合、借古讽今、借古伤己,抒发的思想感情通常是对古人的追忆、对自身境遇的感慨、对当朝统治者的愤怒等。

3.统整同一意象的多篇作品,探究同一意象的意蕴和作用。

以杜鹃(子规)为例,我们可以将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白居易的《琵琶行并序》、选择性必修中册李商隐的《锦瑟》和选择性必修下册李白的《蜀道难》进行统整研究。我们可得出,杜鹃(子规)的情感基调是悲愁,对环境气氛、表情达意等方面有重要作用。

除了统整同一作者、题材、意象之外,我们还可以充分利用教材资源,统整同一语言风格、同一艺术手法等古代诗歌鉴赏的知识构件,从而构建出较为完整的古代诗歌鉴赏的知识体系。拥有这些必备知识,我们在鉴赏古代诗歌时,才能成竹在胸,言之有物。

(二)解读文本,提高鉴赏关键能力

古代诗歌的文本具有跳跃性、内隐性和多义性的特点。正确解读诗歌文本是解开作者情感密码的关键。因此,解读文本,提高鉴赏关键能力,成为了准确解答古代诗歌鉴赏主观题的重要路径。解读古代诗歌文本,主要有三层境界,即读通、读懂和读深。下面笔者以2021年全国甲卷《和南丰先生出山之作》为例,谈谈达到解读文本三层境界的具体做法。

1.读通

读通文本是解读诗歌第一境界。读通一首诗歌,就是根据诗歌节奏,用“/”划分层次,然后逐句翻译诗歌,整体掌握诗歌的表层含义。以2021年全国甲卷《和南丰先生出山之作》的首联为例,根据诗歌的节奏,该联的层次应该是:“侧径/篮舁/两眼明,出山/犹带/骨毛清。”整句翻译为:“在狭窄的山路上,乘坐着竹轿,眼前一片光明,从山中出来还带着一身清新脱俗。”以此类推,我们就可以大致了解整首诗歌的含义,为读懂诗歌奠定基础。

2.读懂

只是满足于读通文本,我们还无法走进作者的情感世界。因此,我们还需要借用标题、作者、注释、意象等抓手,深入文本,读出文本的深层意蕴。

(1)标题。标题是诗歌的眼睛,我们可以从中读出诗歌的时间、地点、事件、题材和情感倾向。从《和南丰先生出山之作》中的“和”,我们可以明确这首诗的题材是应和诗,从“南丰先生出山”可以得知南丰先生出山做官。诗歌表达的情感可能是对南丰先生出山的喜悦和赞美。

(2)作者。作者的生平会影响到诗歌的思想情感和语言风格的表现。走近作者,有助于我们走进诗歌的情感世界。面对不熟悉的作者,我们不必惊慌;面对熟悉的作者,我们更要谨慎。因为作者的情感是因时而异,因事而异,我们不能给诗歌的情感“贴标签”。

(3)注释。注释是对诗歌内容的补充说明。借助注释,我们可以扫除字词障碍,获得关键信息,有助于我们全面读懂文本内容。从《和南丰先生出山之作》的注释一,我们可以得知,南丰先生的身份以及与陈师道的关系。从注释二和三,我们可以得知“侧径”、“篮舁”和“骨毛清”的含义,有助于疏通文意。

(4)意象。意象是承载作者情感的物象,借助意象,我们可以分析诗歌的意蕴。比如,综合全诗,我们可以分析出“侧径”“篮舁”均指代山中生活,“白云”暗指小人,“鸟”代表着自由自在的隐逸生活。把握了这些意象的含义,我们就可以推测出曾巩对隐逸生活的态度。

3.读深

读深是解读诗歌文本的第三境界。在古代诗歌文本读通和读懂的基础上,我们要忘掉自己,把自己想象成作者,置身于诗歌的具体情境中,在情境中与作者的心灵共振,与文本的深处对话。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贴近作者的心灵世界,走进文本的精神领域,真正提高古代诗歌的鉴赏能力。

(三)一题多练,拓展思维训练空间

具备古代诗歌鉴赏的必备知识体系和鉴赏关键能力后,加强思维训练成为了古代诗歌鉴赏主观题提分增能的最佳途径。高考真题是最好的思维训练资源,我们可以利用古代诗歌鉴赏高考真题,从考点出发,重构其主观题,让学生一题多练,多练多得,从而拓宽思维的训练空间。以2021年全国乙卷的《鹊桥仙·赠鹭鸶》为例,下面是笔者和学生共同设计的部分主观题:

试题一

这首词与《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相比,在语言风格和情感表达上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

该题变化了原题的设问方式,意在让学生链接课本所学诗词,通过对比阅读,分别探究词的语言风格和思想情感,全面掌握辛弃疾在不同时期的情感倾向和语言特色。

试题二

辛弃疾是如何劝告鹭鸶要与溪中鱼儿和谐共处时?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该题意在让学生从词的内容和手法入手,品析词人使用的表达技巧。

试题三

“听君飞去饱时来,看头上风吹一缕。”有何含意?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

该题意在让学生甄别“听”字的含义,进而分析句子的表层含义和深层意蕴。

试题四

作者对溪中鱼儿爱惜,却对虾、鳅厌恶,为什么会出现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

该题意在让学生深入文本,分析作者的思想内容和情感态度。

综上所述,2022年古代诗歌鉴赏主观题的命题可能会出现新变化,我们要在教材、文本、试题上苦下工夫,构建诗歌鉴赏的必备知识体系,提高诗歌文本的关键解读能力,拓展诗歌鉴赏的思维训练空间,从而提高古代诗歌鉴赏主观题的复习效益。

猜你喜欢

统整主观题考点
统整教学的策略研究
浅谈“立体几何主观题”的复习备考
浅谈高中政治“认识类”主观题答题技巧
极坐标方程主观题考点分析
考点展示
考点展台
不等式(组)考点大扫描
构建适合学科核心素养转化的课程统整设计
高考政治主观题对学生思维能力的考查
统整经典细品析 多维阅读提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