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背景下学校劳动教育的改进策略

2022-02-18安徽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柳丽娜

教育文汇(综合版) 2022年7期
关键词:劳动力人口劳动

安徽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柳丽娜 吕 可

2019 年底,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促进劳动力和人才社会性流动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支持并鼓励劳动力合理、公正、畅通、有序流动。从农村人口看,其劳动力转移就业已具备相当规模。仅以进城务工人员为例,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6—2020 年,进城务工人员数约为2.82 亿、2.87 亿、2.88 亿、2.91 亿和2.86 亿人,约占当年农村人口的47.77%、49.69%、51.13%、52.71%和56.02%。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这一社会性流动必然对农村社会空间的诸多方面产生影响,教育领域也不例外。

一、农村人口对学校劳动教育的开展提出了新需求

农村人口在跨越劳动力转移就业规模,迈向提升劳动人民获得感、幸福感、优越感的新征程中,对学校劳动教育的开展有了新的需求。

(一) 农村人口教育理念的更新要求学校重新审视劳动教育

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伴随着人口频繁的流动,打破了传统乡土社会严格而封闭的空间区隔。农村劳动力人口经过长期在城镇的工作与生活逐渐接受和融入了有别于传统乡土文化、具有现代意蕴的城镇文化。虽然现代化进程中,农村本身也在发生变化,人们的观念也逐渐从传统转向现代,但随着随迁儿童在城镇接受教育变得越来越普遍,农村人口也加快了对现代教育观念的接受和认同。与此同时,熟人社会依然是农村社会人们之间最根本、最稳固的社会关系特征之一。即便在农村人口高流动性背景下,人与人之间依然维持着依托时间维度并伴随亲缘或地缘产生的知根知底与相互熟悉的社会关系,他们之间的信息传递依托基于天然信任的社会关系网,不仅迅速而且黏着度高。在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背景下,农村人口的教育理念不仅得到了快速更新,而且能够在农村这一地域空间迅速扩散,这就需要学校跟上人们理念更新的速度,基于地域特点,重新审视劳动教育。

(二) 农村人口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要求学校提升劳动教育品质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0 年,农村居民月均可支配收入1428 元,中位数1267 元。城镇居民月均可支配收入3653 元,中位数3365 元。进城务工人员月均收入4072 元。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带动了农村人口物质生活水平的提升,不仅超过了农村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甚至高于城镇居民月均可支配收入。农村人口物质生活水平普遍提高之后就会有更高的精神追求,需要学校提供更高质量的教育。从劳动教育看,与城市不同,长期生活、生长于农村这一社会空间的儿童或青少年对简单的生产生活类劳动普遍较为熟悉,好奇心不足,以此为起点的劳动教育并不能有效引起他们的兴趣,进而激发其积极性和主动性,也难以满足他们对劳动教育的深层次需求,他们更需要的是适合自身的劳动教育。这就需要学校深入探究,开发出适合农村地区学生的高品质劳动教育模式。

(三) 农村人口的多样化发展需求要求学校丰富劳动教育成果

超越基本技术与技能的劳动,达到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的和谐统一,拥有创新创造的能力与水平,是农村人口过上美好生活、推动乡村振兴、实现共同富裕的前提条件之一。从这个意义上说,就劳动教育而言,农村学校既需要向学生传授劳动知识,训练劳动技能,又需要养成学生良好的劳动品质与习惯,更需要培养学生创新创造的能力,这就不是单一的劳动教育形式和类型能够实现的。面向农村人口的多样化发展需要,学校必须提供多样化的、可选择的劳动教育类型,产出丰富的劳动教育成果。

二、当前农村学校开展劳动教育存在的不足之处

在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背景下,农村人口对劳动教育的需求发生了变化,归根结底是对学校开展劳动教育有了更高的期待。《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年版)》给出了高质量劳动课程的标准,尤其彰显了将劳动教育既作为五育之一又作为融合五育的教育实践的理念,具化了义务教育阶段劳动教育目标的制度设计与国家意志。以此为观照,当前农村学校开展劳动教育实践在操作层面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主要表现为:

(一)存在复制城市学校劳动教育开展模式的倾向

现代教育体系的特征之一在于现代化教育系统内的一致性,表现之一即为同学段教育目标、课程标准、评价标准等的统一设定,尤其是义务教育作为现代教育系统的基础,具有明显的地域普适性特征。但是,教育是一种特殊的社会实践活动,教师和学生作为教育中人的要素除了具有人的普遍性之外还具有个性特征,处于城乡不同地域空间的师生在社会性上必然带有一定的源于地域空间的特殊性。从这个意义上说,农村学校与城市学校的劳动教育虽在目标等方面具有共性,但在具体的活动形式、活动方案等方面应该各具特色。当前,基于各种主客观因素的综合影响和制约,农村学校在开展劳动教育的过程中,存在复制城市学校劳动教育开展模式的倾向。这样做虽然考虑到了义务教育的普遍性和共性,节约了资源,完成了任务,却因复制城市学校劳动教育的经验,可能造成不适应农村学校需求的结果,使劳动教育流于形式。

(二) 存在将劳动教育内容简化的倾向

劳动教育的课程在空间上不能局限于课堂和学校。众所周知,劳动课程是学校开展劳动教育的主要抓手,课程的实施又离不开课堂教学,但劳动教育不应该止步于此。当前,农村学校确实面临很多实际的困难,例如生源流失的可能、教师专业发展速度受限的可能等,在这样的客观条件下,教师难以在劳动教育上投入大量的精力。常见的做法之一是将劳动教育课程等同于学科课程,虽然将劳动教育课程与学科课程置于同等重要的位置,但在义务教育阶段,分科基础上的学科课程的课堂教学难免以学科知识的传授为主,难以满足构建于综合实践基础上的劳动课程的需要,反而会简化劳动教育的内容,难以完整彰显其精髓。同时,在形式上,劳动课程不能脱离劳动本身,农村学校受限于办学条件和外部环境的制约,难免对劳动教育的开展浅尝辄止,止步于用基于经验的生活、生产劳动。

(三) 存在将劳动教育主体单一化的倾向

劳动教育作为五育之一和融合五育的教育实践,不可能通过某个单一主体的行动完全实现。“学校、家庭、社会”无论哪一个主体都不可能单独完成这个复杂的工程,需要三者在发挥各自作用的基础上系统联动,协同育人。当前,农村学校中有相当一部分的学生是留守儿童,这部分留守儿童中又有相当一部分是因家庭原因不能成为随迁儿童。家庭的实际情况使得学生家长难以长期、持续、及时地参与家校合作。同时,目前农村地区制度化、成规模化的社会组织还有待进一步完善。由此,即便主观不愿,客观上,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农村学校也不得不成为开展劳动教育的单一主体,独自承担重任。

三、农村学校劳动教育的改进建议

综上,在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背景下,现有农村学校开展的劳动教育在实践的操作层面并不能满足农村人口对高质量劳动教育的需求,需要在以下方面做出改进:

(一) 更新劳动教育观念,排除把劳动教育等同于体力劳动认识的干扰

新时代的劳动教育贯穿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全时空领域,融入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育人体系的所有维度,重在养成青少年儿童积极向上的劳动意识和正确的劳动价值取向,而不是囿于劳动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训练,或简单化为体力劳动。在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背景下,将学校劳动教育等同于以家务劳动、简单生产劳动等为代表的体力劳动,既狭窄了劳动教育的内涵,又弱化了劳动教育的价值。农村学校要顺利开展劳动教育,必须在农村社会物质条件已然优化的基础上更新劳动教育观念,排除把劳动教育等同于体力劳动认识的干扰,回归劳动教育的本质,不仅注重生产性劳动,更要培养学生开展服务性、创造性劳动的能力,彰显劳动教育的全部价值。

(二) 丰富劳动教育内容,增强农村学校劳动教育的适应性

农村社会贴近自然、贴近劳动,在劳动教育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然而,农村教育却容易在现代化进程中忽略这一优势,农村青少年同样出现了不珍惜劳动成果、不想劳动和不会劳动的现象,甚至将劳动与知识学习对立起来。要在农村中培养人才,农村学校的劳动教育是合适的抓手之一。农村学校的劳动教育必须找到突破口、寻找新的增长点,才能将优势进一步扩大。农村社会最了解自然、熟悉劳动,农村学校的劳动教育应从体力劳动入手,依托农村的天然优势创造性地开展丰富而适合的劳动教育,既有丰富的劳动教育内容可供选择,又将各类型的劳动综合成生产性劳动与创造性劳动有机结合的系统化劳动教育,让学生在劳动中创造,在创造中体验快乐、增强自信。

(三) 改进劳动教育评价,彰显农村学校劳动教育的实效性

当前,劳动教育在学校中存在被淡化、弱化的现象。部分教师将劳动教育评价简化为对劳动技能的评价,中小学劳动教育缺乏对教育成效有效评价的问题较为突出。现有的农村学校劳动教育评价同样存在这些问题,所以农村学校劳动教育评价必须革新,应该在育人导向下,基于农村社会变迁的现实,围绕学生的劳动素养开展。对农村学校劳动教育的评价重点不在于学生劳动技能养成的成效,而在于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价值观、积极的劳动态度、良好的劳动习惯和主动的劳动创新创造意识。只有根据农村学校劳动教育的特殊性转变农村学校劳动教育评价,并以此为导向开展劳动教育,才能在实践中取得实效。

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是现代化进程中农村社会人口流动的既成事实,同时又给农村学校劳动教育的变革带来了契机。农村学校只有在把握劳动教育本质的基础上,以其本体价值为基点,丰富劳动教育内容,增强农村学校劳动教育的适应性,转变劳动教育评价,才能努力克服各种现实的困难,坚守教育的初心,培养全面自由发展的人。

猜你喜欢

劳动力人口劳动
《世界人口日》
人口转型为何在加速 精读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2020年河南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45.81万人
广东:实现贫困劳动力未就业动态清零
人口最少的国家
1723 万人,我国人口数据下滑引关注
热爱劳动
拍下自己劳动的美(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