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 年版)》的劳动课程实施与建议

2022-02-18安徽省教育科学研究院

教育文汇(综合版) 2022年7期
关键词:学段课程标准劳动

安徽省教育科学研究院/吕 娜

自上世纪50 年代起,围绕着手工劳动、自我服务性劳动、生产劳动、公益劳动等内容,我国中小学校便开设了劳动课程。虽然在不同历史时期劳动课程的名称各异,比如手工劳动课、生产劳动课、劳动技术课、劳动课等,但是劳动一直以独立课程形式存在。直到2001 年,单独设置的劳动课程被取消,将劳动技术教育作为综合实践活动的部分内容,一些地方的劳动教育及其课程的作用也因此一度被弱化。2020 年,《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提出,“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贯通大中小学各学段,贯穿家庭、学校、社会各方面,与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相融合”,劳动教育的弱化现象得到了有效纠正。2022 年,《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 年版)》(简称《课程标准》)颁布,标志着劳动正式成为一门独立的国家课程,也意味着劳动课程正式进入实施阶段。为此,中小学教师需要认识到当前劳动教育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明确劳动课程的实施要求,真正把《课程标准》落实到教育教学过程中。

一、劳动课程实施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2018 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提出:“要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长大后能够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2020 年,《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和《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两份文件相继出台。劳动教育再次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重视。许多中小学校以此为契机开展了丰富的校内外劳动教育,但劳动课程在实施过程中却往往浅尝辄止、流于形式,存在一些认识误区和问题。

首先,学校和教师未充分认识到劳动教育的育人价值。很多学校和教师没有准确把握劳动教育的多维内涵,或是把劳动教育等同于劳动操作、劳动技能学习,认为让学生参与值日、大扫除等就是开展了劳动教育,或是将劳动教育作为德育工作的一部分,仅有劳动理论灌输而无劳动实践操作,或是把劳动教育泛化为学生的一切学习活动,导致了重劳动轻教育、有教育无劳动等现象,未能全面实施劳动教育。

其次,学校劳动教育缺乏系统规划。在劳动教育的内容、强度和技能要求方面,存在同一学段不同年级差别不大的情况。部分学校开展的劳动教育仅仅局限于让学生参与值日、校园大扫除等清洁卫生类劳动,生产劳动、服务性劳动等劳动教育活动比较少见,易造成学生不能全面认识劳动及其种类,对工业生产劳动和现代服务业劳动的参与度和认同度较低。在劳动评价方面,由于劳动观念、劳动品质、劳动精神等维度难以量化,没有建立科学的劳动评价标准,学校劳动评价难以落实。

第三,在劳动过程中对学生进行劳动教育的引导不够。一些学校在组织开展劳动活动的过程中,往往缺少对劳动过程的教育引导,误以为劳动就是教育。其结果是,学生参加完劳动后往往感到无所得,老师对劳动的教育意义也不能够清楚地述说。造成有劳动无教育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在于,教师未能把握劳动与教育的关系。

二、《课程标准》的实施要求

《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 年版)》指出劳动课程是国家规定的中小学必修课程。《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 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则明确指出,劳动课程是实施劳动教育的重要途径,在劳动教育中发挥主导作用。《课程标准》对劳动课程的课时、内容、教学和评价等提出具体要求,为中小学校和教师准确把握劳动课程实施、促进劳动课程常态开设指明了方向。

(一) 劳动课程课时和结构要求

义务教育1—9 年级开设劳动课程,劳动课程平均每周不少于1 课时。在保证课程课时的前提下,每学年还要设计和组织劳动周活动,通过课外、校外劳动实践拓展劳动教育实施途径。劳动周和每周至少1课时的劳动课不能相互替代。

(二) 劳动课程内容要求

《课程标准》在进行课程内容设计时,围绕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三大类劳动内容,把劳动任务群作为基本单元,推动劳动内容落细落实。

劳动任务群是将知识技能基础相近、功能相似、性质相同的劳动项目归类后形成的一组劳动任务。日常生活劳动包括清洁与卫生、整理与收纳、烹饪与营养、家用器具使用与维护四个任务群。生产劳动包括农业生产劳动、传统工艺制作、工业生产劳动、新技术体验与应用四个任务群。服务性劳动包括现代服务业劳动、公益劳动与志愿服务两个任务群。

十大任务群在各学段的分布和侧重有所不同。1—2 年级涉及日常生活劳动和生产劳动,涵盖了清洁与卫生、整理与收纳、烹饪与营养、农业生产劳动和传统工艺制作5 个任务群。其他学段三类劳动内容全覆盖,3—4 年级涵盖了清洁与卫生、整理与收纳、烹饪与营养、家用器具使用与维护、农业生产劳动、传统工艺制作、现代服务业劳动和公益劳动与志愿服务8 个任务群,5—6 年级、7—9 年级均涵盖了整理与收纳、烹饪与营养、家用器具使用与维护、农业生产劳动、传统工艺制作、新技术体验与应用、现代服务业劳动和公益劳动与志愿服务9 个任务群。

(三) 劳动课程的教学要求

由于劳动课程没有统一编写出版的纸质资源和数字资源,中小学校和教师在进行劳动课程教学时,需要自主开发劳动项目。劳动项目是任务群中的具体实践内容,是劳动课程内容的重要载体。教师进行劳动课程教学内容设计和实施的过程就是开发具体、可操作性的劳动项目并进行教学,让学生认知和实践某一类任务群要求的过程。

劳动课程应围绕劳动素养展开。劳动素养即“学生在学习与劳动实践过程中逐步形成的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是劳动课程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主要包括劳动观念、劳动能力、劳动习惯和品质、劳动精神”。《课程标准》还提出了义务教育劳动素养要求,对各学段学生应达成的劳动观念、劳动能力、劳动习惯和品质、劳动精神给出了渐进的发展标准。学校和教师应紧扣课程标准,围绕劳动素养要求,参照每个任务群给出内容要求、素养表现和活动建议,为各学段、各学期的劳动课程开发合适的劳动项目。

(四) 劳动课程的评价要求

劳动课程评价是劳动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的学业及其自身发展是评价的主要内容。通过评价进行学生学习情况的诊断,注重平时表现评价和阶段综合评价相结合,过程性和表现性评价相结合,确定目标达成的程度,对促进劳动课程的目标实现、保障劳动教育的实施效果等具有重要意义。

教师可根据各学段不同学期开发的劳动项目,记录学生一个学期内的劳动表现,包括学生参与具体劳动项目的劳动时长和劳动表现、劳动周等情况,展示学期劳动成果,记录学生劳动测评的实际表现。教师在综合学生学期劳动表现的基础上,可以依据《课程标准》的劳动素养要求,对学生的劳动观念、劳动能力、劳动习惯和品质、劳动精神等给出描述性评价和等级评价。

三、《课程标准》的落实建议

《课程标准》为学校劳动教育存在的部分误区和问题指明了改进方向和路径,为中小学实施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提供了遵循。

(一) 将培养学生的劳动素养贯穿课程全过程

劳动素养既是课程设计的出发点,也是课程效果的落脚点。这就要求教师要摆脱将劳动教学视为教授劳动知识或技能的理解误区,要意识到劳动在树德、增智、强体、育美、创新等方面的综合育人价值。

(二) 体现课程内容的结构性和序列性

在实施劳动课程时,应因地制宜、因校制宜,尽可能涵盖各类任务群内容,保证劳动学习的广度。同时还需要教师把握课程内容在难度和深度上的衔接。以5—6 年级、7—9 年级两个学段的工业生产劳动任务群为例。该任务群始于5—6 年级,对学生而言工业生产劳动是全新的课程内容,因此这一学段的内容要求关键词是初步体验和感知,让学生对工业生产劳动形成概念,明白工业生产劳动是劳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在7—9 年级,对该学段学生的提升进阶要求是开展工业生产实践。实践初期学生也许是简单地模仿,通过学生多次动手设计和制作,教师可以将创新能力的培养融入其中,发展学生的创造性劳动能力。从初步体验和感知到动手实践、学创融通的追求呈现出了劳动课程对学生劳动素养达成程度逐步进阶的要求和期望。

(三) 强化劳动安全保障和安全意识培养

《课程标准》关注课程实施的安全保障,在课程理念和劳动周组织与实施部分突出强调。对于教师而言,在整体规划课程时就要格外关注劳动实践室等场域的环境安全和防控措施;在具体教学时,既可以安排单独的课时强调劳动安全,也可以将安全意识培养分散在各个具体的劳动项目之中,潜移默化地让安全防范成为学生的劳动习惯,关注劳动过程安全。

(四) 注重劳动评价的正面引导作用

劳动课程应做到评价方式多样、评价主体多元。比如在学校和家庭场合完成的劳动,可以灵活采用学生互评、师生共评、家长点评等多种评价方式;在社区等场合完成的劳动,可以采取专家点评等方式。由于劳动课程具有很强的实践性,需要学生花费一定的时间反复练习并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因此教师需要给予针对性评价,激发学生劳动的兴趣和热情。

(五) 重视劳动在课外的延伸与拓展

劳动是突出实践性和真实性的一门课程,动手实践、出力流汗是劳动的应有之义。仅仅通过课上教学,学生缺乏足够的实践,达不到劳动的教育效果。因此,要凝聚家校合力共同开展劳动教育,进一步促进家庭的参与、指导和监督,强化家校共育,引导学生“做中学”“学中做”,提高动手能力,加强实践技能,形成学校教学—家里实践—多维度评价的良性循环和互动,培养学生良好的劳动品质和正确的劳动价值观。

猜你喜欢

学段课程标准劳动
落实《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实践反思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立足《课程标准》优化一轮复习
稳中求进,不断替身
——依托《课程标准》的二轮复习策略
放缓坡度 因势利导 激发潜能——第二学段自主习作教学的有效尝试
关于高职课程标准建设的若干思考
热爱劳动
拍下自己劳动的美(续)
第二学段数学新授课“学导课堂”的教学范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