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民族传统体育进校园”的时代价值、现实困境与改进路径

2022-02-18马全祥

教育观察 2022年11期
关键词:进校园体育项目体育教师

马全祥

(广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广西桂林,541002)

《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明确指出,应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遵循学生认知规律和教育教学规律,按照一体化、分学段、有序推进的原则,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方位融入教育各环节,贯穿于教育各领域。[1]这为我国的民族教育工作提供了思路及行动指南。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任何民族的文化都需要借助教育来传承,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也是如此。[2]“民族传统体育进校园”的举措,正是对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进行传承创新的重要突破。

一、时代价值

(一)弘扬民族文化的重要举措

民族传统体育从各个民族的世代生活中诞生,拥有独特的身体语言及很强的地域性。例如:居住在草原上的蒙古族因游牧习俗而擅长于马术;居住在高原上的藏族因高原牧民习俗而形成了登山大会、赛牦牛等传统运动项目。在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地域性鲜明的情况下,“进校园”在很大程度上起到了保护和传承当地传统体育项目的作用,并使得许多与此项体育项目相关的精神和物质文化遗产得以保存。目前发掘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有676项,汉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有301项。[3]教育具有传承文化的功能,因此,“民族传统体育进校园”是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的有效路径。推广民族传统体育进校园可以让学生感受不同民族风格要素的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操,加深学生对民族文化的深刻理解。这一举措不仅是对中华民族文化的弘扬,还凝聚了民族力量,起到唤醒学生的民族意识、建构学生爱国情怀的作用。

(二)培育时代新人的逻辑起点

培养能够实现百年中国梦、引领各行各业人才的时代新人,不但对教师的专业知识和技术能力有要求,而且对其坚定民族文化立场有要求。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需要高度的文化自信和文化的繁荣兴盛。体育文化能够超越国家、地区、性别、种族、信仰、意识形态等种种因素的影响,与其他不同文化进行交流、渗透、融合和发展,并逐渐成为连接不同种族、不同民族的一个重要的渠道。[4]中华民族经历了数千年的发展,体育文化的生动演变见证着传统文化的繁荣与发展。发展民族传统体育可在一定程度上为学生展现民族形象,帮助青年一代人树立正确的民族观。然而,现阶段,相对于现代田径运动项目,民族传统体育运动项目在学校比较稀缺。“民族传统体育进校园”可以丰富体育课程资源,使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和现代田径运动项目融会贯通,共同成为振兴繁荣中华民族文化的坚实力量,并成为培育时代新人的逻辑起点。

(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民族传统体育进校园”不但能弘扬中华体育精神,而且能起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推动作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关键在于各民族同胞之间的心理融通、文化认同、情感培育以及精神引领。中华体育精神作为组成中华民族伟大精神的一个重要部分,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内容。中华体育精神包括民族传统体育蕴含的体育精神,具有民族识别和民族认同的特殊功能。其中,不同的生产方式塑造了不同的体育精神。例如:狩猎的生产方式往往会产生长跑、射箭等体育运动项目,因为狩猎者需要以耐心、勇敢等良好品质应付狩猎活动的不稳定性和危险性;农耕的生产方式往往会产生赛龙舟、拔河等体育运动项目,因为农忙季节往往需要家庭成员间或家庭间的合作生产,这对团队合作精神有较高要求。“民族传统体育进校园”可以进一步推动各民族对中华文化的认同,促成各民族体育精神的汇聚,这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精神源泉。此外,民族传统体育各项目中蕴含科学合理的道德观、文化观以及价值观,也是学校德育的有效素材,有利于为社会培养具有民族团结意识的高素质人才,成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文化源头。[5]

二、现实困境

(一)思维困境:民族传统体育的社会认知度较低

现阶段,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快餐文化”孕育而生,人们习惯于追求二倍速的生活方式,同社会关联度较低的民族传统体育运动项目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例如,我国传统运动项目蹴鞠与现代运动项目足球在控球、基本脚法练习和各种花式踢法方面有着诸多相同之处,但足球作为新兴运动项目,在不断完善中创新运动技巧,出现很多国际国内的赛事,进而成为人们热衷的体育运动。而蹴鞠则停滞不前,甚至失去人们的关注。又如,了解广西壮族的跳斑鸠、芭芒舞以及瑶族的打泥脚、左穴舞等运动项目的人很少,熟练掌握其动作要领的人更少,而跆拳道、空手道等外来体育项目却在我国不断发展,给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造成了冲击。

当下,多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的受众率令人担忧,其在广大民众中的“神秘特性”依然存在。例如,传统武术的生存空间愈加窄化,多“搁浅”在非遗的宝库中。[6]传统武术给人们的整体印象固步在武术影视层面,而随着影视文化成为现代人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对传统武术的解读对民众的认知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在此背景下,部分影视编剧对传统武术的偏颇解读和误读,对广大民众的认识产生了负面影响,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传统武术的推广。

(二)开展困境:学校对民族传统体育缺乏重视

从20世纪90年代传统武术被确定为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到体育学发展为一级学科,我国体育教师队伍不断壮大。在国家大政方针的指引下,民族地区各级各类学校都在开展“民族传统体育进校园”工作,学校大都尽可能地为民族传统体育的开展提供了硬件支持,教师也根据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特殊要求进行了教学调整。但实地走访学校后发现,“民族传统体育进校园”并没有取得预期的效果。例如,实际开设民族体育项目的学校较少,即使有学校开设了相应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也未能做到同等对待民族体育项目与现代体育项目。访谈学生后发现,许多学生认为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太陈旧,他们更喜欢篮球、乒乓球等现代体育项目。此外,在大型体育赛事中,现代体育项目更容易参加高级别的比赛、取得更好的名次。部分学校出于这样的考虑,往往不够重视民族传统体育项目。

在教师层面,多数学校依然存在体育师资紧缺、学科教师兼任体育教师的现象。学校民族传统体育专项师资更为匮乏。学校缺乏系统科学的民族传统体育课程体系,现有专职体育教师的教学理念陈旧。在体育教师管理方面,学校亦缺乏科学化的评价体系与考核标准,对体育教师往往处于“放任自流”状态,导致教师教学工作懈怠。这些问题也限制了“民族传统体育进校园”工作的开展。

(三)文化困境:民族心理边界依然存在

民族心理作为民族文化的深层积淀, 是文化现象、心理认同和社会组织结构等诸多层面的内在统摄,是对内维持族群认同、强化凝聚力和对外划分我族与他族之民族边界的心理尺度,会在民族交往的过程中对界线两边的民族群体带来影响。[7]例如,笔者在广西贺州平桂区开展实地调研时发现,村落是保证当地同一民族交流的最小单位,但这种村落的划分方式也使得不同民族间的生活状态割裂开来,民族之间存在着一种界线感,主要表现为:不同村落的村民之间存在较强的陌生感,彼此间缺乏交流与沟通,且对非本民族的文化了解较少,如非瑶族村民并不了解瑶族盘王节的相关习俗。

民族心理边界也一定程度上存在于学校教育之中,如一些民族学校存在合校不合班、合班不合宿、同校不同“社”、同“听”不同“学”、 “同事”不“共事”等现象,不同民族师师之间、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交往不多、交流不深、交而不融。[8]这一问题也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民族传统体育进校园”工作的开展。

三、改进路径

(一)多方联动发力,普及民族传统体育

“民族传统体育进校园”的顺利实施需要政府、高校、中小学、家庭等多方力量联动发力,并辅以互联网技术。

在政府层面,一应积极利用互联网技术实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产业的开发和融合,如在视频网站和社交平台上宣传民族传统体育;二应组织民族传统体育竞赛、社会公演等活动,不断提高民族传统体育在社会与学校中的认可度;三应积极促成中小学与高校和社会组织在推动民族传统体育发展方面开展合作。

在高校层面,应充分应用已有的教育资源与中小学共建民族传统体育实施平台,在教材研发、课程设计方面给予中小学专业指导,并培养出专业的民族传统体育教师对中小学教学团队进行指导。

在中小学校层面,应依托体育骨干教师力量组建线上指导团队,使学生能够随时随地学习,让民族传统体育走进学生的生活;应鼓励体育教师开展家访工作,建立家长联系网络,以便家长了解孩子的体育学习情况,引起家长对传统体育项目的重视。

在家庭层面,家长可以在日常生活中向孩子普及本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知识,带领孩子参与相关体育活动,使孩子产生对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热情,增强认同感。同时,家庭作为最小的社会主体单元,可向社会纵向传播民族体育文化,普及民族传统体育。

(二)融入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加强体育教师队伍建设

“民族传统体育进校园”工作的开展,首先应保障体育项目的规范性,急需专业、合格的体育教师。在体育项目的选择方面,学校可在了解本校学生所属民族的基础上,选取有代表性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融入现有体育课程,提高学生对民族传统体育的认识。在课程研发上,学校应结合学生身体发育特性、心理发展特点、思维学习习惯等,对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进行科学化改革和二次创新,制订适合学生运动量与运动负荷强度的体育运动体系化课程,并增强传统体育运动项目的趣味性和吸引力,帮助学生通过课程掌握民族传统体育的基础运动要领。学校还可以根据学生兴趣爱好进行编班,促进不同年级学生之间的交流互动,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增强学生对民族传统体育的认同感。

在体育教师队伍建设方面,学校应加强对体育教师师德师风的培训,提高教师自身认知;增加学校间体育教师轮岗交流的机会,组织体育教师定期开展教学研究,将现代体育运动项目与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联系起来,挖掘两者的共性特征并找到两者结合改进的方向;建立体育听课模课制度,督促教师不断尝试新的有成效的教学方法,打破沉闷的体育课堂氛围,培育学生对民族传统体育的兴趣;引入优秀的民间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推广人作为兼职体育教师,缓解民族传统体育师资短缺的问题。

(三)培植民族文化自信,强化文化认同

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作为民族独具特色的文化特质,是一个民族对外形象的展现。[9]以民族传统体育为纽带进行项目间的文明交流互鉴,可以在继承和创造本民族技艺的同时,吸收一些其他民族的技艺,这样既能增进项目间的互相了解,也能加强彼此文化间的交流。[10]因此,学校作为学生养成教育的主阵地,应加强民族传统体育教育引导。在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为学生创设多彩的体育文化环境,如创设学校特色化体育课程;组织校园体育知识讲座、体育课程期末学习成果的展示表演;组织教师、学生分享体育锻炼心得,营造人人参与锻炼的良好氛围;充分利用学校官方媒体、报纸杂志等传播媒介,对民族传统体育运动进行综合性、立体化的宣传与推广,实现校园参与度由低到高的普及与延伸,让更多的学生和家庭了解并熟悉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形成对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自信与自豪感,并加入传承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队列中。

此外,学校应注重多元化特色发展,继承和弘扬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民族传统体育体现了各族劳动人民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其活动形式的丰富多彩以及区域范围内共创、共享的文化体系,可使学生形成多元文化意识,尊重各民族的传统文化。因此,学校应重视各个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发展空间,将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融入学校体育规划,让其在校园内实现交融;应积极与民族传统体育产业开展合作,为师生提供学习实践平台,打造民族融合典型学校,让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在校园内生根发芽并结出硕果。

四、结语

“民族传统体育进校园”工作的开展,能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思想,帮助学生养成积极的行为,成为全面发展、认同多元文化的时代新人;可以让各民族的体育走出自己民族的狭窄场域,走向公共文化生活,形成民族间共识的体育文化通道,增进民族之间的交流沟通。“民族传统体育进校园”工作的顺利开展要敢于打破现实困境,将教育的创新需求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特性结合起来,让学生了解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建立体育文化自信,并引导学生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学生的民族精神。

猜你喜欢

进校园体育项目体育教师
我校被评为“河北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基地
初中体育项目练习中培养学生责任心的策略
舞龙舞狮进校园
乌兰牧骑进校园
优秀剧目进校园
体育项目的生态因子研究
体育教师如何上好室内课
西藏高校引入藏族传统体育项目的调研与分析
对联文化进校园
体育教师要重视“听、说、读、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