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岗实习师范生心理韧性的影响因素及建设途径研究
——以叙事探究为视角
2022-02-18牟昱睿田肖宜雷紫珺
牟昱睿,田肖宜,雷紫珺
(1.广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广西桂林,541006;2.西华师范大学学前与初等教育学院,四川南充,637001)
师范生是未来教师队伍的重要后备人力资源,是推动教育现代化发展的新生力量。《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等一系列文件都突出强调了教师队伍建设在发展教师事业中的重要地位,打造一支心理素质过硬、专业化素质较强的教师队伍成为我国教师教育的重要使命之一。顶岗实习是教师教育的创新之举,是连接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的关键环节,是师范生身份转变与获得身份认同的重要路径,但由于顶岗实习相关政策还不够完善,师范生在顶岗实习的过程中面临着众多挑战与压力。[1]心理韧性是对抗压力和挑战的重要心理资源,是影响教师培养质量的重要因素,深入研究影响师范生顶岗实习过程中心理韧性的因素,对于师范生在顶岗实习中获得专业成长具有重要意义。[2]
一、师范生心理韧性概念阐释
韧性(resilience,又译为“复原力、弹性”)起初是一个物理领域的概念,意为材料变形时吸收形力的能力。[3]韧性的大小取决于物体在形变时可以承受的抵抗力和还原度。心理韧性的相关研究最早始于20世纪70年代的美国,儿童在逆境中面对挫折与压力表现出的坚韧性与复原力,引起了研究者对于心理韧性的兴趣与关注。[4]纵观国内外学术界对于心理韧性的研究,由于研究视角的不同,目前学界对于心理韧性的界定还没达成统一的认识,但大致可以分为三种:过程性定义将心理韧性视为一种动态发展的过程,即个体在不利处境中良好适应发展的动态过程[5];品质性定义将心理韧性视为个人所具备的特征,认为心理韧性是一种个体在承受高水平压力时所表现出来的能力或品质[6];结果性定义则是从结果上将心理韧性定义为个体在面对压力和困难时仍然能良好发展并积极适应结果的能力[7]。总体而言,心理韧性是个体面对不利处境时,减轻、削弱甚至克服不良因素对自我的负面影响的一种较为稳定的心理特质。
教师心理韧性是指教师面对教育教学中的挑战时所表现出的适应性与坚韧性,以及由此带来的对教育教学的持续性热情与自我发展动力。[8]教师研究领域对于心理韧性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教师如何利用心理韧性在高期待、高压力环境下保持高热度的教学热情与责任心方面。[9]师范教育是教师教育的职前环节,师范生是未来教师队伍的预备军,其心理韧性的特征与教师心理韧性的特征相同。对于师范生心理韧性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师范生如何培养心理韧性以顺利迈向教师身份方面。
二、顶岗师范生心理韧性的叙事探究
叙事研究强调研究个体与他人、团体及其赖以生存的社会文化环境互动,目的是将自我与特定的社会文化历史建立意义关联以促成社会理解,更好地解决现实问题。[10]
本文叙事研究的对象为小伍(化名)。小伍是四川某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方向的师范生,顶岗实习期间在四川省普格县某乡村中心小学任四年级语文、英语、数学老师,同时兼任班主任。在她任教的班里,多数学生为留守儿童,家庭情况各不相同,学生成绩差异较大。通过对小伍顶岗实习经历的研究,笔者发现以下因素对于顶岗师范生心理韧性的影响较大。
(一)环境因素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指出,人有五种需求:生理、安全、归属、尊重、自我实现的需要,只有当低层次的需求被满足之后,下一层次的需求才会开启。若低层次的需求不被满足,则高层次的需求就不能被激发,一个人的积极性就难以调动起来。具体到教师领域来讲,若教师难以调动对工作的积极性,则对教学工作的喜爱和热情就难以被激发,进而也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11]
在访谈过程中,小伍表示,虽然她自己也出生于乡村,熟悉乡村生活,但环境的剧变对她来说仍是一个不小的挑战。
我们学校周围就像你看到的那样,都是梯田,坐车回家、去学校都非常不方便。(实习期间,我)住的地方不是很好,凉山晚上会刮很大的“妖风”,(窗户)呼啦呼啦地响,我的窗户还破了一个洞,整个房间特别冷,(我)又冷又怕,我一个女孩子来了这里天天失眠睡不着觉,又不好意思和领导说这个问题。
——对受访者小伍的访谈
由于顶岗实习的特殊性,顶岗期间的实习教师只能依靠自身调节来适应新环境,适应突然转变的生活方式、教学活动等。小伍认为顶岗实习期间的生活对于大部分顶岗师范生来说是“摸着石头过河”,虽然起初对环境较为不适应,但随着生活和工作时间的增加,不适应感逐渐削弱。此外,面对陌生的教学环境与人际关系,小伍实习前虽然表现出焦虑、不安,但实习后,当地学生家长的热烈欢迎以及当地教师对她的友好态度使得她快速进入工作状态,增强了她做好顶岗工作的信心。
有研究表明,外部环境对教师心理韧性具有一定影响。外部环境主要指教学环境、人际关系、生活环境等。[12]根据对小伍顶岗实习过程中适应环境的经历的观察,笔者认为生活和教学环境对顶岗师范生的心理韧性有一定的影响,但随着在当地生活和工作时间的增加,顶岗师范生对于环境的适应性与坚韧性逐渐提高。而面对陌生的人际关系,当地家长与教师所营造的支持性人际氛围也提高了顶岗师范生的心理韧性,由此可见家长与同事教师的支持对于顶岗师范生提升心理韧性有积极作用。
(二)教师专业认同感
对教育抱有强烈热情,以及对教师职业具有高度认同感、喜爱感、价值感、归属感的教师具有更高的心理韧性。[13]在访谈中,小伍表现出对教师专业强烈的认同感与归属感。小伍表示,虽然刚开始接手班级时,大多数学生在学习上较为懒散,课堂上难以集中注意力,但不到两个星期,她就熟悉了每个学生的性格,并且努力与学生建立起信任关系。此外,她还根据每个学生的能力高低,依据最近发展区教学原则对其提出了不同的学习要求,尽全力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每个学生都尽可能地得到最大的发展。对于学困生,她从字音字形入手,帮助他们打好基础;对于成绩中上的学生,她通过课文设置问题,进一步提升他们现有的学习水平。正因为对教师职业具有强烈的认同感,小伍在顶岗实习中努力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
我的理想职业就是人民教师。当我第一次站上讲台时,我就暗下决心要将我的理想继续下去。我喜欢学校,我喜欢这群充满朝气的孩子。我愿意把我会的每一个知识都交给他们,教会他们……期待他们的未来、看着他们不断成长,或许这就是教师职业幸福感吧。
——对受访者小伍的访谈
由于给自身工作赋予了积极意义,并由此产生强烈认同感、归属感,教师能够在认可自己工作的同时收获教师职业幸福感。对教育的热情使教师获得较强的抗压能力,保持持续的韧性发展。[14]此外,笔者通过访谈发现小伍对于专业知识具有强烈的自我效能感,在面对教学难题时,她相信自己能够综合运用专业知识解决问题。这种效能感能够让教师不断将压力转化为精进专业知识的动力,督促自己不断学习新知识以面对新挑战,从而达到自我心理韧性建设的新高地。
(三)实习过程中的援助缺失
教师的工作涉及多元的关系网络,教师与同事、家长在日常教学工作中有着紧密的联系,他们的支持和信任对教师的心理韧性有显著影响。[13]笔者研究发现,师范生在顶岗实习中较少得到资深教师的指导,而实习教师之间也缺乏互相帮助。[15]小伍在访谈中谈到,顶岗实习的人数较少,且实习教师大多来自师范大学不同学院的不同专业,一所学校难以分配到两名来自大学同一专业的实习教师。再者,顶岗实习的学校地域间隔较远,顶岗实习师范生在与本专业的同学讨论课程教学时难以实现有效的交流,在生活方面也缺少可以交流的朋友,这导致他们在学习和工作中时常感到无力与孤独。而教师指导方面的情况更是不容乐观,学校的在职教师较少参与对顶岗实习教师的指导工作,导致顶岗实习师范生难以得到来自一线教师的指导,这给他们的工作带来了巨大的挑战与压力。
整个实习下来,几乎难以跟班级以前的班主任有学生工作或教学上的交流。此外,班主任经常处于无法联系的状态,我必须时刻守着班级,由于教学任务繁重,我经常感到疲倦。
——对受访者小伍的访谈
师范生顺利由学生身份转向教师身份、新手教师成长为专家教师,这两个过程都离不开同伴之间的支持与资深教师的指导。虽然学校设立了老带新制度,但制度的落实存在较多的问题,导致顶岗实习的师范需要独自备课、讲课,这对他们的心理韧性提出了巨大的挑战。
三、加强顶岗师范生心理韧性建设的途径
师范生是未来教师队伍重要的后备力量,其心理韧性不仅直接影响了他们的身心健康,还决定了他们未来能否胜任教职工作。心理韧性作为一种个体对抗不利处境的资源,具有可干预性,因此,可以采用适当的方法对师范生心理韧性进行正向干预。[16]
(一)为顶岗实习师范生提供支持性的实习条件
工作条件因素对教师心理韧性具有直接的影响。[6]例如,学校领导的保护与支持对教师心理韧性有非常显著的正面影响,学校领导给教师足够的认可、对教师的实际工作及时反馈、保护教师教学成果等举措,能够显著地提升教师对职业的认同感、提高教师自我效能感幸福感。校长作为学校第一负责人,起着核心的引领作用,偏远地区学校的校长要为顶岗实习师范生创造一个相互信任、开放民主的交流环境,加强校长与顶岗实习师范生以及顶岗实习师范生与本校教师之间的互动、沟通与信任,帮助他们建立起良好的教师身份认同,调动他们内在的发展动力。[17]此外,师范院校在顶岗实习师范生的人员的安排方面,应充分考虑实习地的地理位置,在同一实习地安排多名实习师范生,形成学习共同体,促进顶岗实习师范生之间的学习与发展,使他们在良好的人际关系中增强自我心理韧性。
(二)积极开展团体心理辅导活动
团体心理辅导是根据团体理论,以促进人的发展为核心,运用一定辅助技术促进被辅导人员自我认识、实现、发展,关注他们内心感受,从而帮助他们改善情绪的发展性干预。[18]研究表明,基于积极心理学的团体心理辅导活动能够在很长一段时间有效地促进个体心理韧性的提升。[16]因此,师范院校要在开展师范生顶岗实习岗前培训的同时,积极开展团体心理辅导的活动,为每一名师范生提供心理韧性建设的保障性服务。
(三)加强实习学校的管理
首先,要做到顶岗实习师范生教学制度严格化。实习学校应该有计划地经常性组织教师集体备课、组织各种观摩活动,让顶岗实习师范生在各类活动中研讨、评议自己的教学活动,促进顶岗实习师范生树立正确的教师观、学生观、师生观。
其次,要严格执行在职教师考核制度,避免在职教师做实践中的“甩手掌柜”。实习学校要切实有效地为顶岗实习师范生提供指导和帮助,主动为他们创造上好课的机会和条件,消除他们与在职教师的隔阂,增强他们主动与学生和在职教师的交往意识,促进他们身份的转变,减轻他们在转变过程中的心理压力。
最后,加强在沟通环节的管理制度建设。师范院校要发挥主导作用,结合顶岗实习学校的实际来制订沟通制度,用制度来统筹各个交流环节,促进双方的互相了解,促进顶岗实习师范生心理韧性的健康发展。
(四)重视教学基础设施及精神文化建设
完备的教学基础设施有利于减少顶岗实习师范生的心理压力,因此,学校应根据实际情况配置更多相应学科所需要的教学用具、模具以提供教学物质条件的支持与保障。
校园文化对顶岗实习师范生的发展具有强大的激励与导向作用。[19]学校可以通过开展读书会,设立读书角,开展劳动活动、运动会、艺术节等方式加强校园精神文化建设,鼓励顶岗实习师范生融入校园。
四、结语
顶岗实习是一种极具有地方特色的教师培养模式,主要在教育力量薄弱的地区实行。[20]对于顶岗实习师范生在实习期间出现的各种心理韧性问题,需要师范院校、顶岗实习师范生、实习学校三方合力共同解决。[21]
为了进一步探索顶岗实习师范生心理韧性的影响因素及建设途径,未来的研究需要通过实证对上述问题进行更细致的分析,如研究如何制订相应的顶岗实习师范生实践学习教学计划、如何完善顶岗实习各项管理制度及“老带新”制度、如何更新顶岗实习的模式和机制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