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路径与方法

2022-02-18穆广杰

教育信息化论坛 2022年9期
关键词:专业课程育人思政

穆广杰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1]就高校而言,要想将思政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仅仅依靠思政课教师是不够的,思政教育工作是全方位、全过程的系统工程,需要全体教师共同参与。

一、课程思政和课程思政建设的内涵

课程思政指以构建全员、全程、全课程育人格局的形式使各类课程与思政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的一种综合教育理念。课程思政是一种内涵丰富而又立意高远的创新,是对新时代高等教育更好发挥“四个服务”功能的理念创新、制度创新和实践创新。

课程思政建设是对专业课程知识体系中的思政教育资源即思政元素进行充分挖掘,将其有计划有目的地融入专业课程教学体系,在教学过程中得以呈现,使学生在学习专业理论知识、接受专业能力训练的同时,学会如何做人、如何做事[2]。课程思政建设的实质就是对思政元素进行挖掘、融合与呈现的过程。挖掘课程内容蕴含的一切有利于学生成长、能够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思政元素是前提;将思政元素进行凝练,选择恰当的路径和方法将其与教学内容相融合是关键;在教学过程中将思政元素进行有效的呈现,从而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相统一是核心。

二、课程思政建设的基本特点

课程思政将思政元素与专业课程教学内容进行融合,赋予了思政教育以鲜活的生命力,充分发挥了专业课程的育人功能,促使专业课与思政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3]。

(一)课程的专业性

专业课程覆盖面宽,专业性强。在课程思政建设中,必须结合专业课程特点和学生的专业背景设计课程思政内容与表现形式。在专业课程教学中融入思政教育,不是将二者进行简单的相加,而是充分挖掘课程蕴含的思政元素,引导学生根据课程特点,从专业视角出发,用专业理论和方法进行分析、思考和实践,并在正确价值观的引领下,得出符合客观规律的、能够体现出专业思维和专业素养、具有本专业特征的结论。

(二)目标的系统性

专业中各课程的教学目标是不同的,是专业总体教学目标分解和细化后的子目标。不同课程的教学目标不同,课程内容蕴含的思政元素也不尽相同。在设计课程思政教学体系时,要做到内容有机衔接、逻辑关系层层递进,目标具有系统性,使各课程之间相互配合、相互协调,做到“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

(三)素材的动态性

课程思政是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种全新的课程观和思政工作理念。课程思政通过专业课程教学,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根植于学生心中,引导学生将其自觉内化为指导实践的行动指南。在课程思政建设过程中,教学素材是动态的、丰富的,教师会根据社会发展需要、国内外形势变化以及学生学情对教学素材进行动态调整。

(四)内容的广泛性

课程思政内容是广泛和全面的,可以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也可以是中国在各个专业领域与行业取得的伟大成就,还可以是专业领域的先进人物、先进事迹,以及工作生活中的“凡人小事”。这些内容均可以作为思政元素引入课堂教学,从而实现学科内涵、学科体系与家国情怀、品格塑造、专业伦理、科学精神的有机结合,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落实好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4]。

(五)形式的多样性

信息技术的发展为课程思政的有效实施提供了技术支撑。在开展课程思政时,可以采用多种多样的表现形式和手段,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多角度、全方位推进课程思政建设。

三、课程思政建设的原则与路径

(一)课程思政建设的原则

一是实践性原则。课程思政是服务于教育教学的,要遵循“从教学实践中来,到教学实践中去”的基本原则,通过各专业课程教学实践活动充分展现课程思政理念。

二是整体性原则。从学科建设、专业建设的角度出发全方位设计课程思政内容体系,使其结构更完整、逻辑更清晰,避免思政内容碎片化。

三是系统性原则。在课程思政建设过程中,要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有机融入课程教学,构建具有针对性的课程思政内容体系,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及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实现学校层面的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达成课程思政目标。

四是一致性原则。课程思政是“立德”和“树人”有机统一的具体表现。在建设过程中,要将提升学生专业素养与政治教育、道德教育有机结合,挖掘专业知识蕴含的思政元素,以思政教育推动专业课程教学发展,使课堂具备能力培养和思想引领双重功能[5]。

(二)课程思政建设的路径

第一,多层次、多方位深入挖掘。专业课程蕴含着丰富的思政元素,需要从多个层面对其进行挖掘。宏观层面上,可以从政治认同、国家大势、家国情怀、国际视野等方面挖掘;中观层面上,可以考虑历史使命、时代责任、法治意识、科学精神等内容;微观层面上,结合行业特点、专业伦理、职业规划等与学生个人未来发展紧密相关的各种因素,挖掘思政教育资源,开展思政教育。

第二,在专业课程建设中融合。课程建设是课程思政的主战场,专业知识点是思政元素的基本承载点。在课程思政建设过程中可以通过回顾专业课程的产生与发展过程,阐释历史唯物主义;通过讲授课程的基本理论和方法,从专业角度解读客观事物的矛盾关系;通过前瞻学科的未来发展,诠释客观事物发展的规律性和必然性。

第三,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呈现。在教学过程中利用多种渠道、各种方法呈现思政内容。从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出发,结合专业特点引导学生正确、全面、理性地分析问题,使课程思政有依据、有原因、有效果,使学生从“听”和“看”转变为“思”和“做”,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科学精神。

探索课程思政建设路径,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可以在宏观层面上实现强化政治认同、厚植家国情怀、拓宽国际视野的教学目标,在中观层面上强调历史使命,引导学生担当时代责任,强化法治意识,弘扬科学精神,在微观层面上做到激发学生内在学习动力,引导学生做好人生规划。这样不仅能构建起一个多层次、结构化的课程思政目标体系,还能实现课程思政育人目标与专业教学目标的有机融合。

四、当前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对课程思政的认识不到位

部分专业课教师对课程思政作用的认识不到位、不准确,错误地认为进行课程思政建设,要像思政课教师一样拥有思政课的系统知识储备,对自身的能力提出了过高要求,增加了心理负担,在思政教学方面占用了过多时间,影响了专业课教学与科研。还有部分教师未认识到课程思政的重要作用,在进行课程思政建设时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与课程内容结合度不高

首先,部分高校课程思政体系不完善,只是停留在课程内容层面,没有上升到专业建设、学科建设的高度。从整个专业和学科的角度上看,课程思政的内容不全面,结构不完整,逻辑有缺陷,思政教育内容与专业课程内容结合度不高。其次,部分专业课教师对课程思政元素的挖掘深度不够,缺乏深层次的理论剖析。

(三)课程间协调度不高

在教学过程中,生搬硬套、机械植入和“贴标签”等现象较为常见,导致课程思政变为“课程+思政”。此外,各课程间协调度不高,部分教师没有将专业课程蕴含的思政教育元素有机融入课程教学的各个环节,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泾渭分明的现象仍然存在,不能有效实现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有机统一。

(四)教学方法单一

在专业课教学过程中,部分教师采用的教学方法较为单一,只是在课堂上或教学平台上展示课件、播放案例视频等,缺乏针对性的导入,教学方式不够立体化,既没有将思政元素以合适的方式和多样化方法融入课程,又没有将思政教育贯穿专业课程教育教学全过程,更没有在理论教学、实践教学中结合实际问题深入挖掘思政教育资源,无法实现课程思政建设的目标。

(五)课程思政实施效果评价机制有待完善

专业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通常是通过过程性评价和应用能力评价进行考核的,有客观依据和标准。但学生思想品德、心理素质、道德情感、价值观念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也无法进行指标化考核。必须以立德树人为宗旨、以人才培养为导向,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从高校的学科体系、教学体系、组织体系、管理体系出发,站在形成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格局的高度,全面系统地设计课程思政效果评价机制与考核方法。

五、高校课程思政建设方法

课程思政建设是一个系统性、长期性工程,在推进课程思政建设过程中需要解决五个关键问题。

(一)加强专业教师队伍思政素养的培养

专业教师队伍是课程思政建设的主力军。但由于教师的思想认识、政治意识、专业能力、教育教学水平不同,课程思政建设质量和效果参差不齐。新时代,要在提高教师思想认识的同时提升专业教师的思政素养和教育教学能力。

(二)加强专业课程建设

从专业培养目标出发,从专业培养方案和课程设置入手,梳理专业课教学内容,深入挖掘思政元素。结合学生特点、课程特征,完善课程教学目标设计、标准制定、大纲修订、内容调整、资源建设、教材建设、效果评价等环节,提高思政教育资源与专业课程内容的结合度,使思政教育贯穿专业教育教学全过程。

(三)加强课程间的协同配合

要想实现各类专业课程与思政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需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加强课程间的协同配合。各专业课程内容侧重点不同,蕴含的思政元素也不同,应结合各专业课程特点开展思政教育,保证课程思政建设效果。

(四)创新教学方式

课堂教学是课程思政的主渠道。在教学过程中,应当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采用不同的方式方法,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重视教学方法在课程思政教学中的引导作用,创新课堂教学模式,推进信息技术在课程思政教育中的应用。深入挖掘课程内容蕴含的思政元素,并将其与课程内容有机融合,运用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结合的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五)完善课程思政建设保障与考核机制

课程思政建设是一项长期性、动态性、全面性的系统工程,没有终点,永远在路上,必须有一个完善的课程思政建设保障机制和考核机制。在党委统一领导下成立专门的思政专家团队、专业课程团队、课程研发团队,负责课程思政的顶层设计、宏观指导和建设效果评价。

猜你喜欢

专业课程育人思政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高校视觉传达设计专业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中美综合大学在音乐专业课程上的比较与启示
中俄临床医学专业课程设置的比较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