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导向下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

2022-02-18杨亚楠穆怀孜

教育信息化论坛 2022年9期
关键词:高校学生价值观核心

杨亚楠 夏 楠 赵 兵 穆怀孜

在全球化发展浪潮之下,多元文化的交流与冲击使得高校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面临着诸多挑战。国家也基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紧迫性提出了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并要求大力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在实践中关注高校学生的思想动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使学生增强家国意识、责任意识等。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是综合性的教育,不仅需要各主体之间的紧密配合,还需要教育模式、教育实践的创新支持,以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来推动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深入开展。

一、高校学生价值观的概念

人的价值观会受到社会环境、文化思想、经济发展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价值观不同的人,判断事物的思维、角度不同,对同一事物的看法也就不同。价值观并不是静止不变的,而是动态变化的。高校学生价值观是高校学生群体表现出来的价值意识,是高校学生评判客观事物价值和进行道德审判的标准,对高校学生的价值选择与判断具有引导作用,是高校学生价值心理、价值手段、价值标准及价值目标的综合反映[1]。高校学生正处于从校园向社会过渡的关键期,价值观整体相对稳定,但受到思想、文化、政治、经济因素的影响,他们的价值观会发生一定的变化,产生不同的行为模式与思维范式。并且高校学生价值观又会影响到理想与信念,对学生个体的生存与发展具有直接影响。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及价值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能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根本性质和基本特征,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高度凝练和集中表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引导人们在多元的思想、文化冲击中保持初心,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高校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具有丰富的内容,包括国家层面、社会层面和个人层面,三个层次的价值观相互融通,构成整体。高校学生只有将个人价值观与国家价值观、社会价值观统一起来,才能顺应时代发展,实现个体价值。

三、高校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紧迫性

由于受到经济转型及社会综合环境的多重影响,部分高校学生存在价值观认知偏差、整体素养下降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第一,部分高校学生缺乏良好的人文素质,人文知识掌握得较少,科学素养不高,且呈现出文理科学生两极分化的趋势,文科学生的科学素养普遍不高,而理科学生对人文知识涉猎较少,这对人文素质教育的实施具有很大的影响。第二,部分学生带有明显的功利价值倾向,精神世界贫瘠,过于追求教育的实用性,从而出现了追求功利化、个人价值取向存在偏差等问题[2]。第三,部分学生缺乏正确的择业观和基本的匠心精神,缺乏追求理想价值的主动性。第四,个别学生不文明、不道德的行为出现频次较高,比如考试作弊等。

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与人才培养之间的关联性

(一)高校人才培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为导向

高校作为文化传承与优质人才培养的主阵地[3],引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能增强学生报效祖国、服务社会的决心,使高校学生对社会主义制度、价值体系具有深刻的认知,并将其内化为行为准则,积极落实到实践中,以规范自我言行,提升自律能力和综合素质,参与社会主义建设。高校应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教学过程中的抓手,引导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找到正确的方向。从本质上来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也能推动专业教育的优化、学校管理的民主化等,从而促进新时代高等教育育人效果的提升。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相统一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的统一主要体现为内容的统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高校学生人才培养目标一致,力求让学生夯实专业知识基础,掌握先进的科学技术,以核心价值观为导向,促进先进文化的发展,使学生成为先进生产力的开拓者,将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相融合[4]。从社会层面来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法治社会建设,与高校学生遵纪守法行为习惯的养成具有一致性。从个人层面来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个体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是高校学生从学校向社会过渡的基本要求,是高校学生个人素养的基本表现。

五、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导向下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路径

(一)在人才培养中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理念

在人才培养过程中,高校应以科学的人才培养理念为导向,并对培养体系、培养方式、培养途径、培养机制进行创新。高校应以高等教育发展诉求和原有的人才培养模式优势为基础,树立新的人才培养理念,在教学过程中要以学生为本,进行民主化管理,坚持立德树人的人才培养目标。其中,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强调要关注学生,倾听学生内心的呼声,走入学生的内心世界,了解学生在思想政治、生活、学习方面存在的困惑,并给予学生针对性的指导,配合互动交流、专题教育等活动,调动高校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高校应营造民主和谐的育人氛围,强调师生之间平等合作,构建和谐、共荣、安全的校园环境,鼓励学生发挥个人潜力与创新性,推动学生健全人格的塑造。在知识传授的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学生德育素养的提升,以良好道德品质的培养为育人的关键,推动育人格局的重构,从而达到理想的育人效果。

(二)在专业课程教学中开展专业化教育

要想在高校人才培养模式中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师则需要对教学内容进行相应的调整,以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落地,实现学生专业知识学习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习的相互融合,以课堂教学为阵地,贯穿学生学习的全过程,避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与专业教学之间产生割裂,这与当前课程思政建设的初衷一致。具体来说,高校要高度重视思政教育的显性作用,以思政理论课教学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主阵地。此外,高校也要积极发挥专业课教学中人文素质教育的隐性作用,引发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热议,特别是要结合社会热点话题,引导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思考,以使学生更好地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自觉地转变思想认知,纠正错误的价值观念,主动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准则,形成强烈的荣辱观和道德意识。在对课程内容进行调整的过程中,教师需要摸清学生的成长规律,找准专业课程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相互融合的点,找到突破口。例如,在讲解专业课程发展历史沿革时,教师可以融入理想信念教育,激发学生创新探索、努力拼搏的热情。针对专业发展中涌现出的杰出科学家、优秀的教育人员,教师要让学生自觉以其为榜样,主动向榜样看齐,感悟伟大先驱卓越的奉献精神,让学生站在更高的层面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人生的指导作用。

(三)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学生的日常实践中

实践出真知。为了引导高校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并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实到价值判断与选择中,教师应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进行充分的结合,让学生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不断感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魅力,使学生规范自身的日常行为,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持续发挥育人作用。同时,高校应基于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契机,打造多元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情境与教学平台,给学生提供更多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机会。具体来说,教师可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为依托,开展常态化的日常教学活动,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与常规课外活动的无缝衔接,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三下乡”社会实践及志愿服务活动中,让学生在参与实践活动的过程中掌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丰富内涵,加深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从而增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感。此外,教师也应基于“微时代”社会发展特征,充分利用微信、微博、贴吧、论坛等平台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打造实践基地,纠正学生在思想、行为方面存在的认知偏差,并解决学生在实践中遇到的问题。总之,教师应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以实际行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高校学生客观理性地认识社会问题,解读社会现象,充满社会责任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产生主观认同,并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日常行为的准绳。

(四)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文化氛围的营造中

高校应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作为基础性、长期性的工作来抓,并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学生的专业学习与社会实践中,确保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全面性与全过程性,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达到较好的育人效果,促进文化氛围的营造。文化氛围的营造可以提升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注度,让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产生认同感,以生活为教育阵地,让学生在所处的校园环境中自觉接受主流价值观的引导,实现校园正能量的传播,增强校园内部凝聚力。在文化氛围的营造中,高校应制定科学的规章制度,遵循公平、公开、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关注学生的诉求,以学生为中心,消除学生的道德困惑。同时,在教学中,教师可发挥榜样示范作用,以榜样的示范效应给学生带来更好的学习体验,并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五)将优秀师资队伍打造融入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中

教师如同学生的一面镜子,教师的价值观对学生具有很大的影响,因此,教师应帮助学生了解自身价值观存在的不足,增强文化自信,让学生自觉地向正确的价值观靠拢。同时,教师还应具有良好的专业素养和正确的价值导向。高校应打造优质的师资队伍,真正发挥教师在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领路人的作用。在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同时,高校还应加强优秀师资队伍建设力度,提升教师的工资待遇,健全师德建设管理体制、教育机制,完善评价机制,并制定师德考评制度。教师不仅要教书育人,还要为人师表,以身作则,自觉强化师德意识,将师德建设融入教学科研、专业学科建设、育人服务等实践中。因此,为了提升师德建设的有效性,高校应完善师德师风评价机制,引导高校教师坚守道德底线,将师德绩效考核纳入教师绩效考核中,督促教师严格要求自己,发挥榜样示范作用。

高校学生的成长与发展关系到民族的未来,因此,高校应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不断创新教学模式,引领时代发展,使学生树立正确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猜你喜欢

高校学生价值观核心
我是如何拍摄天和核心舱的
近观天和核心舱
你好!我是“天和”核心舱
我的价值观
高校学生党支部建设及作用发挥探索
图说 我们的价值观
图说我们的价值观(三德)
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柔性管理模式应用探索
高校学生意外伤害事件应对与处理
知名企业的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