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西藏大学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教学改革思考

2022-02-18

教育信息化论坛 2022年9期
关键词:人力资源管理考核

旦 珍

20世纪50年代,现代管理学之父彼得·德鲁克在《管理的实践》一书中首次提出“人力资源”概念。改革开放后,人力资源管理理论受到人们的重视,逐渐成为提升企业竞争力的重要手段,渗透到企业战略的方方面面。为了适应社会快速发展的需求,全国高校纷纷地设立了经济管理、工商管理、企业管理等相关管理专业,同时将人力资源管理、市场营销、经济学等西方管理理论纳入课程体系,并将人力资源管理作为工商管理专业的核心课程。

开设人力资源管理课程的目的是让学生掌握人力资源管理的基本理论、原则和方法,学会用人力资源管理理论分析和解决企业管理中存在的实际问题,为学生考取人力资源管理师证书和今后真正进行企业经营管理实践打下基础。因此,在日常教学中既要注重人力资源管理理论的教学,又要注重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

一、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改革的必要性

西藏大学同全国其他高校一样,将人力资源管理课程纳入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作为专业基础课程。为了突出该课程的系统性和实践性特点,西藏大学对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教学进行了多次改革,但受多种因素的影响,目前人力资源课程教学仍以传统教学模式为主。传统教学模式下,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不高,知识迁移能力有限[1]。传统的教学模式已无法适应旅游管理、酒店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需求,无法适应市场竞争中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因此,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二、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方法相对单一

人力资源管理课程兼具理论性和实践性特点,要求授课教师不仅要具有扎实的人力资源管理理论基础,还应具有从事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经验,这样的教师能更好地向学生传授人力资源管理理论知识,帮助学生分析企业中存在的问题。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很难做到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第一,一些从事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教学工作的教师并不是专业科班出身,而且没有在企业中从事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经历。因此,课堂教学基本停留在讲授课本知识的传统教学层面,教师无法将人力资源管理知识与企业实际结合起来,并且采用的教学方法较为单一,导致学生对人力资源管理各模块的内容不是很清楚。第二,从企业中聘请的人力资源管理从业人员缺乏理论基础,教学能力有待提高,未创新教学方法,导致整个课程教学缺乏理论体系的支撑。教学方法单一、缺乏创新,会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很难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这样一来,学生一旦毕业走上人力资源管理岗位,面对复杂的工作将束手无策。

(二)实践教学未落到实处

西藏大学旅游管理专业对人力资源管理课程的教学大纲和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了几次修订,增加了实践教学课时,但以理论为主、实践为辅的教学方式仍未得到有效改进。该课程的实践教学效果并不是很理想,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

一是教师方面。高素质“双师型”教师队伍是保证实践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教师不仅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理论基础,还要有一定的社会实践经历,在传授理论知识的同时,组织和指导学生进行人力资源管理岗位技能训练。但目前,西藏大学的“双师型”教师数量较少,很多教师缺乏人力资源管理实践经验,在教学中仍采用传统教学模式,向学生灌输理论知识,未对学生进行行为引导和能力训练,教学内容缺乏吸引力。在教学方式上,虽然采用案例分析、情景模拟、小组讨论等教学方法,但教学方法的运用不够灵活,教学互动大多限于教师问、学生答,教学无法较好地贴合企业工作岗位需求,教学效果不理想。在此背景下,培养“双师型”教师,改进教学方法,促进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二是学生方面。学生对实践教学的认识不足,参与度较低。学生长期处在以理论学习为主的教育环境下,对课程知识的学习仍以死记硬背、做好课堂笔记为主,缺乏主动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课堂参与度较低,使得教学达不到预期效果[2]。在应试教育影响下,很多学生对学习的认知不正确,认为考试成绩是衡量学习好坏的唯一标准。对此,需要改变学生的学习观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加强实践教学,提高学生的人力资源管理能力。

(三)考核方法缺乏科学性

在传统应试教育影响下,西藏大学人力资源管理课程基本沿用了传统的以理论笔试为主的考核方式,主要考查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对学生实践能力的考查较少。对此,需要丰富考试内容,完善考核评价体系,对学生进行全面考核。虽然学校对多数课程的考核方式进行了改革,将考核分值划分为期末考试成绩(占总成绩的权重为70%)和平时成绩(占总成绩的30%,包括考勤分数、作业分数、随堂考核分数、实践考核分数),但又未真正落实这一考核方式,很多教师仅将课堂出勤率和作业情况作为平时成绩考核指标。这种考核方式无法对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进行客观评判,容易误导学生将“分数”和“能力”画等号,认为考试考好了就是一个合格的人力资源管理师,从而强化“重理论、轻实践”的错误观念。

三、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教学改革策略

(一)明确教学目标,改革教学方式

为了培养更多适应企业发展需求,具有综合素质、专项技能、创新能力的应用型人力资源管理人员,应该明确两大教学目标。第一,加强经典人力资源管理理论教学,通过理论教学,使学生全面掌握先进的人力资源管理理念,为该课程的深度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第二,重视对学生实践技能与创新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在掌握人力资源管理基本理论的基础上,重视实践环节设置,通过理论和实践相结合,让学生了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实际情况,从而真正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要想实现上述教学目标,需要对传统教学方式进行改革。可以参照其他高校建设的人力资源管理课程项目,落实“126”教学体系,即“一条主线”——培养应用型人力资源管理高级人才,“两大基础”——人力资源管理的基本原理和先进理念,“六种专业技能”——规划、工作分析、人员招聘、绩效管理、员工培训与薪酬管理。教师在开展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教学时,应转变传统教学方法,采用多元化教学方法,如教学中使用频率较高、效果较好的案例分析法,讨论法、参观访问法等。改革教学方式,采用多元化教学方式,可以加强师生互动,转变师生角色,使教师由主讲者转变为学生学习活动的设计者和指导者,使学生能够主动学习知识、掌握知识,增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积极性,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真正做到培养符合企业要求的应用型人才[3]。

(二)改革实践教学模式

首先,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提高学生人力资源管理技能离不开优秀的师资队伍。目前针对西藏大学缺乏人力资源管理课程“双师型”教师的问题,可以从四个方面进行解决。第一,建立校外实践基地。在合作共赢前提下,学校应积极主动地与企业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共同构建校外实践基地,为学生实践教学和就业提供良好平台,也可委派教师到这些企业进行挂职锻炼,参与企业管理实践,掌握市场上人力资源管理行业一线岗位任职需求,这样既能缓解企业人才紧缺问题,又能提升教师的实践技能和管理能力。第二,开展更多校企合作项目。由教师和企业管理人员组成项目组成员,联合开展横向课题研究,通过经验交流、互派成员等方式,学校为企业提供智力支撑,企业为学校提供更多实践素材,从而丰富教师教学内容,提高教师教学实践能力。第三,“走出去”。组织教师参加知名院校和企业开展的人力管理专项技能培训班,参加专项研讨会,了解当前社会需求和业界最新发展动态,以便教学内容更加贴近社会发展要求和人才培养需求。第四,“请进来”。学校可聘用在企事业单位从事过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并具有较高管理水平的人员担任兼职教师,利用兼职教师管理经验丰富的优势,建设实际案例资源库,通过主题教学,向学生传授实践技能。开展专题讲座和研讨会,充实教学内容,让学生和教师更好地熟知企业实际情况。

其次,学生要转变观念,重视实践能力的提升。从2007年开始,西藏高校毕业生不再计划分配,均实行自主择业,掀起了“考公务员热”。但近年来西藏公务员编制越来越少,考试竞争越来越激烈,不少学生不得不走向人才市场进行自主择业。人才之间的竞争逐年加剧,企业越来越看重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因此,提高学生实践能力成为高校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为了让学生充分认识到实践教学的必要性和重要性,需丰富教学内容和改革考核方式,通过入学教育、专题讲座、课程实践、企业访谈、社会调查等多种方式,让学生认识到较强的实践操作能力是就业的有力武器,从而转变观念,认识到实践教学部分也是课程内容重点,从而重视自身实践能力提升[4]。

最后,创新实践平台,拓展实践教学途径。实践平台主要有两种形式:一种是校内实训平台,一种是校外实训基地。可以充分利用校内的各职能部门,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进入餐厅、超市、各社团、学生会等参与管理实践,模拟设置相关岗位,制定培训计划,设计薪酬体系,以提高学生的组织管理能力、创新能力、沟通能力等。此外,可以依靠社会力量,吸收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者作为兼职教师,邀请人力资源管理专家,企业家、优秀创业者到学校,以学术讲座、创业培训活动等形式,跟学生进行零距离接触,向学生传授实践经验,分享最新行业动态。还可以根据学校发展规划和学科发展要求,建立技能实训室,配备必要的办公设备和人力资源管理软件,把企业真实案例引入实训教学,模拟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开展专业课程实践教学。另外,在合作共赢、明确双方责任和义务的前提下,建立更多的校外实训基地,确保实践教学环节顺利实施。一方面,邀请企业优秀员工到学校开展专业技能培训;另一方面,在征得企业同意的前提下委派学生到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部门跟班实训,使学生在真实的工作场景中了解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是如何进行的,从而更快速有效地提升管理技能。

(三)改革考核评价体系

人力资源管理是一门应用型课程,重在实操能力的培养,传统的笔试考核方式考查的是学生对于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而人力资源管理真正所需的实操技能,无法仅仅通过试卷进行考核[5]。笔者认为人力资源管理课程考核可以采用笔试和实践两种方式进行,应该加大实践环节的成绩在综合评定中所占的比重,使笔试成绩与实践成绩各占50%。实践考核可采取多种形式。第一,教师在课程教学中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统一布置人力资源管理任务,如模拟招聘、模拟培训、职位说明书的编写、绩效考核体系设计等,让小组成员进行内部分工协作,制定计划,落实任务,最终根据任务完成度、内容完善度等指标评定分数,作为实践成绩,这样既能考查学生的实操能力,也能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协作能力。第二,完成相应课程教学模块后,安排学生到校外企业参加实训,进行人力资源管理情况调查,学期末提交调查报告或论文,按报告或论文的质量评定实践成绩。第三,将企业真实的人力资源管理案例和情境引入课堂,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提出改进策略,根据分析的全面性、合理性评定考核成绩。

这种改革后的考核方法更加科学合理,做到了教学目标与能力开发项目相适应,既考查了学生对于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又考查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

猜你喜欢

人力资源管理考核
人事档案管理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作用
人力资源管理促进企业绩效提升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
内部考核
海外并购中的人力资源整合之道
创新完善机制 做实做优考核
GIS在森林资源管理中的应用
为健康中国提供强大的人力支撑
公立医院 如何考核?
家庭年终考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