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应用型转型背景下地方师范院校专业结构优化调整策略

2022-02-18王晓斌

教育信息化论坛 2022年9期
关键词:师范院校师范应用型

魏 静 王晓斌

一、政策导向

2015年,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印发《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提出从原有的本科高校中划出一部分,推动它们将产教融合项目建设和学校转型深化改革相结合,引导它们把办学转到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上来,转到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上来,更多地培养应用型人才、技术技能型人才。2017年教育部印发《普通高等学校师范类专业认证实施办法(暂行)》,提出“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的认证理念。同年国务院出台《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提出人才培养供给侧和产业需求侧结构要素全方位融合要求,大力推动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力求为全面提升人力资源质量、增强产业核心竞争力、扩大就业创业、推进经济转型升级、汇聚发展新动能提供有力支撑。此外,“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四新”建设、一流本科专业建设“双万计划”等都是促进应用型高校转型的重要政策导向。地方师范院校必须紧抓机遇,尽快实现从原来单一的教学型、教学研究型或研究型人才培养向服务地方经济社会需要的多科型、应用型人才培养转变。一系列政策的推出,旨在引导一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核心是要建立高等学校分类体系,推动高校分类发展、特色发展。地方师范院校在应用型转型过程中,合理优化调整专业结构设置,既是高等教育结构调整的要求,也是地方经济社会转型升级的需求。

二、地方师范院校转型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一)转型为学校专业调整提供了机遇

新兴行业尤其是区块链、物联网、人工智能、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高端装备制造,以及金融、农业、建筑、服务业等行业人才需求增加,传统行业人才需求总体减少,部分行业开始没落甚至消失。教育作为传统行业,人才需求数量相对平稳,但对师范生的综合素质要求明显提升。学生不但要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和师范技能,还需要具备较强的教育、管理、学习和创新能力,以及信息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的能力,这也为师范专业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师范院校转型建设,既有利于师范专业提质增效,又为学科专业调整优化提供了机遇。

(二)转型对学校专业调整工作提出了挑战

第一,师范专业排他性办学优势减弱。以往地方师范院校在独立设置师范院校体制,以及师范专业排他性人才培养体系下,具有办学成本低、教育经费投入少、师范生享有学费减免优惠、专业报考意愿强、毕业就业竞争小的优势。“十三五”后,部分综合性大学和其他非师范类高校通过建设教育学院或开设教师资格所需课程的方式,也参与教师教育人才培养,新的以师范院校为主体,其他高等学校共同培养培训相衔接的开放的教师教育体系逐步形成,促使师范专业排他性人才培养局面被打破。

第二,地方师范院校专业结构劣势凸显。一是专业体系结构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基础教育行业发展匹配度不高,师范专业亟须升级改造,非师范专业亟须调整优化;二是专业办学定位体现地方性、应用性不足,尤其是非师范专业办学特色、区分度不高;三是学校从师范型向应用型转型过程中,学科与专业协调规划建设问题突出,优势学科专业和交叉学科专业建设难度大;四是人才培养方面,理论化倾向和惯性明显,培养模式亟须向产出导向转变,教育教学亟须向实践能力培养转变;五是学校为学生提供更多行业选择的能力不足,在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选择权,以及参加社会实践、创新创业等方面,缺少足够的学科专业支撑。

三、地方师范院校专业结构优化调整中存在的问题

(一)专业结构优化调整导向把握不准

地方师范院校在专业新增和撤销过程中,往往热衷于新增专业,回避撤销专业。在新增专业中忽视地域需求因素、学科专业办学基础和办学特长,热衷于热门专业,考生报考率、就业率高的专业。专业结构优化调整出现了单一扩张导向,导致工作重心严重偏移,师范教育资源被占用,不利于学校内涵式发展。

(二)师范教育在专业结构优化调整中被弱化

地方师范院校在转型中对师范专业学生培养聚焦不足,培养数量、质量出现下滑趋势,教师队伍建设出现不稳定因素,教学实践、研究工作受到一定影响,职前职后教育供给萎缩,削弱了学校师范教育办学水平和社会服务能力。

四、地方师范院校专业结构优化调整原则

(一)坚持地方性原则,充分考虑专业服务的行业结构

地方高校人才培养要结合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中长期目标,充分考虑产业结构调整方向,以及社会资源在行业产业的分配结构调整,主动适应区域经济产业结构变化对劳动力专业结构变化的要求。确定学校自身专业发展战略布局,动态调减地方社会需求少、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方向不符、就业率低、就业质量不高的专业。升级改造地方社会需求稳定的、有利于改善民生的、与地方支柱产业相关的长线专业。适度超前布局地方社会急需的、与地方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的专业,提升人才供给数量结构与行业从业人员需求数量结构的匹配度,实现专业结构调整和产业结构优化联动。

(二)坚持应用型原则,充分考虑学科关联结构

地方高校转型要促使专业建设由理论学术类型向高层次应用技术类型转变。专业结构优化调整的核心是学校办学定位和培养目标选择与专业布局的协调规划,学科与专业的统筹建设,以及师范与非师范专业的交叉融合,毕业要求与培养方案、课程内容的衔接等。专业结构优化调整要充分考虑学校学科关联结构,聚焦国家重大发展战略,对接地域重点产业和乡村振兴计划,增设紧缺急需专业、稳定长线专业,缩减萎缩专业,避免出现不顾学科基础和地域产业布局、盲目攀比、专业建设只增不减的现象。

(三)坚持特色性原则,充分考虑专业生命周期和规模结构

地方师范院校转型,一方面,要坚持强化师范特色,坚持质量、效益协调发展;另一方面,要坚持非师范专业应用型特色打造,深化凝练专业方向,推进政产学研用合作,实现规模、结构协调发展。在此过程中,要充分考虑专业生命周期结构。市场对人才的需求是变化的,而人才培养则需要一定的周期。特色专业打造要聚焦地域资源特色优势和支柱产业,理性分析人才市场需求,确定规模结构及其他产业特色人才需求,参照相近专业设置专业方向,以校企合作等方式开展订单式培养,降低供需风险。

五、地方师范院校专业结构优化调整策略

(一)专业结构优化调整要与高等教育宏观调控导向一致

地方师范院校应坚持区域性、应用型、重特色,明确办学定位。在专业结构优化调整过程中,一方面,要结合地方实际考量绿牌、黄牌、红牌专业,对标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变化,考量新专业发展前景,分析地方高校同类专业办学辐射范围能力及优势,划分出本校预警型专业、需求萎缩型专业、需求平稳型专业和需求增长型专业,采取相应调控措施;另一方面,要以前瞻性视角控制专业数量、规模,实现专业人才供应和产业结构调整动态平衡。

(二)专业结构优化调整要与高校应用型转型定位匹配

应用型转型是地方高校面向新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因地方需求而生、因地方需求而盛的战略性现实选择。专业结构调整过程中要坚持师范办学基础,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中心,着重培养学生将理论转换为技术、将技术转换为生产力和产品的能力。要坚持以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为核心,将人才培养全过程与经济转型升级对接,推进产教融合,形成政府、企业、学校、行业、社会协同推进的工作格局。

(三)专业结构优化调整要与学科建设协同布局

专业是依据社会分工和社会职业设置的,社会分工和社会职业需要不同的知识结构、能力和素质要求。专业围绕这些要求设置培养目标,设计课程,专业是课程的有机组合。学科则是一定领域知识的系统化,课程知识依赖于若干学科[1]。专业与学科建设及其调整优化要同向同行,专业设置要有相应的学科支撑,学科发展也要具备相应的专业基础。地方师范院校在专业调整优化过程中要聚焦高水平学科建设,支撑高水平师范教育,以教育学学科建设为重点,在教育学原理、课程与教学论等学科方向上,形成学科优势。建设教育专业学位点,探索本硕一体化教育机制,统筹考虑学科、专业基础,从以中小学教育学科设置转向多学科交叉融合设置,打造优势和交叉学科及专业,实现师范专业与非师范专业相互支撑。

(四)专业结构优化调整要与地方产业结构协同布局

地方师范院校转型过程中要寻找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结合点,着眼于协同创新,瞄准区域产业结构、地域特征和文化特色,优化调整专业结构。升级改造传统专业;面向专业链需求,组建专业集群,促进专业交叉融合;稳步增设符合区域发展导向的复合型新专业,促使产业链、创新链、教育链有效衔接;做好人才需求调研和产业变化对人才需求变化的预测分析,规范专业预警,以此加强专业办学与地方发展同频共振,提高学校办学定位与区域经济产业发展定位的匹配度[2]。

(五)专业结构优化调整要与地方教育事业需要协同布局

地方师范院校转型的一个重要内容是教师教育办学转型。学校要逐步完善“政府—高校—中小学”协同培养体系,打造协同育人平台,促进协同确定培养目标、设计课程体系、组织教学团队、建设实践基地、开展区域师范生培养,推动教师专业发展、基础教育教学研究与改革、师范教育课程资源共建共享,形成嵌入式的基础教育师资培养的工作格局,全方位提升基础教育师资培养质量。要坚持师范专业认证标准,主动邀请教育管理行政单位、教育研究机构和中小学参与教育学科、师范专业及其课程设置优化调整和建设工作,选择部分地方需求较大的师范专业进行特色建设[3]。如教育欠发达地区可以依据区域实际考虑重点打造学前教育、小学全科教育,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可以结合语言文字推广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办出师范专业教育特色。教育相对发达地区可以通过建设教育类专业群,服务地方教育产业链,提高师范专业内涵建设,推进专业的融合复合跨界。

(六)专业结构优化调整要与院系结构调整协同部署

专业结构调整与院系结构调整密不可分。高校院系设置一般以学科门类划分,一般一个学院至少含一个一级学科或一个学科群,特色学院也可以按照二级学科或二级学科群设置。院系建设要遵循大学科原则,精准对标地域行业产业,充分考虑学科专业交叉融合等因素,打破内部利益格局,减少学院管理层级,增强行政管理效率,提升学科专业建设质量,培育新的增长点。地方师范院校,尤其是综合性院校,其师范专业往往分布在不同院系,要保持师范底色,需要以教育学科建设为引领,最大限度地凝聚教育人力、财力和物力资源,保持办学优势。

专业结构调整优化是地方师范院校应用型转型的一项基础性工程,也是一项长期的系统性工程。高校要结合自身办学实际,优先配置师范专业办学资源,保持师范办学优势和特色,把握政府导向,将学校发展置于地方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变化的大格局中,不断优化调整专业结构,实现平稳转型、创新发展。

猜你喜欢

师范院校师范应用型
师范院校中OBE理念下生本教学的产出分析
南昌市师范院校食育开展现状及促进策略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哈尔滨新区师范附属小学校
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作品
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美术作品
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园林生态学》实践教学改革探索
第8讲 “应用型问题”复习精讲
地方师范院校音乐专业艺术实践活动课程化探索
浅谈师范院校声乐教学中声乐作品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