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地市级科技情报机构创新发展思路探讨
2022-02-18张馨丹杜晓菊张文英
张馨丹,杜晓菊,张文英
(南充市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四川 南充 637000)
0 引言
当前,世界正经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我国正处于转型发展关键时期,科技创新在国家战略中处于核心地位,是引领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同时信息技术日新月异,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技术等快速发展产生海量的数据和更多的需求,带来科技情报工作技术变革与工作模式的创新。地方科技情报机构作为地方科技创新发展的“耳目、尖兵、参谋”,能否在新时期抢抓机遇,加快自身改革创新,是实现自身与地方发展的关键。本文通过对科技情报工作相关文献资料和实际调研进行分析,从科技情报工作的核心出发,以四川为例,梳理了地市级科技情报机构发展的瓶颈,提出了地市级科技情报机构创新发展的几点思路,以期对地市级科技情报事业未来发展提供参考。
1 科技情报工作核心
我国1956年开始创立科技情报和信息服务工作。新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科学技术发展规划——《1956—1967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中明确提出,“要迅速、系统地把我国科技情报工作开展起来”[1]。当时西方发达国家对我国实行经济技术封锁,国内科技事业刚起步,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科技水平[2]。科技情报工作的目标定位是系统引导科学研究为国家建设服务。科技情报机构经历了初建、发展、调整、转型4个时期,工作重心也从文献收集翻译到信息化建设、知识服务、智库服务不断变化[2]。科技情报机构建立65年来,机构性质与定位经历了较大的转型与改革,情报工作具体内容和方法工具也随着时代背景和社会发展不断调整,但其工作核心一直是为科技、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情报信息支撑。
2 地市级科技情报机构发展瓶颈
以四川省为例,地市级科技情报机构定位为科研型(软科学)公益性事业单位,由财政全额拨款。四川18个地级市、3个自治州中,广安、资阳未成立市级科技情报机构,眉山属于民办非,绵阳与图书馆合并,由绵阳市文化广播电视和旅游局主管,其余都为各市、州科技局下属事业单位,大多与生产力促进中心合并,两套牌子,一个机构,单位工作人员普遍只有几人到十几人。地市科技情报机构面临着以下发展瓶颈。
2.1 功能定位不清晰
在四川省地市级科技情报机构中,除了广安、资阳、眉山、绵阳,其余大多为市州科技局下属事业单位,目前大多聚焦核心业务少,定位与职责不清晰,员工很难发挥重要作用。以笔者所在南充市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为例,平时主要承担行政事务工作,只在科技项目立项时会接触科技查新,几乎很少开展情报分析研究。利用情报分析工具与技术开展基于数据的情报分析研究是科技情报机构的核心竞争力,脱离核心业务也就失去了其核心竞争力。
2.2 服务亟待创新
目前市级科技情报机构服务内容仍以传统的情报和信息服务为主。地方科技情报机构业务主要是文献资源服务、科技查新、科技统计、竞争情报等,基本都建有集期刊论文、专利、科技成果等资源的在线文献资源平台。但在大数据环境下,信息爆炸式增长,信息来源更多元,对数据的精准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3]。同时社会上各种开展信息服务的机构越来越多。科技情报机构专业化、个性化服务匮乏,传统的科技情报服务已经不能满足更多更广的需求。科技情报机构竞争优势越来越弱,亟待开拓新的服务。
2.3 资金不充足
市级科技情报机构全部为公益一类事业单位,资金来源为财政全额拨款,工作经费紧张,缺少资金购买先进设备、开展大型科技情报课题研究、对外进行交流学习[4]。同时,这又导致研究手段和工具落后,较难产生高质量的情报产品,竞争优势难以体现,形成研究竞争力不强、加剧资金缺少的恶性循环。
2.4 专业人才匮乏
市级科技情报机构编制有限,人员数量少,一般只有几人到十几人,人员结构不合理,老化严重[4]。市级科技情报机构作为公益一类事业单位,由基本工资和绩效组成,基本为固定工资,薪酬待遇难以吸引高级专业人才,高级复合型人才更是几乎没有。晋升通道不通畅,奖励机制不科学,在编在职人才积极性不高,引进人才也难以留住。同时,对在职技术人员开展业务培训很少。大数据时代对信息的敏锐度和处理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但业务人员的能力已经跟不上科技情报发展的需求。
3 科技情报机构创新发展思路
服务是科技情报的核心,数据是科技情报的灵魂,脱离了本职工作,科技情报的价值无从体现。地方科技情报机构在新时期要想发展应加强数据处理分析能力,新引入情报分析工具方法,为地方社会经济发展服务提供更多个性化、精准化的服务。同时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也会反过来促进地市级科技情报机构成长,从而形成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本文着重从资源平台、服务内容、人才队伍谈具体的发展思路。
3.1 完善科技信息资源服务平台
在大数据环境下,面对浩瀚的信息数据,科技情报机构要想开展高层次的信息服务,应利用数据挖掘、机器学习、文本关联等技术,智能获取、挖掘、加工、存储信息。加强对科技报告、智库报告、年鉴、市场报告等各种资源的采集,并依托科技管理平台,形成公开出版文献、灰色文献、开放信息、原生科研数据等文献型、事实型、数据型多类资源数据库[5]。同时,大数据、云服务的快速发展使得随时获取情报服务成为可能。可利用云服务、移动互联网打造科技情报移动云服务平台,进行海量信息存储及处理,整合丰富的信息、情报专家的智慧以及第三方的服务,通过手机App、微信等移动互联网技术,为用户提供即时便利的信息服务[3]。
3.2 围绕地方发展创新服务内容
3.2.1 围绕当地特色产业提供情报服务
可以针对当地重大产业,对当地中小企业、科研院所等的产业发展现状、科技研发等情况进行调研。利用计量分析、数据挖掘、数据分析等手段和技术,对科技文献、科技成果、专利等进行产业和关键技术发展可视化分析,实时收集全球重大研究、科技战略规划及政策进展,挖掘分析产业和关键技术发展趋势与规律,对产业前景预测判断,为政府产业布局制定政策提供依据[5]。如,德阳市主要产业为电子信息、装备制造、食品等,可以围绕电子信息产业开展效益调研分析、相关技术发展路线趋势、前瞻性研究、风险预判等,为政府提供战略决策支持,为企业提供技术发展方向、竞争对手分析等竞争情报。此外,有些地方面临着转型升级的迫切需求,可针对当地已落后的特色产业寻找新的潜力产业。
3.2.2 开展科技项目评价分析
情报评价具有客观、科学、公正的特点。近年来,在国外重大科技项目立项时综合运用多种情报分析方法对技术创新的可行性进行评估已成为一种趋势[6]。目前国内科技项目立项评审普遍采用的是专家同行评议,可在科技项目立项评价中引入情报分析作为专家同行评议补充,为立项提供科学依据。除此之外还可以针对已立项科技项目收集最新研究和技术信息,开展项目动态分析和比较研究,为科技部门提供决策依据。
3.2.3 面向科研创新提供全流程知识服务
对企业、科研院所以及个人等各类创新主体提供科研创新全过程的知识服务[5]。例如,在企业、科研院所进行研究的时候,利用信息服务平台为企业、科研院所提供高被引文献资源,发布相应技术需求。利用机器翻译、智能语义分析、头条推荐等技术,为科研主体推送相关领域研究前沿、代表性研究团队情况动态报道。在申报立项时提供科技查新、申报指南咨询等多项服务。项目完成时,促进技术对接、成果转移转化等。
3.2.4 开展科技查新检索促进成果转化
除了常规对申报的科技项目进行查新,可以针对科研主体的技术需求进行检索,促进成果转移转化。以笔者所在的南充市为例,已连续举办四届中国创新挑战赛,针对企业技术需求寻找解决方案的过程与查新有相似之处。可以借鉴中国创新挑战赛的模式,针对企业的某一项技术需求,嵌入检索手段,利用科技文献资源平台,在科技文献、科技成果等中对相关技术进行检索,搜集开展相关研究的企业、单位和团队个人,并从中牵线搭桥,促进产学研合作。
3.2.5 开发特色情报产品与服务
地市级科技情报机构都有经费不足的问题,可以开发特色情报产品与服务来开辟收入来源。比如,通过对专业活动引用的文献进行分析、整理,制作引文研究报告和开发其他信息产品,为发表的研究成果附参考文献;通过大数据分析和可视化等技术研究核心期刊前沿学科的最新进展。
3.3 强化人才力量提高服务能力
要发展,人才是关键。在大数据的驱动下,科技情报工作向知识密集型、数据密集型、智能密集型发展[5]。只有培养一支高素质的人才队伍,才能为地方科技社会发展提供高质量的情报服务,才能实现科技情报的高标准发展。
3.3.1 科学合理设置人员结构
在招引人才时,要做到专业对口。在人员结构上,应加大专业和复合型人才的岗位设置。
3.3.2 完善管理体制机制
全面实施各部门负责人竞争上岗制度,部门负责人和员工“双向选择”[7],强化分配激励机制。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如收入可分为“基本保障部分”和“激励搞活部分”,实行“按岗定酬”“按任务定酬”“按业绩定酬”等多种分配方式相结合的分配制度,调动员工的积极性。
3.3.3 优化人力资源
定期对在职员工进行专业技术培训,不定期组织外出参加学术会议、交流学习等。可以与高校、科研院所进行合作完成某一任务,缓解人才不足的压力。同时,在交流合作中也可以增强情报人员的专业知识与能力。
4 结语
在新时期,科技创新是引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动力。面临社会经济转型发展的关键期,以及信息技术快速发展带来的科技情报需求与服务不平衡的矛盾,地市级科技情报机构只有加快发展,才可在新的时期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地方科技情报机构作为地方科技创新发展的“耳目、尖兵、参谋”,核心是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应结合时代发展趋势、地市发展优势,从完善科技信息资源服务平台、围绕地方发展创新服务内容、强化人才力量等方面加强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