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符号·空间·互动
——《典籍里的中国》的仪式化传播研究

2022-02-18王泽晨

视听 2022年3期
关键词:典籍弹幕仪式

王泽晨

文化类综艺节目《典籍里的中国》于2021年2月12日首播。该节目主要选择凝聚前人智慧的史书典籍,讲述典籍的撰写过程、核心思想以及流传下来的故事,弘扬其中蕴含的中国智慧和中国精神。截至2021年12月24日,该节目在腾讯视频上的观看量为228万次,豆瓣评分为8.7分,微博话题#典籍里的中国#阅读量为14亿,讨论量为27.5万。该节目具有文化的内核,与詹姆斯·凯瑞的传播仪式观,特别是其中的文化研究取向有很多相契合的内容。本文力图剖析《典籍里的中国》中的仪式活动建构,理性审视该节目如何使人们形成共同的情感体验,以此进一步达到价值认同。

一、仪式感的符号呈现

詹姆斯·凯瑞的传播仪式观认为,符号有着多种形式,包括视觉、声音、运动和知觉等。人类本身就是符号动物。人们通过建立各种各样的符号系统,来创造、表达、传递关于社会的了解和对生活的态度。《典籍里的中国》就是由各种符号形式所构成的大型仪式活动,通过符号来呈现需要传播的内容和议程。在整个传播活动中,人们并不是以获取信息为目的,而是在解读符号的过程之中感受其建构的文化系统。

(一)特殊的文化符号——典籍

从口口相传到抄录于竹简和布帛之上,再到使用印刷术印刷并装订成册,典籍流传下来的过程具有其珍贵性和庄重性。这是一种极具形式感的人际传播方式,其中蕴含着真挚而厚重的情感。与此同时,典籍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符号,还承载着中华五千年的文化记忆和精神寄托。典籍可以搭建一条连接古今的桥梁,启示现代人从古代的文学著作中获取知识和力量。

《典籍里的中国》的每期节目都选择了享誉中外、流传千古的典籍,它们都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典型代表。比如,记载儒家学派语录文集的《论语》,不仅是孔门师生仁德智慧的结晶,还蕴藏着中国人的风骨性格。被誉为“兵家圣典”的《孙子兵法》,时至今日仍指引着我们要“重战”“慎战”“安国全军”。我国第一部浪漫主义诗歌总集《楚辞》,使人们感受到屈原“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精神。

节目制作的初衷不仅是向大众普及基础性的知识,更是为了传达一本典籍中所包含的文化底蕴和精神内核。创作人员将典籍符号进行转化与艺术加工,将其变成文化类综艺节目的文本,使传统文化实现了影视化的再现,进一步展现千年历史中典籍的诞生源起和流转传承。该节目通过电视媒介,更大范围地将典籍符号展现在人们的面前,并在仪式活动中建构出中华民族的价值理念——仁、义、礼、智、信。当受众用心感受时,他们的脑海中会联想到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感受到其中忧国忧民、探求真理和上善若水的思想感情。此时此刻,典籍符号便拥有了“意义”。由于受众的年龄和阅历不尽相同,对于符号的解读也会有所差别,所以片面化感知的结果和程度也会有所不同。在传播典籍这一特殊文化符号的过程中,该节目为人们建构起相同的文化基石,潜移默化地促使大众拥有共同的知识框架、传统美德和理想信念。

(二)人物符号中不同的仪式身份

传播仪式观强调传播目的的“共享性”,因此在整个传播过程中,参与者所使用的语言、动作和行为都是该文化系统中的重要元素。而在《典籍里的中国》中,参与者都有着不同的仪式身份。节目通过这些人物符号达到仪式成功的终极目标,使人们体验到其中的文化、风俗以及精神。

1.主持人的功能

该节目创新了主持人的形式与功能,使他们被赋予仪式活动的引导者身份,借由主持人负责抛出话题和引导议题的深入。王嘉宁承担着引导活动流程的主要作用。她的言语沟通传达了信息,推动了节目的发展,细腻而微妙地促进了仪式氛围的营造。撒贝宁则带领观众“穿梭”于典籍故事中,与“护书人”和故事中的人物进行交流,通过语言和行为产生互动的关系。他在历史情景再现中与先贤进行对话,见证整个仪式活动的推进过程,使内容呈现更加立体与真实。他引导受众与自己一同融入仪式活动的全过程,使人们更容易理解典籍中那些晦涩难懂的文字,从而进一步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演员则有着仪式活动中的演绎者身份。他们赋予了“书中人”可视性和真实感,增强了人们在仪式活动中的代入感。典籍本身只是书本中的文字,而演员通过自身个性化的语言和富有冲击力的动作,就使得典籍具备了情境和画面。人们在观看的过程中,与演绎者一同经历仪式活动,感受着人物心潮澎湃的感情。这就使文化和信仰的传播变得水到渠成。

2.专家的作用

专家在仪式活动中担当解读者。他们对典籍进行介绍和讲解的过程,是对仪式活动其他环节的有效扩充。每部典籍的访谈环节都邀请了不同研究领域的学者。他们讲述典籍背后的历史,并分析典籍对于后世的意义,同时多维度呈现创作背景和情节走向。这一环节使得观众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有助于拉近受众和典籍的距离,使人们融入仪式活动之中,从而进一步理解节目想要传达的精神意义。

二、矩阵式的仪式空间

传播的“传递观”着重于在传播的过程中使信息突破距离的限制,以达到一种“发送——接收”的线性传播方式。而传播的“仪式观”则强调在共同的场域下,人们作为一个集体共同参与到传播活动中,形成一种体验共同情感的历时性模式。仪式传播处于特定的环境中,一方面可以为人们渲染仪式的氛围感,另一方面可以表征社会现实的物理场景。在电视媒介中,仪式空间主要指有着仪式感的现场舞台空间,其为仪式活动提供了必要的场所。《典籍里的中国》通过矩阵式的舞台空间进行多线并行的立体叙事,打造出具有氛围感、真实感和认同感的仪式空间,带给人们一种沉浸式的体验。

(一)典读空间:渲染仪式活动的氛围感

典读空间是一个相对私密的空间。主创人员的座位与观众离得很近,大家围坐在一起,由主创人员介绍创作理念和场景设计,演员对典籍文本和表演段落进行解读,并对典籍中的核心内容展开共读。这一空间设计突破了以往文化类综艺节目给人的距离感。从文本创作者与典籍演绎者的角度解读经典,为仪式活动后半部分的演绎设置了悬念。演员通过阐述对所扮演角色的认知,也让受众从侧面了解到先贤的品德和精神。典籍中所蕴含的思想内涵被直观地展现在人们面前,在无形中引领观众感受中国的文化基因。演员激情朗诵典籍中的片段会深深触动参与者的心灵,再加上解读环节的情感积淀,人们的情绪得到了层层叠加。直至合诵时,氛围达到了仪式活动的高潮。可以说,典读空间使人们产生了强烈的仪式感和代入感。它召唤人们走进节目的氛围,走进典籍的故事中,去共同体验神圣的精神世界。现场观众与主创人员一起完成节目的录制,成为仪式活动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人们只有感受到仪式活动的庄严感,并主动融入典籍的故事中,才能真正被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所折服。

(二)表演空间:构建仪式活动的真实感

在表征空间中,受众可以从特定的表意层面来理解仪式活动的真实性。《典籍里的中国》中的表演空间就是传播仪式观中所强调的表征空间。该节目选取对中华文化有重大影响的典籍,通过情景再现的方式,为历史故事的演绎建构了一个公共的仪式空间。舞台背景的设置以深色为主,有着复古厚重的历史感,使人仿佛身处古代的大型仪式之中。节目还配合场景的调度,以极快的速度将观众拉入典籍所处的历史空间。表演空间分为一号台、二号台和双层的三号台,三个舞台中间有甬道相连。一号台是故事的主要表现舞台,多用以展现故事背景、主要剧情和人物关系,其余表演空间则展示故事发展中的其他情节。这一设置增加了舞台空间叙事的多样性和丰富性。分区的设置可以在有限的区域里进行时空的转换,使得仪式活动更具有连贯性,更容易呈现出真实的故事场景。节目运用了“穿越时空”的创新演绎形式,参与者得以“走进”典籍中了解先贤,更加真实地感受到其中的人文思想。该节目改变以往舞台区与观众区分割的模式,将观众席设置在三个舞台及甬道的中间位置。同时,依据典籍故事情节的需要,创作团队在不同的舞台打造不同的场景。节目表演全部围绕观众进行,营造出沉浸式的观看氛围,构建出仪式活动的真实感。

(三)访谈空间:造就仪式活动的认同感

传播的“传递观”更注重知识、信息传达的短期效应。而在传播的“仪式观”中,传播的作用上升为一种长期、持续的效应,更注重传播对于信仰的扩散和对于社会秩序的建构,以此维持人们的共同情感依托。作为整个仪式活动的开场,访谈空间显得十分庄严神圣。参与者和学者一同进入仪式的审美体验,在讲解的推进中促使节目的仪式场域向着纵深发展。该节目在公众视野下谈论典籍的写作者、护书人和传承者,剖析典籍背后的故事,讲述其流传的价值及其对后世的影响,搭建起一个更具有说服力、学术氛围的对话空间。访谈空间的设置一方面扩大了仪式活动的知识体量,使仪式的程序变得更加丰富,另一方面让受众对历史有更加深入的认知。经过访谈,参与者自然而然就对典籍肃然起敬,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文化熏陶,从中国故事里获得知识,并感受到其中包含的中国精神,同时增强了自身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民族使命感。

三、沉浸式的仪式互动

在社会大环境下,人们需要通过与他人的互动来交流情感、共享知识。詹姆斯·凯瑞的仪式观同样也非常重视参与和互动。参与性不仅是对仪式参与者的重视,更有着文化意义共享的隐喻,这是仪式活动的意义得以形成和传播的关键。在仪式活动中,人们并不止是被动接受知识,他们还有着参与者的身份。他们不是被动接受传播,而是主动成为仪式过程中的一分子。人们只有参与到仪式活动中,并进行必不可少的互动,才可以进一步让自己产生心灵上的共鸣。《典籍里的中国》就充分利用了互动这一要素,通过多维度的互动手段,使人们对仪式活动形成共识,进一步升华人们对于群体的认同感,从而构建共同的信仰体系。

(一)运用虚拟互动,加强共享的深度

带着参与者们的好奇,现代读书人撒贝宁“穿越时空”与典籍中的人物进行虚拟互动,以此探寻典籍是如何产生的,又是如何被护书人传承下来的。他会询问先贤更多关于典籍背后的故事,勾起人们对典籍的回忆,然后逐步引出后续的故事,使人们在中国故事里感受血液中的民族记忆。比如,在《孙子兵法》中,撒贝宁与“孙武”跨时空对话,共同探讨军法战略的实质。撒贝宁就像每一个仪式参与者的替身,站在历史场景中与先贤对话,还会因其中的事件和人物的伟大而潸然泪下。比如,他被大禹一辈子讲书、护书的精神所震撼,被屈原热爱家国的情怀所触动,被孙武与伍子胥生死之交的情谊所感动。撒贝宁会邀请典籍作者通过甬道来到现代,检阅典籍在后世的步步流传,如图书馆藏书区、《孙子兵法》沉浸式课堂、400多年后的阳明洞等,以完成又一次的“古今对话”。这种形式调节了仪式活动的气氛,拉近了观众与典籍的距离。人们在一次次历史再现情境中,全身心投入并沉浸于媒介所营造的文化场景,体验其中的精神氛围,自然就会被厚重的典籍和人物所震撼。虚拟互动会让观众更有代入感。人们希冀了解更多典籍的前因后果,唤起内心对于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视,了解到典籍源于何处,又会迈向何方。这就进一步加强了文化共享的深度。

(二)配合现场互动,促进共识的建立

在庞大的仪式活动现场,人们身处多层次仪式空间的中间位置。现场观众和演绎者进行视线接触,可以更真实地感受演绎者所传达出的情感,也可以参与到仪式活动中进行现场互动。当参与者完全沉浸在仪式情境时,他们就可能会被典籍故事流露出的真情所感染。人们的情绪会随着演员一起跌宕起伏,如当故事进行到动情之处时,台下的参与者会自发地点头、鼓掌,甚至会擦拭眼泪。每期节目的典读空间和表演空间都有合诵典籍中最核心的几句话这样一个互动环节。比如,在《孙子兵法》这一期中,全场一同诵读“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在《道德经》这一期中,全场一同诵读“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在仪式活动的现场,人们回答的台词并不多,但每一次互动都会让观众对典籍有更深一层的敬意。人们发自内心并异口同声的话语,加深了他们对典籍作者的敬意,也在促进着文化共识的建立。

(三)自发弹幕互动,唤起情感的共鸣

新型媒介的出现打破了人们必须身处仪式现场的限制,赋予了受众前所未有的参与性。网络平台的时间和空间选择更为自由,可以给人们提供“不在场”的体验。由于线上参与者的数量远远超过了在场者,主创人员为了增强线上受众的参与感,于是采用多角度的镜头丰富观看视角,进一步增强了人们的直观感受。而实时弹幕就是人们互动的另一种方式。透过屏幕,用户同样可以感受到极具仪式感的现场氛围,依然可以让他们拥有别样的沉浸式体验,使其沉浸在中国故事的传奇特色中。弹幕是媒介技术延伸出来向参与者提供持续交流的一种方式。通过发表弹幕,人们可以向其他受众表达自己此时此刻的认知和感受,进一步延续典籍的话题热度。人们打开弹幕后,仿佛整个受众群体在陪同自己一起参加仪式活动,比如,弹幕上会有“大禹修国土、分疆域还有定九州,真是太厉害了”“这是我们国家的文化传承,激动”“学习使我快乐”等话语。由此可知,弹幕基本都是积极向上的,都是在表达自己对典籍的理解和对节目的喜爱。人们在自发的弹幕互动中进行相关话题讨论,可以探讨彼此内心的想法和感受。这些都是人们自然而然对共同文化的认同。这一方式加深了人们的参与感,有助于形成文化层面的共识。人们在弹幕中得到情感的回应后,会加强正向的情感传递,形成向外扩散的传播力,从而产生对文化的认同。与此同时,人们可以在弹幕中找到志同道合的观点,在弹幕互动中形成交流圈,促成共通意义空间的建构,进一步形成身份认同和情感认同。

猜你喜欢

典籍弹幕仪式
《典籍里的中国》为什么火?
HOLLOW COMFORT
“弹幕”防御大师
十岁成长仪式
仪式感重要吗?
一大拨弹幕正在向你袭来……
“瓟斝”与“点犀”新解*——兼论中国典籍中名物词的英译
在诗词典籍中赏春日盛景
弹幕小能手养成攻略
典籍翻译模式的构建与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