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建设性新闻:价值取向、实践特征与本土化路径

2022-04-01宦婉茹

视听 2022年3期
关键词:新闻业建设性解决方案

于 淼 宦婉茹

近年来,在如火如荼的西方新闻业实践中,一些新的新闻理念和新闻形式相继出现,建设性新闻就是这股创新潮流中的产物之一。有别于技术驱动的新闻形式,建设性新闻针对问题聚焦型报道引发的负面效应,倡导问题解决和社会责任,强调解决方案在新闻报道中的重要作用。“建设性新闻”(constructive journalism)这一术语最早出现在丹麦的报纸专栏。栏目负责人UlrikHaagerup主张记者以建设性的新闻标准补充传统新闻价值观,并通过包含解决方案的建设性新闻来平衡有关死亡、破坏和社会苦难的新闻。Karen McIntyre等将建设性新闻界定为“一种新兴的新闻形式,在坚持新闻业核心职能的同时,将积极心理学技巧应用于新闻生产,以促进富有成效的新闻报道”①。这是建设性新闻众多定义中较受认可的阐述。本文试图探讨建设性新闻对传统新闻价值的坚守与重构,对建设性新闻的制作技巧、实践路径等进行分析,并研究其对国内新闻实践的启示。

一、价值取向

长期以来,西方的新闻实践被负面框架所主导。“新闻就是坏消息”的观念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公众对新闻的看法。一项调查显示,79%的美国人认为记者的工作是突出坏消息。Christopher Peterson和Tracy A.Steen的研究表明,负面叙事框架在读者中触发了公共反思和灾难性印记,会影响读者的情绪和身体状态。不仅如此,对负面信息的过度重视还会影响新闻的监督功能,阻碍新闻机构为公共利益服务的价值追求。建设性新闻提出了一种新的观点,即在坚持新闻核心价值的同时,倡导“积极情绪”和“解决方案”在新闻报道中的作用,旨在为媒体创造新的受众,扩大读者群。最重要的是,改变令读者厌倦的报道模式,提升新闻业的社会和文化重要性。TanjaAitamurto和Anita Varma更是将“建设性”提升到新闻核心作用的高度,并主张新闻业的核心目标是通过解决持续存在的问题,打造通向更美好社会的道路。他们认为,新闻业的边界并非一成不变,它需要被不停地建构。更重要的是,新闻具有建设性功能,为社会问题提供解决方案,积极参与社会福祉,推动社会进步,而记者则扮演了记录社会问题、寻求解决方案者的角色。

建设性新闻并非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它与历史上的新闻运动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著名报人普利策在创办哥伦比亚新闻学院之初就谈到,学院的目标是“培养更好的记者,更好的报纸,更好地为公众服务”。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的创建者沃尔特·威廉姆斯在著名的《新闻记者信条》最后一段也强调重视新闻“建设性、宽容性”的理念。只不过,这一思想火花被淹没在“坚持独立、自我控制、抵制不公”等信条之中而未受到后来学者的重视。从新闻学院到编辑部,沃尔特·威廉姆斯和普利策都试图对记者产生建设性的影响,并希望新闻本身通过提供公共服务成为一种建设性的力量。Krüger将建设性新闻实践追溯到1948年纽约“Good News Bulletin”新闻服务——致力于以问题为中心的“成功的项目和积极的报道”。1959年,David Chalmers的研究“扒粪记者与企业权力的增长”被视为是对建设性新闻理念的一次较早实践。TanjaAitamurto和Anita Varma认为,建设性新闻与历史上的扒粪运动、公共新闻和维权新闻等有着渊源关系:扒粪运动中的媒体和记者通过揭露问题推动社会进步;公共新闻试图重新审视记者与社会之间的关系,认为记者应当成为公共话语的推动者;维权新闻为社会运动提供了场所,为被剥夺群体提供了表达的渠道。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它们都扮演了支持新闻业发挥舆论监督、维护社会公正作用的角色,这为建设性新闻推动社会进步的理念奠定了基础。当然,建设性新闻和以上新闻形式一样坚定地将监督视为新闻的基本职能,并在此基础上特别强调解决方案和社会进步。

二、实践特征

建设性新闻是一个“伞状概念”②。实践中有很多运用积极心理学策略进行报道的新闻形式。Karen McIntyre和CathrineGyldensted将这些形式梳理为四个分支,分别是方案新闻(及其分支解决问题新闻)、前瞻性新闻(预期新闻)、和平新闻和恢复性叙事。这四个分支并非互相排斥,它们之间存在交叉和融合,如都使用积极心理学的技巧,并努力营造更为健康的公共气候,同时通过广泛报道致力于新闻业的核心职能和社会意义③。基于不同分支的实践,他们提出了建设性新闻的六个基本应用点:面向解决方案的新闻框架;面向未来,增加对未来的期许和实现的能力;多样性和包容性,在新闻中加入更多的声音和观点;赋予人们权力,聚焦资源、合作、共同立场和解决方案等问题;解释新闻并提供背景,使用数据创建清晰的信息图表;引导公众共同参与创造新闻内容。从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到西欧,再到美国,从主流媒体到初创公司,这六个建设性元素在实践中被广泛应用。

相关文献探讨了将积极新闻学的技巧应用于建设性新闻报道的五种工具。第一,以积极的方式建构新闻故事。心理学中的“峰终理论”认为,读者对特定故事的体验与故事的构建方式有关。建设性新闻故事在高峰期包含积极因素,如提及正在采取的积极措施,并在结束时得到积极回应。这并不意味着建设性新闻丢失了任何故事信息,反而体现了其以解决方案为重点的特质。第二,积极向受访者提出问题。在传统观念中,记者倾向于揭示“动态冲突”。但建设性新闻鼓励记者融入问题并探索解决方式,鼓励受访者对受到的帮助、解决方案、新闻事件对他们的意义等问题进行回答,并将充满情感和希望的声音放进新闻中,为受众留下灵感、希望和解决方案。第三,为无声的人发声。建设性新闻倡导为那些不曾受到媒体关注的群体提供发声的机会。世界粮食计划署对住在贫民窟的12岁女孩的报道、汤森路透基金会对饱受战争蹂躏的居民的报道等都在社交媒体上引发了广泛关注。第四,使用PERMA,即积极情绪、参与融入、和谐关系、实际意义、取得成效。PERMA涵盖对“谁解决了问题或冲突?谁参与其中做了与众不同的事情?有哪些使人际关系更紧密的例子?社区精神是否增加?谁成长了?这种成长能否改变生活?到目前为止采取了什么措施?达到了什么效果?”等一系列问题的回答。第五,仔细检查解决方案。建设性新闻技术可以应用于典型的“硬新闻”,并批判性地提出以下问题:“这里发生了什么?响应是否有效?产生了什么结果?有什么特殊之处?响应的限制是什么?”通过提出这些问题,确认解决问题的方案。

三、本土化路径

建设性新闻对新闻业和社会的影响是多层次的,主要包括具体的新闻生产流程、新闻媒体组织以及新闻业的社会功能等方面。建设性新闻既可以是运用于具体新闻采写的微观技巧,也可以是中观层面的指导原则,成为媒体的行动指南,还可以是一种宏观层面的理念,将新闻业、学术界、教育界和公众联系起来④。这一观点为建设性新闻的本土化路径提供启发,具体有以下三点。

第一,在新闻生产中应用建设性技巧。新闻报道中的积极情绪和问题解决导向可对受众情感、态度、参与度和行为产生影响。在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和正面宣传为主的理念之下,国内一些主流媒体已经进行了建设性新闻的相关实践。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蔡雯教授等对新冠肺炎疫情早期热度排名前20的事件的观察表明,我国专业媒体在新冠肺炎疫情的新闻报道和传播中,在监督与预警功能的发挥、事实呈现的媒体策略、联结公众、面向未来等方面都运用了一定的建设性新闻策略,同时体现出舆论监督与正面宣传相结合等独特的特点⑤。学者邵鹏等以LiesbethHermans和CathrineGyldensted关于建设性新闻的六个基本应用点为考察框架,对澎湃新闻的垃圾分类报道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澎湃新闻的垃圾分类报道在一定程度上践行了建设性新闻的基本要素,但总体上还存在着较大细化和深化的空间。新闻报道需要更多“积极”“建设”“参与”的导向⑥。除此之外,媒体广泛实践的民生新闻、公共新闻、参与式新闻等都体现了建设性新闻的中国样本。

第二,新闻媒体以建设性为行动指南。在探索建设性新闻理论与实践本土化路径的过程中,既应从我国传播正能量的传统思想中寻求理论支撑,也应从当前实践中总结经验,以发挥“媒体自由”和“记者积极”的作用⑦。在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的指导下,苏州广播电视台较早进行了建设性新闻实践。其运用建设性新闻的理念和方法指导新闻生产,由传统的负面、冲突的报道框架向“意见开放、共同面对、协商解决”的建设性报道框架转变,取得了显著成效⑧。人民网微博账号尝试采用更加建设性的方法进行负面新闻的报道,呈现出负面报道数量降低,正负面情绪平衡,从单纯追求新闻噱头向感性与理性结合报道的转变,更加注重公布结果和解决方案、引导矛盾解决⑨。杭州日报《政在参与》栏目试水建设性新闻,围绕时政热点、社会焦点、重大决策,邀请市民针对热点事件建言献策,在反映群众呼声的同时也为政府决策提供参考。推出这一栏目的“政在解读”报道部认为,《政在参与》栏目在做透做深时政新闻解读的同时,进一步增强了时政新闻的建设性。这是传统媒体为重塑公信力,由着重报道“坏事”向“坏事与好事”并重、观察与参与并举、揭露与建设并行的一次新闻实践,也是一次从新闻解读到建设性新闻的探索。杭州日报试图以此改进工作、解决问题,发挥舆论监督在促进改革发展和维护社会稳定中的积极作用⑩。此外,应避免文字广告(软文)伪装成建设性新闻。文字广告(软文)是以文字的形式向受众传播广告主想要传达的信息,从而达到广告宣传的效果。虽然这种形式的广告有时符合建设性新闻的某些特点,但在大多情况下,广告新闻的本质是营销传播。媒体将广告主利益伪装成社会利益,违背了建设性新闻的宗旨和目的,同时会使媒体丧失公信力⑪。

第三,作为一种宏观理念串联起学术界、业界及社会公众。学术界需从理论上进一步厘清建设性新闻的概念和范畴,运用积极心理学等多学科的方法探索建设性新闻的受众效果,加强中西对比研究,考察其在语境化过程中的异同,并以国内新闻传播现象为主要研究对象,以解决中国问题为导向。业界的探索主要包括制定建设性新闻生产准则,建立采访、报道与传播的规范,并将这些方法融入记者和媒体机构的工作中。国外一些媒体机构和媒体人已经开展了相关工作。比如,方案新闻网已与1000多家媒体机构合作建立了相关案例库,建设性新闻网也开展了相关实践和培训项目。这些案例可为国内的建设性新闻业界实践提供启发。建设性新闻倡导记者和媒体机构积极解决问题、推动社会进步发展,这种理念逐渐浸润进我国媒体的新闻工作中。建设性新闻将公众视为合作者并将其纳入新闻生产环节,引导公众参与媒体发起的各种活动,推动社会问题的解决,在社会公众中形成建设性的、为公共事业行动的观念。

作为近年来出现的新闻理念和新闻实践,建设性新闻在坚持新闻核心价值的同时,倡导积极情绪和解决方案在新闻报道中的运用。这一运用体现了建设性新闻对传统新闻价值观的发展和创新。建设性新闻研究在国内方兴未艾,实践领域的探索更是刚刚起步。如何从我国媒体实际出发,将建设性新闻理念和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相结合,推动媒体在解决社会问题、激发对话和参与方面的作用发挥,是值得国内学界和业界进一步探讨的问题。

注释:

①③Karen McIntyre&Cathrine Gyldensted.Constructive Journalism:Applying Positive Psychology Techniques to News Production[J].The Journal of Media Innovations,2017,4(02):20-34.

②金苗.建设性新闻:一个“伞式”理论的建设行动、哲学和价值[J].南京社会科学,2019(10):110-119.

④蔡雯,郭浩田.以反传统的实践追求新闻业的传统价值——试析西方新闻界从“公共新闻”到“建设性新闻”的改革运动[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9(05):124-130.

⑤蔡雯,凌昱.试论中国新闻的建设性——基于我国专业媒体新冠肺炎疫情新闻传播的观察和思考[J].编辑之友,2020(10):55-61.

⑥邵鹏,谢怡然.建设性新闻视角下中国垃圾分类报道实践考察——以澎湃新闻相关报道为例[J].新闻大学,2020(6):23-35.

⑦邵鹏,虞涵,张馨元.新闻正能量:建设性新闻研究的知识图谱分析[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0(02):94-110.

⑧陆玉方.建设性新闻的苏州实践与探索[J].新闻与传播研究,2019(S1):15-21.

⑨人民网研究院.媒体融合时代,主流媒体如何建设性报道负面新闻——以人民网新浪微博为例[EB/OL].人民网,2018-01-24.http://media.people.com.cn/n1/2018/0124/c416772-29784627.html.

⑩杭州日报“政在解读”报道部.时政新闻如何创新?杭州日报“政在参与”探路建设性新闻[EB/OL].搜狐网,2018-10-12.https://www.sohu.com/a/259211714_782597.

⑪陈力丹,钱童,魏雨珂.新《广告法》实施后“广告新闻”现象分析[J].新闻界,2016(02):9-13.

猜你喜欢

新闻业建设性解决方案
解决方案和折中方案
简洁又轻松的Soundbar环绕声解决方案
舆论监督报道要注重“建设性”
新闻业的决定性角色:编辑
建设性舆论监督:让公共治理的“大树”免遭“虫蛀”
推进社会治理:建设性舆论监督新探索
论新闻业未来发展趋势和报业集团应对策略
从IPSO看英国新闻业的自律与他律
互联网催生传统新闻业的三个变化
7大睡眠问题解决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