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工科学生双创主动性和积极性探究
2022-02-18李建生刘振兴
李建生 刘振兴
(洛阳职业技术学院 河南 洛阳 471000)
引言
在“万众创新”、“人人创新”的新势态下,各级政府认真贯彻落实,各行各业积极响应,涌现出了许多新产业、新模式,激发了社会活力,释放了巨大创造力,成为经济发展的一大亮点。大学成为了双创的前沿阵地,高职院校也不甘落后,但在实践中却差强人意,尤其是工科学生,对于双创的主动性不高,双创项目数量少、质量不高,成功率较低。
1.双创主动性和积极性不高的原因分析
1.1 双创意识不足
高职院校工科生双创意识不足是双创主动性和积极性不高的首要原因。高职院校的学生创新创业的意识大部分来自学校的宣传和教育,许多高职院校还停留在政策宣传上,没有系统地进行创业能力的培训和创业训练上。二是课程师资体系不完善。高职院校的双创教育未成立专门机构,也没有专职的任课教师,授课老师缺乏企业管理知识,缺乏相应的创业实践经历。尤其是对于工科专业,更是无法结合学生的专业情况,在双创教学中往往纸上谈兵,照本宣科,不能得到学生的认可,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无法建立工科学生的双创意识。
1.2 双创能力不足
创新就是运用知识和理论,在各领域实践活动中提供有价值的新工艺、新方法和新发明的能力。创业是需要创业者运用拥有的资源、技术、智力等通过思考、推理和判断等行为,来创造出更大的经济或社会价值的过程。高职院校工科学生理论知识薄弱,专业知识缺乏。虽动手能力较强,但其他方面的能力如组织协调能力、领导能力和吃苦耐劳能力等严重不足。恰恰是这些能力,对双创的成功起着关键作用。
1.3 双创环境缺乏
高职院校的双创环境可以分为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外部环境是学校所在地政府,为该地区提供的一系列创新创业服务,如政策指导、资金支持、人才培训等创业服务,能有效促进双创进程。内部环境包括学校的创新氛围、带头人效应、双创空间建设、信息共享平台等。这些年指导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的专家都集中在商界,但是这恰是高职工科学生的短板,他们对于“互联网+”没有足够的了解,商业营销方面知识匮乏。在学生的周围缺乏带头人效应,学生看不到自己学哥学姐的成功创业经历,无法体会双创的成功的喜悦和带来的实惠。学校是否建设双创空间,双创空间内各方面条件是否具备,都影响到双创的主动性。有的职业院校的双创空间长期闲置,双创空间内为工科学生提供在专业方面的支持几乎为零。学生在双创项目上缺乏信息支持,无法有效共享信息,导致项目重复率较高,项目实用性差,项目经济性低,项目的可行性不高,最终以失败告终。
1.4 创业风险较高
高职院校工科学生在创业时面临着众多风险,学生们没有社会经验,完全不了解社会存在的各种风险和不确定性,在创业初期往往没有充分了解市场,缺乏技术支持,没有管理经验,缺乏足够的资金支持,无法承担较大的经济损失。首次创业失败将会为学生心理蒙上阴影,再次创业的机会大大降低。就工科专业学生的双创意识状况调查时,就有42.85%的学生选择了“创业风险大,害怕失败”选项,由此可以看出还是有大部分高职学生是由于“害怕承担创业失败风险”,选择了不创业的,说明创业风险严重影响了工科学生的创业积极性。
高职院校工科学生双创主动性和积极性不高的原因众多,除了上面分析了的四个方面的原因,还有许多原因期待深入探讨。那么,高职院校作为培养社会需要的实践性人才的基地,加强创业能力的培养是至关重要的。因此,下面就提高高职院校工科生双创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提出了几点措施。
2.提高高职院校工科生双创主动性和积极性的措施
2.1 强化创新创业意识
高职院校要切实承担起培养学生双创意识的职责。不仅要在理论层面加强教育,还要定期组织成功创业的学生和企业家到学校举行讲座,以亲身创业经历来感召在校学生,使他们感受到榜样的力量,增强他们的创业意识。从社会和企业引入兼职老师,分阶段进行重新创业教育。一年级由学校进行创业课程的通识教育,从二年级开始要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对那些有创业意识和创业精神的学生由企业教师进行重点培训,来提升学生的创业能力。
2.2 转变创新创业教育机制
一是加强创业实务训练,打造基于工科生的创新创业空间和基地。构建工科生创业实践基地是学生快速成长、熟悉创业的流程和运作的良好途径。高职院校的电子商务专业,可以利用互联网平台,组织学生从事网络销售;餐饮服务专业可以在校内餐厅中独立设置创业窗口。而工科学生却少有学校提供对口的创新实训基地。学校要积极打造自己的基地,如汽车修理专业可以依托学校场地开设汽车修理店,让学生对外营业,利用所学技术小试牛刀。二是利用校友会企业,将以往成功创业的学生联合起来,共建基于校友的创新创业实践基地,为在校学生今后创业提供一个交流互动学习的平台,能让学生参与到创业型企业的实际运营中,以提高自己的创业能力。
2.3 转变激励机制
当前,许多高职院校的创新创业奖励机制单一,这些标准只适合于极少数人,覆盖面较低,起不到激励作用,也就很难培养出真正具有创新创业能力的人才,阻碍了创新创业的进步与发展。一是要建立多元的奖励机制,不仅要有物质方面的奖励,同时要有精神方面的奖励。物质奖励可以减少学生的创业资金压力,解决了实际问题。精神奖励可以提高创业者的自信心,同时也可以为其他学生树立榜样。二是要建立多元的奖励认定机制。在奖励认定上,不仅把获奖、成果等作为标准,要加入其他元素。如社会实践,高职院校的社会实践尤其重要。很少有学校重视社会实践的落实程度,高校仅仅要求学生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是不够的,没有对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的过程进行监督,而恰恰创新来源于实践,不是臆想出来的。三是延长奖励机制的持续性。学生在校期间,获得一定的奖励,在心理上有一定的成就感,但是走上社会后,这种成就感渐渐消失,学生创业热情降低。所以要采取一定的措施,让这种激励机制得以延续。有的学校就和地方人社部门联合起来,对在校期间在双创方面表现优秀的同学进行考核,颁发《就业创业证》,持证的同学走上社会后还可以继续享受各类创业优惠政策。
2.4 合理规避与防范创业风险
一是要树立风险意识。创业者要有充分的风险意识,建立一定的风险防范措施,有备无患。尤其是在经济风险上,要有一定的心理准备,要能承受一定的经济损失。二是要谨慎选择创业项目。高职院校学生的创业项目不多,像高科技和智力服务这些领域基本无法涉及,多集中在网店、家教中介、快餐、零售等连锁加盟店。但往往对市场不甚了解,大多是凭自己的兴趣和市场趋势来决定创业方向的。所以一定要做好市场调研,在了解市场的基础上创业。通常学生创业者资金实力较弱,应选择启动资金少、人员配备要求不高的项目,从小本经营做起比较适宜。
三是技术为王,技术优先。在工科生创业方向选择上,56.69%的学生选择了“与专业相关领域”选项,这是由工科专业背景决定的,所以在选择创业项目时,优先要选择较为熟悉与擅长的,有一定技术支持的项目。可以先到相关企业去打工或实习,积累相关的技术和经验,提高创业成功率。
四是搭建人脉关系平台。大学生由于长期身处校园,掌握的社会资源非常有限,而企业创建、开拓市场等工作都需要调动一定的社会资源。所以平时多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扩大自己人际交往的范围。创业前在相关行业领域工作一段时间,不仅可以积累技术经验,同时也可以接触到相关领域方方面面的关系,熟悉所谓的“游戏规则”,为自己日后的创业积累人脉。
五是选择灵活的创业方式。高职院校工科学生的创业方式可以是多种多样的,如加盟创业、概念创业、网络创业、实体店、依附式创业等方式。依附式创业是充分利用现有的、成熟的企业,依托企业搭建的资源平台,降低创业风险。加盟式创业能够迅速利用已有的品牌、知名度、运营模式、市场机制等成熟的经营模式来规避风险。概念型创业是学生利用自身掌握的知识、技术专长或发明专利等直接转化为生产力,通过入股来规避风险。俗话说大树底下好乘凉,要充分利用好这些 “大树”来保护自己。
六是经济风险最低化。创业就有投资,投资不一定就有回报。资金风险伴随着创业全程,投资创业,维持日常运转,连续几个月入不敷出或者因为其他原因导致企业的流动资金中断,都会带来严重的后果。所以在创业初期,要严格控制资金风险,尽量利用风险投资、创业基金、天使基金等,还可以通过拉拢合伙人、共建创业团队等来共担和降低经济风险。
结语
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在不断变化,对高职院校大学生创业提出了新的要求。高职院校要清醒认识到创新创业教育发展起步晚、起点低这个事实,狠抓双创教育中存在的薄弱环节,依据新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来提高工科学生的双创积极性和主动性,正确引导工科学生进行创新创业,促进工科学生实现由创新创业到就业的良性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