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探究
2022-09-19何云
何 云
(和政县马家堡中心小学 甘肃 和政 731205)
引言
在小学教育水平在不断提升下,对教学工作的要求越来越高,除了要严格遵循新课程教学要求之外,也应该加强对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让小学生对课本知识充分掌握,灵活利用知识解答数学问题。为实现这一教学目标,教师应该加强对教学方式方法的创新,侧重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保证教学效果在整体提高的同时,学生能对数学知识学习越来越感兴趣。
1.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重要性
在传统教学期间,应用的方式比较单一,缺乏创新性,制定的内容无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再加上小学生的年龄普遍偏低,思考和理解能力较为薄弱,不能快速解决遇到的问题,所以对教师有很强的依赖性,而这一特点地存在,使得教学效率和质量始终不能得到提高。在新课程改革下,教师应该加强对传统教学理念和模式的创新,将侧重点放在对学生思维能力培养上,科学对教学计划和目标进行制定,让学生能毫无压力地学习,可以在轻松的氛围中内化并理解数学知识。从数学学习的角度分析,思维能力与学生知识学习质量和效率有极为密切的联系,因此教师要充分认识到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意义和作用[1]。在课堂上,教师要有侧重点地制定教学计划和目标,加强对数学课程资源的挖掘和运用,采取循序渐进的方式对学生进行引导,确保学生不再过度依赖教师的帮助和指导,主动对知识探索和研究,深入体会数学的奥秘。由于小学生的年龄结构比较特殊,因此在学习时并没有形成自己的方式,而注重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学生可以快速掌握数学中的重点和难点,让学生实现个性化学习。
2.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对策
2.1 培养学生数学兴趣,提高学生数学思维能力
在小学阶段的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将学生的学习需求及特点作为基础,科学制定教学计划。小学生的好奇心理很强,教师在课堂教学阶段,可以将此作为契机,从学生的兴趣爱好角度出发,将侧重点放在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上。通常情况下,如果学生能对知识学习产生好奇心理,其自然而然会积极探索,学习的欲望也会大大提高[2]。
比如:教师在“运算定律”知识点讲解期间,可以在课前为学生布置作业让学生解答,诸如:
为学生布置此类问题,学生在做完之后会感觉非常奇怪:为什么数字不相同的式子,所得出来的结果却是相同的?基于这一问题,会很大程度上引起学生的深度思考和探究欲望,在此期间,教师可以试着让学生说一说这些算式中有哪些共同点?之后将本节课的内容引出来,让学生集中精力学习知识。再比如:教师在讲解“周长”知识点时,可以通过多媒体的方式为学生展示动画视频,具体为:两只小蚂蚁各自绕形状不同的树叶边爬行一圈。在视频中,教师可以根据动画内容尝试着提出问题:同学们知道哪只蚂蚁爬得最快?一些同学在观看视频后会认为:左边蚂蚁爬得最快,还有学生认为:两边树叶不一样大,所以没办法判断谁爬的最快。紧接着,教师要继续利用问题引导:在树叶大小不一的情况下,我们应该采取何种办法确定蚂蚁爬一圈的距离呢?借助问题,同时配合教师鼓励式的语言,引导学生思考和研究,学生在探究与交流过后认为:可以利用毛线测一测树叶边,之后再进行测量计算。针对学生回答的问题,教师要给予鼓励和表扬,并将此作为切入点,带领学生一同学习周长方面的知识,确保学生的学习自主性能够不断增强[3]。
2.2 充分结合生活,培养学生发散思维
一般而言,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与所处教育环境有极为密切的联系,因此教师在教学期间,应该强化数学教学与日常生活的衔接,确保学生可以在轻松的氛围中学习并掌握知识,深入体会数学学习带来的快乐。在课堂上,教师要从生活情境出发,引导学生探究和交流,借助真实的案例强化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比如:教师在对“小数的意义和性质”知识点讲解过程中,为了能深化学生对小数的理解,掌握小数的意义,教师可以为学生创设真实的教学情境:小红和妈妈到商场上买学习用品,小红看到商品的标价是1块5,1块5对每一个学生来说比较熟悉,在日常生活中也经常遇到,但1块5在数学中的含义是什么呢?应该怎样写呢?和我们要学的小数之间有哪些关系呢?学生通过回忆买铅笔时遇到售货员向他们收取1块5的情境,不仅会拉近学生与数学知识学习的距离感,也会增强学生的学习欲望。通过学习,学生能了解1块5就是数学中的1.5元,而1.5则是数学中的小数。小数现实生活中的应用非常普遍,诸如父母带自己买衣服时,售货员会告诉我一件衣服是99块9,这里的钱数便是99.9元。再比如:为了能让学生的数学思维得到有效锻炼,教师可以借助数学问题引导学生学习,具体为:在一个养殖场中有300头猪,准备分两批次将猪投放到市场中,第1批投放的猪数量1/3多40只,第2批投放的数量为总数的1/2少40只,求第一批和第二批分别投入市场多少头猪?
第一批:300×1/3+40=140(只)
第二批:300×1/2-40=110(只)
通过对这种方式的有效利用,不仅可以让问题变得简单化,学生的数学学习自主性也会越来越强,对学生思维能力的综合提升很有帮助。
2.3 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强化学生综合水平
为增强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教师在教学期间,应该着重凸显学生的学习主体性,让学生自主对数学问题探究和思考,合理分析遇到的各类问题,保证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能逐步形成良好的数学思维。在课堂上,教师不能一味地对学生灌输书本知识,这种传统的方式并不能满足小学生的心理特点,甚至有可能导致小学生的数学学习主动性被削弱,因此教师在教学计划时,应该尽可能让学生在轻松且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可以主动思考并解决数学问题[4]。
比如:教师在讲解“乘法口诀”知识点过程中,如若教师采用传统教学方式,单纯利用死记硬背的形式让学生学习乘法口诀,学生抵触心理会非常强。为解决这一问题,教师可以采取游戏教学的方式,依照教学内容,合理设计游戏活动,让学生能在游戏中掌握知识。诸如:准备一些1~9数字小卡片开展数学乘法小游戏,随意选取两张卡片固定在黑板上,让学生找一找相应的答案数字,之后贴在两个卡片后面,以此类推,直到将所有的卡片用完。借助这种游戏化的教学模式,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复习以往所学的知识,还能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调动起来,让学生可以在不断思考中提高数学思维能力。在学习“三角形、平行四边形”等知识时,对于这些抽象的理论,因为小学学生在理解方面具有较强的难度,教师可以为学生开展实践活动,主题为“拼拼搭搭真有趣”,为学生准备一些工具,让学生能拼出相应的图形,让学生的思维得到锻炼。再比如:教师在对“测量”相关知识讲解过程中,可以让学生进行实际操作,到操场或者家里来展开测量,在实地测量前期,教师要让学生对实物进行估计,之后再进行验证。通过这样的方式,不仅能让问题变得更加简单化,学生也可以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逐渐形成数学思维,对学生整体数学水平的提高有很大促进意义。
2.4 丰富课堂组织形式,强化学生数学思维
教师在开展小学数学教学活动过程中,若想不断提升学生思维能力,不仅要将数学教学与实际生活衔接,适当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还应该侧重对学生思维的锻炼,让学生在短时间内对客观理论性知识充分掌握。在课堂上,教师要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并利用数学基础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同时教师也要加强对数学教学形式的优化和改进,在结合教学内容的基础上,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对学生进行引导。因为小学生的年龄普遍偏低,所以很难快速理解抽象的数学知识,基于这一特点,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让学生准确掌握知识的规律和特点,深入探索和研究知识,深刻体会数学所散发出来的魅力,真正做到提高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目标。需要明确的是:在课堂教学环节,教师要为学生创造更多机会,让学生可以在课堂上积极互动和交流,确保学生能够在不断探索和研究中强化自身思维能力。
比如:教师在讲解“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知识点时,先为学生准备教具,之后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探究,思考长方体表面积包含哪些面?面与面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随后利用多媒体动画的方式将长方体拆分后的各种形状直观呈现在学生面前,学生通过观看视频会对长方体有所了解,在交流互动中研究长方体的整体结构,最后得出“相对面的面积相等”结论。通过对这种教学方式的利用,学生的数学意识可以不断增强,对学生思维能力的进一步提高很有帮助。
结束语
综合而言,数学思维能力培养是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重要内容,对学生今后系统学习数学大有裨益,因此教师应该主动革新传统教学理念和模式,加强对先进教学手段的利用,有针对性地对教学内容进行设计,让学生深入对数学知识探索和研究,能主动分析和思考问题,利用所学知识解决现存问题,不再过度依赖教师,强化学生思维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