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蒙电影产业合作的前景展望

2022-02-18刘天亮

传媒论坛 2022年14期
关键词:中蒙蒙古国蒙古

刘天亮

中蒙两国进行电影产业比较研究有着深厚的历史基础和现实语境。从历史上来说,蒙古国电影产业和中国电影产业同样曾经完全由国家主导进行影片的创作,都受到过苏联电影教育工作政策的影响。在苏联解体后也分别经历了电影生产的市场化改革,电影市场由国营电影厂主导转变为由民营公司主导。从现实语境来说,中国和蒙古国的关系由于复杂的历史渊源而颇为微妙。在全球形势变化的大背景下,中俄两国的关系日趋密切。对蒙古国电影产业的研究,可以丰富对全球电影文化产业的本土化研究,还可以为深化中蒙俄在文化领域的进一步合作提供有力的支撑。

一、蒙古国电影概况

蒙古国最早的电影活动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1912年起蒙古境内的外国机构和个人开始组织电影放映。这一时期主要放映的影片来自日本、墨西哥、英国和德国。

1921年蒙古革命后,蒙古国开始有意识地发展自己的电影事业,受到了苏联的很多帮助。学习苏联、模仿苏联模式长期作为蒙古电影事业的官方指导思想。

20世纪30年代后,蒙古国陆续组织了多批电影工作者前往苏联电影学校学习,政府陆续出台了建设蒙古国电影制片厂,完善电影放映制度等方面的政策。1933年建立了第一家蒙古国电影院——人民电影院。1936年出品了蒙古国第一部故事片《蒙古之子》。

1950-1960年代蒙古国的电影放映工作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到1965年蒙古国已有电影院10座,固定放映点60余个,移动放映点300余个。并且从60年代蒙古国开始了对苏联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影片的译制工作,到1990年为止,累计翻译了400余部影片。这一时期的电影主要为现实主义题材和革命题材。到了1970-1980年代,蒙古国对电影的扶持力度进一步加大。目前全国已有25座电影院、常用电影厅34个、移动电影放映点470个。在此期间创作的104部作品中,现实题材影片约76部,并呈现新的艺术特质。

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蒙古国的经济发展放缓,这对电影制片和放映事业都造成了严重的冲击。新世纪后,蒙古国电影逐渐走出低迷,迈向了新的发展阶段。

二、中蒙电影合作的历史和现实

(一)中蒙电影合作的历史因素

中蒙电影交流的历史源远流长。早在新中国成立之初,中蒙两国就在文化交流的领域达成了广泛的共识。1950年7月10日,时任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刘少奇就向蒙古提出了进行两国文化合作的倡议。[1]这为中蒙两国的电影交流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蒙古国各大电影院陆续放映了故事片《草原上的人们》戏剧舞台片《梁山伯与祝英台》以及纪录片《鞍钢在建设中》《抗美援朝人》。[2]1952年,两国正式签订了《中蒙经济及文化合化协定》。1959年前后,共同完成了大型纪录片《乌兰巴托——北京》的拍摄和制作工作。该片记录了中蒙建立以来两国的友好往来,以及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的相互扶持。[3]

除此之外,中蒙两国还相互开展了广泛的电影周交流活动。1959年9月,为庆祝新中国成立十周年,蒙古国举办了中国电影周活动。1961年7月,为庆祝蒙古人民革命40周年,中国举办了蒙古电影周活动。[4]1962年9月,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十三周年,蒙古再次举办了中国电影周活动。中蒙两国在电影领域的友好合作有着深厚的历史积淀。

(二)中蒙电影合作的现实语境

20世纪80年代末期,蒙古国经济发展速度放缓,极大影响到了电影产业的发展,20世纪90年代的市场化转型进一步加深了这些问题。这一时期蒙古国内的电影机构频繁改组加剧了电影业的混乱。诸多电影院转型成了商业场所。“蒙古国成为没有电影院的国家,并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延续这种状态。”[5]直到2000年前后,这种状况才有所改善。“出现了一些关于成吉思汗的电影,蒙古电影市场渐渐回暖,脱离意识形态背景讲述人民真实生活的影片成了蒙古电影的主流”[6]。

然而近年来蒙古国电影产业的发展出了些问题。2011-2017年间,蒙古国的电影票房同比增长363.8%,但同期票价增幅达555.7%,人均观影次数则从0.78下降到了0.47[7]。长期以来政府没有专门的部门负责相关工作,甚至蒙古国独立的文化部门直至2020年蒙古才开始筹备建立。2017年,蒙古国政府经历了严重的债务危机,在国家财政艰难的时期对电影产业的支持更为捉襟见肘。

在蒙古国政府没有能力为电影产业的发展提供足够支持的现实语境下,蒙古国电影产业对外资的吸引力也极为有限。这种情况的出现主要由于两个原因。第一,在好莱坞电影霸权的笼罩下,小国电影寡语希声。在以英语为主流的文化产品传播语境下,狭小的电影市场和有限的文化影响力无法推动蒙古国电影产业的进一步发展。第二,出于政治因素,各国对于文化领域的投资和交流都较为谨慎。近年蒙古国在经济方面对于中国依赖度的持续上升,两国在文化领域的交流合作展现出了良好的走向。

三、新时期的中蒙电影合作

(一)蒙古国电影的危机与机遇

蒙古国在政府债务危机后,电影文化产业的发展。首当其冲的问题是资金上的匮乏。特别是同1935-1990年国家资助期间相比,目前蒙古国政府对于蒙古电影厂等国有电影生产制片机构的支持不足原先资金的百分之五[8]。

20世纪90年代初,蒙古国政府试图将电影产业完全转向市场化的过程加剧了电影产业的衰落,诸多电影院被转化成为银行、商业中心等,行业经历了一次整体性瘫痪。[9]国有制片机构的现代摄录剪硬件和软件等基础设备的更新未曾跟上。学者吉·道力格尔苏荣认为蒙古国现行的电影政策没有涉及包括投入资金、引进技术、培养人才以及加强对外合作八个方面的内容。他提出为了改善蒙古国内的电影艺术法律环境,特别需要一项新的电影法。

针对这些问题。2017年,蒙古国国家电影委员会在蒙古国总统办公室的支持下成立。专门致力于吸引外国投资进行影视制作。[10]2021年8月,蒙古国议会正式通过了蒙古国第一部电影法。从2022年1月开始,对于所有外国制作团队和工作人员,消费达到50万美元以上并持有三个月居留签证的,可以享受30%的现金退税。对于突出展示蒙古文化和遗产的作品额外获得10%的奖励,以及5%的外籍船员和人才奖励。[11]蒙古国官方希望随着时间的推移,能够将本国打造成像新西兰或冰岛这样的大型电影取景地。这是中国电影跨国拍摄合作的一个良好契机。

(二)中蒙电影合作的有利因素

新世纪以后,蒙古国受制于市场所限,其国内的电影制作很难走向如今大投资、大制作、高特效的商业电影模式,主要依赖纪录片和艺术电影创作在国际电影上突围。蒙古国发展电影产业的优势主要是较为丰富的电影资源,包括美丽的自然风光和独特的游牧文化,本土的优质作品也往往围绕这两方面展开。中国从2020年开始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电影票仓,中国电影发展的新展望是实现电影的高质量发展,实现中国电影走出去。在这一点上蒙古国的电影产业与中国电影产业有互补之处。

1.对中国影视剧的认可度提升

近年来中国的影视作品越来越受到了蒙古观众的认可。2014年以来,广播影视成为中蒙两国文化交流的重点领域。“丝绸之路影视桥工程”项目向蒙古翻译了大量影视作品。从2014年起的5年内,中方向蒙方无偿提供25部中国优秀影视剧作品,翻译成蒙古语并在蒙古国多家电视台播出。中国内蒙古广播电视台蒙古语卫视频道2015年在乌兰巴托建立译制工作室,2016年成立译制中心,译制了36部、1603集中国优秀电视剧和4部电影,已播出30部、1346集电视剧和2部电影。同期中国影视剧在蒙古国的市场份额从2014年的不到百分之七,上升至了2019年的百分之二十。[12]2018年中国电视剧《小别离》在蒙古国收视率夺冠,电视剧《大丈夫》收视超过50万次,刷新了此前外国译制电视剧在蒙古国的收视纪录。[13]此外,2019年为庆祝中蒙建交70周年,蒙古举办了中国电影周等活动,展映了《流浪地球》《飞驰人生》《南极之恋》《大鱼海棠》等十余部蒙古语译制片。乌兰巴托市的沃尔格等五家影院展映近40场。[14]受到了当地观众的欢迎。这些中国的电影电视剧在蒙古国掀起了一波“中国文化热”,为两国电影的进一步合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一带一路”背景下的中蒙电影合作

蒙古国是最早支持中国“一带一路”倡议的国家。2014年蒙古国提出了本国的“草原之路”计划,旨在振兴本国的基础设施建设。这与我国2013年提出的“一带一路”国家级顶层合作倡议实现了战略层面的对接。两国在合作完成基础设施建设上达成了高度共识。

蒙古国地旷人稀,许多道路、能源、电力等基础设施建设客观上已不能满足近年来经济快速增长的需求。近年来中国政府增加了对蒙古国道路基础建设项目的投资规模。[15]基础设施建设将有效改善蒙古国内各区域电影资源的调动,为跨国电影合作提供有利条件。

3.“书同文”背景下的电影合作

蒙古国和中国,特别是和中国境内的蒙古族有着天然的血脉联系。由于受到政治上的影响,蒙古国在1946年后改用以斯拉夫字母为基础的新蒙文即西里尔蒙文,这造成了两国人民在文字上的隔阂。2010年开始,蒙古国扩大了传统蒙古文的使用。2020年3月,蒙古官方正式通过了《蒙古文字国家大纲》,规定蒙古国将从2025年起在国家公务中同时使用西里尔蒙古文和回鹘式蒙古文。[16]同时在2024年以前,新闻出版部门必须同时使用西里尔蒙古文和回鹘式蒙古文发布、发表文字内容。所有国家公务人员参与传统蒙文培训,为最终全面使用回鹘式蒙古文做准备。官方层面对于文字使用的推行,将逐步实现蒙古国和中国内蒙古人民在文字上的“书同文”。文字系统上的对接是蒙古国继承历史,进一步去俄化,增强国民认同的重要举措。也为中蒙在电影上的进一步合作提供了便利的条件。

四、结语

中国与蒙古进一步开展电影文化产业领域的合作,其时机已愈发成熟。中蒙在电影领域的进一步合作,有利于进一步推进两国优势互补互鉴。虽然市场化改革的挫折让蒙古国电影经历了一段相对黑暗的时期,小国的电影产业也无法与电影大国相抗衡,但政府机制日趋完善,电影法律陆续颁布,蒙古国电影已然呈现出向好向善的发展趋势,探索出了一条适合于本国国情的电影发展道路。在“一带一路”合作框架下,可以预见的是,在共建中蒙俄经济走廊的背景下,中蒙间的电影合作将进一步促进蒙古国的电影发展,也进一步促进中国电影做大做强,实现中国电影的高质量发展。在中国电影需要“走出去”的当下,蒙古国将会是一个很好的实践对象和参考对象。

猜你喜欢

中蒙蒙古国蒙古
2022年上半年蒙古国煤炭产量同比下降45%
万岁!中蒙友谊(男女声四重唱)
蒙古靴
明英宗羁留蒙古陪侍考
我的蒙古 我的草原
蒙古国草原上的“青啤绿”
蒙古香
蒙古国一处摩崖石刻被确认为《封燕然山铭》
中蒙医结合治疗颈性眩晕
中蒙医解毒化湿法治疗布鲁氏菌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