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解放日报》与陕甘宁边区卫生防疫宣传

2022-02-18

传媒论坛 2022年14期
关键词:解放日报卫生防疫陕甘宁边区

李 杭

从中央苏区到陕甘宁边区,中国共产党对革命队伍和根据地的卫生防疫建设历来都重视。延安时期党团结带领陕甘宁边区群众“抗战”和反抗国民党“围剿”的同时,还面临着由于生存环境恶劣、卫生意识薄弱等导致的传染病频发的威胁。为此《解放日报》作为延安时期的中央机关报,详细论述此时期党的革命和建设方针的同时,对边区的卫生防疫工作宣传也高度重视,是时成为陕甘宁边区进行卫生宣传和防疫动员的舆论阵地。

一、陕甘宁边区与《解放日报》对卫生防疫的重视

陕甘宁边区由陕北革命根据地发展而来,经过数年建设,“边区从落后地区成了新民主主义共和国的模型。”[1]然而,最初的陕甘宁边区建设却面临着日军频繁“大扫荡”、内部生存环境恶劣以及国民党“消极抗日,积极反共”三方面的压力。其中,边区内部各类传染病的流行是威胁军民生命健康的“无形杀手”。“1941至1942年间发生的鼠疫,感染的范围涉及陕甘宁边区14个县区、612个村,死亡人数达8732,病死率为90.6%”。[2]此外,边区医疗卫生条件落后,加之农民不良的生活卫生习惯和封建迷信思想的流行,时疫严重影响到了边区军民的生活,也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革命队伍的战斗力。

党报在战争年代的舆论宣传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作为中共中央机关报的《解放日报》自创立之初就贯彻实施《陕甘宁边区施政纲领》中的边区卫生防疫建设政策,奠定了《解放日报》报道卫生防疫知识的基调。此外,《解放日报》对边区的卫生防疫宣传经历了卫生专刊和专栏两个阶段。“李富春在《卫生》副刊发刊词中从政治、军事和经济三个方面与卫生发展卫生运动勾连起来”,[3]强调了卫生防疫事业之于中国人民的重要意义。《解放日报》详细记录了陕甘宁边区的卫生防疫工作,并且在卫生防疫工作中起到了良好的宣传作用,有效保护了边区革命队伍和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为“持久战”提供了坚实的人力资源,也为新中国的卫生和防疫事业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二、《解放日报》的卫生防疫宣传内容

(一)秉持预防理念,普及疫病相关知识

陕甘宁边区医疗条件落后、群众文化水平薄弱,加之传染性疾病治疗的关键在于预防。因此《解放日报》秉持预防胜于治疗的理念,呼吁群众讲究卫生,尤其重视对常见疫病的起因和预防措施的普及。首先,针对边区常见的传染病,《解放日报》进行了大量的宣传报道。比如,1942年3月21日第二版中提到了吐黄水病、赤疾等疾病危害很大但都可以预防,并且提到注意饮食,忌食生冷,忌喝生水等预防办法。[4]其次,对季节性流行病的报道也是重要方面。《春季主要传染病预防表》《怎样减少并预防夏季病》《秋天到了怎样预防伤寒痢疾》《冬天到了预防感冒》四篇文章根据四季的变化,对常见病与防治进行了介绍。另外,通过报道来规范妇女和儿童的卫生习惯也是宣传的重要方面。如“新法接生一切用具经过消毒,产妇产后要躺下,要吃有营养的东西,婴儿要洗眼、洗澡。”[5]介绍了科学的接生方法,有利于婴儿的存活;《养成儿童应有的卫生习惯》从饮食与排泄、睡眠和清洁三个方面对儿童卫生知识进行了宣传。[6]

此外,为了提高边区群众的身体素质和免疫力,《解放日报》还向群众普及有关营养学的知识。例如《解放日报》于1944年2月16日刊登的《小米怎样才好吃》一文,对小米的烹饪方法进行了全面介绍,以期最大限度地保持小米的营养价值。总而言之,《解放日报》通过向群众宣传常见疫病及其防治,外加饮食方面的营养学知识,使得群众在宣传中卫生防疫觉悟得到提高,提高了边区人民的身体素质。

(二)通过基层动员,开展卫生防疫运动

通过基层动员的方式是开展卫生防疫工作的重要途径。《解放日报》不仅进行有关卫生防疫的宣传,而且采取多样化的形式动员群众进行卫生防疫的实践。首先是通过宣传模范人物的事迹来动员群众重视卫生清洁工作。如《固临南庄村荣膺卫生模范村》一文介绍了个人卫生习惯良好的农民孙生富带动全村成为卫生模范村的事迹,《解放日报》认为该村村民的优良卫生习惯“系由孙生富的卫生模范家庭之影响所养成”。[7]《解放日报》通过对模范人物的宣传,由点及面的动员边区群众进行卫生防疫,完成了个人卫生习惯与整个边区卫生防疫工作的勾连。

动员群众开展卫生防疫运动是《解放日报》进行宣传的另一个重要方面。傅连暲同志提出“卫生工作也要有群众观念及群众路线,卫生工作如果脱离了群众,一定是做不好的。卫生人员要善于做卫生调查,又善于把卫生调查所得集中起来,再去教育群众,组织群众,才能发挥力量”的观点,[8]体现了卫生防疫工作中动员群众的重要意义。此外,在延安卫生运动展开后,《开展全边区卫生运动的三个基本问题》一文指出了卫生运动的渊源、开展卫生运动的意义以及不开展卫生运动的危害三个方面,对“减少人民疾病的死亡的基本方针是预防,就是开展群众卫生运动”的思想进行了群众动员,[9]希望群众认识到开展卫生防疫运动的必要性。

(三)宣传医护形象,呼吁加入医疗事业

陕甘宁边区的医务人员在战争时期的卫生防疫工作中做出了重大贡献,因此,对这一群体的报道是《解放日报》卫生防疫宣传的重要组成部分。《解放日报》上报道的医护人员主要有以下两类:

其一是对此时期援华医生的报道。《解放日报》在纪念白求恩逝世五周年的一篇文章里提到白求恩的言行:“医生坐在家里等待病人来叩门的时代已经过去了。我们要到伤员那儿去,不要等伤员来找我们,哪儿有伤员,外科医生就应该上哪儿去!”[10]另外,苏联医生阿洛夫曾说:“宁让医生空跑十次,不愿一次不跑使病人不救。”[11]《解放日报》对援华医生感人事迹的宣传建构了贴近群众、舍己救人的形象,不仅加深了党与群众的感情,而且加深了边区群众对于卫生事业的认同。其二是对边区本土医护人员的宣传,《解放日报》有大量相关文章刊出,如《记女护士靳凌霄》、《记青年卫生员孟成》等,皆是对医护人员的赞赏。傅连暲在1944年的护士节大会上提出“阮雪华同志就是我们的榜样,她能够和老百姓打成一片,不嫌脏,替他们治病,关心他们,大家应该向她学习,认识群众卫生工作的重要,它是有政治意义的”。[12]总之,《解放日报》通过对医护人员事迹的宣传,调动了医务工作者的积极性,也对群众加入医疗事业具有积极意义。

三、《解放日报》的卫生防疫宣传特点

(一)卫生防疫与解放思想相结合

鲁之俊认为造成疾病的原因有四点:一是战争的环境;二是经济基础被破坏;三是所处的地区环境恶劣;四是文化水平的落后。[13]结合社会背景来看,克服前三个原因相比第四个原因来说是更加困难的,因为前三个的实现必须建立在抗日战争结束的基础之上。文化水平的落后映射在卫生方面主要是通过迷信活动来治疗疾病。陕甘宁边区的迷信活动猖獗,它们“在种类上也是各种各样的,拒不完全调查,即有:神官、师婆(女巫)、巫神、法师、梦仙、遷送、马脚等七种。”[14]因此,破除封建迷信、开化群众思想成为提升文化水平状况的题中应有之义,而植根于群众中的封建迷信思想是阻碍边区开展卫生防疫宣传的根源。因此,祛除封建迷信思想是推行卫生防疫宣传的首要目标。

《解放日报》作为中央机关报,将战斗性融入新闻报道,通过罗列迷信危害、传播科学知识来达到破除迷信的目的。其副刊《卫生》在创刊词中就指出“要相信科学,尊重科学,千万不要有‘老子不相信庞然大物的牛,也可以吃的下去,那微乎其微的微生物吃了算的了什么’”。[15]《解放日报》在破除迷信、解放思想方面的宣传还采取了正反报道相结合的手段。《巫神白从海的坦白》《巫神的骗术》等文章从正面揭露了巫神欺骗群众的把戏,《安塞罗家婆姨不信医娃娃被老婆娘烧死》《监狱医生刘英桂为民治病破除迷信》等文章则从反面将“迷信致人死亡,科学治疗疾病痊愈”的对比展现出来,进一步揭露了封建迷信的危害。此外,《解放日报》还通过《八个巫神转变了模范自卫军史月祥的故事》等文章借被“改造过的巫神之口”讲述巫神骗人的把戏。总之,《解放日报》卫生防疫宣传报道与破除封建迷信相结合,不仅使边区群众的生命免遭封建迷信的毒手,也在一定程度提高了宣传的效果。

(二)卫生防疫与群众路线相结合

“党的新闻事业史是一部践行群众路线的史书”,[16]延安时期是党的群众路线思想成熟的阶段,[17]中国共产党的阶级属性及其“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决定了其在边区的卫生防疫宣传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因此,陕甘宁边区的卫生防疫宣传无疑是党的新闻事业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其卫生防疫宣传也秉持着群众路线的优良传统。

《解放日报》的卫生防疫宣传对群众路线的实践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首先是对边区弱势群众的关注,主要体现在《解放日报》的卫生宣传对边区妇女儿童的卫生状况的重视。如《韩家窑子村妇孺卫生调查》针对妇女的旧生产方法的危害进行了披露,而《养成儿童应有的卫生习惯》则提出了儿童的卫生习惯养成。其次是宣传文风贴近群众,鉴于边区群众的文化水平较低,《解放日报》的报道多采用“白格生生儿”“洋火”等口语化的语言;另外,使用图片也是《解放日报》贴近群众的一种的方式,如《出血急救法》通过简笔画的形式将常见的几种出血情况分门别类地介绍了其对应的方法。《解放日报》中与群众路线结合最紧密的是对群众来信的刊登,如《卫生》副刊中开设的“读者经验谈”栏目将读者对于日常卫生和防疫的经验报道出来。这些“读者经验谈”的内容质量虽然不高,其形式也非严格的新闻稿格式,但是其朴实语言背后代表的正面意义是不可估量的,真正实现了“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思想。《解放日报》卫生防疫宣传是群众路线在“媒体领域”的实践,紧密了党和边区群众的联系。

(三)卫生防疫与战时工作相结合

《解放日报》创立于抗日战争的相持阶段,其卫生防疫报道自然也和战争话语相勾连,其卫生防疫宣传与战时工作相结合,为抗日战争做出了贡献。《解放日报》副刊《卫生》发刊词中就提出:“讲求卫生,发动卫生运动,使新中国的新人不仅具有钢铁般的意志,而且具有刚强不拔的体魄,应付来日大难,如铁似钢,胜任愉快,当我们勇敢的走上战场与敌搏斗时,很有把握地把凶恶的仇敌消灭在自己手里,这有着重要的军事意义。”[18]

军事卫生的相关知识是延安《解放日报》卫生报道的重要方面。如《战时急救法》系列报道、《对化脓伤的处理——军事外科问题之一》等报道。在医疗设备和药品稀缺的战争阶段,宣传广大医学科研人员研制药品、医疗器械的文章不在少数。如“自然科学院制造了换药用的镊子、牙科镊子、消毒器等”[19],而《盘尼西林丸研制成功》等文章则介绍了战争稀缺消炎药的研制。这类医学相关物品发明的宣传赞美了医疗科研人员不畏艰苦的创新精神,在一定程度上鼓舞了边区军民的战争斗志。《解放日报》的战时卫生报道是卫生与军事相结合的产物,是为新民主主义革命服务的。

四、结语

在陕甘宁卫生防疫建设中,《解放日报》从普及卫生常识、报道医护人员和动员群众开展卫生防疫运动等多个方面对陕甘宁边区的卫生防疫工作进行了宣传,具有卫生防疫与科学性、群众性和革命性三结合的宣传特点。《解放日报》的卫生防疫宣传在抗日战争的背景下与陕甘宁边区的卫生防疫建设相勾连,不仅提升了边区群众的卫生防疫意识,清扫了边区封建迷信的荼毒,改善了边区的生存环境;而且加深了党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为边区医疗队伍吸纳了人才,为抗战战争的胜利创造了有利条件。

猜你喜欢

解放日报卫生防疫陕甘宁边区
陕甘宁边区的劳模运动
奶牛场卫生防疫工作要点
陕甘宁边区政权治理经验探究
解放日报“特稿”:新传播环境下的热点选题深度报道
新中国的雏形:陕甘宁边区
移动互联网时代纸媒组织架构“柔性再造”——以解放日报“上观新闻”栏目制为例
回顾“东方之星”沉船救援中卫生防疫的特点及做法
“8?12”天津港特大爆炸救援部队卫生防疫实施
一种新型卫生防疫车结构设计
舒群在延安文艺座谈会前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