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高校资助育人新模式的探究
2022-02-18刘东孔凡冬刘治余
刘东,孔凡冬,刘治余
(天津大学,天津 300350)
高等学校资助育人工作源于国家对于人才的战略需求,实施资助计划。一方面,为了给予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完成学业的物质帮助;另一方面,从精神上激励他们树立远大理想和目标,提升个人综合素质能力,两者的结合有助于学生形成自立自强、诚实守信、感恩社会的品质。随着社会的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高校资助育人工作也面临新形势、新挑战。在这脱贫攻坚的关键期,如何把握精准资助,进一步贯彻资助育人理念,不断推出资助育人新举措,提高资助育人水平,优化资助育人工作模式,把资助和育人有机结合起来,将资助工作落实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上来,这是值得深入思考的问题。
一、把握精准资助,助力脱贫攻坚
为了更好地开展资助工作,充分发挥育人功效,要注意多维度、多方位的资助情况。首先要把握精准的维度。这是做好资助工作的先决条件,也是做好资助工作最为重要的一环。如今信息化手段越来越丰富,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信息日趋完善,为精准资助的实施提供了便利条件。
(一)做好精准识别,既要“擦亮眼”又要“握紧手”
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管理学生基本情况,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与高校进行信息共享,避免重复和无效的工作多次开展,充分利用大数据手段和思维,消除信息孤岛,做到各种信息的互通有无,准确而又便捷地掌握实时更新的数据情况。变“大水漫灌”为“精准滴管”,改变原来“平铺”式的资助方式,采取“落子”式的帮扶形式,找准定位,准确把握每一位学生的家庭情况,对于曾经是建档立卡的贫困家庭要进行定点跟踪定点帮扶,不让任何一个学生因为贫困而放弃学业。
对于浑水摸鱼的情况要“擦亮眼”。首先,对学生提交的申请材料进行逻辑上的判断,对学生填写的家庭成员基本情况、家庭年收入与支出情况、其他收入和负债情况、致贫原因等信息进行了解和研判,初步判断该生家庭是否属于真贫困;其次,与学生开展谈心谈话,经过一对一沟通交流进一步了解学生家庭的经济情况;再者,与该生所在班级的同学进行沟通交流,通过该生的日常表现和日常消费情况,比如是否经常点外卖、购买的衣物是否属于高消费,抑或是该生是否存在因经济拮据而消费过少的情况,了解该生日常在校表现和消费观并持续关注;最后,对于个别情况比较特殊的学生,通过走访该生家庭等形式对学生进行更深一步地了解和判断,进而建立精准识别的信息库。
对于家庭贫困但是碍于自尊心不善表达的学生,要“握紧手”。首先,要做好国家和学校资助政策的宣传和解读,多角度多方面向学生介绍资助政策,引导学生正确表达诉求;其次,对于家庭实际有困难但是不主动申请的学生,要进一步沟通交流,了解该生不愿申请的真实原因,是否还有兼职等其他的收入来源,尤其是对于国家助学贷款不了解抑或是由于担心申请之后会产生问题的学生,更要了解清楚情况并做好真实详细的讲解,避免学生深陷网络贷款而对其学业和成长产生不良影响;最后,对于个别情况特殊的学生,不仅要做好经济上的资助,更要加强心理上的辅导,鼓励学生参加丰富多彩的团体活动,避免学生因家庭贫困而自卑,进而导致个人不敢和不愿参加校园活动,影响个人成长发展。
(二)丰富资助形式,契合学生需求,提升资助效率
现有资助形式主要由奖、助、勤、贷、免、减、补构成,以奖学金、助学金为主要依托,结合助学贷款、学费减免、临时困难补助等形式,发挥勤工助学的导向作用,帮助学生解决学费、住宿费、生活费的困难。现有的资助形式多种多样,学生面临的可选择性与之前相比有了很大的提升,当然这也为学生带来无法了解透彻的弊端,项目之间缺乏有机整合,功能上也缺乏系统的规划。如何整合现有资助项目,使内容多而不乱,形成层层递进、环环相扣的资助体系,是目前急需考虑解决的问题。可以采取更贴近学生的方式,如在学生中展开调研,了解千禧年之后的学生适合什么样的资助形式,设计新的资助模式,开展有针对性的资助,使资助效率最大化。
以社会实践为例,社会实践活动是高校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如寒暑假,在社会中进行尝试学习、完成课题研究、提高个人能力,利用自己所学知识进行实地探索和研究,进而收获更多感悟和知识的过程。经过前期的调查研究,我们发现,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在参加社会实践方面的主动性相对较差,其中缘由主要为经济和心理两个层次,而心理层面主要由家庭经济较差导致,主要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由于自身经济条件较差担心消费过多不敢参加,一种是由于自卑心理不善于和他人沟通配合不敢参加。于是我们尝试鼓励该部分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根据学生需求,结合目前发展方向,设计多种多样的实践课题,并给予一定的经济支持,鼓励学生敞开心扉、开阔视野、锻炼能力、提升自我。
(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后,探索精准资助新方法
2020年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后是否还会存在精准扶贫的概念?从目前我国的国情来看,发展依旧是不平衡不充分的。贫困是一个相对概念,识别相对贫困便成了一项富有挑战的任务。新的历史时期,如何甄选资助对象,如何把握资助形式与方法,如何开展精准资助,这是值得深思熟虑的问题,探索新时期精准资助新方法,刻不容缓。
二、贯彻资助育人理念,探究资助育人新模式
(一)创设新理念,全面展现资助育人价值
在现阶段的高校资助育人工作体系构建中,应该以学生发展为核心,使学生在受到资助的情况下,充分利用多种平台发展个人综合素质。在前期的调研与研究中不难发现,资助只有与育人相结合,才能发挥其最根本的力量,通过多种资助形式,提升被资助学生的良好品质,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使学生在个人成长的过程中逐渐形成家国情怀、全球视野的思想意识,提升个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实现资助育人工作的最终价值。
(二)注重经济扶贫与精神扶志相结合,改变资助模式
十九大报告指出,坚持大扶贫格局,注重扶贫同扶志、扶智相结合。目前高校资助体系主要为“输血型”,注重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经济上的资助,缺乏关注其能力上的提高,在精神帮扶方面稍显不足。人是一种社会存在和精神存在的结合物,精神帮扶顾名思义就是让人的精神丰满起来,可以让人感到幸福感,我们不仅要解决学生的实际问题,更要解决学生的思想问题。
高校必须突破“输血型”资助模式,推动“造血型”资助工作高质量开展,资助是方式,育人是目标。设立多种多样的勤工助学岗位,让不同的学生都能在岗位上发挥各自的能力,使其个人能力得到进一步的提升和锻炼。鼓励学生参加勤工助学,获得相应报酬的同时使学生通过劳动获得自信和自我发展,减轻对经济资助的依赖感。打造富有特色的勤工助学育人基地,建设品牌活动,以育人基地为依托,发挥勤工助学更深层次的作用,培养学生努力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勇气以及自立自强的品质,提高学生自助的主体意识。培养学生以基地为家的家文化,提高学生的归属感,丰富自我认知。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或多或少会缺乏来自集体的关怀,在浓厚的家文化感染下,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幸福感,还会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引导学生从助己到助人,强化感恩教育、诚信教育深入人心。
(三)发挥多方位育人合力,提升育人成效
高校学生资助工作是一项系统而复杂的工程,它不仅需要学生工作部门的努力,还要充分发挥基金会、校友会、教务处、校团委等各方面力量,打通资助育人渠道,消除工作壁垒,努力构建学校党委统一领导,全校教师共同参与的资助育人新格局,提高全员育人意识,深化资助育人成效。
构建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将学生资助工作和“三全育人”“五育并举”人才培养结合起来,让资助工作不再是孤岛,坚持以德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坚持面向人人、因材施教、知行合一,坚持改变用分数给学生贴标签的做法,创新德智体美劳过程性人才培养评价办法。探索“资助育人+X”的新模式,丰富资助育人新内涵,把握新形势下资助育人规律,努力形成和谐通畅、联系紧密的资助育人新格局,提升育人成效。
(四)打造学生素质提升平台,提高学生核心竞争力
资助育人始于资助,成于育人,加强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提高学生核心竞争力,为学生的成长营造良好的成长环境。因此,要加大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素质教育,通过社团、社会实践、公益活动等多种途径,为该部分学生开设文化素质类、艺术修养类、心理健康类教育课程提升素质教育,改善此类学生起步晚、发展慢的情况。建设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素质教育基地,开设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素质教育公开课,面向全校招募身怀才艺的学生担任老师,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教授艺术和技艺。开设街舞、吉他、钢琴、象棋、书法、国画、游泳等多门课程,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免费开放,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将学生资助工作与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紧密结合起来,丰富学生课余生活,提升学生综合素质。
打造“自强之星”平台,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提供展示自我、表达自我的机会,评选品学兼优、自立自强的优秀学生典型,倡导不畏艰难、在逆境中奋发向上的校园文化,并依托多渠道开展相应的宣传,扩大活动影响力,培养学生自立自强的优秀品质,加强学生励志教育;依托社会资助力量,通过寒暑假的社会实践、有针对性的企业走访等多种方式,帮助学生开阔视野、增长见识,提升其核心竞争力。
(五)加大资助文化的宣扬,营造良好的资助育人氛围
高校资助工作体系的构建,不仅包含如何培养受助学生,更要在全校甚至全社会中做好对资助育人文化的宣传,营造良好的资助育人氛围。这样做,一方面可以让资助方真切感受到学生在受到资助的情况下逐渐向上变好的状态,同时也会在社会中逐渐形成“捐赠文化”,帮助资助方树立良好的公众形象;一方面可以让受助学生感受到社会的关爱,消除个人的自卑心,提高个人综合素质,进而能有更多突破和更好的发展机会,受助学生的感恩意识也会越发增强。
例如可以组织面向所有受资助学生开展榜样文化表彰大会,邀请各位资助方代表作为嘉宾为受资助学生颁发证书或者荣誉奖章,受助学生面对面分享个人的成长经历以及受到资助后的感受和变化,并向资助方表达诚挚的谢意,与此同时将学生家长一同邀请到现场,感受学生成长的喜悦。此外,还要用好多媒体平台,将学生的个人经历、受助后的感受以及成长变化编织成一个个动人的故事讲给大家听,不仅要讲出来,还要讲得好,生动形象地勾勒出每个学生不同的成长轨迹,给即将步入大学生活的学生树立典范,给正在大学的其他学生营造榜样文化氛围。
三、深化资助育人功能,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新形势下的高校资助育人工作任重而道远,在构建高校学生资助工作的过程中,要清楚地认识到目前学生资助工作中存在的限制性问题以及亟待解决和难以解决的问题,定期在学生中开展调查研究,通过对现有问题的分析,完善资助育人体系,从而能够准确把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思想状况和心理状况。
为了实现资助育人工作的真正价值,高校要把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与解决学生实际困难紧密结合,探究资助育人新模式。强化正向引导,利用多种形式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疏导,创设多元化的资助环境和学生成长环境,深化资助育人功能,消除学生心理负担,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引导学生积极乐观地生活,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与责任感,教育学生明白“幸福是奋斗出来的”,让他们从“等、靠、要”的思想观念中解放出来,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丰富技能,提高个人核心竞争力。
资助是过程,育人是核心。深化资助育人功能,通过资助实现学生的求学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