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使学生获得审美体验
——以《白鹭》教学为例

2022-02-18

今天 2022年10期
关键词:白鹭美的想象

刘 宁

(湖南科技大学教育学院 湖南 湘潭 411201)

背景信息

德国著名美学家席勒认为,“如果要把感性的人变成理性的人,唯一的路径是先使他成为审美的人”。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使学生感受到美的享受,是满足和提高人的审美需要,提高人的精神能力,获得智力和道德协调发展的重要条件。由此才能净化和升华人的心灵,从而达到培养文明、美好的品质和健全、崇高的人格的目的。

2015年国务院颁发《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提出要加强美育与各学科之间的渗透与融合。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充分挖掘其美育资源,发挥语文学科的美育功能,在语文教学中,使学生获得审美体验,培养其审美素养,进而得到心灵的升华,使之成为一个健康、文明的新时代社会主义接班人。

《白鹭》是著名作家郭沫若所著的一篇散文。作者以其细腻的观察力和独特的审美体验,用寥寥数笔,勾勒出了白鹭如诗如画之美,让人对白鹭心生喜爱之余,也对大自然心生崇敬与向往。这是一篇极富美感的文章,白鹭之美、文本之美、精神之美融合在一起,非常适合作为案例进行分析。

案例正文:部编版五年级上册《白鹭》

1.文本分析,确定教学内容

1.1 挖掘审美资源

1.1.1 初读《白鹭》:美在何处?

初读课文时,L老师便感觉到这是一篇令人心神舒畅,读来唇齿留香的名篇。不管是优美的文字还是水墨式的插图,都令人心旷神怡。在L老师看来,《白鹭》有两处极美:语言文字之美、白鹭形神之美。

(1)语言文字之美

L老师注意到《白鹭》是一篇有着许多单句成段的散文,文字简练而优美,这些都赋予这篇散文诗一般的美感。

首先,作者开篇以概括性的语言赞美白鹭是一首精美的诗,创造出深邃的意境,引人想象,这已经在读者心中播下了一颗美的种子。其次,作者用生动形象的比喻句排比句,夸张地描摹白鹭的外形美。“第二层(第6—8段)刻画白鹭的神态,揭示它的内在美。作者以三幅简洁而生动的画面,形象地揭示了它诗—样深邃的内在美。第三部分(第9、10段)把白鹭比作“一首韵在骨子里的散文诗”,更突出表现了白鹭寻常、朴素却含有无限美的内蕴,同时还启示人们去寻求平凡事物中美好的东西。

(2)白鹭形神之美

白鹭是中国古代诗文中常见的意象,在古代,白鹭是自由、高贵和纯洁的象征。可以飞上青天的白鹭是自由的,拥有雪白羽毛的白鹭是纯洁的,从来不肯屈服的白鹭是高贵的。鹭鸟无论是形态还是德行以及民间所赋予的寓意上,都是美的,并且美得曼妙动人,美得握瑜怀瑾,美得冰清玉洁。白鹭孤独而优美,常被称为水边隐士、江田长者。在L老师看来,作者郭沫若在战乱纷飞之时歌颂白鹭,未必没有借物抒情之感。

1.2 分析教学重点

在对《白鹭》进行自主阅读和分析之后,L老师又从更宏观的角度,从课标要求和单元要素对这篇课文进行审视。《白鹭》是一篇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课文,本单元的人文主题是“一花一鸟总关情”,语文要素是 “初步了解课文借助具体事物抒发感情的方法” 表达自己的感情”。这是第一次对借物抒情提出明确要求。结合对课标的分析,L老师认为在这一学段,课标强调对词语感情色彩的把握,对表达效果的体会,以及基本表达方法的领悟,主要考查学生的自主辨别能力以及表达能力,因此,L老师决定从细节入手,通过对关键词语的重点讲解,串联整篇文章;通过言语引导,使得学生把握作者情感态度。

2.统筹兼顾,确定教学方法

2.1 基于学生学情

对于学生来说,他们刚刚步入五年级,具有一定的独立阅读能力,基本上可以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能够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表达情意的作用。对于五年级学生来说,课标提出的新要求是“能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体会其表达效果。” “在交流和讨论中,敢于提出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断。”

因此,作为五年级上册的第一篇课文,L老师认为要把课堂还给学生,注重学生自主的推理能力和辨别能力,鼓励学生勇敢表达自我。

2.2 基于美育途径

一开始,基于“悦耳悦目”的要求,L老师寻找了很多关于白鹭的优美图片,希望能派上用场,但她总在想:这些图片真的够美吗?真的贴合郭沫若笔下的白鹭吗?这些精致的白鹭实图,真就比学生心中所想象出来的那些场景来得更美?更让人激动?

带着疑问,L老师阅读了大量《白鹭》教学设计及相关文章。终于在吴玲的一篇文章中找到了答案。她提出《白鹭》之美,乃是“有我之美”。作者赏慕的乃是它独特的气质和其隐喻的生活境界,而非仅仅是外形之美。《白鹭》之美更有着文本形象之美,文本形象之美的一大特点便是朦胧性与不确定性,总是将学生往图片上引导,反而会抹杀学生对文本形象独特的感悟。更何况,作者并非是要描写寻常的白鹭,作者所要描写的,是他心中那个渗透了孤独悠然气质的白鹭。图片的真实性又有何意义呢?因此,L老师决定抛弃图片导入音乐导入等方式。

其次,L老师了解到,我国著名美学家李泽厚先生说,在审美感知的过程中,有一个审美注意的过程,也就是说,在《白鹭》的教学中,我们应该留充足的时间让学生细细品读,有一个足够的对文本进行审美注意的过程。

最后,L老师认识到,对于审美体验而言,情感的唤起也非常重要。情感使想象装上翅膀,趋向理解,化为感知,构成特定的审美状态。因此,L老师认为,在教学中应想办法调动学生的已有经验,在经验的基础上唤起情感的流淌。

3.《白鹭》教学设计与实施

3.1 联系生活经验,创设情境

L老师在阅读其他教师的教学设计时发现,许多教师都使用大量的白鹭、白鹤、朱鹭、苍鹭的图片,通过“鹤鹭比美”的形式,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试图通过这种方式帮助学生理解文本内容。L老师认为,这种新奇而真实的图片,不仅会抹杀学生的想象,抹杀郭沫若笔下“白鹭”的朦胧美,更会使得学生的思维过于跳跃,情绪过于高涨。因此,L老师设计了较为和缓和温情的方式,通过引导学生回忆,以及教师自身经历,创设教学情境。

片段一

师:同学们,你们可曾见过,在池塘边、水田中,或者是公园里,常常有白色的水鸟凌空展翅,飞掠过水面?有人知道这种白色水鸟的名字?

生:见过!是白鹭。

师:没错,白鹭是我们生活中非常常见的一种鸟类,有没有同学可以说一说,你在哪里看见过白鹭?当时有什么感受?

生1:我在我家后面的池塘见过,白鹭贴着水面飞,很漂亮,翅膀张开的时候很大,很白,飞起来速度很快。

生2:我们去公园玩的时候,看到好多白鹭,有的三两只,有的成群结队,也不怕人。

师:看来大家对白鹭并不陌生呢。白鹭啊,我小时候经常可以看到。有水的地方就有他们的身影。是一种很常见的鸟类,在老师小时候,经常可以看见白鹭,村里的人都在忙着种地农活,小孩到处撒欢,白鹭永远是站在水边,不紧不慢的样子,优雅极了。

生渐渐安静,仔细聆听

师:其实我们或多或少都曾见过白鹭,有的认识它,有的没关注。仔细观察过白鹭的人就更少了,更何况专门写一篇文章歌颂。那郭沫若眼中的白鹭又有什么魔力,有什么特别美的地方呢?我们继续读郭沫若的这篇《白鹭》,一起来感受一下。

3.2 充分朗读,深入感知文本

《白鹭》虽短,但字字句句都美,且采用的艺术手法极为丰富,因此L老师认为教学本文时,宜采用读,细读、精读、品读、赏读,要读出形——白鹭的大小适宜、色彩和谐,读出意——文中有画,画中有诗,读出情——以心格物,融通自然,读出味——白鹭的无穷韵味,诗意美好追求的韵味无穷。

片段二

师:刚刚大家已经充分的阅读过课文,现在大家自由讨论,然后举手回答,通过刚刚的朗读,你发现这篇文章有什么特点?你觉得它哪里写得好?给你什么感受?

生:我发现这篇文章前几段,每一段都是一个句子,很短。

师:确实如此,整篇课文只有392个字,却分了十段。你觉得作者这样分段给你什么样的感受呢?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

生:应该是积极的。这样分段使得文章很有节奏感。就像诗歌一样。

师:(板书“诗”)你的感受非常敏锐。我们一起读一读这几段,感受一下课文像诗一样的节奏感。

L老师认为,学生的思维是很开阔的,他们最不缺的就是问题。在充分阅读过文本后,学生都是攒足了“发现”希望宣之于众。但不少老师都很苦恼,随着学生年级的增长,他们越不越不爱举手。L老师感到,学生不是不爱举手,而是不敢举手。他们缺乏的是信心,这时候就需要教师及时发现给予鼓励。

3.3 展开想象,激发审美情感

想象是由理性到达感性的桥梁,是现实的此岸到理想的彼岸那条渡船。L教师借助如诗如画的文字,用优美的语言引导学生展开想象,让每个学生心中白鹭的形象更为动人,学生也更能理解作者对白鹭的喜爱;结合文字展开想象,也能使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画面感、朦胧美有更好的理解。

片段三

师:现在我们继续看课文,阅读课文,你从哪些地方能感受到“白鹭”是一首精巧的诗?我们从哪能找到表现白鹭“精巧”的句子?

生:第二段:“色素的配合,身段的大小,一切都很适宜。”

师:“适宜”是什么意思?颜色,大小,一切都刚刚好。

生:第三段:“白鹤太大而嫌生硬,即使如粉红的朱鹭或灰色的苍鹭,也觉得大了一些,而且太不寻常了。

师:这一段是写白鹭的什么呢?

生:用比较的手法写白鹭的大小。

师:是的,无论是白鹤、朱鹭,还是苍鹭,都是不寻常的。可是单单只有寻常的白鹭,在南国的水田边常常出现,反而是最平常的白鹭在作者心中留下了一份特别的情。我们一起读一读。

生:还有第五段,“那雪白的蓑毛,那全身的流线型结构,那铁色的长喙,那青色的脚,增之一分则嫌长,减之一分则嫌短,素之一忽则嫌白,黛之一忽则嫌黑。”

师:这一段写了白鹭的哪些部位?

生:蓑毛、流线型结构、长喙、脚。

师:这里描写了白鹭的身段之美,还有什么美?同学们,想象一下,如果你是一个画家,你还能发现白鹭的什么美?

生:颜色之美。

师:我们看看,白鹭的颜色多么清新、多么典雅呀!雪白的蓑毛、铁色的长喙、青色的脚,光是念出来都觉得,真是美呀!

师:谁来读这个部分?(课件标注红色:增之一分则嫌长,减之一分则嫌短,素之一忽则嫌白,黛之一忽则嫌黑。)读到这儿,你有什么感受?

生:标准,合适,极致的美。

师:没错,白鹭犹如一位淡妆浓抹总相宜的女子,她美的不可方物,最苛刻的艺术家也挑不出一丝毛病来。这一句,可真乃神来之笔。外形如此优美,色彩如此淡雅的白鹭,就这样站立在田间地头,自然与它合二为一,它美了我们的眼,进入了作者的心。我们再来把这一段读上一读。

片段四

出示“白鹭是一首精巧的诗”

师:刚刚我们已经一起找到了描写白鹭“精巧”的句子,深深地领略了白鹭的色素之美、身段之美。现在,大家可以回答之前那个问题了吗?“精巧”是想表现白鹭的什么美?

生:白鹭的外形之美。

师:不错。通过前面五段的学习,我们仿佛看见作者如画家般照着白鹭工笔细描、静态写生,把白鹭描画得栩栩如生。(板书:静态)

师:探索了“精巧”的内涵,那我们再来看看“诗”又是在形容白鹭的什么特征呢?请大家自由朗读 6、7、8三个自然段,想象画面,并给每个画面取一个名字;然后 小组合作交流,说说你最喜欢的一幅画面,抓住关键词谈一谈你的感受。(课件出示6、7、8段内容)

学生小组合作,师巡视。学生激烈讨论,师适时引导。

生:我喜欢第六段。

师:说说你的理由。(课件出示文中插图及第六自然段内容)

生:因为第六段描述的最具体。白鹭站在清水田里,水很清,白鹭浑身洁白,水面下的鹭脚又是青色。这样颜色的映衬太美了!

师:说得真好!我们想象一下,这幅画面里还会有什么颜色呢?

生:天空的蓝色、水草的绿色、云朵的白色、泥土的棕色……

师:真美啊!我已经想象到了那个画面!乡村田野,波光粼粼的水面,几只白鹭点缀其间,不知是乡村田野衬托了白鹭,还是白鹭为这山水添了生机?总之,这就是一幅中国传统的山水画。我想,美如画应该就是这样的境界吧!

通过一步步提问,引导学生展开想象,通过优美的文字,帮助学生进入想象的天地。

3.4 联系自身,体会文本内涵

L老师认为,教学应该教导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学生不仅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更要将所学到的东西运用于实际。通过联系自身实际,反思自己平时忽视的美,引导学生理解作者想表达的“常见事物中蕴含的内在美”这一观点,也是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做个有心人、有情人,做一个拥有发现美的眼睛的人。

片段五

师:还有没有其他发现?

生:我还发现它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将白鹭和其他鸟对比。表现白鹭很美。

师:非常棒!这种对比有什么好处呢?表现白鹭很美是怎么个表现法?说具体一点。

生: 和白鹤、朱鹭、苍鹭对比,表现白鹭的大小非常适宜,而且很常见。

师:常见对白鹭来说是一种好处吗?请用原文中的句子回答。

生:“然而白鹭却因为它的常见,而被人忘却了它的美”。

师:这一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生:惋惜的情感、为白鹭感到不公平……

师:不错。常见的事物不代表它不美,只是因为太过常见,反而被人忽视。同学们,你能想到身边有什么因为常见而被人忽视的美吗?

生:教学楼前的松树,在阳光下叶子会泛银光!而且一年四季都是绿色的,夏天可以给我们遮荫。

师:真好,看来大家都像郭沫若一样,有一双善于观察,能够发现美的眼睛。就像大家所说的那样,看起来寻常的事物中也蕴含着内在美。人若有情,一云一石皆生命;心若有爱,一花一鸟总关情。

结语

L老师认为,教育的重点应该是培养德性人,而非知识人。在语文教学中融入美育,不仅可以使学生获得美的体验,更能够培养学生的德行,成为真、善、美的人。在语文教学与美育的融合过程中,教师应对文本进行深入的分析,挖掘文本美育资源,结合学生学情采取多种教学方法。同时,教师应注意到想象和情感的作用,尽可能使学生发挥想象,激发其情感,在想象中审美,在审美中怡情。

猜你喜欢

白鹭美的想象
快乐的想象
白鹭于飞
白鹭
细观察 多想象 善表达
打破平衡
好美的雾
致老栗——读《牛背上的白鹭鸟》
这些并不是想象,有些人正在为拥抱付费
那时我们如何想象未来
出来“混”,总是要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