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纪录片的叙事策略研究
2022-02-18张志敏北京城市学院
张志敏 北京城市学院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生活节奏越来越快,人们的压力也越来越大,在这样的环境下,促使了一批有兴趣爱好的人,开始追求自己喜欢的生活,想在繁杂的社会中寻求自己内心的平静。而纪录片作为一种传播途径,能够有助于广泛地传播信息。人物纪录片作为纪录片的一种重要形式,自然也承担着这样的职能。人物纪录片通过对个人或者是群体的记录,以小见大,真实地还原了这个世界,让我们在看到这个世界的同时,带给我们一定程度上的精神共鸣。
纪录片作为真实世界的客观记录者,在让我们开阔视野、拓宽眼界,提高独立思考能力的同时,还能传递人文关怀,体现人文价值。近些年,人物纪录片发展迅速,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大众自我意识的不断提升,我国纪录片的发展更加趋于多元化。人物纪录片,就是以人物为拍摄对象,对人物的生活及经历进行记录和剖析,以此来吸引观众,赢得他们的情感共鸣。
任何作品的创作都离不开叙事,《北方的纳努克》被认定为第一步真正意义上的纪录片,此后,纪录片的形式和拍摄对象开始丰富起来,也发生着巨大的变化。作为纪录片的一个重要分支,人物纪录片也在不停地发展中,在发展过程中,依然有很多新鲜的东西出现,也就是在这样的发展过程中,人物纪录片在一步一步脚踏实地的前进。
一、人物纪录片的内涵和分类
在《电影术语汇编》中的对纪录片的解释得到了大众广泛的认同:纪录片是一种非虚构的影片,它具有一个有说服力的主题或观点,但它取材于现实生活,并且运用编辑和音响来增进其观念的发展。
纪录片作为一种非虚构影片,它的核心是“真”,选题及创作素材是真实的,拍摄对象是真人真事,虽然后期需要进行必要的艺术加工,但其展现的本质也是真实的。
(一)人物纪录片的内涵
人物纪录片是以人物故事为主题,以我们日常生活中,身边的一个人或者是一群人作为被拍摄的对象进行的纪录片创作。同样建立在“真”的基础上,把纪录片中人物的生活进行再现展示在镜头中,对人物的生平事迹进行展现,记录人物真实经历的事件以及生活环境。另外,纪录片中人物的性格特征及内心世界也需要通过记录进行刻画。人物纪录片会受到客观环境的约束,要求在记录过程中展现人物的真实状态。通过对真实生活的记录,来反映人物的心理以及其本身没有被注意到的“亮点”。
因为人物纪录片的拍摄对象有它本身独特的性质,所以拍摄对象身上的很多东西都会被拎出来进行创作。比如说这个人的生活经历、日常爱好。这一群人的成长故事和生活背景等等。也正是因为所创作的内容跟人本身有着直接性的关系,所以人物纪录片的魅力才更大。另外,作为观众,我们在看片子的同时,将不仅仅局限于人物本身,更多的会从这个人的情感经历和成长历程中,发现不一样的人物特性。如此一来,观众的思维得到发散,认识也更加全面。
(二)人物纪录片的分类
在人物纪录片中,记录的是人物在真实世界的生存状态及所作所为,通过对人物的记录呈现人物的特点,从而塑造出人物的形象。观众通过对纪录片的欣赏,可以发现片中不同人物的生命状态,并从中获得经验和对生命的感知。人物纪录片根据拍摄对象的不同,大致可分为以下三类:
1.名人名家类
名人类纪录片会着重去展现人物自身具备的品质,而这种品质通常有去宣传的必要性。他们通常是对国家或社会作出突出贡献的人,或者是在某一领域才能出众的人。其本身对环境存在有着独特且深入的思考,在面对选择时会保持清醒的头脑,并有所作为。因为其人格魅力比较强大,所以在展示他们形象的时候,比较注重品格和意志力的展现。
1.历史人物类
历史人物是指对在历史某一发展阶段有重要影响的人,并对人类历史的发展起到推动作用的人物。《孙中山先生》这部纪录片记录了孙中山先生在自己所处的那个年代,为了大家的民主和自由,不顾个人安危,勇于面对黑暗势力,用自己高超的思想觉悟和不屈不挠的精神,终于实现了自己的理想。孙中山先生在历史上所做的贡献是巨大的,是难忘的。
《屈原》这部纪录片则是以屈原和楚王之间的恩怨为明线,以屈原内心的历程为暗线,从屈原的思想、文化、人格入手,展示了一个对道德追求、对家国深爱、对人生价值找寻的人物形象。
2.当代人物类
当代人物是在某一行业居于领先地位的人,多是一些艺术家。大家都非常熟悉国际巨星章子怡,纪录片《巨星风采:章子怡》中,展现了在章子怡光鲜靓丽的背后,是如何本着吃苦耐劳、认真踏实的态度,走出中国走向国际的。展现了她自身不怕困难、勇于挑战的优良品质。
2.特殊人物类
特殊人物可以是自身带有特殊性或所从事的职业具有一定的特殊性,这类人物通常不被大众所熟知,记录这类人物的片子会将大家不了解的一些特殊人物客观真实地展现出来,“特殊”会引起大众的猎奇心理,在人物的选择上一般会选择正能量的人物形象,以特殊人物的事迹来影响、激励普通人,在大众增长见识的同时反映社会现实。
比如纪录片《舟舟的世界》,主人公舟舟是一个残疾人,对指挥有着执着的热爱。但是舟舟不是一个单独的特例,影片最后交代了每500个新生儿中便有一个先天愚型患者,当然也不仅仅是这些人,而是所有身体上有缺陷的人,人们应该用什么样的方式来对待他们。如同影片的主题“一切生命,都具有尊严”, 要平等地对待每个人,传递一种人文关怀,给大家带来思考。
在纪录片《最后的山神》中,讲述了最后的萨满——孟金福的故事。六十多岁的孟金福是中国鄂伦春族最后一位萨满,他和妻子丁桂琴常年居住在大兴安岭的深林中,过着近乎原始的生活。靠天吃饭的他对天地万物、自然生灵保有最虔诚的敬畏。信奉火神、月神,万物皆神,尤其是信奉山神,相信是山神给了他猎物和住所。他会在树上刻出山神的模样,然后将打到的猎物分出一点献给山神,祈求一家平安无忧。本片客观真实地记录了这些鄂伦春人最原始、最朴素的生存方式,尤其是他们制作桦皮船的工艺,通过对孟金福夫妇生存状态的记录,反映了一个民族的没落。我们现在这个社会,有很多新的东西涌现出来,文化也受到各种冲击,与此同时,总有很多东西被淡化直至消失。我们不能只往前走,应该回头看一看。
3.普通人物类
近些年来,随着人物纪录片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普通人出现在了镜头中。以小见大,传达人文价值。通过普通人物的生存状态反映社会现实。他们可以是大学生、农民工,也可以是留守儿童或北漂,这些人都是不可忽视的,是一类人群的代表。
在央视纪录片《我是小哥》中,每集都讲述了一个“小哥”的故事,“小哥”作为现代城市中门槛最低的职业,却在我们生活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外卖小哥、快递小哥……他们就在我们身边,却是我们最熟悉的陌生人。这个群体中不乏古稀老者、带娃母亲、兼职白领等,纪录这些人和他们的故事,就能编织成一个完整的城市生活画卷。
二、人物纪录片的叙事视角分析
(一)叙事视角的含义
“自叙事艺术诞生起,便存在由作者、叙事人或说书人(又作‘故事讲述人’)自觉或不自觉地运用‘视点’问题,正如在绘画、音乐和建筑中存在形式起着决定和构成作用的‘感知程序’问题一样,一部叙事作品如同一幅画一样,首先要有一个视点来给它提供表面的合理性和意义”。
由此可见,叙事视角在纪录片中非常重要,因为它贯穿了纪录片的整个创作过程。在人物纪录片的创作过程中,叙事视角可以指主人公从自身为出发点进行叙事,也可以指创作者对主人公事件进行记录、对所拍摄片子观察的角度。叙事视角非常重要,叙事视角的选择,决定了是否能引起观众共鸣,是否能使观众更好的理解片子。这就要求创作者对叙事策略有准确的掌握,对人物及事件有强烈的敏感性。对主人公,也就是叙事者来说,叙事的角度也很重要,所以说,不同的叙事视角会对纪录片内容产生不同的效果。
(二)叙事视角的分类
法国的兹韦坦·托多洛夫把叙述视角分为三种形态:全知视角、内视角和外视角。
全知视角又叫上帝视角,即无所不知无所不晓的角度,它可以不受任何限制的去讲述所发生的故事及现状。这种全知视角是超越主人公的,也是超越受众的,它可以进行全方位的叙事,也是一种常用的叙事视角。
内视角是以片子的主人公作为主要叙述者来进行故事的讲述。用“我”作为叙述者进行叙事。人物作为整部片子的焦点,能够使纪录片的真实感更加强烈。纪录片《三十二》是以内视角的叙事角度讲述中国一位92岁高龄的“慰安妇”和她年近70岁的日本儿子真实的人生故事,从叙述者口中讲出的故事是我们没有办法想象的。它的真实深深地触动我们的内心。第一人称叙事视角有利于情绪的表达和情感的渲染。
外视角则是叙述者既不是无所不知,又不是片子中的人物,而是作为一个旁观者或者是现场人来叙事的视角。纪录片《老头》中,摄像机呈现出一种不干扰的状态,来对作品内容进行呈现。展现了老年人的生活方式,镜头只是起到默默记录的作用,采取了旁观者的记录方式。
在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中,采用了全知视角、内视角和外视角这三种视角相结合的叙事方式进行叙述。在片子中,我们看到最多的就是修复大师们所处的环境及他们日常工作的场景,很多时候我们能看到这些修复大师们日常的嬉笑怒骂和对话场景,这是一种全知视角的叙事。在故宫博物院从事钟表修复和保护的钟表修复师王津,从他的徒弟亓昊楠的视角讲述师父,这则是内视角的叙事。另外,这部纪录片中会用解说词传达作为旁观者观察到的修复过程。这则是一种外视角的叙事。
三、人物纪录片的叙事结构分析
人物纪录片中,人物是具有鲜明的特征的,尤其是最近几年,人物纪录片中出现了越来越多的小人物,而且对小人物平凡的生活进行记录成了越来越多人的选择。与此同时,人物纪录片的叙事结构也变得越来越丰富。但是,叙事结构的选择也决定着片子的内容选择,恰到好处、合情合理的叙事结构对片子的最终价值起着很重要的作用。
纪录片的结构分内在结构和外在结构,外部结构都是形式方面,是纪录片的构成框架,内部结构则是内容方面,是纪录片内容划分问题。外部结构与人物纪录片叙事直接相关。纪录片理论家一般认为片子的叙事结构主要包括两种类型:线性结构与非线性结构两大类。人物纪录片中,主人公的故事和片子所表达主题对叙事结构的需求也各不相同,叙事结构是创作者对片子架构的框架,可以对片子的创作起到推动作用。
线性叙事结构,顾名思义,就是用一条或几条线把片子内容串联起来,使之具有一定的逻辑顺序。根据纪录片既定表达的主题思想,将叙事的语言进行排列,使观众产生共鸣,符合大众的审美。线性叙事结构是叙事结构中最常用的一种。我们看的很多人物纪录片都习惯用线性叙事结构。
板块叙事结构是将片子内容根据时间或情境划分成不同的板块,且板块是独立存在的。板块叙事结构的使用一般在两种情况下,一是素材不丰富、不连贯,如果不进行板块划分,容易造成理解混乱。另外一种情况是创作者为了使叙事更完整顺畅,达到更好的效果,而刻意进行板块划分。板块叙事结构会提前确认一个主题,然后其他的板块的内容会组合在一起,目的也是去证明和说明这个提前确认的主题。
采用线性叙事结构的人物纪录片,一般都比较注意纪录片叙事的完整性且时空是统一的,纪录片的结尾通常是闭合式的,就是可以解答观众疑惑的结尾。采用板块叙事结构的人物纪录片,一般对纪录片叙事的完整性没有那么严格的规定和要求,时空是否统一显得也没那么重要了,纪录片的结尾往往是能引起人进行深刻思考的。
四、结论
本文从叙事视角、叙事结构几个方面对人物纪录片的叙事策略进行了研究。在对人物纪录片叙事策略的研究过程中,笔者发现,人物纪录片是围绕着真实展开叙事的,但是叙事在发挥其纪实性的同时,兼备着艺术性,艺术性并不影响纪录片的纪实性,两者是并存的。俄国著名的文艺理论家——尼古拉·加福利诺维奇·车尔尼雪夫斯基曾经说过一句话:“艺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纪实”是导演在对真实场景进行记录时的要求,“艺术”则是创作者表达情感的方式。创作者在对客观事实进行记录的同时,还可以运用一些技巧抒发自己的思想感情,这样纪录片的叙事才能更丰富、更有人文关怀。人物纪录片反映的是人间百态,不论是叙事视角及叙事结构的选择,还是影音方法的运用,又或是感情的表达方式,这些对叙事来说都有着重大意义。把握好叙事策略,才能更好地传达片子的社会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