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析《舞蹈风暴》综艺节目的传播特点

2022-02-18杨慧言中国传媒大学

环球首映 2022年4期
关键词:晋级风暴舞蹈

杨慧言 中国传媒大学

一、研究背景

随着融媒体时代的到来,互联网已然成为维系人际交流和加快信息传递最便捷的渠道。越来越多的人选用手机、笔记本电脑等电子设备获取相关资讯,数字化产品加快了社会生活的节奏,人们在满足物质生活的基础上开始追求精神层面的享受。自20世纪80年代起,电视综艺节目的出现迎合广大观众的需求,从一开始引进国外创作模式到如今兴起国内原创类型节目的热潮,这一过程无疑表现了中国娱乐市场对于节目品质和创新的追求,也满足了观众对于节目的现代审美需要。

自2013年央视推出的《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作为文化类综艺节目,其豆瓣评分高达8.5,随后2014年上映的第二季达到8.6分。后期《朗读者》的上映也在豆瓣达到8.6,第二季甚至达到9.2的高分。由此可见,文化类综艺节目可以达到观众对于节目内容的审美需求。而文化是国家软实力的象征,综艺节目不仅仅是供社会消费的娱乐产物,更是一个传播文化的平台,象征着一种知识版权。在此背景下,文化类综艺节目非常受观众的追捧。证明观众对此类节目的需求,《舞蹈风暴》恰恰迎合了观众的口味,它不仅仅是一个舞蹈竞赛类综艺节目,并且将舞蹈文化也传递给观众,在欣赏美的同时获取相关知识,潜移默化中也提高了观众的审美。

二、研究内容

本文以《舞蹈风暴》为例,研究其节目创作的优势及传播特点,概述节目的相关内容,了解节目的定位和创作目的。基于文化类综艺节目的模式,巧妙地将舞蹈文化与综艺融为一体,其本质是将舞蹈文化以视觉图像为主、以听觉元素为辅的影像之间的联姻。通过前人相关研究,分析节目运用时下的相关优势打造卫视品牌,揭示其受追捧的原因,最后对此类节目的发展建议进行阐述。

三、《舞蹈风暴》节目背景及创作宗旨

(一)节目创作背景

相对于传统的综艺节目,网络综艺的崛起对其造成很大的冲击。各大视频网站都推出自制原创类综艺,且节目的内容更加丰富、受局限性更小。通过网络点击率反映受众的喜好,这样数据获取会更快,节目调整更有时效性。《舞蹈风暴》不仅投放于湖南卫视,而且也在视频APP芒果TV、腾讯视频进行同时段直播和回放。节目充分利用电视和网络两大平台的受众资源,争取将传播效果达到最佳。

现下,综艺节目种类繁多,访谈、唱歌、答题、体育等等,为节目创作方向提供了选择的空间。而舞蹈是利用肢体语言诠释动作的含义、掌握音乐的韵律以及成就舞者本身。如今越来越多的人注重节目的品质,在艺术追求上也就更加注重“雅”的概念。无论是现代舞还是芭蕾,其作为一种高雅艺术更能迎合观众对于“雅”的追求,华丽的肢体语言满足观众的视觉审美。此类舞蹈综艺节目现如今相对较少,除去竞赛和选秀类,其作为一档切实立足于舞蹈文化本身的真人秀节目会让观众耳目一新。

(二)节目创作目的和受众群体

《舞蹈风暴》是湖南卫视推出的第一档原创舞蹈竞技节目,希望通过这个节目将舞蹈推向大众视野,普及舞蹈文化,让更多的人知晓并了解不同的舞种,以高品质的节目内容吸引受众。其节目力图将“舞者”这一身份加入偶像的名单里。在欣赏舞蹈美的同时提高观众自身的审美修养。《舞蹈风暴》作为推向社会娱乐市场的综艺,对于人文价值的关注也必不可少。礼乐本就受儒家文化的重视和推崇,“礼”即代表着礼仪、制度;“乐”即琴瑟和鸣、舞蹈相伴。此节目恰恰体现了对于儒家文化中“礼乐”的重视,并将这两者作为节目重心。

四、《舞蹈风暴》制作流程及制作团队

(一)节目制作流程

节目中,有舞台现场跟舞者候场区两个场景。现场的“风暴见证官”是由舞蹈专家沈培艺、沈伟、扬扬以及歌手刘宪华和演员彭昱畅担任。通过专家点评,引导观众观看舞蹈细节,科普专业的舞蹈知识。“风暴伙伴”是何炅,作为主持人在候场区采访选手。其次,该节目还引入了“风暴时刻”这一概念,利用视频技术定格舞蹈的瞬间动作,360度诠释舞者姿态。

赛制主要分为六个阶段。第一阶段为甄选阶段。相对于其他舞蹈综艺节目,《舞蹈风暴》的50组选手都是来自舞团、舞蹈学校等平台的优秀舞者,这就要求了参赛选手的专业性要高。他们的舞蹈表演由见证官推杆投票,获得三票及三票以上的人便可直接晋级,获得两杆的人为待定,其余的被淘汰。选出36组选手晋级。进入第二赛段:斗舞阶段。36组晋级选手两两一组,进行1V1对决,由见证官推杆决定去留,刘宪华和彭昱畅为一票,场上共有四票,出现平局由现场观众投票决定。在36组选手中选出20组进入下一轮。第三阶段:搭档排位阶段。自选搭档为一个组合,由见证官打分,50分为见证官评分,50分为“风暴时刻”得分,按分数排位晋级,选出16组晋级。第四阶段:限定主题。所有选手分为四组,每组限定主题,进行组内对决。四位见证官分别带组,组内每轮结束后由其他三位见证官推杆决定一位晋级者。整组结束后,由该组见证官决定本组最后一个晋级名额。共产生8组晋级。第五阶段:歌舞搭配。八组选手分别由八组歌手助阵,联合演绎。以2V2的形式选出四组晋级决赛。这也是最后一个阶段,总决赛分为两轮。第一轮为帮跳环节,四组晋级选手可自行决定帮跳嘉宾进行舞蹈演绎,选出3组选手进入第二阶段——个人赛,在剩下的三位选手中选出 冠军。

(二)节目创作团队

导演由冯明哲担任,制片人是洪啸,创新统筹由洪涛和罗昕担任,这三位主创人员也曾是《我是歌手》节目的创作团队,在节目流程把握和运行上有充足的经验。针对于舞蹈类型的节目,湖南卫视也是第一次推出此类节目,团队成员经过磨合已经有了足够的默契,为节目的后期运行提供保障。

五、《舞蹈风暴》的传播特点

当下,综艺节目已经拥有了网络平台的市场,传统的电视节目如果不打破先前的传播模式必然会影响其传播效果。面对同样一个受众群体,不同的平台、卫视、APP都会对他们进行瓜分,以此作为自己竞争力的表现。舞蹈类综艺之所以在综艺节目中占比小,很大一部分原因是作为竞技类节目,舞蹈不能长存,它不像音乐、古诗等内容可以被观众记住后传唱。除此之外,舞蹈本身就对观众有一定的审美要求,大多数人只能通过画面认可节目的可观赏性,基于此基础,舞蹈本身传递的情意和创造的意境都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这一点就不是大多数人能理解到的。

再加上电视剧、电影等元素投放到电视市场,综艺节目若想依然占有较高的收视率就必须在传播模式上进行改变,可以从以下几点理解《舞蹈风暴》的传播特点:

(一)加入青年亚文化元素

青年亚文化注重个人意向的表达,其文化风格具有很强的抵抗性。亚文化背景下产生的审美反映是狂欢式的,也就是说在表达个人意愿时,他们都是独自存在的,不受束缚,拥有自己的创作风格和模式,力求打破传统意义审美设定,不被常规约束,释放内心对于不同美的追求。所以“亚文化的审美既有文化视角又有艺术视角。”

《舞蹈风暴》邀请的嘉宾和参赛舞者中大多都是80后、90后,有些人本就自带话题热度吸引了这个年龄阶段的受众群体,节目还衍生出了“胡胡怎么这么美”“扶我起来,我还能学”等表情包,以及短视频鬼畜等内容,这些元素的加入备受青年人的喜爱和追捧。表情包更是一种符号化的象征,诙谐幽默的风格会使具有相同审美的群体聚集在一起进行再创作,而这一过程也是寻找群体认同的过程,这种符号化的象征会让不同群体中的个体找到归属感。

由此可见,这一时代的互联网用户不仅是信息的接受者,更是信息的创造者。不同审美的群体会采取不同的表达方式,《舞蹈风暴》不仅在节目内容中传递舞蹈中艺术高雅的概念,又在与观众的互动中融入接地气的元素。在迎合青年亚文化的同时,树立了正确的审美价值观。

(二)以“留白”建构,塑造审美想象

“留白”作为一种艺术创作手法,中国的山水画运用最为典型。笔墨纸间的虚实结合会让画作留有空间,给予观赏者更多的想象。艺术之间又是互通的,随后这样的创作手法应用于古诗、文章等文本作品,重在通过含蓄的字句表达作者情意。舞蹈作为一种情感表达方式也开始注重表演内容与“留白”建构的结合。每一个动作独立成“字”,通过每一个动势连接成“句子”,编创一支舞蹈,如同写一篇文章,节奏的舒缓诚如文章中的起承转合,借用“留白”的方式,在舞台上传情写意,感染观众。举例来说,在决赛中,胡沈员的《遇见》选用了《大鱼》作为背景音乐,舞蹈便随着音乐,以饱满的肢体动作行走于整个舞台,灯光、音响的配合渲染了舞台气氛,胡沈员不时以夸张的大动作赢得观众的欢呼,让观众游离于他所营造的意境与现实之间,这便是山水画中的虚实相生。当舞蹈步入高潮阶段,所有的表演都集中在一束聚光灯下,沙子倾盆而下,胡沈员的表演像一条鱼,在沙子里挣扎着。此时的舞台只有一平方米的亮光,聚光灯下的舞者只是简单地像鱼一样扭动着身躯,一切由繁至简。所有的黑暗是观赏者想象的空间,而表演者传递出的情感却也让彼此产生共鸣,这就达到了舞蹈抒情写意的效果。

(三)多元平台结合,满足受众个性化需求

第一,充分发挥短视频优势。湖南卫视通过剪辑相关短视频,将节目内容精彩瞬间和具有话题热度的片段投放在抖音、爱奇艺、腾讯、芒果TV等平台上,在信息碎片化的时代抓住了信息短平快的优势,扩大了节目的传播效果,加强了节目自身的宣传力度。

第二,利用社交媒体增强话题热度。社交媒体的内容主要是UGC(User Generated Content)。社会化媒体的产生依赖于WEB2.0时代,其传播特点是主动性和互动性,前者主要表现传播内容的主动性,后者表现在对传播内容的评论上。《舞蹈风暴》的节目内容就是以“舞蹈”为主要元素,相对于其他类型的真人秀节目内容单一化,只有利用社交媒体的“交互性”才能创造出话题,激发观众对于节目的讨论。

六、舞蹈类综艺节目的发展建议

近年来,舞蹈类真人秀竞技节目如雨后春笋出现在市场上。《偶像练习生》《创造101》此类选秀节目也将舞蹈作为一项重点考核方式,这也就意味着舞蹈其实都一直存在受众视野中,但并没有被广泛关注到,当其作为节目内容主力军时,还需要挖掘潜在的受众用户。

《热血街舞团》《这就是街舞》这类网综一定程度上占据了网络综艺市场份额,为街舞文化的传播拉开帷幕。街舞的破圈实则是舞蹈综艺冲击娱乐市场的一个突破口,这类节目的竞争力和创造力不容小觑。以《舞蹈风暴》为例,就此类综艺节目的发展建议有以下几点:

(一)节目编排形式加强针对性

《舞蹈风暴》中所有的作品都展现其多元化的特点,正所谓“百家争鸣 百花齐放”。其作品内容涵盖了中国舞、现代舞、古典芭蕾、现代芭蕾、拉丁、牛仔、街舞等,舞种的多样性让舞台表现力更加丰富。但是,越到节目后期越容易发现,舞蹈的种类大多都是现代舞和芭蕾,整个风格偏向于慢节奏。所以,舞蹈类综艺节目可以在创作初期对舞蹈种类进行划分,同种舞蹈之间可以进行竞争,不同舞种之间可以进行合作,创造不一样的火花,在相对公平的舞台上竞争,更容易让观众有参与感,而不是因为一个定格画面——“风暴时刻”直接判断作品的优劣。

(二)节目内容注重“雅俗”平衡

《舞蹈风暴》在同期的综艺节目中取得较高口碑评价,但是该节目并没有形成“长尾效应”,节目过后的相关话题热度骤降,没有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破圈”。纵观所有的话题讨论热度和微博视频播放量,最高的是李子璇参与表演的第三期节目,话题炒得最热的是王晨艺的街舞作品。这也就侧面反映出了“流量”时代的特点,流量明星成为宣传噱头固然是事半功倍的效果,但在时下满足大众审美“俗化”的同时,也要兼顾节目内容的专业性,也就是追求艺术中的“雅”。所以,节目在迎合市场化的同时也要增强其艺术性创作,避免落入俗化的氛围中,陷入内容同质化的闭环。只有注重雅俗成分的平衡,才能实现艺术生活化,提高观众的审美鉴赏力,进而让生活艺术化。

七、结语

本文通过以《舞蹈风暴》为例,简要分析了当前综艺节目的社会背景,尤其是在真人秀类的热潮下,不同种类的真人秀节目存在相似的优势,但又有本质的区别。通过对比,讲明《舞蹈风暴》是如何赢得观众喜爱的。在阐述节目传播特点时,明确了节目具有的传播优势,也指出了其存在的问题,为日后此类节目创作提供建议。从观众的角度出发,节目只有注入新鲜血液才得以生存发展。这就要求节目自身需要不断地创新才能吸引受众,形成固定的粉丝团体。

猜你喜欢

晋级风暴舞蹈
耶,我晋级啦!
学舞蹈的男孩子
舞蹈课
脑风暴大挑战
校园舞蹈 多姿多彩
《风暴中奔跑的树》
头脑风暴
晋级或淘汰
2015A/W暗黑风暴来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