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论新时代编辑的学术价值与培养对策

2022-02-18侯文佳

传播力研究 2022年14期
关键词:学术图书

◎侯文佳

(北京荣宝斋有限公司,北京 100052)

一、新时代对出版行业提出的新要求

新时代,党和国家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关键。学术出版是增强科技创新,实现学术价值,推动知识、技术和思想传播的重要载体,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思想价值和智力成果的高度融汇和集中保存,代表一个国家科技文化发展的最高水平,而出版的核心离不开一批具有学术素养的编辑人才队伍。

当前,我国学术出版和文化供给的主要矛盾已经不是缺不缺、够不够的问题,而是好不好、精不精的问题[1],学术出版存在着明显的“重产量轻质量”“短平快胜过高精尖”等问题,由于学术出版物缺少统一的依据和科学的标准,具有周期长、规模小、受众少以及经济效益不突出的问题,甚至是市场疲软亏本的弱点,导致很多出版社认为这类出版物不赚钱,不敢过多投入人力和财力资源。与此同时,当下编辑身负双效压力,再加上这类图书本身要求编辑具有相当高的学术素养和专业水准,普通编辑更不敢轻易接手。近日,有网民在公众号上撰文,就《梁佩兰集校注》一书的质量提出尖锐的批评,引发广泛讨论,舆论更是将以出版辞书和学术类专著的这家老牌出版社推至风口浪尖。高质量学术内容稀缺,原创力不足,以及编辑不堪胜任,学术专业型编辑愈加减少的状态,更加剧了这种恶性循环,成为困扰我国出版高水平发展的重要问题。随着时代的发展,编辑的业务已经从最初的稿件质量把关者到质量和经济的双效责任者,再到政治、质量、经济三重使命承担者,最后到新时代背景下肩负的政治、质量、经济、技术等多维度责任担当者。在出版过程中,编辑是学术内容的甄别者、策划者、加工者和实现者,是最大化实现作者的学术思想和学术高度的主要策划推进者和责任担当者,编辑是承担学术出版的核心力量,这就意味着编辑要高度重视学术培养,不断提高自身能力,从多方面进行考虑和优化,有针对性地查漏补缺,才能更好地应对各种工作挑战。进入新时代,编辑的职责不断拓展和丰富,特别是学术出版领域,表现出鲜明的时代特征和学术价值。因此,研究编辑的学术价值,从根本上提升编辑的学术能力和素养,对于提高我国出版的整体质量,提升出版的原生动力和国际影响力,具有高的理论和实践价值。

二、编辑的学术价值是出版高质量发展的根本

图书出版从根本上说是高品质内容的生产与传播,编辑是内容生产的核心力量,处于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所以出版业的竞争归根结底是编辑人才的竞争。编辑兴,出版兴;编辑强,出版强。孔子成功地编辑整理了中国古代文献“六经”:《诗经》《书经》《仪礼》《乐经》《易经》《春秋》,留给了后世宝贵的精神财富,为后世的出版事业树立了丰碑楷模。我们当代编辑应该继承和发扬古代圣贤的做法,出版可供传世的精品图书。

据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公布的《编辑与出版学名词》对“编辑”职业界定:又称“编辑人员”。对资料或已有的作品进行选择、整理、加工活动的专业人员的职业称谓。[2]按照这个定义的既定内容,编辑的工作仍以具体的出版事务开展工作。这种为了完成从书稿到出版的传统工作相对狭窄被动和程序化,远不能适应新时代的要求。从当前的时代发展来看,编辑的工作已经发生了很大的改变,编辑早已不是编辑加工书稿,为他人做嫁衣的隐形人,而是项目策划人、产品经理人、与作者对等身份的出版学者。“编辑”一词的内涵和外延已发生很大变化。不可否认,意识形态、融合发展、疫情不断改变着传统出版业的行业生态、商业形态和产品样态。出版行业要满足从“读屏时代”成长起来的读者更为多样化和个性化的阅读需求,发展任务由规模速度向精准质量,由单一纸质介质向多媒介融合转变。新时代的编辑应该在大浪淘沙中甄别出真正具有学术价值的内容,并且顺应时代大势,从政治、质量、经济、技术四个方向着手提升。

第一,严守政治导向。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面对“大变局”和“不确定性”,编辑要强化政治意识,把握正确的政治导向,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引领学术图书出版活动。编辑要增强学术修养,培养法制意识和底线思维,学会辨析各个可能出现问题的出版环节,绷紧意识形态这根弦不放松,维护祖国统一和国家安全。同时要把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长期重大政治任务,深入学习和理解党中央关于出版工作的各项理论精神和方针政策,及时策划、编辑、出版、传播党的创新理论读物。

第二,提高出版质量。近期出版质量问题频出,如《梁佩兰集校注》编辑质量;《故宫日历》“歷”与“曆”的讨论;新年礼盒“福”“祸”相依等等,都在时刻警醒着出版行业要严把质量关。内容是出版的核心,质量是出版的关键。不同书稿对编辑的专业素养的方向和深度都不一,编辑不可能对所有处理的书稿都有全面的专业储备,这就要求编辑的学术思维发挥作用,对书稿涉及的陌生领域先做研究,进行“文献综述”,通过全面和系统的考证和思考,做出正确的判断。例如,“福”和“祸”两个字在书法作品中,因为字形相近,容易让人搞混,非专业人士一般难以辨识,只要多方查证就会了解祸字的这种写法实际出自陈隋时代书法家智永和尚《千字文》中的“祸因恶积,福缘善庆”,其中“祸”“福”对比,区别在于右下方的“田”字写法。

第三,转型融合出版。新的出版形态带来的是对内容生产、管理过程、产品结构、传播渠道等全产业链的重构。[3]这就意味着编辑不能再按部就班地局限于被动程序化的传统业务中,编辑的学术范围应该不仅“专”,还要“博”,对整个出版行业国内外现状趋势、发展动态和产业流程有整体的把握,对消费需求、内容建设、产品建构、流程设计有更精准的判断。作为复合型编辑人才,不仅要要了解出版内容,也要熟悉融媒体出版技术与传播;不仅要有整合资源的能力、产品研发能力,还要有敏锐的市场嗅觉。编辑的身份更像是项目策划人、产品经理人,具备融媒体思维的理念,在选题策划的初期,就要调动技术人员和营销人员参与到内容的生产中,深入了解市场,理解内容,方能懂得销售。

第四,精准市场营销。图书归根结底是经济属性的商品,追求经济利润是其本质属性。目前图书市场划分日趋精细,大众图书和学术图书各自为阵,对优质内容的追逐也意味着同质化趋势。据不完全统计,近年市场上涌现出的各类日历产品每年都在150 种以上,由于日历的形式符合当代读者碎片化阅读和轻阅读的习惯,越来越受到大众追捧,但是同质化现象也十分严重。以诗词类日历为例,市场上就有《诗词日历》《中国诗词日历》《启功诗词日历》等不下十种,不仅书名雷同,连装帧形式、内文版式都大同小异、如出一辙;而专业学术图书,由于专业化程度高,受众有限,一般印数很小,销量有限,经济效益相对也低。作为这些图书的直接负责人,编辑的学术性应该是一个“大学术”的概念,不再囿于一亩三分地的纸本内容,了解行业现状,把握市场脉搏,不跟风盲进,做好做深市场调研,实施好项目管理,在充分考虑成本、价格、渠道、利润、市场、品牌等因素,以实现成本和效益的综合把控。编辑还要掌握每本书的独特之处和学术价值所在,在融媒体营销理念的指引下充分提升图书的传播力和影响力。

三、编辑学术素养提升的培养对策

出版是一个创意产业,更是一个创新产业。新的世界格局和技术革命给出版带来的深刻改变才刚刚开始,导向、质量、融合、效益以及诸多的不确定性成为这个产业的重要特征,面对这些新变化,编辑不仅要树立新的学术思维,还要突破传统出版流程和方法,确立与时代特征和传播方式相适应的生产和营销方式,具体来说应该侧重从编辑、出版社、行业体系建构三方面提升和培养。

对于编辑自身来说,首先要意识到,不管出版形态如何改变,内容为王的根本要求始终没有变,肩负传播先进文化、以人民为中心的出版使命始终没有变。作为编辑,要深入贯彻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正确的出版导向,正确区分政治原则问题、思想认识问题和学术观点问题,在学术命题、学术思想、学术观点、学术标准、学术话语等方面严格履行意识形态的“把关人”责任。[4]打造高质量精品图书以满足人民文化需求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为最终目的。找准大方向后,编辑应该脚踏实地提升学术素养,要与作者为伴,学者为伍,既是编辑书稿也是学术交流、成长进步,可以与作者对等交流,与他们成为亦师亦友的关系。钱钟书与周振甫的故事一直以来是出版界的美谈,周振甫在审读完《管锥编》第一批原稿《周易正义》《毛诗正义》《左传正义》后提出了翔实的评价和具体意见,写出了足足38 页数万字的审读报告,当时任中华书局副总编的付璇琮曾经致信钱钟书,说自己愿意亲自做《管锥编》的编辑,被钱钟书婉言谢绝。他说,我的书出版,还是要劳驾周振甫先生的。所以编辑不能把工作仅仅看作是为他人做嫁衣,而应该向出版大家看齐,成为学术大家是新时代编辑成长的方向,但这个方向需要编辑锲而不舍的坚持与日积月累的沉淀,始终坚持零差错率的目标,并把它作为工作态度和习惯一以贯之。

当前出版社将各项考核指标层层落实到编辑身上,增利润、求速度成为他们的常态工作。为了改变这样的现状,出版社管理者应调整思维和处理方式,在绩效指标、编校字数及出版品种上,为学术出版人“减负”,在质量上为他们“加压”,使他们摆脱心浮气躁的心态,在某一个出版领域深耕细作,踏实下来研究学术出版规律,[5]而不是一味跟风追求短期效益,把提升工作效能和学术质量作为重要考核标准。例如,《点校本二十四史》《毛泽东选集》《中国大百科全书》等不仅是卓越的学术出版标杆,也是这些出版社良好的口碑和拳头产品。在培养模式上,可以借鉴高教社积极推行的“编辑导师制”。[6]由从事编辑工作多年、具有丰富经验的资深编辑,对新编辑进行编辑出版业务的指导,帮助编辑快速成长,胜任工作要求,全面提升编辑素养。出版社还应该通过具体项目,在实践层面培养融合型复合人才,例如,中国大百科出版社以数字化《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三版)的出版为出发点,通过引进数字出版、网络运营、新技术人才,凝聚成一个用互联网思维和学术一体化的融合出版人才。此外,出版社可以经常组织专题培训和业务技能大赛,敦促编辑参加职称评审,鼓励编辑参加学术研究和学位深造。

完善的行业体系也为培育编辑学术发展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为出版行业提供充分的信心,引导编辑充分意识到:高品质的学术图书市场前景广阔,精品学术图书不应被挤压在生存边缘,卓越的学术图书终究会获得良好的市场反馈,辛勤付出的学术编辑应该有公平的待遇。从《出版业“十四五”规划》中可以明确看到国家正在不断“加强出版领域法规法规体系建设”,包括加强出版物价格监督管理,推动图书价格立法在内的各项法规规章的正在酝酿出台。还有出版职称对激励出版专业技术人才职业发展,加强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起到很大的推动作用。目前我国的职称评定还存在各种问题,比如,政策管理和施行制度滞后;中央和地方评价体系差异较大;职称与岗位对等衔接不够等。这些问题都在一定程度上阻碍出版业良性快速发展。只有推行科学化、合理化的制度和评价标准,坚持以人为本、德才兼备的原则,完善出版专业高级职称制度和管理,才能推动出版业向高质量方向的发展。

四、结语

“文化的前途有很大一部分是系于编辑人身上的,正如同文化的前途系于作者身上一样。”[7]从古至今,从孔子、朱熹到当代周振甫、赵家璧等学者及编辑为中华文明的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当代出版人要以先贤前辈为楷模,通过自身不断努力和多方齐心培育才能全面营造“平凡而伟大”的出版理念和“艰巨而光荣”的良好氛围,从编辑到出版社再到全行业共同携手提升中国出版的学术价值,让出版人找到真正的归属感、荣誉感和自豪感,为建设学术强国秉承孜孜不倦的工匠精神和精益求精的学术情怀,为国家的科技兴国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猜你喜欢

学术图书
无障碍图书联盟
学术动态
中国实践的学术在场
在学术面前,市场就是个屁
图书推荐
如何理解“Curator”:一个由翻译引发的学术思考
欢迎来到图书借阅角
对学术造假重拳出击
班里有个图书角
图书推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