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法语课程思政示范课的研究与实践*

2022-02-18王诣理

智库时代 2022年1期
关键词:法语课题组思政

王诣理

(廊坊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

2016年,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新局面。”

2018年,教育部颁布《新时代高教40条》指出,要“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高水平本科教育全过程”。针对外语专业,教育部在《外国语言文学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中明确了其人文学科属性,强调外语教学是人文性和工具性的辩证统一。学生在熟练掌握和运用外语这门语言交际工具的同时,更要注重人文知识的积累,强化理想信念,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和传承中华优秀文化。

一、大学法语课程思政示范课的深远意义

(一)大学法语课程教学现状

大学法语是针对高校非法语专业学生开设的第二外语课程。2002年高等学校大学外语教学指导委员会修订的《大学法语教学大纲》(第二版)指出:“应重视打好语言基础,加深对世界的了解,借鉴和吸收外国文化精华,提高文化素养。”

目前,大学法语所使用的教材主要分为两大类:国内高校统编教材和法国引进原版教材。前者主要包含商务印书馆的《简明法语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的《大学法语》、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的《新理念大学法语》。后者主要有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的《走遍法国》《你好!法语》。法国原版教材多以交际法、任务法为编写理念,多使用真实语料作为语言教学元素,介绍法国政治、经济、文化等,实用性较强。

相较于法国原版教材注重本国文化的输出,国内统编教材则更偏重于语言本身的训练,强调语法、词汇和句型的训练,应试性强,实用性略欠缺。此外,课文内容多以西方价值观为主要中心思想,缺乏中华文化、中国元素,较难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对祖国文化的热爱与自豪感。

其次,教师在备课过程中过于依赖教材,强调语言的工具性,以应试为主。较少挖掘思政元素,忽略了外语教学的思政育人功能。因此,学生只是单纯地完成了语言知识的积累,达到了应试目的,而忽略了精神层次的提升。

笔者工作的学校,大学法语是针对英语系、商务英语系、翻译系本科学生开设的二外必修课程,共开设四个学期,使用《简明法语教程》为主要教材。为了适应应用型本科院校转型,自2016年起,开始增设实践教学课程,理论总学时132,实践总学时60。实践教学占总教学量的三分之一,充分体现了“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根本”的办学方针。

传统的大学法语教学内容主要围绕教材展开,注重听说读写训练,强调语言的工具性,并倾向于法国文化的介绍,偏重于对西方社会的认知,但教学仍停留在语言目标、知识目标上,并没有升华至文化育人的高度。因此,在大学法语课程中加入思政元素势在必行,通过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华美德,将实现民族复兴的理想和责任灌输到学生心中,发挥课程育人的功能,体现出新时代高校实施课程思政教育理念的终极目标。

(二)大学法语课程思政教改目标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需要更多地了解世界,世界也需要更多地了解中国”。外语是大学生认知外部世界的重要工具,因此外语课程思政建设对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意义重大。

此次教改将大学法语与课程思政有机结合,让学生在学习语言基础知识的同时,运用马克思主义来分析和判断中西方文化差异和思想意识差别。同时,通过大学法语课程思政建设,帮助学生储备好与“中国元素”相关的法语知识,为传播中国文化、讲好中国故事打下扎实的基础。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将理论运用到实践中,着重训练学生的听、说、读、写、译的实际应用能力,培养英、法双语应用型外语人才。

二、大学法语课程思政教改内容

高校教育的根本目标是培养“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才”,在学科教学中潜移默化地融入德育教育,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实现思政教育与知识体系教育的有机统一。

大学法语课程思政改革将思政元素渗透到了法语教学中,通过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与时俱进,紧跟时代步伐,做好外语教学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整合。课题组从教师、教学、实践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改革。

(一)提升政治素养,发挥教师的引领作用

教师在法语思政教改中起到了关键作用。除了担任“传道、授业、解惑”的角色,教师更注重个人政治导向、理想信念、品德修养对于教学质量的影响和对学生的引领作用。

高校法语教师大多具有海外留学背景,熟悉法国或法语国家的风土人情、思想意识和价值观,反而对于中华传统文化,对于党和国家的理论、政策、路线不甚了解。

因此,课题组成员首先要从自身做起,努力提升政治素养,时刻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武装思想,深入学习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与时俱进,紧跟时代发展,增强自身责任意识,并且将自身语言知识水平与政治素养有机结合,运用到课堂教学中,对学生起到引领作用,指引他们在正确的人生道路上前行。

(二)坚守理论课堂,融入思政元素

理论课堂一直是教改的基础阵地。大学法语课程思政坚持以教材《简明法语教程》为蓝本,开展一系列教学活动。

首先,课题组在学期初进行集中备课,明确每个单元的语言、知识和文化目标,并从中选定八个思政资源蕴含量较高的单元作为着力点,进行具体的教学设计。经课题组的充分讨论,《简明法语教程》思政教学授课单元如表1所示。

表1 《简明法语教程》思政教学授课单元

其次,课题组成员进行分工,对每个思政主题展开调研,搜集相关学习资料,并根据每单元的语言要求撰写教案,设计思政训练内容,做到语言技能与思政教育双管齐下、齐头并进。

然后,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安排学生组成小组,布置任务,由学生集思广益、展开讨论并汇报展示。讨论结束后,全班进行小组间互评,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思辨能力。

通过这八个单元的思政示范课,学生们不仅掌握了法语相关知识,更重要的是学会了用法语思考、表达个人观点,反思文化差异、职业信念、生态文明、文化传承等问题,从单纯的语言学习逐步提升到了思想层面,进而培养了自身的爱国情怀、法治意识、社会责任、文化自信、人文精神等道德要素,实现了思政教学“立德树人”的教学目标。

(三)案例分析

比如,23课《法国人的一日三餐》,以往的课堂教学偏重于介绍法国美食、法餐礼仪,以及法国重要节庆日的传统菜肴,希望借此让学生对于法国社会、法国文化有一个更直观的了解。在此次思政教改中,课题组意识到单方面了解西方文明并不能帮助学生在思想上成长,只有导入中华传统,进行中西方文化对比,才能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去糟粕、取精华,增进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怀。

本着这一目标,课题组设计了严谨的教学方案。在充分理解课文的基础上,首先分组讨论,进行中法两国的饮食对比。同学们从饮食结构、饮食习惯、节庆特色食品、健康情况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并一致认为中国人的饮食习惯更为科学、健康。然后,教师布置了具体的思政任务,设计“光盘行动”法语版电子海报,倡导勤俭节约的好习惯。学生们自由组合,运用现代化信息软件,制作出了创意独特、设计新颖的海报,并且灵活运用法语知识,编写出了一句句朗朗上口的宣传标语,让人过目不忘。

通过学习,学生不仅掌握了语言、文化知识,更将思政目标融入其中,无形中增进了学生对我国饮食文化的了解,弘扬了勤俭节约的中华美德。

29课《从医之路》介绍了一位法国医生年少时目睹亲人在医生手下起死回生,就此立下从医志向的故事。课题组认为这个素材蕴含的思政元素较多,并且可以结合新冠疫情期间中国医生忠于职守、乐于奉献的精神,开展思政教学。

因此,在课程思政实施过程中,教师首先让学生总结文中人物的性格特征、优秀品质,并结合抗疫斗争中我国医务工作者无私奉献、救死扶伤的事迹进行分组讨论。学生们积极拓展思路,广泛搜集素材,制作出精美的课件,用法语进行了三个主题的演讲:白衣天使舍生忘死、大爱无疆的抗疫精神,大学生的职业选择以及爱岗敬业精神的培养,疫情下公共卫生体系的建设与完善。

经过这一单元的学习,学生活跃了思路、开阔了视野,从单纯的语言学习上升到了对职业信念的培养,加深了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解,巩固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在讲授41课《植物的光合作用》时,课题组导入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一思政主题,希望学生意识到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学生大多来自农村,对于环境保护、绿色生态有着最直观的感受与经历,他们各抒己见、踊跃发言,课题组按照学生分组情况,布置了具体的研究课题,让学生准备材料,并举办了“美丽中国”主题演讲比赛。

参赛选手选题广泛、内容丰富、准备充分,紧扣生态文明与绿色发展观这一主题进行了多方面的阐述,有的提倡“绿色节约”、资源循环高效利用;有的强调生态环境保护、推进大气污染治理;有的探讨乡村经济转型,发展生态农业、生态旅游,并提出了具体方案。通过这次活动,同学们明确了大学生的责任感、使命感,“美丽中国”的建设需要每一位青年的努力和实践。当代大学生是改革创新的实践者,应“以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幸福为己任”,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发图强。

(四)拓展实践活动,提升思政元素的实用性

此外,课题组积极开辟第二课堂,在每学期末开展两周的实践教学活动,将课程思政导入丰富多彩的语言实践活动中,如竞赛、演讲、视频制作等,全方位提升学生的语言与德育水平。

例如,在学习了法国饮食文化之后,课题组举办了“舌尖上的中国”法语演讲比赛,学生们对中国传统美食进行了深入挖掘,并制作了精美课件,图文并茂地介绍了我国悠久的饮食文化,无形中增强了学生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

同时,课题组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鼓励学生制作“讲好中国故事”短视频,用法语介绍自己家乡的山水人文、优秀民俗,从而树立了学生的生态文明理念和绿色发展理念。

课题组将实践活动融入到日常中去,充分融合各个互联网学习平台,如“外研社法语”“中国日报法语版”“新华网法语版”“法语学习”,从中汲取学习素材,实时跟进时事新闻,把握时代脉络,鼓励学生利用碎片化时间随时随地积累思政语料,提升自学能力,提高政治素质。

通过以上三个方面的共同努力,大学法语课程思政示范课得以顺利进行,教师的教学能力得到了有效拓展,学生的理论与实践能力得到了充分提升。

三、大学法语课程思政教改成果与反思

(一)成果意义

大学法语课程思政教改是一种新型教学模式的尝试,实施对象包括英语系、商务英语系、翻译系本科大二、大三的学生,每届受益学生人数达到了150人左右。经过一年的实施,效果良好,为培养“懂外语、通国家、强思政”的复合型人才打下了基础。

本课题的成果意义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创建了一套大学法语课程思政示范课资源库。课题组以教材中的语言素材为蓝本,提炼出其中的德育教育资源,挖掘出深层次的文化内涵,整合成中国文化、中国道路、中国外交三方面的思政素材。

第二,学生的人文、政治素养得到了全面提升。此次教改是思政教育与大学法语课程的有机融合,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在法语教学中贯穿人文教育,有利于学生正确认识和了解法国文化,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增进对本民族文化的自信。

第三,教师的政治素养得到了大幅提高。课题组成员均以身作则,为学生树立思想榜样,力求用行动打动学生,对其进行积极正确的思想价值引领。

(二)反思与愿景

首先,大学法语课程思政不是机械的说教。“文以载道,文以化人”。教改应结合当代青年的个性特点、认知方式,潜移默化地融入思政元素,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积极性,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其次,大学法语课程思政示范课可以作为文化素质拓展课向全校非外语专业学生推广,由此形成一套成熟的大学法语课程思政体系,从而确保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的有效实现。最后,大学法语可以与其他语种的思政教改相互借鉴、共同进步,形成一整套外语学科的思政教学体系,为高校培养更多优秀的复合型外语人才。

德智融汇、润物无声。高校应始终坚持作为思政教育的坚强阵地。外语专业因其学科特殊性,更应成为思政改革的重要环节。此外,课程思政建设作为一个系统工程,除了需要教师的政治修养、课程的改革创新、学生的转型发展,更重要的是学校的制度扶持与经费支持。在行政部门的管理下,各语种可以共同努力搭建课程思政平台,并进行交流与学习,为培养具有文化自信和爱国主义情怀的社会主义建设者作出贡献。

猜你喜欢

法语课题组思政
天津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iSoil课题组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土地利用与生态修复课题组
提升法语学习方式的多样化研究
原科技大学新能源开发与应用课题组介绍
自杀呈现中的自杀预防——法语动画电影《自杀专卖店》的多模态话语分析
思政课“需求侧”
浅谈法语学习难点以及应对策略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