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构建新时代健康湾区 合力推动疫苗事业发展

2022-02-18文图中国医药导报主笔

中国医药导报 2022年2期
关键词:粤港澳大湾澳门

——文图/《中国医药导报》 主笔 潘 锋

由中华预防医学会、深圳市坪山区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的“第二届大湾区(深圳)疫苗峰会”,2021 年12 月4 日至5 日以“线上+线下”方式分别在深圳坪山和北京举办,本次峰会的主题为“创新·融合,共享健康”。来自国家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国际组织、行业企业、学界等各方面的代表,围绕“十四五”开局之年加强全球合作,进一步提升疾病预防和控制水平,助力实现“健康中国2030”展开了深入的研讨交流。2019 年2 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纲要明确提出了塑造健康粤港澳大湾区的要求。与会学者认为,推动粤港澳大湾区疫苗创新发展,加速公共卫生服务一体化发展是实现粤港澳健康湾区的关键。

促进疫苗公平合理分配

国家卫生健康委副主任、中华预防医学会会长李斌指出,当前新冠肺炎疫情仍在全球蔓延,给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带来了巨大威胁。世界经济复苏艰难曲折,应对困难和挑战需要我们共同坚定信心,加强在疫苗研发、生产、互认等领域的合作,切实形成抗疫合力。本次峰会的主题是“创新·融合,共享健康”,十分契合当前全球公共卫生领域的发展需求和趋势。

李斌表示,中国政府一直高度重视人民健康和生命安全,坚持将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此次大湾区疫苗峰会正是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指示精神,坚持创新融合,促进公共卫生事业发展的一个重要举措。李斌强调要加快疫苗创新,鼓励疫苗企业加强科研攻关,在提升疫苗的安全性、有效性和质量可控性的同时,不断提升疫苗应急技术能力建设,提高传染病疫情处置能力,促进公共卫生事业发展。要把新冠疫苗作为全球公共卫生产品的共识落到实处,促进疫苗公平合理分配,确保发展中国家疫苗的可及性和可负担性,共同弥合免疫鸿沟,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

李斌谈到,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非药物的公共卫生措施和疫苗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新冠肺炎疫情不仅推动了疫苗行业的加速创新发展,也加深了公众对于疫苗的认知和需求。疫苗作为全球公共卫生产品,加强疫苗国际合作与交流对于促进全球公共卫生领域可持续发展有着重大的意义。粤港澳大湾区作为国家经济技术和产业创新发展的试点地区,肩负着尝试创新思维和探索创新路径的重要使命。“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疫苗创新中心”建设是一项创新合作,中心为疫苗知识的大众科普教育、疫苗产业的科技创新和创业互动提供了平台,希望国内外机构、专家广泛分享和交流有益的创新经验,精诚合作,共同为人民健康福祉和全球公共卫生安全做出积极的贡献。

国家疾病预防控制局副局长、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党委书记卢江表示:“疫苗关系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公共卫生和国家安全。本届疫苗峰会作为促进国内健康领域科学家与国际专家开展广泛学术交流,推动中国疫苗创新发展的重要活动,从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出发,利用粤港澳大湾区的独特优势,搭建起了疫苗创新技术探讨与学术交流平台,建立起了疫苗创新国际合作定期交流机制,探索了一条以粤港澳大湾区创新试点带动全国疫苗行业技术升级的新模式。”

三地疫苗可及性存在差异

《粤港澳健康湾区蓝皮书—大湾区疫苗创新发展研究报告(2021)》(简称“蓝皮书”)在峰会主论坛上正式发布,蓝皮书聚焦粤港澳大湾区疫苗发展状况差异,探讨了粤港澳三地如何优势互补,共同整合资源,推动粤港澳大湾区疫苗创新发展一体化。蓝皮书由广东省公共卫生研究院、全国知名高校及港澳专家合作撰写,通过梳理和对比粤港澳三地预防接种服务体系、疾病防控现状及创新疫苗发展等的差异,提出了关于粤港澳大湾区疫苗创新发展的建设性建议,擘画了未来粤港澳大湾区疫苗创新发展的新蓝图。

蓝皮书介绍,近年来在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下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不断加快,产业机会不断涌现,大量人口不断向粤港澳大湾区聚集。截至2020 年12 月,来自全国第七次人口普查的数据显示,粤港澳大湾区常住人口超过8600 万,总体呈现年轻化、流动性大、受教育程度高、收入高、消费高、开放包容等特点,同时随着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加速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内地九市与港澳之间的交流也越来越深入。粤港澳大湾区居民共饮一江水,经济文化交流紧密,人口流动量巨大,这也令传染病防治成为粤港澳大湾区内各城市需要共同面对的公共卫生问题。2019 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纲要明确提出了塑造健康湾区的要求。

蓝皮书指出,疫苗接种是传染病预防体系中最经济直观有效的方法,但粤港澳大湾区内“一个国家、两种制度、三种防控免疫策略”的客观因素,给三地疫苗可预防疾病的防控带来了诸多挑战和困难,面对这一现状需要三地加强沟通交流,开展紧密高效的联防联控。蓝皮书从粤港澳大湾区民生福祉出发,对粤港澳三地疫苗种类、应用、需求等进行了多维度的调查比较。蓝皮书认为,粤港澳大湾区居民有较好的经济基础与疫苗预防接种意识,对于疫苗接种的需求也更加趋同,但因三地的疫苗准入制度、疫苗产品供应、防控免疫策略等存在差异,直接导致了粤港澳大湾区居民多样化的优质疫苗接种需求得不到满足,尤其是给大量在粤工作但常住港澳的家庭的子女预防接种带来了种种不便,居民跨境流动接种疫苗成为常态。

同时,在疫苗可及性方面三地差异明显,主要表现在联合疫苗和其他创新疫苗的上市差异方面。调查显示,香港和澳门常规免疫预防的疾病种类、使用的疫苗种类、疫苗接种程序以及覆盖年龄等,均与粤港澳大湾区内地九市有所不同。如三地在疫苗管理上的差异体现在,预防同一种疾病使用的疫苗不同,内地国产居多,港澳地区则进口创新疫苗居多;在多联疫苗供应方面,港澳基本与国际同步;在非免疫规划疫苗付费方式上,内地商业保险介入不足,而港澳商业保险介入充分;内地对于疫苗的上市和准入更为审慎等。

蓝皮书认为,虽然粤港澳三地存在以上差异,但是可以借助这种“落差”实现三地优势互补,在疫苗创新方面发挥各自优势实现融合发展。在注册环节,香港澳门可迅速上市全球其他地区上市的新疫苗,疫苗国际化程度高,品种丰富;在研发生产环节,港澳可借力内地研发能力,从而降低对国际疫苗的依赖;在批准上市环节,港澳地区可参考内地疫苗流通和接种点渗透的特点,优化自身接种体系;在应用环节,频繁的人员交流可推动粤港澳大湾区疫苗接种服务趋同。与会学者认为,推动粤港澳大湾区疫苗创新发展,加速公共卫生服务一体化建设是实现粤港澳健康湾区的关键。

推动三地预防接种一体化

在峰会主论坛圆桌讨论环节,来自全国公共卫生领域的专家学者,聚焦粤港澳大湾区公共卫生发展与展望。

澳门疾病预防及控制中心梁亦好医生介绍了澳门疫苗接种情况和面临的突出问题。与香港一样澳门的疫苗预防接种计划面向全体儿童,澳门的家长们普遍接受儿童疫苗接种。澳门的孕妇同样也很愿意接受疫苗接种,澳门孕妇常规要接种破伤风疫苗,近年来澳门把减量的百日咳疫苗也列入了孕妇的免疫接种程序。目前在澳门儿童和孕妇的整体疫苗接种率都达到了很高的水平,总体来看目前疫苗可预防的儿童疾病在澳门已经被控制在了极低的流行水平。

梁亦好医生指出,全球人口老龄化是全世界正在面临的一个重要公共卫生课题,如何促进老年人健康,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延长寿命,同时减少因为老龄化社会带来的整体医疗负担的上升,需要有创新的解决方案,特别是在整体社会文化特别是经济水平比较相近的粤港澳大湾区更需要有创新的探索。梁亦好医生介绍,过去10 多年澳门向老年人和慢性病患者提供了流感疫苗、肺炎链球菌疫苗等,但整体疫苗接种率只有30%~40%,不是很理想。尽管此次新冠疫苗澳门的整体接种率超过70%,但在澳门的老年人中特别是70 岁以上的老年人新冠疫苗接种率只有30%左右。事实上大家都明白老年人和慢性病患者一旦感染了新冠肺炎、流感等传染病,出现重症和死亡的风险往往要比年轻人更高,提高高龄人群疫苗接种率从而实现对老年人群的健康保护,需要粤港澳大湾区三地政府部门、卫生部门以及不同社会组织等的共同努力。

与会学者认为,加速推动粤港澳大湾区预防接种一体化的落实,需要提高疫苗接种服务的便利性与可及性,建立粤港澳三地疫苗监测信息管理系统互通共享,推动粤港澳大湾区疫苗接种服务和免疫策略的趋同,从而破除粤港澳大湾区三套免疫体系对人才流动、工作、学习、生活带来的掣肘,通过加大优质公共服务供给提升粤港澳大湾区民众生活便利度,吸引更多港澳及国际人才共同参与建设国际一流的粤港澳大湾区。

2020 年11 月,国家药监局与有关部门联合印发了《粤港澳大湾区药品医疗器械监管创新发展工作方案》(简称“港澳药械通”),“港澳药械通”允许临床急需、已在港澳上市的药品以及临床急需、港澳公立医院已采购使用、具有临床应用先进性的医疗器械,经广东省人民政府批准后在粤港澳大湾区内地符合条件的医疗机构使用。“港澳药械通”制定的一系列政策加速了港澳地区新药的“落地”,提高了内地医疗机构临床用药的可及性,惠及了粤港澳大湾区的广大居民。

香港卫生署卫生防护中心疫苗可预防疾病科学委员会赵长成介绍,香港实施“港澳药械通”政策后,药物和医疗器械产品可被互相承认,但是目前还不包括疫苗,如果能涵盖疫苗的话将有力地推动粤港澳大湾区疾病防控工作。与会学者认为,作为疾病防控的重要工具,粤港澳大湾区疫苗创新发展策略可通过借鉴“港澳药械通”等一系列政策,探索其在粤港澳大湾区内先行先试的可行路径,从而推动集预防、医疗、康复、保健于一体的健康湾区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在疫苗管理和预防接种服务体系等方面的创新突破也将在全国范围内起到示范作用,为国家改革疫苗管理体制提供粤港澳大湾区样本和可借鉴的经验。

两大战略性政策建议

广东省公共卫生研究院副院长何群教授介绍,蓝皮书提出了两项推动粤港澳大湾区疫苗创新发展的战略性政策建议。一个建议是构建粤港澳大湾区统一或趋同的免疫体系,该建议的核心内容包括:一、借鉴“港澳药械通”政策或将疫苗尤其是创新性疫苗纳入到“药械通”中,或经过监管层面的顶层设计,在确保疫苗安全有效的前提下,在不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疫苗管理法》的基础上,构建全新的“港澳疫苗通”。粤港澳大湾区内地九市的指定医疗机构经国务院授权广东省人民政府审批后,可使用群众需求迫切、已在香港特区、澳门特区上市的疫苗作为自费非免疫规划疫苗使用。

二、构建粤港澳大湾区统一或互联互通的疫苗接种信息系统。制定不同种类疫苗在粤港澳大湾区内互认或序贯接种程序,为港澳同胞“跨大湾区家庭”的生活提供便利。对三地同时上市的同品规疫苗接种流程、适用年龄,通过专家共识形式予以趋同。充分利用疫苗接种信息系统确保互认,避免A 地接种了第一针,到了B 地不认可需重新接种的事件发生。对于三地同种疾病采用不同品规疫苗进行予以互认,相关疫苗接种记录不应成为制约入学、就业、流动的前置条件。

三、粤港澳大湾区内地九市在港澳居民集中的区域,选择符合国家标准和储运物流管理规定的机构作为港澳疫苗特别接种点。在确保所接种疫苗安全、有效、符合储运、接种条件的前提下,允许港澳籍人士在所在的大湾区内地城市按照香港澳门的上市疫苗目录进行疫苗接种。

四、在确保港澳本地疫苗供应充足,足以应付本地免疫接种的前提下,对粤港澳大湾区内地城市居民前往港澳地区接种疫苗提供通关便利。通过香港、澳门特区主管部门在制定疫苗引进规划时,提前进行统筹安排,避免出现本地居民接种不上而内地居民又接种不了的情况。

五、推动创新疫苗真实世界数据积累,挖掘将创新优质疫苗纳入免疫规划的机会潜力。目前基于真实世界研究的疫苗效果与安全性数据的价值愈加受到国际关注,通过对港澳创新疫苗真实世界数据的积累,加速创新疫苗在粤港澳大湾区引进使用,进一步探索创新优质疫苗在境内的成本效益,可为创新优质疫苗能否在全国引进、产业化生产及纳入全国免疫规划提供有价值的证据。同时,通过对引进先进疫苗的真实世界研究,粤港澳大湾区的药品评审机构将有机会通过国际化合作探索全新的疫苗上市审批模式。

六、粤港澳大湾区内地九市可借鉴香港、澳门的做法,适时通过开通医保个人支付权限、引入补充商业保险等形式,鼓励居民进行非免疫规划类疫苗接种。

何群教授介绍,蓝皮书的第二项政策建议是加强大湾区疫苗创新基础研究与转化投入,提升粤港澳大湾区内疫苗创新研发和生产能力,建立疫苗产业创新发展模式,未来的愿景是粤港澳大湾区使用的创新疫苗在本地就能够研发生产。具体政策建议包括:一、加大疫苗创新研发基础科研投入,汇聚粤港澳三地人才与研发技术优势,组建并扶持粤港澳疫苗联合实验室。充分发挥多学科交叉优势,鼓励开展多学科基础研究并为基础研发环节的成果转化提供鼓励和支持。

二、推动应急疫苗和创新疫苗国内与国外同步开发,鼓励开展多中心临床研究国际合作。新冠疫情防控期间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均使用了国产全病毒灭活疫苗为公众进行免疫接种。在疫苗研发方面预防戊肝、高危手足口病的疫苗目前均为中国独创独有,可适时利用粤港澳大湾区的便利在湾区内为居民接种对应的国产疫苗。

三、发挥区域优势,引进创新疫苗技术进行本土化生产。借鉴乙肝、脊髓灰质炎疫苗等先例,引进国内迫切需要的国外生产技术先进的疫苗,通过国产化扩大疫苗产能,提升疫苗的可及性。对于引进的跨国大型疫苗企业在粤港澳大湾区研发和生产中国居民迫切需要的疫苗给予支持。

中华预防医学会秘书长、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冯子健研究员强调,“蓝皮书突出了粤港澳大湾区疫苗创新发展对国家公共卫生安全、产业发展以及全球化带来的价值,对塑造‘健康湾区’提出了战略性建议,蓝皮书也将对内地疫苗政策、疫苗产业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猜你喜欢

粤港澳大湾澳门
大咖论道:大湾区超级“极点”强势崛起!
大湾区城市大洗牌
澳门回归20周年:“一国两制”的回溯与思考
大湾区的爱情故事
编读往来
首届粤港澳大湾区工艺美术博览会开幕
摁下粤港澳大湾区“加速键”
马光远 下一个30年看粤港澳大湾区
澳门回归日
发生在澳门的几场微型战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