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水通淋法结合穴位及下腹部按摩治疗肛肠术后排尿困难效果观察*
2022-02-18王丽环
王丽环,杜 伟
唐山市中医医院,河北 唐山 063000
手术为肛肠科疾病临床治疗中的一种措施,虽可改善患者病情,但术后可能存在排尿困难风险,且其发生率在肛肠手术患者中占1/3[1]。肛肠术后排尿困难的出现,不仅会影响治疗效果,而且会影响患者日常生活,因此需及时治疗[2]。西医治疗肛肠术后排尿困难主要为非药物治疗及药物治疗,非药物治疗包括红外线照射、热敷、排尿诱导等,药物治疗常用药品有坦索罗辛、新斯的明以及阿夫唑嗪缓释片等,通过缓解患者病情,促进术后排尿[3]。排尿困难属中医“癃闭”范畴,病位在膀胱,中医认为手术创伤引起筋脉瘀滞是肛肠术后排尿困难的主要诱因,膀胱水道受阻,气化不利,导致小便不通且腹胀疼痛,终致癃闭,治疗需利水通淋、活血止痛及通调膀胱气机[4]。穴位及下腹部按摩为中医治疗肛肠术后排尿困难的一种疗法,可诱导排尿。本研究尝试以利水通淋法结合穴位及下腹部按摩治疗肛肠术后排尿困难,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将唐山市中医医院2017 年3 月至2019 年3 月收治的200 例肛肠科术后患者按电脑数字表法随机分为两组,各100 例。对照组中男55 例,女45 例;年龄28~65 岁,平均(45.16±4.29)岁;疾病类型:混合痔45例,肛瘘24例,肛周脓肿21 例,肛裂10 例。试验组中男56 例,女44例;年龄25~64 岁,平均(44.30±4.16)岁;疾病类型:混合痔46 例,肛瘘23 例,肛周脓肿22 例,肛裂9 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及疾病类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1.2.1 西医诊断标准 参考《现代手术并发症学》[5]中“排尿困难”相关标准。尿意频频却难以顺利排出,强迫排尿,小腹部出现胀痛感,膀胱皮肤异常膨隆,有尿液残留,叩诊有浊音。
1.2.2 中医诊断标准 参考《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6]中“癃闭”相关标准。主症:腰痛,小便频急且不爽,少腹拘急,同时尿黄浑浊。次症:大便干结,发热恶寒,恶心呕吐且口苦咽干。舌象:脉象滑数,舌苔黄腻,舌质红。
1.3 纳入标准1)符合中、西医诊断标准;2)无泌尿系统疾病史;3)满足肛肠科手术指征;4)未曾接受其他肛肠科手术;5)年龄18~65 岁;6)患者及其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
1.4 排除标准1)并发严重造血系统、心脑血管疾病;2)并发精神系统疾病;3)术前排尿困难;4)并发前列腺增生;5)智力水平低下;6)过敏体质。
1.5 治疗方法
1.5.1 对照组 予常规治疗:嘱咐患者放松身体,以热毛巾热敷下腹部,待尿意出现后将水龙头打开,通过水声诱导患者排尿。对于仍排尿不畅者肌肉注射1 mg 新斯的明(上海中西三维药业有限公司,批号:H31020212,规格:1 mL∶0.5 mg)。
1.5.2 试验组 予利水通淋法结合穴位及下腹部按摩治疗:1)八正散优化方口服。药物组成:车前子20 g,滑石15 g,瞿麦、扁蓄各12 g,甘草9 g,大黄(后下)6 g。文火水煎后,取汁200 mL,于术后6 h口服,每日2次,连用3天。2)穴位按摩。取仰卧体位,嘱咐患者放松心情,屈曲双膝,双腿呈自然分开状态,定位足三里穴、气海穴、中极穴及关元穴,操作者以拇指指腹以及螺纹面作为着力点,以肘关节组织作为支撑进行穴位按压,沿顺时针方向按揉,每穴2 min,至患者出现酸胀感。3)下腹按摩。选择大鱼际肌及小鱼际肌作为着力点,从脐下朝耻骨连接点进行按摩,5 min 左右,按摩力度根据患者耐受程度调整。穴位及下腹按摩每遍2 h,至患者能够自行排出小便。
1.6 观察指标
1.6.1 术后排尿一般症状 术后排尿一般症状量化标准见表1。
表1 术后排尿一般症状量化标准
1.6.2 尿流率、排尿时间及排尿状况评分 尿流率、排尿时间及排尿状况量化标准见表2。
表2 尿流率、排尿时间及排尿状况量化标准
1.6.3 首次排尿量及术后24 h 残余尿量 以有刻度的尿壶测量两组患者术后首次排尿量及术后24 h残余尿量,并详细记录。
1.7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24.0 分析数据,计量资料以±s表示,服从正态分布采用t检验,非正态分布采用秩和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术后排尿一般症状评分情况试验组与对照组术后排尿一般症状评分分布存在明显差异(Z=34.530,26.811,38.744,47.153,P均<0.001)。试验组术后排尿一般症状总评分是(3.22±0.19)分,低于对照组的(7.74±0.67)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5.576,P<0.001)。见表3—4。
表3 两组患者术后排尿症状评分量化分级情况
2.2 尿流率、排尿时间及排尿状况评分治疗后,试验组与对照组术后尿流率、排尿时间及排尿状况评分分布存在明显差异(Z=22.695,17.880,18.909,P均<0.001)。试验组尿流率为(0.81±0.08)分,排尿时间为(0.76±0.07)分,排尿状况为(0.98±0.09)分,分别低于对照组的(1.75±0.16)分、(1.68±0.13)分及(1.99±0.22)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2.548、-62.310、-42.491,P均<0.001)。见表5。
表5 两组患者尿流率、排尿时间及排尿状况量化分级情况
2.3 首次排尿量及术后24 h残余尿量治疗后试验组与对照组术后术后首次排尿量、术后24 h残尿量分布存在明显差异(Z=9.020,P=0.029;Z=22.374,P<0.001)。 试 验组 首 次 排尿量为(383.59±131.77)mL,低于对照组的(300.05±126.69)mL,而试验组术后24 h 残余尿量为(8.18±1.37)mL,低于对照组的(19.86±2.10)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570,P=0.015;t=-46.583,P<0.001)。见表6。
表4 两组患者术后排尿一般症状评分情况(±s)
表4 两组患者术后排尿一般症状评分情况(±s)
症状排尿困难程度尿等待时间小腹症状总评分对照组(分)2.74±0.34 2.20±0.34 1.74±0.16 7.74±0.67试验组(分)1.90±0.52 0.78±0.11 0.34±0.06 3.22±0.19 t 45.632 51.964 62.371 65.576 P<0.001<0.001<0.001<0.001
表6 两组患者首次排尿量及术后24 h残余尿量分布情况 例
3 讨论
排尿困难是肛肠科术后常见并发症之一,心理、手术、麻醉以及疼痛等因素均是导致肛肠术后排尿困难的主要因素[9]。中医认为排尿困难会影响三焦、肺、脾、肾、肝脏腑协调功能[10-13]。
利水通淋法及穴位、下腹部按摩疗法均为中医常见措施,利水通淋法以“利水通淋”为原则,选用八正散优化方,具有通淋利尿及清热泻火之效;穴位及下腹部按摩能活血止痛,调理膀胱气机,可诱导排尿[14-15]。本研究结果表明试验组排尿一般症状评分较对照组低,且试验组尿流率、排尿时间及排尿状况评分均较对照组低,提示该法可促进肛肠术后排尿困难患者顺利排尿,降低尿流率、排尿时间及排尿状况评分。
排尿困难程度、尿不尽感、尿等待时间、小腹症状、尿流率、排尿时间及排尿状况评分均是反映排尿困难患者病情及恢复效果的重要指标[16]。本研究中八正散优化方以大黄为君药引热下行,清热泻火;萹蓄利窍通淋,清热利湿,瞿麦清热凉血,利水通淋为臣药;滑石、车前子为佐药利窍通淋,清热利湿;甘草为使药调和诸药,缓解尿道涩痛。诸药共奏通利水道、清热利湿及行气通瘀之效[17]。足三里穴为胃经合穴,是阴阳脉气所入,按摩可起导气下行、培土化元、宣通气机及补中益气之效;气海穴不仅可促进原气,还能温补肾元及通达三焦;中极穴属膀胱募穴,联合气海穴进行按摩可温通膀胱、益肾气、通尿闭及利下焦;关元穴为任脉及足三阴经交会处,为人体元气所在之处,按摩可理气活血、升清阴降浊阴,促使尿道括约肌及膀胱肌恢复松弛状态,并对膀胱括约肌肌壁产生刺激作用,促进膀胱逼尿肌及时收缩,促使患者排尿[18-19]。通过按摩下腹部可缓解患者紧张状态,借助掌推外力促使小便顺利排出[20]。本研究发现,治疗后试验组首次排尿量较对照组高,术后24 h 残余尿量较对照组低,提示该法有助于提升肛肠术后排尿困难患者首次排尿量,降低其术后24 h 残余尿量,实现术后24 h残余尿量的控制目标。
综上所述,利水通淋法结合穴位及下腹部按摩有助于改善肛肠术后排尿困难患者术后排尿症状,提升首次排尿量,减少术后24 h 残余尿量。然而尚需增加病例数并延长随访时间,采取多中心研究验证该方法治疗肛肠术后排尿困难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