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经济一体化视域下我国五大经济带城市开放型经济评价研究
2022-02-18胡越秋矫立军
胡越秋 矫立军
1 引 言
随着我国全面深化改革战略朝向纵深推进,我国有效利用经济全球化所带来的资源利好与政策利好,依托自身人口红利与资源红利来深度融入全球产业链与价值链,区域经济发展质量与发展效益实现了双向增益(燕安,2020[1])。但自2020年1月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肆虐以来,疫情政治化、贸易保护主义、民粹主义在西方发达国家渐成主流,对全球产业经济带来了极大的负向冲击(吕一清和吉媛,2020[2])。在此形势下,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了“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经济新发展理念,指出当前及今后一段时期我国要着力推进内部城市群建设、区域经济体一体化联动发展,通过最大化集聚国内不同区域间全要素生产力,为国内经济的稳定可持续增长奠定物质保障。为此,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届中央政治局第二十四次集体学习时特别强调,要形成陆海内外联动、区域经济协同发展、东西南北贯通的全面开放新格局,为我国打造新时代开放型经济体系提供环境支持与要素支持。从我国经济带建设现实情境来看,沿海经济带、京广京哈经济带、长江经济带、陇海兰新经济带、包昆经济带在我国经济带城市群中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其中,沿海经济带囊括了我国渤海、黄海、东海、南海沿线发达城市,其不仅是我国一带一路海上贸易的重要枢纽,更是我国建立新型海洋经济的核心区域依托。京广京哈经济带涵盖“胡焕庸线”以东、沿海经济带以西的大部分北方城市,是我国陆上交通运输的主动脉。长江经济带主要由成渝经济区、武汉城市群、江浙沪城市群构成,是我国国家级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重心。陇海兰新经济带覆盖了中原城市群、关中城市群与天山北坡城市群,其中大部分城市均是我国发展西北经济的先导型城市。包昆经济带将西部关中和川渝两大城市群紧密连接到一起,其承担着带动西部地区发展的城市群建设职能。据此可见,现阶段我国五大经济带建设作为我国城市群发展的重要战略基点,不仅将为我国经济高质量内涵式发展注入新动能,同时亦将对我国发展后疫情经济具有不可替代的保障作用(袁茜等,2019[3])。因此,对我国五大经济带中城市开放型经济状况进行评价,对强化我国区域城市间优势互补、推动区域经济高水平协同联动,推动“双循环”新发展战略有效落地至关重要。
从当前国内外为围绕该领域的研究文献来看,主要从经济带城市开放型经济功能内涵、经济带城市开放型经济发展评价两个方面展开研究。一方面,致力于经济带城市开放型经济实践主旨与功能指向研究。如Li等(2021)[4]对经济带城市开放型的功能内涵进行论述,认为其本质是有别于封闭的城市经济建设的一类区域经济发展思路,通过与城市外部的经济相连通,并充分发挥属地经济的比较优势与利好条件,广泛参与更深层次、更广范围的经济分工。我国国内学者围绕经济带城市开放型经济发展的实践价值也展开了较为深入的研究。Kichigin(2020)[5]从区域经济资源最优配置角度对经济带城市开放型经济发展的内涵进行研究,认为实现经济发展要素在经济带城市间自由流动与充分利用的重要前置条件是高效率的资源市场交易,据此该学者进一步建议我国应加快完善区域间生产要素市场化交易制度保障。迟福林认为经济带城市开放型经济发展的功能指向是实现区域经济内外联动,即不仅要实现国内经济带城市间的经济协同,还应与域外的大型城市群形成资源互补、产业互嵌的发展格局(迟福林,2021[6])。安礼伟指出,经济带城市开放型经济建设需要兼具针对性与实效性的制度来保障,其不仅需要产业发展政策、技术创新政策与资源开发政策的支持,还需要充分考虑在不同城市群间建立产业发展协同管理机制,促进不同类型经济带城市经济的协同发展(安礼伟和张二震,2020[7])。另一方面,围绕经济带城市开放型经济评价进行研究。何燕子基有形资源与无形资源的研究视角,选取技术投入产出协同度、生产要素跨区域流动效率、资本供给能力、劳动力跨区域流动效率等指标来评价经济带城市开放型经济发展状况(何燕子和黄飞,2019[8])。晋盛武则从财务增量的研究视角,选取经济带城市进出口规模、FDI增长规模、地区在固定周期内生产总值等指标来衡量经济带城市开放型经济发展态势(顾盛武等,2018[9])。王大磊认为,评价经济带城市开放型经济的核心指标应以对外贸易依存度与境内外资本依存度为主(王大磊,2019[10])。其中,对外贸易依存度主要用于评价经济带城市开放型经济发展规模,境内外资本依存度主要用于评价经济带城市开放型经济发展效率。另外,目前还有部分学者从经济带城市开放型经济发展评价方法与评价内容两个方面来进行分析。如李楠博采用云模型评价方法构建了经济带城市开放型经济发展评价量化分析模型,分别从熵权集合构建、指标云模型构建和整体云模型构建三个维度对其进行实证分析。苏家本(2021)利用耦合分析模型来实证评价经济带城市开放型经济发展质量,通过明确指标数据统计标准、构建协调度分析框架与耦合度分析模型,来量化评估经济带城市开放型经济发展质量效益。周志莹(2021)详细分析了经济带城市开放型经济发展评价内容。该学者认为评价内容主要包括开放环境、开放规模与开放结构三个方面。其中,开放环境包括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第三产业比重、人均航空运输量、人均港口吞吐量。开放规模包括国内贸易相对规模、对外贸易相对规模、利用外资相对规模。开放结构包括一般贸易进出口比重、高新技术产品进出口比重、新产品出口比重。
在肯定现有文献的研究成绩之余应看到,对于经济带城市开放型经济评价的深度与广度存在一定不足:第一,现有研究多从对外开放的视角来评价经济带城市开放型经济发展效果,并侧重于从对外开放广度与深度两个维度来评价经济带城市开放型经济发展质量与发展规模,鲜见于从对内开放的视角展开深入研究。另外,现有指标大多以资本流动、劳动力流动和商品流动为主,较少将信息流动和技术流动等要素纳入到评价指标体系中来。第二,多以省级行政区为单位进行经济带城市开放型经济评价对象,较少对城市层面的开放型经济发展状态进行研究。鉴于同一省份内不同城市间的资源禀赋与技术条件存在较大的差异,因此直接利用省际数据来评价经济带城市开放型经济状态所得到结论缺乏可靠性与适用性。正是基于这一现实考虑,本文在系统阐释新时代区域经济一体化及城市开放型经济的内涵与外延基础上,从开放型经济基础、开放型经济存量与增量、开放型经济质量、开放型经济比较优势四个方面重构了以城市为基本分析单位的开放型经济评价指标体系,对我国五大经济带城市开放型经济发展状况进行评估,并依据评估结果提出有助于增强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动力与活力的可行策略。
2 区域经济一体化视域下城市开放型经济内涵和评价体系
2.1 区域经济一体化视域下城市开放型经济内涵
基于前文文献综述的研究成果,本文认为区域经济一体化视域下城市开放型经济的实质是某个城市基于自身的比较优势,充分参与国内外产业分工体系并构建与境内外产业发展规则相契合的制度环境,进而实现资本、技术、人力及其它有形、无形生产要素自由流动的一类区域城市经济发展模式。该模式的实践价值是推动区域内城市共建共享生产要素并主动参与区域内经济治理,最终实现属地生产要素最优配置、竞争优势持续提升、区域网络资源协调力不断增强。区域经济一体化视域下城市开放型经济主要体现出如下六方面特征:第一,实现对外开放与对内开放间的协同(Pu等,2019[11])。后疫情时代推动经济带城市开放型经济健康稳定可持续发展不能单纯依赖对外开放,需要以“双循环”经济新发展理念为指导,在充分挖掘国内城市经济发展后发潜力的基础上,按照阶梯式发展思路循序渐进地进行经济带城市开放型经济建设。第二,实现有形、无形生产要素的区域间均衡流动。即将技术、资本、人力、制度等要素的跨空间集聚作为经济带城市开放型经济发展的核心内容(杨朝均等,2020[12])。第三,采用走出去与引进来相结合的发展战略。即坚持高水平的资本引进和高效率的产业价值链重构并重原则,以提升经济带城市产业链地位与价值链地位为导向,实现区域经济集约化、高质量发展(彭晓辉和于潇,2020[13])。第四,实现传统发展优势与新发展优势间的良性互动。在巩固经济带城市传统的比较优势基础上,持续开发培育有利于增强其创新能力与经济协同能力的新发展优势,并推动二者间的有序协同(黎峰,2020[14])。第五,实现国内区域经济一体化与国内外经济深度融入间的协同。即以“一带一路”战略、五大经济带发展战略为先导,促进国内经济带发展战略与国际经济发展趋势相适配(刘媛媛,2020[15])。第六,经济带城市开放型经济发展目标不应局限在单纯的规模与速度,应以“双循环”经济发展战略为先导,以持续提高经济带城市开放型经济的网络资源控制能力、国际市场竞争能力与参与全球经济治理能力为终极目标(王德蓉,2020[16])。
2.2 区域经济一体化视域下城市开放型经济评价体系
从2.1节对于区域经济一体化视域下城市开放型经济内涵与特征的分析能够发现,特定经济带内城市开放型经济发展离不开充沛的资源保障。另外,在推动经济带城市开放型经济发展进程中,不仅要追求实效性,还应兼顾开放型经济发展的规模经济性与跨主体协调性。更为重要的是,从帕累托最优式发展的视角来看,还需要持续培育城市主体的特色产业、技术与人才的比较优势。鉴于此,本文选取开放型经济基础、开放型经济存量与增量、开放型经济质量、开放型经济比较优势四类要素,作为评价区域经济一体化视域下城市开放型经济发展状态的核心指标。
第一,“开放型经济基础”评价指标。该指标是区域经济一体化视域下城市开放型经济发展基础条件的指标。其为推动经济带城市开放型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必要的资源保障。主要包括“开放型经济基础设施联动性”与“开放型经济基础设施支撑力”两类二级指标。一方面,以5G物联网、城市智能交通网络为代表的“新基建”,是区域经济一体化视域下城市开放型经济建设不可或缺的硬件条件,其可为开放型经济基础设施间的深度交互提供必要的支撑。另一方面,以自贸区、经济技术开发区为代表的城市开发平台的功能性程度,是经济带城市开放型经济基础设施支撑力的核心表现,其不仅可显著增强不同经济带中城市开放型经济发展的稳定性程度,亦有助于推进不同经济带中城市开放型经济体系间的合作共赢。
第二,“开放型经济存量与增量”评价指标。该指标反映了开放型经济发展的存量规模与增量规模,是对经济带城市开放型经济外向发展程度与协同共生程度的考察。其既从“量”的角度反映出经济带城市开放型经济的存量发展情况,又从“质”的角度来考量以资本、技术、人力等有形与无形生产资源对于经济带城市开放型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鉴于此,本文将“开放型经济存量与增量”评价指标细分为“贸易开放存量与增量”“资本开放存量与增量”“技术开放存量与增量”“人力交流开放存量与增量”四类二级评价指标。其分别反映出经济带城市开放型经济在服务、资本、技术与人力资源等方面的发达程度。
第三,“开放型经济质量”评价指标。该指标具体用来评价经济带城市开放型经济发展效果,是基于“实效性”的视角对经济带城市开放型经济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的考量。从我国现阶段国情来看,发展经济带城市开放型经济既需要持续扩张经济对外与对内开放层次,还需要通过优势产业集聚、生产要素渐进式累积等策略来提高全要素生产率,进而实现国内外经济带城市间开放型经济体系的有机协同。“开放型经济质量”评价指标主要从高技术产品贸易、产业资本高质量集聚、优质人力资源集聚与技术引进四个方面,对经济带城市开放型经济发展质量进行评价。
第四,“开放型经济比较优势”评价指标。该指标是提升经济带城市开放型经济发展动力与发展活力的核心要素。为了更好地适应后疫情经济发展环境,推动“双循环”经济发展新战略落地,这就需要经济带城市积极培育和发展其参与全球产业链体系的可持续动能。粤港澳大湾区、长三角城市群、京津冀城市群开放型经济建设的成功经验表明,塑造经济带城市开放型经济比较优势的关键动力要素是技术创新,这表明以工艺创新、产品创新、流程创新为代表的技术创新是推动经济带城市开放型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充要条件。“开放型经济比较优势”评价指标主要包括“技术创新体系建设”“技术创新能力水平”“技术创新产业完备程度”三个二级指标。
为提高研究结论的说服力与可靠性,本文借鉴王林伶的研究成果,严格遵循系统性、可比性、可操作性统计原则,构建了以开放型经济基础、开放型经济存量与增量、开放型经济质量、开放型经济比较优势四类要素为核心的经济带城市开放型经济评价体系,并借助层次分析法来针对性计划三级指标的作用权重值,结果如表1所示。
表1 我国经济带城市开放型经济评价体系
续表
2.3 数据来源
本文的研究对象为沿海经济带、京广京哈经济带、长江经济带、陇海兰新经济带、包昆经济带中的60个发达城市,以2016年这些城市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为研究基点。数据来源渠道主要为我国2016-2019年发布的区域经济发展统计年鉴,和上述60个城市政府发改委网站所公开区域经济数据。并参考了《中国城市统计年鉴2019》《中国科技统计年鉴2019》《区域蓝皮书: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报告(2019年版)》等蓝皮书资料。
3 五大经济带城市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对标分析
3.1 五大经济带城市开放型经济总体特征
采用层次分析法对我国五大经济带城市开放型经济的基础数据进行统计,得到60个样本城市开放型经济发展的评价分值,如表2所示。首先,从五大经济带城市开放型经济得分情况来看,北京市的开放型经济评价得分居首(37.48分),信阳评价得分最低(3.26分)。全距为34.22,这表明样本城市间的开放型经济发展存在较大差距。实证结果亦发现,京广京哈经济带与长江经济带开放型经济得分总体最高,沿海经济带的开放型经济发展总体得分次之,陇海兰新经济带、包昆经济带最低。且不同观测样本间的频数分布偏度数值为3.48,距离正态分布平均值存在较大差距。峰度数值为15.82,显著低于正态分布的坡度数值。上述实证分析结果均表明,京广京哈经济带与长江经济带开放型经济发展势头迅猛。
表2 五大经济带城市开放型经济评价结果及排名
续表
其次,从城市群角度来看,东部城市群中城市的开放型经济总体得分较高、中部城市群中城市的开放型经济总体得分次之,西部城市群中城市的开放型经济总体得分最低。其中长江三角洲城市群总体得分(40.62)、珠江三角洲城市群总体得分(38.96)、京津冀城市群总体得分(36.28)、中原城市群总体得分(35.17)、长江中游城市群总体得分(34.22)、成渝城市群总体得分(33.18)、哈长城市群总体得分(26.85)、辽中南城市群总体得分(22.58)、山东半岛城市群总体得分(20.19)、海峡西岸城市群总体得分(18.62)、北部湾城市群总体得分(16.28)、关中城市群总体得分(14.62)。如图1所示。
图1 基于城市群视角的城市开放型经济评价结果
为能够直观地认识五大经济带城市开放型经济发展在空间上的表现情况,以表2的实证分析结果为依据,采用ArcGIS软件对其进行可视化分析,分别按照高等区(评价结果>40)、次优区(20<评价结果<30)、中等区(10<评价结果<20)、低等区(评价结果<10)四个维度来进行分析。分析后可知,我国五大经济带城市开放型经济发展状况呈现出两类特征。第一,在地理空间上存在较为显著差异,即表现出阶梯式发展态势。其中,中西部经济带城市开放型经济的发展水平均处于“低等区”范围内,东部和南部经济带城市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则处于“次优区”和“高等区”范围内。导致这一结果的主要原因在于我国东部地区对内与对外开放起步较早,且拥有较好的区位条件与政策条件,并实现了技术跨越与产业转型,因此其相对于中西部经济带城市具有极为充沛的开放型发展动能。其次,以京广京哈经济带与长江经济带为代表的“高等区”经济带城市开放型经济发展表现出显著的“核心—边缘”发展态势。其中,北京、天津、上海、成都、武汉、郑州、济南等省会城市凭借经济、政治、金融等独占性特色优势,成为我国五大经济带中的开放型经济发展领军城市。
3.2 五大经济带城市开放型经济分维度差异特征
为进一步提高研究结论的精准度与指向性,从前述研究中的60个样本城市中选取兼具针对性与代表性的20个城市作为分维度差异特征分析对象,对我国五大经济带城市开放型经济发展状况进行多维度分析。分析后发现,我国五大经济带城市开放型经济发展状况形成了北部以北京为中心,东部以上海为中心,中部以重庆为中心,西部以成都为中心的格局,且不同经济带城市的开放型经济发展动力存在较为显著的差异。其中,东部、北部经济带城市开放型经济发展具有极强的战略优势,且在经济发展质量、效益等方面表现出极为强劲的发展势头。北京、上海、杭州、南京等一线城市在东部、北部经济带城市群中居于经济发展的核心地位,其不仅具备健全的开放型经济基础设施,而且彼此间的互通性与联动性程度较高,可为属地发展可持续的开放型经济提供强有力的平台支撑。另外,该区域的技术创新能力、产业创新能力与资源配置能力均较强,为东部、北部地区经济带城市开放型经济转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中部经济带城市开放型经济基础设施总体水平相对较低,特别是在地理区位因素与贸易硬件因素的制约下,中部经济带城市开放型经济发展动力略显不足,这正是导致此地区开放型经济发展难以摆脱“中等收入陷阱”的核心诱因。但从长期来看,中部经济带城市在人力资源、生产要素资源等方面具有先天的规模优势,并且在以武汉和合肥为代表的城市圈产业集群的带动下,中部经济带城市开放型经济的后发优势较为显著。西部经济带城市开放型经济发展长期处于弱势地位,且该地区内中心城市彼此间开放型经济存在两极分化情况。一方面,以成都和重庆为代表的中心城市贡献了西部经济带城市开放型经济发展规模的半壁江山。另一方面,西部经济带中的其它二线和三线城市中不仅尚不具备健全的开放型经济发展基础设施,而且在产业多处于价值链与技术链底层,难以将其特色优势转化为开放型经济发展的推动力。
4 结论与策略建议
4.1 研究结论
发展开放型经济是我国当前及今后一段时期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战略及“双循环”经济新发展战略有效落地的重要抓手,其不仅关系到我国在后疫情时代经济发展规模与发展质量,而且对于促进产业转型、实现经济发展新旧动能转换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鉴于此,本文基于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理念构建了以开放型经济基础、开放型经济存量与增量、开放型经济质量、开放型经济比较优势为核心指标的经济带城市开放型经济评价体系。选取沿海经济带、京广京哈经济带、长江经济带、陇海兰新经济带、包昆经济带中的60个发达城市为研究样本,对其在开放型经济发展规模、效益、质量等方面的具体表现进行评价,并进一步探讨了导致不同经济带城市开放型经济发展差异的内生原因。结果表明,现阶段我国五大经济带城市间的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存在较大差异,京广京哈经济带与长江经济带中的城市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最高,沿海经济带次之,陇海兰新经济带与包昆经济带的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最低。且不同经济带城市开放型经济彼此间呈现出显著的“核心—边缘结构”,以直辖市和省会城市为代表的一线城市开放型经济评价得分较高,是我国当前经济带城市开放型经济发展的主阵。不同经济带城市开放型经济发展还表现出显著的分维度差异特征:东部、北部经济带城市开放型经济发展具备良好的战略优势,中部经济带城市开放型经济发展具备较好的基础保障,西部经济带城市开放型经济发展或将长期处于劣势地位。
4.2 策略建议
基于本文的研究结论,为切实增强我国经济带城市开放型经济发展内生性动力,实现区域间开放型经济均衡式发展,本文提出如下四类策略建议:
(1)充分发挥一线城市的经济辐射力与带动力,促进经济带城市开放型经济一体化发展。
本文前述研究指出,以一线城市和省会城市为代表的特大型城市是我国当前五大经济带城市开放型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其对于促进我国经济带城市开放型经济一体化联动式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性作用。因此,我国应充分发挥此类核心城市自身所具备的开放型经济发展的辐射作用和带动作用,通过产业协同、生产要素空间集聚、生产资源最优配置等科学手段,有效地带动我国经济带城市开放型经济一体化联动式发展。例如,可充分发挥京津冀、长三角经济带城市中的区位优势和利好的技术条件优势,通过引入PPP项目管理机制和具有较强技术协同需求的城市形成战略联盟,通过打造以点带面的一体化联动性经济城市发展格局,提升我国不同城市群间的开放型经济总体竞争实力。另外本文前述研究指出,导致我国当前五大经济带城市开放型经济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一个重要诱因,是我国经济带城市开放型经济发展缺乏全局观念,加之我国现阶段并不具备系统健全的开放型经济发展顶层设计规划,从而导致我国不同经济带城市开放型经济发展存在明显的差异。这就需要我国基于宏观战略管理的思路,通过制定有助于推动我国跨经济带城市开放型经济协同发展的顶层设计方案,实现我国不同城市开放型经济彼此间的协同发展。更为重要的是,为切实提高我国经济带城市开放型经济发展的总体质量,我国还应该实施协同优化的经济发展战略,避免不同经济带城市之间经济发展水平呈现两极分化趋势。只有通过持续协同优化我国经济带城市彼此间开放型经济发展质量和发展规模,缩小经济带城市开放型经济发展质量界的差距,才可切实推动我国经济的健康、稳定、可持续发展。
(2)深入发掘不同经济带城市间的互补性优势,推动经济带城市间开放型经济协同发展。
本文前述研究指出,当前我国五大经济带城市开放型经济发展彼此间的互补性程度较低,且不同经济带城市之间的产业协同性和协调度长期在低位徘徊。长此以往,不仅将显著的制约我国经济带城市开放型经济的协同发展,而且将会造成我国区域间经济资源、产业资源、技术资源的极大浪费,不利于我国实现新时代区域经济一体化联动式发展。因此,我国应积极推行经济带城市产业协同发展行动计划。以实现制度协同、市场协同、组织协同、资源协同为抓手,通过建立健全顶层设计利益共享机制,解除区域封锁与创新区域经济发展思维等手段,来切实缩小我国经济大城市间的开放型经济发展差异。首先,要强化顶层色设计。例如可以成立类似京津冀协调发展管理委员会的顶层管理机构,通过构建跨区域开放性经济系统联动机制,搭建各类可有效实现优势产业充分对接的产业发展平台,来有效调整我国经济带城市经济结构和空间发展结构。基于顶层设计的管理思路来统筹推进我国经济带城市之间的区域合作重大事项。其次,还应进一步建立健全我国经济带城市开放型经济发展的利益共享机制。例如可以建立资源共建共享的管理模式,通过打通我国经济带城市之间的价值链分工与产业链分工,进一步疏通我国经济带城市产业发展的技术转移障碍与产业转移障碍,通过打造科学完备的产业疏解和转移的利益共享机制,推动我国不同经济带城市之间的开放型经济协同发展。另外,我国决策层还应积极推动不同经济带城市之间的税收、交通、教育、医疗、技术等方面的跨区域合作,以便对经济带城市之间的基础事项和民生事项进行合理的资源再分配。
(3)以技术创新协同为先导力量,积极培育可推动我国经济带城市开放型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优势。
从当前西方国家发展经济带城市开放型经济的成功经验和先进做法不难发现,其均特别重视培育技术创新的发展动能,并将技术创新协同作为推动经济带城市开放型经济一体化联动式发展的重要动力要素。而从我国京津冀、京广京哈、长三角等经济带开放型经济发展的实践经验也能够发现,技术协同是其中一项最为重要的发展动能。另外我国现阶段中部和西部地区经济带城市开放型经济之所以表现出发展动力疲软的问题,其核心成因便在于缺乏技术协同。因此,本文建议应以技术创新协同为先导力量,将技术协同作为推动我国经济带城市开放型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优势。首先,要充分的发挥技术创新的推动力作用。例如,可通过采用“引进来+走出去”的技术发展战略,通过构建产学研协同发展研究基地,充分发挥技术创新的引领支撑作用,构建整合政府服务、金融支持、科技服务、生产性技术服务、人力资源服务等多方位创新要素在内的技术创新综合生态管理系统,为我国经济带城市开放型经济协同发展奠定坚实的条件保障。另外,我国还应加快完善中部和西部经济带城市绿色技术创新体制机制,改善此类经济带城市创新环境,积极培养有助于加快技术创新的创新类人才。另外,当前我国中部和西部经济带城市开放型经济发展核心问题在于是否能够有效地重塑该区内的创新环境,而通过构建技术协同创新的网络体系,打通该区内技术溢出的路径,采用人才自由流动、技术引进吸收再创新、充分的市场竞争等渠道向本区内的企业溢出具有核心竞争优势的先进技术,可有效地提高此类地区的产业经济发展的协同程度。另外,为了避免因技术投资所可能导致的产业扭曲问题,我国管理部门还应该科学合理地引导技术创新资源流向创新型产业和位于产业链与价值链高端的技术密集型产业,以切实增强欠发达经济带城市开发型经济发展的内生性动力。更为重要的是,推动我国经济带城市开放型经济技术协同发展的不可或缺的因素,主要在于要进一步充分的完善我国不同区域间产业转型和技术创新支持体系。政府不仅要给予欠发达经济带城市开放性经济发展的必要政策与资金支持,还需要科学地引导金融机构参与其中,为经济带城市开放型经济技术协同提供绿色融资渠道,将多元化的技术融资方式和亟待进行产业升级的传统产业相匹配。与此同时,还需要进一步加强我国经济带城市开放型经济发展的技术配套设施和基础设施的建设。
(4)积极对接自贸区、外向型经济示范区,全面提高经济带城市开放型经济发展质量。
在后疫情时代和我国新时代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战略朝向纵深发展的关键时期,开放型经济作为一种利用比较优势深度融入国内外市场,深度参与国际产业分工的经济运行机制,对于深入践行我国双循环经济发展思路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另外在我国经济面临新旧动能转换以及产业转型升升级的关键时期,由于我国以往的劳动力和传统资源要素的比较优势逐渐的弱化,因此我国发展经济带城市开放型经济不能单纯的依托生产要素的协同,还需要采用体制机制和制度协同的手段,通过转换我国经济带城市开放型经济发展的可持续动力机制,积极对接自贸区和外向型经济示范区,促进我国经济带城市开放型经济彼此间的可持续协同。首先,我国应借助一带一路战略和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战略的重大机遇期,有效地破除开放型经济协同发展的制度藩篱和生产要素流动藩篱,扩大位于一带一路重要战略节点城市间的战略合作,利用政策优势积极的走出去。例如可进一步深化我五大经济带中处于产业链上游、中游、下游节点城市间的信息共享与技术互补性程度,积极探索“属地申报、口岸放行”的国内外贸易运作机制,提高我国不同区域间贸易的流通效率。另外我国还应该积极的把握国际投资向生产型服务、电子商务、管理咨询、金融等方面转移的新趋势,通过进一步放宽及降低上述领域外资投资准入门槛,通过积极有效地利用外资来进一步加快我国经济带城市开放型经济发展。更为重要的是,在推动我国经济带城市开放型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过程中,离不开公平、公正、公开、透明的市场体系予以保障,我国应该进一步的发挥政府宏观调控管理职能,进一步转变政府在行政管理、宏观调控等方面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机制,为我国经济带城市开放型经济的健康、稳定、有序运营提供必要的公共服务和制度供给,以切实打破地方保护主义和贸易垄断主义,并着力消除阻碍我国经济带城市技术要素、生产要素、商贸要素自由流动的制度性障碍。通过打造公平公正、高效透明的一体化联动性市场管理体系,为我国经济带城市开放型经济高质量内涵式发展提供必要的制度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