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父母适度牺牲,孩子轻装上阵

2022-02-18易利民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22年4期
关键词:不公养育关怀

易利民

一次咨询中,一位家长哭诉:“我为了孩子几乎牺牲了所有:辞了工作,放弃了爱好,减少交往等,没想到孩子居然成了这样。”泪水中饱含委屈和埋怨。咨询结束,看着这位家长的背影,我想起网上引起热议的张一得事件。张爸爸的情况和这位家长几乎一样。在他们看来,一旦有了孩子,就必须牺牲自己的很多东西,否则就对不住孩子。

孩子在成长过程中,的确需要父母付出爱与关心,某些家长一直以为,为了孩子倾其所有就一定会有好的结果,或者说不会差哪儿去。但是当孩子没有达到自己的预期甚至和原有的预期背道而驰时,自己就崩溃了,感觉世界崩塌了。说實话,这种感觉没有人能承受得住,毕竟我们的辛苦付出总会期望有所回报,这是一种惯常的思维方式。但这种思维方式用在亲子关系中往往行不通,因为这种思维方式本身就是一种交换。马卡连柯说:“一切都让给孩子,牺牲一切,甚至牺牲自己的幸福,这是父母亲所能给予孩子最可怕的礼物。”因为过度牺牲的背后,是无法控制的愤怒和压抑的委屈。若是这种情绪日积月累,难以消解,有可能在未来某一天突然爆发,要么毁灭自己,要么毁灭别人。

道理其实很简单,父母首先是独立的人,然后才有其他属性。父母这一角色是要依附在人的这个本质角色之上的,属于一先一后的关系,当作为人的基本需求没有满足,这个人慢慢没有了生命力,到最后父母角色成了一个名不副实的标签。而且牺牲意味着伤痛,意味着不公,只要有伤痛和不公,就会希望获得补偿,就会破坏亲子关系。一些父母很多时候并不是心甘情愿地付出,而是将牺牲作为手段和途径,让孩子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做。孩子刚开始会感谢父母的付出,但是慢慢就会感觉很难受,时间一久,就会因为不堪愧疚感的压力开始逃避。而父母面对孩子的疏远,更加恐慌,于是就加倍地牺牲,想以此来拉近彼此的距离。这就陷入一种恶性循环,结果可能导致关系破裂。

不过度牺牲,才会有真的幸福。这是人与人之交往的一个原则,亲子之间也一样。苏兹·卢拉在《母亲进化论》一书中说:“为人母者必须要学会的一件事就是自我关怀,而养育孩子的秘诀就是在照顾孩子和自我关怀之间的绝妙平衡。”按照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来看,一个人的需求、幸福、自我实现等是一个人存在的基本条件,也是必须要有的,就像植物生长需要的水、阳光、养分之类,这些东西可以减少,或因为一些特殊条件暂时搁置,但绝不能没有。一旦缺失,如果没有及时补充的话,就会从别人身上获取,这时孩子很容易就成了父母负面情绪的“接收器”。

对于孩子来说,父母高兴了自己也会很放松,很舒服。父母每天都不快乐,孩子又怎会快乐?一个为孩子舍弃一切、“掏空”自己的母亲,又何来力量滋养他人?所以,父母要学会关照自我、活出自我,使自己的生命不干涸,先把自己照顾好,然后尽其所能照顾孩子。有条件的话请重拾自己的爱好和梦想,活出自己的价值,成为孩子心里的那束光。

养育孩子的过程中,父母要牺牲的是“一些”,而不是“一切”。牺牲一些是尊重孩子,把孩子当成独立的个体,在自己的节奏下慢慢成为自己;不牺牲一切是把自己当人,尊重自己的想法、需求,在保证自己完整的状态下,去给予孩子成长所需的支持和养料。在亲子关系中,父母只有成长了,才有能力去成就孩子。

编辑/卫 虹 终校/石 雪

猜你喜欢

不公养育关怀
不要抱怨别人对你不公
古今一脉相承,兼顾现实关怀
关怀理论视角下教师关怀关系的构建
养育学堂
养育学堂
养育学堂
养育学堂
不公和不义
不公和不义
亲切关怀 殷切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