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当我笑时,我在哭

2022-02-18陈银欢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22年4期

陈银欢

摘要:微笑型抑郁学生戴着微笑假面,内心抑郁痛苦。他们容易被身边的人忽视,却是心理危机易感人群。一个微笑型抑郁儿童被诊断为情绪障碍后,学校采取家校医协同心理干预策略,心理教师建立动态心理监测机制,充分发挥班主任和班级心理委员等心育力量,并利用沙盘开展亲子辅导,缓解家庭关系,使该学生重新融入学校生活。

关键词:微笑型抑郁;心理援助;心理监测;情绪障碍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2684(2022)04-0067-03

一、个案基本情况

晓辉(化名),五年级男生,家中老大,性格内向少言,温和懂事,成绩中等,五年级第二学期成绩开始下滑。他是各科老师眼中的乖乖生,是父母眼中的暖男,是同学们眼中的“开心果”,却突然离家逃跑了。

事发在某一天放学后,学校来了一通紧急电话。“晓辉逃跑了,我们在公园找到了他。”电话的那头家长着急地说着。心理教师一边安抚着家长的焦躁情绪一边和班主任赶到了现场。公园旁执勤民警的车灯在黑夜笼罩下显得格外的耀眼,晓辉正被家长强行拉着想带去派出所。晓辉无助地大声痛哭。

危机干预的首要原则是保证学生生命安全,同时做稳定情绪工作。接受过危机培训的班主任李老师利用放松技术安抚晓辉的情绪,提供心理支持。心理教师跟晓辉家长沟通和协商,告知当下应先稳定晓辉的状态,了解事发原因,不能简单粗暴地送派出所处理。最后,晓辉家长选择当天晚上回去和孩子好好谈心。晓辉的家长反馈说他们没法和孩子进行“走心”的沟通,问什么他都顺从地说“好。”在心理教师协助下,晓辉被转介至专业的心理医生,初诊为儿童情绪障碍,存在抑郁情緒。

儿童情绪障碍是指发生在儿童时期,以焦虑、恐惧、抑郁等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组疾病[1],是儿童期常见的心理障碍之一。晓辉外表看似正常,常常面带微笑,但内心压抑,让身边的人都难以察觉他内心真实的抑郁情绪。有人将这种表面上保持良好表情姿态,而内心有显著情绪低落体验的抑郁症称为“微笑型抑郁”。这起突发的学生心理危机事件引发了心理教师对微笑型抑郁学生亲子沟通的高度关注,以及从“危机干预”到“心理抗逆力”培养的思考。

二、问题分析

我收集班主任、家长反馈的信息和心理医生的初诊,分析造成晓辉心理问题的主要原因如下。

人格特点:敏感特质,在意别人的评价。

自我意识水平低:表现为自卑,自责,自我评价较低。

学业原因:五年级学业任务加重,面对难度加大的任务难以适应。

家庭系统失衡:母亲工作压力大,焦虑和愤怒情绪较多,经常指责批评孩子。父亲在外地工作,照顾家庭时间较少。

三、辅导过程

晓辉被转介至医院接受专业心理治疗,服药期间仍坚持上学,服药后一周效果良好,情绪较稳定。两周后某天,班主任反馈晓辉和父母争吵,情绪低落,上课常睡觉。为保障晓辉在校能得到心理支持,我与心理医生联系跟进个案治疗情况。家庭系统理论认为,家庭是一个系统,夫妻关系是家庭关系的基础,夫妻关系出问题必然影响亲子关系[2]。晓辉的情绪问题主要由家庭教育方式造成的,特别是晓辉受妈妈负面情绪的影响较多。心理医生建议父母接受家庭治疗,晓辉妈妈参与一次后认为无效放弃。目前,晓辉仍服药和接受学校心理辅导。学校提供心理辅导目的是协助晓辉稳定情绪和增进晓辉主动沟通的能力,并开展了预防危机复发的心理干预。

(一)利用悄悄话进行动态心理监测

微笑型抑郁患者的笑容像是一种防御机制,让人难以走进他们的真实感受世界,当外人以为他们看起来好了时会掉以轻心。我校心理健康普查显示晓辉心理健康状况良好。为弥补心理健康普查的缺陷,我利用每周班会心理课开展生命教育,让学生匿名写一封悄悄话信件送给自己,内容不限,真实表达自己内心感受皆可。以此方式进行动态心理监测。由于心理教师承诺对班主任和父母保密,晓辉在信中坦露心声:“前天妈妈又唠叨了,似乎我做什么都是错的,我心情又跌落谷底。”

我和晓辉谈心,欣赏他能真实表达自己情绪,鼓励晓辉用所学的非暴力沟通技巧向妈妈表达自己的真实感受。晓辉尝试写信给妈妈表达自己被批评后自责和压抑的心情,妈妈反馈最近已经减少了批评晓辉,她能和晓辉好好说话,多寻找孩子的优点。

(二)初始沙盘游戏,协助稳定情绪和澄清心理困扰

我和晓辉已建立了信任的关系,晓辉知道他难受时随时可以寻找我的帮助。这回晓辉无精打采地来到心语室,我邀请他通过沙盘游戏进行放松,自由表达自己的想法。沙盘游戏整个过程他非常投入,我陪伴并倾听晓辉的沙盘故事。发现现在的他处于一种孤岛的状态,把自己隔绝开,也不太想别人走进自己的世界。沙盘中的电话亭是处于休息状态,或许他内心有很多想表达的话语无法顺畅地说出来。他谈及自己有很多小烦恼,它们不时地在脑海里弹出来,他感到很无助。他说如果有一个小岛让他与世隔绝就好了。这反映了他遇事习惯采取回避的处理方式,同时并不清晰与父母间的界限。他把父母争吵当作是自己的错误,在默默承担责任。

(三)亲子沙盘游戏辅导促进家庭成员沟通

晓辉的生活和学习主要由妈妈照顾,妈妈焦虑和愤怒的情绪对晓辉有重要影响,而爸爸给予妈妈情感上的支持较少。为此,我邀请晓辉一家进行亲子沙盘游戏,增进家庭成员间的互动,察觉家庭角色和责任。沙盘游戏互动中,妈妈忙于布置生活区,晓辉忙于配合爸爸摆放菜园和帮妈妈布置厨房。

晓辉父母之间的互动较少,结束沙盘游戏时,晓辉爸爸把菜园的果子放在妈妈布置的厨房区菜篮里。我引导家庭成员分享沙盘故事时,晓辉谈到自己的想法就是想让爸爸妈妈开心,不想他们因自己吵架,不想让自己成为他们的负担。晓辉妈妈听完儿子的想法,惭愧地拉着他的手说:“没想到你担心我们吵架的事,这是爸爸妈妈间要处理的事情,跟你没有关系。”晓辉爸爸也察觉到自己照顾家庭时间不足,表示要尽量安排好工作多陪家人。

亲子沙盘游戏开启了家庭成员观察自己的一扇门,由此增进了彼此间的沟通。

(四)班级关爱,构建心理支持系统

晓辉为人随和,但在班里没有什么知心好友,學习不太好,没能跟上老师讲课的节奏。为了让晓辉稳定情绪,投入更多的精力到学习中,我和班主任商量安排班级心理委员和晓辉配对成学习伙伴,晓辉有学业困难和小烦恼都能向班级心理委员求助。晓辉和心理委员很快成了好朋友,他擅长的数学学科,成绩有了逐步提升。

四、辅导效果和思考

经过四个多月家校医协同干预,晓辉的抑郁状态逐渐好转,能顺利地融入学校的学习和生活,家庭气氛也缓和了。

本案例中,晓辉是微笑型抑郁特征学生群体的代表,这类生活中戴上笑脸假面被忽略的人群是心理危机易感人群。根据本学期动态心理排查解忧信箱学生求助来信,3%的学生都是老师和家长眼中的“乖”孩子。本次案例引发我对微笑型抑郁学生心理干预的几点思考。

第一,学生心理普查和动态心理监测要结合,充分发挥班主任的心育功能,建立从年级心理辅导老师到班级心理委员的帮扶机制,培养学生心理求助意识,发挥解忧信箱的作用。

第二,开发小学生心理危机预防性干预课程。清华大学彭凯平等学者对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证研究表明,以积极情绪为主题的积极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对青少年抑郁有防御作用[3]。

第三,建立家校医协同心育工作模式。转介至心理医生后,学生最终还要面对复学的现实问题,学校应为他们提供安全的班级心理环境和家庭教育指导,这有助于帮助他们恢复心理功能。心理教师需结合自身所长和学生特点,充分利用心理辅导技术、工具服务学生和家长。

参考文献

[1] 全国卫生专业技术资格考试专家委员会.心理治疗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

[2]吴丹丹,陈一心,赵兆 .情绪障碍儿童的父母养育方式特征[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13,21(12):1298-1300.

[3]赵昱鲲,喻丰,武亦文,等.Positive education interven-tions prevent depression in Chinese adolescents[J].Frontiers in Psychology,2019(6):1344.

编辑/卫 虹 终校/石 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