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柱失稳,康复锻炼不能少
2022-02-18黄斌
黄斌
脊柱失稳是一种关节缺乏稳定性的疾病表现,是由多种因素影响导致的脊柱结构紊乱、力学动态失衡,包括颈椎失稳和腰椎失稳,以及罕见的胸椎失稳。就如同地基不稳的大楼,面临变成危房,甚至是倒塌的风险。脊柱失稳将严重影响患者的健康和生活质量,导致颈椎病、腰肌筋膜炎、腰肌劳损、频繁闪腰、长期腰疼(下背部疼痛)等病症。
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患者进行康复锻炼有助于改善脊柱功能,促进恢复。康复锻炼需要长期坚持、系统安排,才能收到预期的效果。本文提到的锻炼方法不仅能帮助脊柱失稳患者稳定骨骼结构,也能帮助所有因久坐、长期接触电子屏幕而有患病风险的现代人,避免遭受筋骨之痛。
人体的脊柱结构主要分为内脊柱结构和外脊柱结构。内脊柱结构的稳定性受韧带、骨关节等的控制,而外脊柱结构的稳定性则受胸廓、负压和核心力量等的影响。由于生理构造独特,影响因素众多,脊柱失稳的发生也就不奇怪了。此外,很多外部因素也易导致脊柱失稳:
人的脊椎有一定的活动度,如颈椎正常的活动范围是低头、仰头可达35°~45°,左右侧头,耳朵可挨肩膀。活动度过大,有可能造成脊椎损伤;而活动度长期较小、运动量长期不足,则会导致脊椎功能的退化与减弱。比如,没有运动或舞蹈基础的成年人,突然尝试“卧鱼”这样的高难度动作,很容易造成腰椎失稳。而长期看电脑,缺乏活动者的颈椎,则常见颈椎失稳问题。
在日常生活中,很多人习惯以放松的状态立、坐、卧,最常见的有弓腰、驼背、跷二郎腿等。保持这样的不良体态时间久了,会改变脊椎的正常弯曲度,进而导致颈椎病、颈背肌筋膜炎、腰肌劳损、腰椎间盘突出症等病变的发生。
扭挫伤极易导致椎间小关节发生移位或者椎间软组织损伤,进而导致脊柱失稳。
这种情况容易发生在中老年人身上。人上年纪后,骨骼会发生退行性改变,如果受到风、寒、湿邪的侵袭,极易引发局部血液循环不良,肌肉收缩不协调而致病。
脊柱失稳患者的脊柱相关肌肉、韧带和关节等组织常发生失调,脊柱关节的力学和生理关系存在明显变化,可导致颈椎、腰椎等疾病,还可能对患者的神经、血管、内脏等器官造成影响,进而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脊柱失稳十分影响体态,易导致身体失衡,引发腰酸背痛、驼背等问题。
因为疼痛等不良症状的困扰,多数患者存在一定的负面情绪。疼痛若长期得不到解决,可能会严重影响患者的心理健康。
病情较轻的患者需要及时就医,保证充足的休息,给机体时间进行自愈,以改善脊柱功能。如果损伤程度较为严重,需要采取手术等处理措施,避免发生丧失自理能力等恶果。对于脊柱失稳患者来说,康复是个相对较为漫长的过程,需要积极应对疾病,坚定康复决心,谨遵医嘱进行治疗。否则,机体如果反复受损,或持续性疲劳,则会对脊柱的生理修复能力造成不良影响。患者在治疗过程中需要注意:
患者在治疗阶段易受到负面情绪影响。患者本人及家属应多了解疾病的相关康复知识,帮助患者保持稳定、乐观的心态,树立康复信心,积极配合治疗。
通过药物治疗有助于改善脊髓血液循环,确保受损神经得到充足的血液、养分。
患者在治疗期间要保证摄入充足的营养。日常饮食可以多食用蛋白质、维生素、钙含量丰富的食物,同时多吃新鲜水果和蔬菜。
经由医生评估,并在医生的指导下,每日坚持康复锻炼,可帮助恢复脊柱功能。
在医疗实践中,患者存在明显的个体差异——如年龄、其他基础病患病情况、脊柱失稳疾病种类和病情轻重等均有不同。因此,没有哪种康复方法适合于所有人。相较于青年群体,老年患者的身体机能下降明显,锻炼过程更要循序渐进。以下介绍的锻炼方法仅为举例,患者进行康复锻炼需要在医生指导下进行。
仰卧、屈膝,脚平踩在床或瑜伽垫上,将骨盆后倾,腰部贴紧床面,手放在肚子上,吸氣时鼓肚子,吐气收肚子,注意呼吸时腰部不要离开床。重复上述动作10次。
站立,两眼平视前方,两手掌转至两大腿前面,然后含胸收腹,屈膝蹲下,且头向前微低,蹲到两掌心摸到膝盖为止。随后,身体慢慢直立,挺胸抬头使脊椎向后弯。从蹲下到直立挺胸仰头为1次动作,重复做36次。
平躺,屈髋、屈膝,均呈90°,腰部保持向下压紧床面或地面,交替将腿伸直、下放至距地面15厘米左右。不用加入手臂动作,将其放在身体两侧即可。
连续向后倒退走路能够锻炼腰背肌群力量,强化腰椎的稳定性与灵活性。倒退走时要合理控制步速,不宜过快,每次走200~400步为宜,每日坚持1~2次。强化机体锻炼能够减少筋膜发生粘连的风险,改善神经根压迫症状,防止肌肉萎缩,保证脊柱运动的协调性。练习时最好有同伴照看,以免发生碰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