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宏观尺度C2过程机理:PREA环理论模型修订及应用

2022-02-17阳东升刘玉超修保新张维明王飞跃

指挥与控制学报 2022年4期
关键词:态势筹划决策

阳东升 李 强 刘玉超 朱 承 修保新 张维明 王飞跃

1.暨南大学公共/应急管理学院(军民融合应急指挥与控制实验室) 广东 广州 510632 2.陆军研究院科技创新中心 北京 100012 3.一体化指挥调度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 北京 100192 4.国防科技大学信息系统工程重点实验室 湖南 长沙 410073 5.普锐科技有限公司 广东 广州 510630 6.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复杂系统管理与控制国家重点实验室 北京 100190

近年来,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在军事领域的广泛应用[1-2], OODA 环再次被推上“潮头”, 成为人工智能技术在军事领域应用的基本指导, 将智能技术嵌入“OODA”中, 让OODA 环更快、更有效[3-6], 这一思想倍受军事智能技术爱好者的推崇, 有逐渐演化为军事智能技术标准和规范的趋势.

OODA 环这一理论源于20 世纪50年代的朝鲜战争, 是美国空军战斗机飞行员约翰·博伊德在空中格斗战术分析中理论的总结, 亦称为“博伊德环”.

“博伊德环”从最初的提出, 到今天不同领域的广泛应用, 经历了一个不断修订的过程. 约翰·博伊德对OODA 环的最初解释为“观察-指向-决策-行动(OODA 环)”, 即对第2 个“O”解释为战斗机的指向;随后, 约翰·博伊德发现“指向”的解释具有局限性,再次解释第2 个“O”的内涵为“调整”, 即战斗机姿态调整;直到20 世纪80年代, 博伊德在《毛泽东选集(第一卷)》2 中获得启发, 将第2 个“O”解释为“判断”, 并提出改进的OODA 环:“观察-判断-决策-行动”. 改进的OODA 环理论一经提出便受到推崇, 从作战平台指挥控制系统装备建设到一线部队指挥官的战术运用, 均奉之为经典, 究其原因, OODA 环以简洁优美的形式描述了战术指挥对抗双方的一般思维与行动过程, 是对过去几千年来人类战争对抗的思维与行动常识的总结.

随着OODA 环的广泛运用, 不少学者发现OODA 环存在缺陷:1)OODA 环似乎没有完整描述指挥控制一般过程, 作战筹划活动、作战评估活动、作战协同、作战转换活动等等, 这些在战役指挥中常见的C2 活动都不在OODA 环中;2)OODA 环对观察态势的快速反应, 是一种被动思维, 并不适合主动谋局、布局的思维指导;3)OODA 环可以解释战斗机的战术对抗的优势劣势, 但并不能解释经典战役及理论,例如中途岛战役, 毛泽东关于战争经验的总结:“你打你的, 我打我的”;4)与低层指挥机构及活动不同,高层指挥机构似乎存在众多的OODA 环, 但从整体层面看, 又没有遵循OODA 环, 或者说微观层面的OODA 过程在宏观层面涌现为另一种过程, 即从作战筹划到评估的闭环过程;5)OODA 环可以快速应对确定的简单决策问题, 但无法解决复杂问题[7-8], 等等.而且, 这些缺陷存在规律性, 即层级越高的指挥控制活动,暴露OODA 环的问题越多.基于这些缺陷, 不少学者开始OODA 环的改进, 其成果包括C-OODA[9-12]、D-OODA[13-14]、E(extended)-OODA[15]、I-OODA[16-19]、M-OODA[20-22]、RPD-OODA[23-24]、T(team)-OODA[26-27]、TECK-OODA 环[28-30], 等等, 这些改进工作大多集中在OODA 环的“判断(O)”或“决策(D)”环节, 主要思想是放大认知、决策环节,增加诸如作战方案生成、方案评估与优选等活动, 然而, 这些活动内容的增加又影响了OODA 环的运行速度, 与约翰·博伊德提出OODA环的初衷相违背, 不符合“快速”“介入”的制胜机理.

与OODA 环的改进思路完全不同, 文献[31]提出了指挥控制过程机理的尺度关联性, 认为指挥控制学科与其他学科(物理学、经济学、军事学等)一样,也存在微观与宏观机理的差异性, 经典理论OODA环源于战斗机的空中格斗, 适用于作战平台的战术对抗, 宏观尺度上的作战体系指挥控制活动, 尤其是跨域的战役、战略指挥控制活动, 存在完全不同的指挥控制过程机理[32-34], 并且提出了宏观作战体系指挥控制活动的一般过程机理模型——“筹划-准备-执行-评估(PREA 环)”.

在文献[32]中, 概括PREA 环的4 种态势需求为:预测态势、直前态势、实时态势、历史态势, 定义前3 种态势对应的决策方式为周密决策、精确决策和快速决策.

PREA 环对宏观作战体系在战役、战略层面的指挥控制活动过程描述是概略的, 并不足以解释指挥主体(指挥员和指挥机构)的业务流程及产品关系, 也没有建立与经典理论──OODA 环的区分和关联. 本文进一步修订PREA 环理论模型, 从物理域、信息域、认知域3 个层面建立PREA 环的完整描述, 建立各个环节对应的活动及产品, 从制胜机理上, 阐述PREA 环的东方哲学与战争思维, 与OODA环进行对比分析.

1 PREA 环内涵与概念定义

1.1 宏观尺度作战体系C2 活动的一般过程描述:PREA 环

PREA 环描述了宏观作战体系C2 活动的一般过程, 从筹划(planning)、准备(readiness)、执行(execution)到评估(assessment), 4 个环节在不同的领域有不同的内涵.

从信息域上, 4 个环节对应4 种不同的态势信息:演绎态势、可预测态势、实时态势和复盘态势, 演绎态势是一种高度不确定、不可预测的态势, 即无法从当前获取的信息预测态势, 只能从历史信息演绎未来. 复盘态势是对已经发生事件的全面回顾, 是一种完全消除不确定的信息.

从认知域上,与态势信息相对应,不同的态势需要不同的决策方式:基于意图和演绎态势的周密决策、基于预案和可预测态势的审慎决策、基于规则和实时态势的快速决策、基于效果和复盘态势的转换决策.

从物理域上, PREA 环所依赖的体系并非一直存在, 而是一个渐进形成与演化的过程, 在筹划环节,以指挥员或指挥机构活动为主, 相关兵力与体系要素未构成整体, 体系呈现为设计状态;在准备环节,指挥机构和相关兵力逐步转入部署, 伴随相应的兵力部署行动, 体系从设计状态转入构建状态;在计划执行环节, 体系已完成构建, 转入实际运行, 体系行动与指挥员或指挥机构的活动构成反馈闭环.

PREA 环的4 个环节存在3 种转换:计划有效持续“控势”小循环、计划失效转入“布势”调整中循环和部署方案失效转入重新谋势“大循环”.“小循环”是行动计划有效, 继续执行, 通过战术/技术/程序的调整适应战场态势变化.“中循环”是决心与部署方案有效, 通过调整行动计划以适应战场态势较大的变化.“大循环”是决心与部署方案失效, 转入新的筹划, 进入下一个PREA 环周期, 以适应战场态势完全出乎意料的变化.

PREA 环的完整过程如图1 所示.

图1 修订的PREA 环与OODA 环Fig.1 Revised PREA loop and OODA loop

在宏观体系层面, 指挥主体的C2 活动似乎也是“观察”-“判断”-“决策”-“行动”, 如战役/战略态势研判分析、战役/战略决策、战役/战略行动等等, 但深入研究战役、战略指挥主体的C2 活动发现, 其过程并不能简单概括为OODA 环, OODA 环也无法指导宏观作战体系层面指挥机构和指挥员的C2 活动. 从PREA 环的过程描述可以看出, 在筹划环节和评估环节, 并没有构成真正意义上的OODA 闭环, 其原因在这两个环节的活动仅仅限于指挥员或指挥机构, 其作战体系还没有构建, 或者已经转入重构, 因此, 不具备行动能力, 而在准备环节, 相关力量逐渐进入部署、体系在构建过程中, OODA 环的“行动”也是“瘸子”, 仅仅在计划执行环节, 体系构建要素完整, 具备行动能力, 指挥员或指挥机构的C2 活动构成完整的OODA 环闭环.

1.1.1 筹划活动主要内容、产品及信息保障与决策方法

筹划是PREA 环的起点. 作战筹划活动具有明确的边界, 即从受领任务至作战筹划产品得到上级的批复. 上级在下达作战任务时明确下级筹划的时限, 即作战筹划产品提交的最后时间. 作战筹划活动是对本级完成被赋予任务的总体设计, 其依据是作战企图(或指挥员意图),理解意图是作战筹划的关键.

作战筹划需要态势信息, 由于从当前至未来行动发起的时间窗口尺度大, 可能数天、数周甚至数月或年计, 其态势信息并不是传感器所获取的实时态势, 或者说当前的实时态势信息并不能为未来远期筹划提供有力支持, 通常, 这种远期筹划的态势信息需要由历史演绎未来, 这些信息包括目标或对手在作战区域历史活动规律、作战环境(如气象、水文)的历史统计数据以及己方在该区域部署、演练的情况等, 在作战筹划活动明确未来作战行动的时空(作战时间和作战区域)后, 各要素都需要围绕未来作战行动的时空, 提供从历史统计数据演绎的未来态势及行动建议, 包括情报、通信、气象、水文、导航等等. 由于从历史演绎的态势信息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 作战筹划活动需要作出诸多假设, 因此, 在这一环节, 指挥员需要采用的决策方式为基于意见和演绎态势的周密决策, 尽可能考虑各种假设, 作出各种预案.

作战筹划活动的边界及相关保障要素与产品需求如图2 所示.

图2 作战筹划活动的边界及相关保障要素与产品需求Fig.2 Boundaries of operational planning and preparation activities the related support elements and product requirements

本质上, 作战筹划是基于作战企图(或意图), 设计未来作战行动开始方式、终止方式以及从初始态势向终止态势转换的可能途径, 即各种可行的行动方案(或者说预案). 作战筹划的关键内容之一即对态势的设计, 包括初始态势和终止态势, 即行动的起点和行动终点, 必要时可设计过程态势, 即根据作战的阶段目标设计中间态势. 初始态势以行动计划开始执行最有利的“势”为目标, 包含己方的兵力部署、敌方兵力部署以及战场环境要素等内容. 终止态势以作战目标及相关作战要求为依据, 同样包含行动终止的己方兵力部署、敌方兵力部署以及战场环境条件等, 是作战行动结束的标志. 作战筹划的关键内容之二是促成初始态势向终止态势演化的行动过程(COA), 通常包含多种途径实现从初始态势向终止态势的转换, 即各类作战方案预案.

筹划的主要内容及表现形式如图3 所示.

图3 筹划的主要内容及产品示意图Fig.3 Schematic diagram of main contents and products for planning

筹划活动的输出包括态势研判结论、兵力部署以及行动的决心方案/预案等产品.

1.1.2 准备活动主要内容、产品及信息保障与决策方法

在PREA 环中, 准备是指作战行动的直接准备,具有行动的针对性, 也称直前准备, 不同于笼统的战前准备概念. 直前准备活动从上级批复筹划产品开始, 直至作战行动的D 日T 时刻结束. 与作战筹划的时间尺度相比较, 直前准备的时间窗口要小得多. 这一时间窗口在不同的层级上有不同的要求, 战略战役的直前准备可能需以“月”计, 而任务部队的直前准备可能只需以“天”计, 而战术行动的直前准备则以“小时”计.

直前准备活动边界及相关保障要素与产品如图4 所示.

图4 直前准备活动边界及相关保障要素与产品Fig.4 The consequent preparation activity boundaries,the relative support elements and products

直前准备活动的依据是各作战筹划产品, 包括兵力部署及各类方案预案. 直前准备活动同样需要态势保障, 但不是实时态势保障, 而是直前态势. 直前态势包含实时态势, 但不完全是实时态势, 而是以实时态势为基准, 叠加当前时间至D 日T 时刻各保障要素的预测或预报, 如敌方部署与活动的预判、气象监测预报、水文环境监测预报等等, 与筹划的演绎态势信息不同, 由于直前准备环节的时间窗口相对变小, 与筹划的历史演绎态势信息相比较, 直前态势信息具有更可靠、可信的价值, 在一定程度上会否定历史演绎的各类假设, 消除部分不确定性.

直前准备的主要活动内容包括3 个方面:一是部署转入;二是直前筹划;三是对下级筹划与准备工作指导.

部署转入以筹划设计的初始态势为依据, 对己方兵力进行部署, 确保各兵力在行动计划执行前进入预设的阵位. 部署转入包括体系构建和战斗等级转进, 构建体系是指行动计划实施所需指挥体系、通信保障体系、情报保障体系以及其他要素保障体系等等, 在行动实施前, 所有要素的体系须构建完毕,确保行动实施能够得到各要素的有效支持. 战斗等级转进是指行动兵力进入作战区域, 根据作战计划执行的需要实施战斗等级的提升, 通常, 不同行动兵力有不同的等级转进需要.

在直前准备阶段, 随着时间尺度变小, 情报信息更新, 战场不确定性逐渐消除, 指挥机构需要根据新的情报信息, 组织相关部门进行方案/计划的调整, 即直前筹划. 直前筹划主要是在各类案中匹配当前的信息更新, 选择并调整行动方案. 行动方案一旦确定即转入计划的制定、分发以及对下级的指导工作, 启动对所有行动兵力的准备工作, 因此, 在直前筹划中,指挥员需审慎决策, 运用各种技术手段进行方案预案的评估, 权衡各方案的利害得失.

直前准备环节的指导活动是在本级确定作战方案后, 对下级筹划和准备工作的指导, 一方面是督促和检查下级指挥机构的筹划活动, 确保下级的筹划产品符合本级意图;另一方面是检查和督促部队的准备工作, 包括部队的行动或战斗等级转进.

直前准备环节的主要工作如图5 所示.

图5 直前准备的主要内容及产品示意图Fig.5 The schematic diagram of main contents and products of planning and consequent preparation work

在直前准备环节, 部署转入与直前筹划并没有严格意义上的顺序关系, 可以并行, 也可以串行, 但直前筹划与指导存在逻辑顺序上的关联, 通常, 在完成直前筹划后开始实施指导工作.

1.1.3 执行活动主要内容、产品及信息保障与决策方法

在PREA 环中, 执行的起点即(D 日)T 时刻, 终点即行动的撤收. 执行的依据即直前准备环节形成的作战行动计划或者计划生成的作战指令.

执行环节的主要活动是监控, 包括对战场态势和计划实施进度的监控, 其中,“控”是以计划为依据,根据战场情况, 对行动进行及时纠偏, 确保按照计划实施. 当态势与预期存在一定程度上的不一致时,“控”需要根据实时态势的变化, 以战术、技术和程序为手段, 适时进行“控势”, 以适应战场的变化. 因此,这一环节的指挥主体通常是执行官或战术官.

执行环节博弈对抗的战争属性导致战场瞬息万变,指挥主体需要通过各种传感器获取战场实时信息,实时态势信息保障是计划执行有效监控的基础和前提.

执行环节指挥主体的决策活动是以行动计划实施的“控势”为目标, 根据实时态势的变化, 决定相关战术、技术和程序是否需要调整或改变, 由于实时态势变化快、事件处置急, 执行监控的决策活动存在时间窗口小、风险大的特点, 指挥主体通常采用基于规则的快速决策方式, 其规则源于计划或上级指导或相关的法规政策.

计划执行环节的主要活动及关系如图6 所示.

图6 计划执行的主要活动及关系Fig.6 Main activities and relationships of execution of plans

计划执行的纠偏仍然是按照计划在持续行动,仅仅只是行动与计划出现偏差, 在出现战术、技术和程序的改变不足以应对的新情况时, 或者说需要调整兵力部署和作战方案, 改变计划时, 则需要根据评估结论进行转换, 转入相应的环节.

执行监控的本质是对态势的控制, 即以期望的终止态势为目标, 通过行动塑造期望的态势演化过程, 这一过程如图7 所示.

图7 执行环节的态势演化控制过程示意图Fig.7 Schematic diagram of situation evolution control process of execution loop

1.1.4 评估活动主要内容、产品及信息保障与决策方法

评估是对态势的评估, 包括两个方面:“态”和“势”,“态”是指战场敌我状态, 而“势”是指敌我状态演化发展的趋势. 评估伴随计划执行活动, 既包含行动过程中的阶段性评估, 评估产品表现形式通常为“作战简报”, 也包含结束时的总体评估, 评估产品表现形式通常为“详报(或总结)”.

在计划执行后, 即产生相应的态势变化, 由此产生评估的输入. 评估同样存在态势信息需求, 与演绎、直前和实时态势不同, 评估态势信息需求并不仅限于某一时刻的态势信息, 而是需要从行动开始到评估时刻的过程演化态势, 即回顾行动过程的复盘态势.

评估活动伴随相应的决策, 即作战转换, 通常,作战评估的转换决策有3 种情况:一是计划执行有效, 态势演化过程实现预期, 则继续计划的执行;二是计划失效, 态势演化与预期存在小的偏差, 则转入准备环节, 调整或改变计划, 适应战场变化;三是态势变化出现意外情况, 与预期发生较大的偏差, 则需要调整决心和部署, 调整作战决心时需及时向上级指挥机构报告, 并通报友邻部队, 以避免调整后的作战决心不符合上级作战意图, 并与友邻部队的行动产生冲突.

评估及相关活动如图8 所示.

图8 评估的态势信息保障产品及相关活动Fig.8 The evaluated situational information support products and related activities

总结PREA 的闭环过程, 筹划以态势的预先设计为主, 包括初始态势、终止态势以及演化过程;准备以己方兵力构建行动发起的初始态势为主, 包含直前筹划和作战指导活动;执行以态势的控制为主;评估则是对态势演化过程和发展趋势的度量.

因此, PREA 环的4 个环节也可概括为“谋势”“布势”“控势”和“度势”.

1.2 PREA 环核心理念与制胜机理分析

PREA 环核心理念是强调指挥主体的主观活动要与客观现实的相符, 任何时候, 主观都不能脱离客观现实. PREA 环的主观与客观相符, 具体体现在3个规律的遵循:第1 个规律是军事对抗过程中, 战争迷雾是逐渐消散的过程, 指挥员获取的信息是从不确定逐渐转向确定;第2 个规律是在情报信息从不确定向确定的发展过程中, 指挥主体的决策活动是渐进的、收敛的过程;第3 个规律是遵循态势始终在变化, 既有大变化, 也有小变化, 处理变化是指挥主体的核心职能, 应对不同的变化, 指挥主体有不同的决策方式、方法和程序.

与经典理论OODA 环的“快速”“介入”制胜机理不同, PREA 环有着东方哲学式的制胜机理, 即强调整体全局的稳定性和连续性. 整体全局的稳定性是指以“不变”维持整体效能, 全局整体的任何变革或调整都伴随整体效能的“U”变化过程, PREA 环通过基于意图的周密决策设计体系, 保持全局整体能够应对一定程度上的“变化”, 即体系的鲁棒性设计,“稳定性”是PREA 环的正向过程;整体全局的连续性是指在变化超出预期时, 以“变”提升整体全局的效能, PREA 环通过评估的转换决策、基于预案的决策和基于规则的决策实现对战场变化的快速反应,“连续性”是PREA 环的逆向过程.

PREA 环的核心理念及制胜机理如图9 所示.

图9 PREA 环的核心理念及制胜机理Fig.9 The core concept and winning mechanism of the PREA loop

本质上, 稳定性制胜机理是在既定的战略、战役方针下, 指挥主体的决心和意志不被对手干扰, 坚持实现既定的目标, 亦即毛泽东概括于解放战争时期的军事思想“你打你的, 我打我的”. 而“连续性”是根据战场态势的变化调整其战术、战略, 从客观改变主观. PREA 环制胜机理的两个方面是矛盾的对立和统一, 是敌我双方在主观与客观相符的较量过程, 谁能把主观的决心意志建立在对客观战场态势的正确理解基础之上并得以贯彻执行, 谁就能够赢得战争.

2 PREA 环与OODA 环的比较分析

PREA 环描述了宏观作战体系一般的指挥控制过程, 与微观尺度上战术单元的指挥控制活动相比较, 其涌现特征体现在多个方面.

2.1 PREA 环兼具战略性与战术性

PREA 环的战略性体现在“筹划”环节, 其“筹划”活动是在理解意图的基础上对整个作战进程的战略规划, 确定“战略”即定下“决心”和“部署”, PREA 环的后续环节在既定的“战略”指导下展开.“筹划”对战场全局的“谋势”和总体进程的设计是PREA 环战略性的产品输出, 也是后续战术设计的输入. PREA环战略性并不以“快速”为目标, 而是强调“周密”、“审慎”.

PREA 环的战术性体现在“执行”环节, 在“计划执行”时,“战术/技术/程序”的调整即PREA 环的战术活动, 通过战术活动实现对战场态势的控制.“战术/技术/程序”的调整是局部的、实时的, 在既定的“战略”指导下实施. PREA 环的战术性强调“快速”和效果, 与经典理论OODA 环的要求一致.

PREA 环的战略性与战术性通过“准备”实现完美的衔接,“准备”环节的预案选择、计划制定、部署转入、体系构建等活动都是在既定战略指导下为具体战术行动的实施提供条件. PREA 环的战略性与战术性通过“评估”实现两者之间的切换, 通常情况下,“战略”保持稳定和连续, 而“战术”则维持快速响应,但在面临战场态势变化激烈,“战术”性的调整措施不足以应对态势变化时, 通过“评估”转入“战略”性的调整.

2.2 PREA 环具有开放性和不同层级交互性

与经典理论OODA 环的闭环过程不同, PREA 环强调了开放性和交互性. PREA 环的开放性和交互性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 是作战体系内部的不同层级指挥主体之间的沟通和交互;另一方面, 是作战体系同环境(态势)的交互.

在作战体系内部, 每个指挥主体的PREA 环既有与上级的交互, 也有与下级的交互, 与上级的交互主要体现在“筹划”活动对上级“意图”的理解, 正确理解意图是作战筹划的首要条件, 也是必要条件. 与下级的交互主要体现在“准备”环节, 对下级“筹划”和“准备”活动的指导, 确保下级的“筹划”“准备”活动符合本级指挥主体的意图. PREA 环的上下级交互是宏观作战体系各级指挥主体理解意图、统一决心意志的基本保证.

与经典理论OODA 环单纯的战场实时态势交互不同, PREA 环同环境(态势)的交互并不局限于实时态势, 而是遵循战争“迷雾”逐渐消散的规律, 区分不同时间阶段所面临的不同环境(态势), 在“筹划”时,指挥主体面临的态势是历史演绎态势, 具有较多的不确定性;在“准备”时, 指挥主体交互的环境“态势”在一定程度上是可预测的, 其不确定性减少;在“执行”时, 环境(态势)是实时的, 与OODA 环的交互一致;而在“评估”时, 指挥主体面临的“过程演化态势”,是可回溯的.

2.3 指挥控制过程思维:“主动设计”、“自顶向下”

PREA 环的起点为“筹划”,“筹划”是以实现指挥意图为基础和前提, 设计初始态势、终止态势以及演化过程态势. 从这一意义上, 可以说, PREA 环是意图驱动, 而非观察所获取的态势驱动.

PREA 环的“准备”是主动构建所需要的态势,“计划执行”是以行动塑造所期望的态势,“作战评估”是对态势变化过程的评判, 从整个过程看, PREA 环从预设态势、构建态势、塑造态势到评估态势, 都体现了对战场的主动设计和实现的思维, 而非OODA环应对观察所获取的态势、适应战争.

PREA 环的对战场的主动设计和实现并非仅仅体现主观意愿, PREA 环同样也需要体现客观现实的态势, 与OODA 环所观察获取的实时态势不同,PREA 环的态势具有多样性, 不同的时间尺度(或时间窗口)伴随不同的态势, 如“作战筹划”对应历史演绎态势,“直前准备”对应“直前态势”,“作战评估”对应演化过程态势, 仅仅在“计划执行”环节才对应实时态势. 在PREA 环每一个环节, 指挥员的主动意愿都是谋求与对应客观事实(演绎态势、直前态势、实时态势、演化过程态势)相符合.由于PREA 环的时间尺度变化大以及战场不确定性, 指挥员不得不在不同的环节对主观与客观有不同的侧重, 在“作战筹划”和“直前准备”环节, 给予更多的主观假设, 而仅仅在“计划执行”和“作战评估”环节完全依赖客观事实.

与OODA 环从观察获取态势“自底向上”的过程相比较, PREA 环源于指挥员对历史(演绎态势)的认知和对未来的构想, 是指挥意图的驱动, 从作战筹划环节的构想到计划执行的实现, 这一过程体现为“自顶向下”.

OODA 环从“决策”到“行动”同样也可理解为“自顶向下”, 但如果把“决策”活动泛化, 包含基于演绎态势的周密决策、基于直前态势的审慎决策以及基于实时态势的快速决策, 那么, 放大“决策”活动的OODA 过程无法实现“快速”制胜, 与博伊德提出的OODA 制胜机理相违背. 这一问题, 在博伊德提出OODA 环时就给予非常的重视, 并明确OODA 闭环过程必须采取基于规则的快速决策. 近年来, 随着OODA 环在不同指挥层级的广泛运用, 这一现象较为普遍.

2.4 态势的不确定性:随时间尺度变小而逐渐消减

PREA 环把态势按照作战进程的时间尺度划分4类:历史演绎态势、可预测态势(直前态势)、实时态势和复盘态势. 历史演绎态势是以历史的客观事实为依据, 在较大的时间尺度上对战场态势进行推演, 内容包括敌方的活动规律特点、传统与文化特点、作战环境的历史统计数据等等, 因此, 历史演绎态势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可预测态势(直前态势)是以实时态势为依据, 以科学的方法进行较小时间尺度的推演,如敌方目标活动轨迹的推算、气象监测预报、水文监控预报等等, 相对大时间尺度的历史演绎态势信息,直前态势消减了历史演绎态势部分的不确定, 具有更高的可信性和可靠性;实时态势以战场各类传感器获取的实时数据为依据, 较直前态势通过科学计算方法(推算、预测、预报)获取的态势信息相比较, 进一步消减了部分不确定性, 具有更高的可信性和可靠性;复盘态势是对作战行动过程的复盘, 包含行动过程中敌我态势的变化, 作战行动过程的复盘态势是实时态势事后分析, 进一步解惑, 近乎真实展现战场态势.

因此, PREA 环对态势信息的划分具有两个方面的特点:一方面, 态势信息具有不确定性, 不确定性的大小直接影响指挥员和指挥机构的行为方式, 是其决策方式、组织方式选择的直接参考和依据;另一方面, 态势信息的不确定性随时间变化, 随着时间消逝, 不确定性逐渐消减, 直到行动评估时的演化过程态势, 近乎完全真实展现态势演化过程.

事实上, 演化过程态势在完成其作战评估的使命后, 在后续的作战行动中也将转为历史演绎态势,因此, PREA 环的4 种态势也构成了一种态势演化的闭环.

2.5 指挥决策活动及方式:贯穿作战全过程,不同的环节有不同的决策方式

PREA 环态势信息的不确定性直接影响了指挥员和指挥机构的决策方式、组织方式以及决策输出的产品形式等内容.

伴随PREA 环态势信息不确定性的变化, 指挥决策活动贯穿PREA 环的各个环节, 是连续的, 且逐渐收敛的过程.

在筹划环节, 由于历史演绎态势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 且时间尺度(窗口)大, 指挥决策方式通常为基于意图、采取周密决策方式, 对不确定的态势信息进行大量的假设, 并对各种可能的不确定作出相应的方案预案. 由于时间尺度(窗口)大, 筹划活动通常以集中研讨方式进行发散式思维, 输出产品形式体现为作战决心方案(预案).

在准备环节, 由于时间尺度(窗口)变小, 态势的不确定性减少, 指挥员必须在限定的时间窗口内选择执行方案, 执行方案一旦选择, 再次调整则需要重新组织兵力部署, 因此, 在这一环节, 指挥决策方式通常基于预案、采取审慎决策方式, 预案来自于筹划环节的输出, 审慎决策通常是对各种预案进行充分的推演和评估, 权衡各种方案的利害得失, 最终作出决策, 确定执行方案. 在组织形式上, 由于指挥机构和相关兵力已按初始态势设计(兵力部署)逐渐展开,基于预案的审慎决策通常是在分布环境中组织直前筹划的方式实施, 形成的产品包括从作战命令到作战计划、从作战计划到作战的规则或指令.

在执行环节, 时间尺度(窗口)较直前准备环节更小(窄), 在态势变化出现意外情况时, 指挥员(指挥机构)需要快速应变, 通常采取基于规则(指令)的决策方式, 其输出在不同层级有不同的表现形式, 如计划变更的简令或指令, 其组织形式体现为临机筹划.

作战评估伴随作战行动的执行过程, 作战评估同样存在指挥员或指挥机构的决策活动, 即作战转换的决策, 根据评估结论, 选择计划执行继续或者选择新的方案形成新的计划, 或者结束当前行动, 转入后续行动的筹划活动.

PREA 环的决策活动是伴随战场态势信息不确定性变化, 决策输出从概略到精确, 决策空间不但缩小, 逐渐收敛的过程.

3 PREA 环对宏观作战体系指挥控制活动的指导

同微观尺度上作战平台单元的OODA 环一样,PREA 环描述了宏观作战体系指挥控制过程的一般机理, 这一机理对宏观作战体系指挥控制活动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3.1 对作战过程认知的指导:从聚焦交战活动转向全过程

自战术与技术的天平向技术倾斜以来, 作战概念逐渐转向以技术牵引, 作战过程聚焦交战活动, 而忽视了与交战活动关联的前期谋划、准备以及后续评估与转换, 这些新的作战概念包括“精确打击战”“外科手术”“发现即摧毁”“侦察打击一体化”“侦-控-打-评”等等, 聚焦交战过程, 这一理解认知对单一作战平台装备或武器的建议与运用来说是完全正确的, 微观尺度上单一平台装备的作战过程通常即交战活动, 并不涉及多个单元之间协同与布势的谋划和准备, 但对宏观尺度上的作战体系, 这一认知是不足的, 甚至是错误的. 诸不知, 所有这些技术改变战术的新作战概念, 其基础和前提即谋势和布势, 没有谋势和布势, 相关侦察探测的作战单元就不能发现目标, 相关火力投射覆盖不到目标, 那么, 这些作战概念就是空中楼阁.

无论是过去传统的机械化战争, 还是当下的信息化战争, 或者未来的智能化战争, 在宏观尺度上的指挥控制活动始终是全过程的, 并没有因为战争形态的变化而改变其过程本质. 对技术改变的新作战概念, 对其作战过程的理解和认知, 不能“断章取义”,而是用PREA 环指导, 剖析这些新作战概念的本质.

3.2 对思维模式的指导:从被动适应,转向主动设计

长期以来, 对战争对抗思维模式的理解即态势决定论, 态势是一切指挥控制活动的基础和前提, 决策、控制、管理、协调等活动都必须以态势为依据,无论是虚拟世界战争游戏的设计, 还是现实世界各级指挥主体或指挥机构设计, 无不遵循这一模式:以态势主导,“应对态势、适应战场”, 这一思维符合经典理论OODA 环对指挥控制过程的描述. 在这一意义上, 可以理解OODA 环的思维是被动适应态势, 尽管存在“决策”的主观活动, 但仍然是对“观察”所获取的客观世界的反映.

PREA 环仍然描述了战场态势, 所不同的是对战场态势的区分, PREA 环根据作战进程的不同区分了4 类态势:演绎态势、直前态势、实时态势和过程态势, 仅仅实时态势与OODA 环的“观察”活动一致, 4类态势都是不同作战进程中决策活动的依据, 其这一依据的决定性作用在作战进程的每一个环节存在差异性, 在作战筹划的决策活动中, PREA 环强调“意图”的牵引和主导,“意图”既有上级的作战企图, 也有指挥主体的意志, 符合“意图”是作战筹划活动的关键目标. 在计划执行环节, 以实时态势调整为主导,可根据态势的变化改变其主观, 如战术/技术/程序的改变、计划调整、方案调整等等. 因此, PREA 环突出了作战筹划活动, 即根据作战意图, 主动设计战场,同时, 也考虑了对态势变化的应对, 但仅限于实时态势, 或者说态势真实反映了客观世界.

宏观作战体系的指挥控制活动不能被动适应战场态势, 而是需要根据作战意图, 主动设计战场, 战场态势是客观世界的反映, 但并非不可以以主观意愿来改变战场. 在宏观尺度上, 指挥控制活动应“谋势”“布势”为关键, 以“塑造态势”为手段, 力求主动设计、主动影响态势, 实现所需要的态势.

3.3 对决策方式的指导:从追求快速决策,转向权变决策

在经典理论OODA 环中,“快速”是其制胜机理之一, 因此, 在决策方式上, 约翰·博伊德强调基于规则的决策方式.

在宏观尺度上, 作战过程从交战的时间“片”拓展到从筹划至评估的全过程, 在其作战进程不同的环节, 有不同的时间窗口(尺度)、态势信息和决策需求, PREA 环认为, 决策活动应根据时间窗口(尺度)大小、态势信息的客观程度(时效性、可靠性、可行性)采取相应的决策方式, 即权变决策, 而不是单一的快速决策. 具体来说, 在筹划环节, 时间窗口(尺度)大, 态势信息是从历史演绎未来, 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 指挥主体需要根据上级意图设计未来战场,因此, 需要采用基于意图的周密决策;在直前准备环节, 时间窗口(尺度)相对变小, 态势信息是从当前推理, 不确定性相对变小, 决策方式可采用基于预案的审慎决策;在计划执行环节, 时间窗口(尺度)狭窄,指挥主体的决策方式仅限于基于规则的快速决策,其规则体现为作战条令、上级指令或者其他规定;在评估环节, 过程态势真实展现行动过程客观世界的变化过程, 其决策方式与其时间窗口(尺度)大小密切相关, 在计划执行过程中的评估, 需要采取基于效果的快速评判, 在行动结束时, 可采取基于会商形式的全面评判.

决策方式的权变选择是宏观尺度上指挥控制活动的重要指导, 指挥主体在决策方式的选择上不能因循守旧, 也不能一成不变, 更不能简单强调快速决策.

3.4 对信息保障活动的指导:从单一实时态势保障,转向多种态势保障

在微观尺度上, 单一作战平台指控系统的信息保障仅限于实时态势, 即通过各类传感器实时获取信息, 融合信息, 整编态势, 为决策主体提供实时态势. 这一保障方式满足了单一平台作战单元指挥主体的指挥决策需求.

在宏观尺度上, 指挥主体的决策活动提出了4类态势需求:演绎态势、直前态势、实时态势和过程态势, 不同的态势需要不同的保障方式. 演绎态势是从历史演绎长远的未来, 信息保障活动需要在日常的情报侦察活动中积累数据资料, 形成历史记录, 并从历史数据中发现规律和特点, 没有日常情报侦察活动就不能形成演绎态势. 直前态势是当前态势的推算, 即有预测、预报, 还有预判, 信息保障活动需要精确的推演、计算, 并尽可能运用各类预测、预报模型及相关技术, 对当前感知数据进行科学的推算,获取短期未来(行动开始前)的态势. 实时态势是各类传感器实时采取数据的融合和整编, 信息保障活动需要构建预警侦察体系, 并组织相关部位协同, 获取战场的实时数据, 并整编形成实时态势. 过程态势则是行动过程态势演化的过程再现, 信息保障活动需要从数据库中抽取行动过程相关的态势数据, 并整编形成行动过程的态势演化历史.

3.5 对行动监控及纠偏的指导:以评估和反馈迭代实现纠偏

PREA 环的评估环节存在3 种计划执行情况的反馈:一是计划执行有效;二是计划失效, 方案仍然有效;三是计划失效, 方案也失效. 这3 种反馈是对行动监控后的纠偏, 纠偏的依据是评估结论, 纠偏的方法同样也有3 种:一是不改变作战计划, 但可调整计划内的战术、技术及相关作战程序;二是改变作战预案, 相应改变作战计划;三是改变作战决心, 重新转入新的筹划活动.

需要注意:改变作战预案是宏观作战体系指挥控制过程较为普遍的情况, 但这一选择可能面临兵力部署的调整, 而兵力部署的调整即需要空间, 也需要时间, 因此, 在反馈至调整预案、改变兵力部署时,需要充分评估部署转换的风险, 如果既没有部署转换的时间, 也没有部署转换的空间, 那么, 这一选择需要慎重, 必要时, 以顽强的意志坚守当前的行动,等待战场的转机.

改变作战决心、重新转入筹划活动存在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作战行动或阶段行动结束, 作战活动转入下一阶段, 或者转入撤收阶段, 此种情况属于正常的作战转换;另一种情况是作战行动中的意外情况, 没有相应的处理预案, 在前期的筹划活动, 根本就没有考虑到这种意外, 此种情况下转入筹划属于临机筹划, 选择临机筹划需要慎重考虑3 个方面的问题:一是是否需要改变作战决心, 如果需要改变作战决心, 则需要与上级沟通;二是转入临机筹划是否具备必要的时间窗口;三是临机筹划意味着新的部署转换, 同样需要相应的时间和空间. 如果这些条件不具备, 那么, 临机筹划就面临失败的风险.

3.6 对指挥控制职能区分的指导:指挥官与执行官

从PREA 环对宏观作战体系指挥控制全过程的描述看, 尽管都属于指挥主体或指挥机构的职能范围, 但存在职能的差异性:在作战筹划(谋势)确定决心方案预案、直前准备(布势)选择作战行动方案上,都需要指挥官的参与和决策, 但在计划执行环节, 则以行动的监控为主, 仅在战场情况出现变化, 需要调整方案预案或改变作战决心方案时, 需要指挥官的决定, 计划有效、持续执行的情况下, 这一环节的职能可赋予执行官, 由执行官负责计划的执行. 这一职能分工的模式有利于指挥官始终保持对战场全局态势前瞻性的判断和谋划, 也可以理解为让指挥官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谋势”“布势”和“评估态势”中,一旦转入“计划执行”, 其运行模式即经典理论“OODA 环”, 作为宏观作战体系的指挥决策者, 需要尽可能跳出“OODA 环”, 始终在“PREA”环上.

4 结论

本文从物理域、信息域到认知域, 重新定义了宏观尺度C2 活动过程描述的机理模型──PREA 环的概念内涵. 在物理域上, 遵循宏观体系演化规律, 定义体系的4 种状态:设计、构建、运行与评估;在信息域上, 遵循战争迷雾逐渐消散的过程, 定义4 种态势:不可预测的演绎态势、可预测态势、实时态势和复盘态势. 在认知域上, 遵循指挥主体渐进决策收敛的规律, 对应4 种态势建立4 种决策方式:基于意图和演绎态势的周密决策、基于预案和可预测态势的审慎决策、基于规则和实时态势的快速决策、基于效果和复盘态势的转换决策. 概括PREA 4 个环节的内涵为谋势、布势、控势和度势. 总结PREA 环的特点, 与经典理论OODA 环相比较, 存在6 个方面的差异性:一是在战略与战术上, 具有二者的兼具与兼容性;二是在开放性和交互性上, 既具有同外部环境的开放和交互性, 也具有作战体系内部上下级的交互性;三是在C2 过程上, PREA 环强调基于意图、自顶向下的过程, 而不是基于观察所获取的态势、自底向上的过程;四是在决策上, PREA 环强调决策活动连续、不间断且逐渐收敛的过程, 不同环节存在不同的决策方式, 而非离散的决策过程;五是在态势信息上,PREA 环认为态势信息具有不确定信息, 且不确定性是随时间尺度变小而逐渐消减的过程. 这些差异性导致了PREA 环与OODA 环制胜机理的不同:PREA环强调主观与客观相符以及宏观整体的连续性和稳定性, 而OODA 环强调“快速”“介入”.

从复杂系统科学的角度, 个体与整体、局部与全局、微观与宏观的活动不是简单的复制,“涌现性”是复杂系统的基本特性, 军事体系是典型的复杂大系统, 对抗的军事体系存在复杂性、不确定性和涌现性. OODA 环很好地总结了单一个体(平台作战单元)对抗的C2 过程, 在宏观体系层面, 其对抗的C2 过程是否仍然表现为OODA, 制胜机理是否体现为“快速”“介入”?根据复杂系统科学理论, 答案应该是否定的. 在宏观作战体系层面, 其对抗的C2 过程与制胜应该存在不同的机理. 这一现象在各国军事指挥信息系统建设与运用上有普遍的现象, 如(美)海军合成编队的决策环不是OODA 环, 而是“筹划”-“指导”-“监控”-“评估”(PDMA 环),(美)陆军关于作战流程建设的基本遵循即“计划”-“准备”-“实施”-“评估”(美国陆军新版《作战流程》ADP-5.0), 在战区一级, 其指挥信息系统建设与部署运用, 又区别于任务部队, 采用了“筹划”-“执行”-“评估”(PEA)环, 三轴连续并行的运行方式实现其C2 过程的连续性、稳定性和适应性.

从军事科学的角度,“尺度”对应“层级”, 军事理论建设区分了“战术”“战役”和“战略”, 不同的层级对应不同的军事理论, 在战术上, 有战术理论, 在战役上, 有战役理论, 在战略上, 有军事战略理论, 战术理论仅限于战术对抗, 而不适用于战略对抗, 同样,战略理论也仅限于战略对抗, 不适用于战术对抗. 在军事科学,“战术”“战役”和“战略”的区分同样也是“尺度”现象在军事领域的体现, 较为形象的比较即“格斗”理论并不适用于“群殴”“个体行为”并不等同于“群体行为”, 两者有截然不同的机理. 经典理论OODA 环源于战斗机的空中格斗, 是战术对抗的理论指导, 是否适用于战役、战略上的体系对抗?答案是否定的. 从战役、战略上的体系对抗上, 指挥主体的思维过程发生了本质的变化, 强调了对上级意图的理解, 突出了“至顶向下”的过程.

从哲学层面分析, PREA 环与OODA 环是东西方两种不同哲学思维的碰撞, PREA 环强调整体和全局, 主观符合客观, 而OODA 环强调“快速”和“介入”效果.

在宏观尺度上, 关于C2 过程机理, 还存在许多待研究解决的问题, 这些问题包括多域多PREA 环的冲突协调问题, 不同层级多尺度PREA 环的协同问题, 以及宏观尺度上PREA 环与微观尺度上OODA环的衔接问题, 等等, 这些问题是本课题未来研究的主要方向.

猜你喜欢

态势筹划决策
为可持续决策提供依据
2019年12月与11月相比汽车产销延续了增长态势
汇市延续小幅震荡态势
决策为什么失误了
我国天然气供需呈现紧平衡态势
一天的难处一天担当
VBA在薪酬个税筹划上的应用
税收筹划的风险管理和控制探讨
一天的难处一天担当
县乡一体化探索呈加速态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