氯霉素在褐篮子鱼流通环节中非法使用情况研究
2022-02-17杨海勇丘韶麟郑泽洋张静舒梁姗姗
杨海勇,廖 玮,丘韶麟,郑泽洋,张静舒,梁姗姗
(1.茂名市茂南区食品医药信息技术服务和快筛快检中心,广东茂名 525000;2.广东省食品工业研究所有限公司,广东广州 511442;3.广东省食品质量监督检验站,广东广州 511442)
褐篮子鱼[Siganus fuscessens(Houttuyn)]是篮子鱼科,篮子鱼属的一个种[1]。体长一般约15~20 cm。体侧上方为褐绿色,下方为银白色并杂以白色微带浅蓝的圆形斑。这些圆形斑沿体纵轴拓扑结构成行。侧线之下,斑点较大,约成6行,侧线以上,斑点较小,拓扑结构较不规则约成18~20行。背、腹和臀鳍亦各有13枚、4枚和7枚毒棘,生活水深1~50 m,喜食海藻、海中浮游生物和附着物,故肉质有独特风味。
氯霉素(Chloramphenicol,CAP)是一种杀菌剂,也是高效广谱的抗生素,对革兰氏阳性菌和革兰氏阴性菌均有较好的抑制作用。《动物性食品中兽药最高残留限量》(原农业部公告第235号)中规定,氯霉素为禁止使用的药物,在动物性食品中不得检出[2]。长期食用氯霉素残留超标的食品可能引起肠道菌群失调,导致消化机能紊乱。人体过量摄入氯霉素可引起人肝脏和骨髓造血机能的损害,导致再生障碍性贫血和血小板减少、肝损伤等健康危害[3]。国家市场监督管理局食品安全抽检系统公布的结果显示,不合格褐篮子鱼中氯霉素检出数值范围从几微克每千克到几百微克每千克。
相关论文资料显示,水产品非法添加氯霉素的原因主要有3个:①养殖环节为防病、增加养殖密度而使用相关药物;②养殖环节购买使用的饲料中添加了相关药物;③物流运输环节和市场终端暂养殖环节为增加存活率而带入的外源性污染[4]。氯霉素在水产品的检出率常年居高不下,这是由于在运输及销售过程中,储存密度较大,不易存活,在水体中添加氯霉素可起到抗菌消炎和保鲜的作用。研究表明,水产品菲律宾蛤仔中的氯霉素含量可随着不同贮藏和前处理方式消退氯霉素残留含量[5]。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与试剂
养殖水盐(江西盐通科技有限公司);氯霉素残留检测试纸条(检出限为1.0 μg·kg-1,内含试剂及检测卡,北京勤邦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氯霉素标准品(CAS:56-75-7,纯度≥98%,德国Dr. Ehrenstorfer公司)。
1.2 仪器与设备
AB SCIEX 液相色谱-串联质谱仪;捣样机(JYL-C020E,九阳);电子天平(AR323CN,奥豪斯仪器有限公司);涡旋混合仪(MS3 basic S025,德国IKA公司);离心机(2-4,上海拖莫斯科学仪器有限公司);样品浓缩仪(Pro-12 L,南京百思威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单道手动可调移液器(20~200 μL、1~5 mL,芬兰biohit实验室仪器有限公司);ACO系列电磁式空气泵(森森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1.3 实验设计
1.3.1 空白实验
选取个体重量为100~150 g的褐篮子鱼,需先经过氯霉素残留胶体金快检定性初筛实验,对快速检测结果显示为阴性的样本,根据《动物源性食品中氯霉素药物残留量测定》(GB/T 22338—2008)再次进行定量检测确证,确认同一批的样本不含有氯霉素残留。实验采用4次平行。
1.3.2 暂养处理实验
准备2个规格容积为60 L的容器用于暂养褐篮子鱼,2个容器分别以A容器、B容器代名。在每个容器中铺平放入12条褐篮子鱼后加入40 L养殖水溶液(盐度为19 ‰),控制水温在18~23 ℃,室温20 ℃[6]。在A容器中使用增氧泵来暂养殖,B容器不使用增氧泵。比对A、B容器中褐篮子鱼在12 h内的暂养情况,每隔2 h记录1次存活率。
1.3.3 停药处理实验
将不含氯霉素的褐篮子鱼分别暂养于5个规格容积为60 L的容器。在每个容器内放置21条不含氯霉素的鲜活褐篮子鱼,对应添加氯霉素的给药浓度 为 0 mg·L-1、5 mg·L-1、10 mg·L-1、15 mg·L-1和20 mg·L-1,并按1.3.2暂养处理实验中A容器的环节条件进行控制。
在本次实验的第0 h、2 h、4 h、8 h、12 h、24 h和48 h分别取3条褐篮子鱼进行氯霉素残留量的测定,同时测定对应养殖水中氯霉素残留量。
1.3.4 换水处理实验
将21条不含氯霉素的褐篮子鱼暂养于1个规格容积为60 L的容器,氯霉素给药浓度为20 mg·L-1,并按1.3.2暂养处理实验中A容器的环节条件进行控制。在24 h后,把容器中的鱼转移至另一新的容器中,并在暂养殖的第0 h、2 h、4 h、6 h、8 h、12 h、24 h和48 h分别更换1次纯净水继续暂养。每次换水后立刻取3条褐篮子鱼,对其进行氯霉素残留含量的测定,同时测定水中氯霉素残留量。测定结果与1.3.3中相同给药浓度的样本结果进行比对。
2 结果与分析
2.1 氯霉素给药浓度对褐篮子鱼中氯霉素含量的影响
本实验选择了4个梯度的氯霉素养殖水溶液对褐篮子鱼进行养殖,浓度分别为 5 mg·L-1、10 mg·L-1、15 mg·L-1和 20 mg·L-1,养殖后褐篮子鱼中氯霉素含量初始浓度分别为 168.27 μg·kg-1、224.70 μg·kg-1、347.37 μg·kg-1和 478.48 μg·kg-1。由图 1 可知,氯霉素给药浓度在0~20 mg·L-1,褐篮子鱼体内的氯霉素含量为0~478 μg·kg-1,从而可初步推断出流通环节中褐篮子鱼氯霉素的非法添加量。结果表明,当氯霉素给药浓度在0~20 mg·L-1,氯霉素给药浓度与褐篮子鱼中氯霉素含量呈线性关系,氯霉素给药浓度越高,褐篮子鱼中氯霉素含量越大。
图1 氯霉素给药浓度与褐篮子鱼中氯霉素含量的关系
2.2 停药处理对褐篮子鱼体内氯霉素含量的影响
4个梯度的氯霉素养殖水溶液中(5 mg·L-1、10 mg·L-1、15 mg·L-1和 20 mg·L-1)养 殖 褐 篮 子 鱼24 h,停药后采用不换水方式持续养殖,观察氯霉素在褐篮子鱼体内的消除情况。
由表1可知,在4个梯度的氯霉素药浓度下,随着停药时间的延长,48 h内褐篮子鱼中氯霉素含量逐渐降低。当氯霉素给药浓度为5 mg·L-1时,褐篮子鱼中的氯霉素含量在48 h内从168.27 μg·kg-1降低至4.42 μg·kg-1;当氯霉素给药浓度为 10 mg·L-1时,褐篮子鱼中的氯霉素含量在48 h内从224.70 μg·kg降低至11.78 μg·kg-1;当氯霉素给药浓度为 15 mg·L-1时,褐篮子鱼中的氯霉素含量在 48 h 内从 347.37 μg·kg-1降低至 5.37 μg·kg-1;当氯霉素给药浓度为 20 mg·L-1时,褐篮子鱼中的氯霉素含量在48 h内从478.48 μg·kg-1降低至 8.73 μg·kg-1。
表1 停药时间对褐篮子鱼中氯霉素含量的影响
由表2可知,当氯霉素给药浓度为20 mg·L-1时,停药后养殖水养殖2 h氯霉素消除率高达50.74%,而在当给药浓度为 5 mg·L-1、10 mg·L-1和 15 mg·L-1时,氯霉素消除率分别为34.67%、14.92%和38.02%。在 4 个梯度的给药浓度(5 mg·L-1、10 mg·L-1、15 mg·L-1和20 mg·L-1)下,停药后养殖水养殖12 h褐篮子鱼中氯霉素消除率均在70%以上,而经过停药养殖水养殖24 h后消除率均在90%以上。
表2 停药时间对褐篮子鱼中氯霉素消除率的影响
2.3 换水处理对褐篮子鱼内氯霉素含量的影响
褐篮子鱼养殖于20 mg·L-1氯霉素养殖水溶液24 h,停药后采用养殖水养殖,每个时间段换水1次,并观察氯霉素在褐篮子鱼体内的消除规律,结果如表3、表4所示。
表3 换水处理对褐篮子鱼中氯霉素含量的影响
表4 换水处理对褐篮子鱼中氯霉素消除率的影响
经过48 h后,换水处理组的褐篮子鱼中氯霉素含量从 479.31 μg·kg-1下降至 2.61 μg·kg-1,氯霉素消除率高达99.46%,而未换水(对照组)的氯霉素消除率为98.18%。褐篮子鱼停药后采用养殖水养殖,每换水1次,在养殖第8 h内,换水前后褐篮子鱼中氯霉素含量无明显变化;在第12~24 h内,换水处理组的褐篮子鱼中氯霉素含量明显低于未换水处理组。在第 12 h 时,换水处理组(78.43 μg·kg-1)的褐篮子鱼中氯霉素含量明显低于未换水处理组(92.94 μg·kg-1);在第 24 h 时,换水处理组(22.78 μg·kg-1)的褐篮子鱼中氯霉素含量明显低于未换水处理组(44.29 μg·kg-1);在第 48 h 时,换水处理组(2.61 μg·kg-1)的褐篮子鱼中氯霉素含量明显低于未换水处理组(8.73 μg·kg-1)。换水与不换水养殖方式对褐篮子鱼中氯霉素残留量变化的影响不会很大,但通过换水养殖还是会令鱼体内的氯霉素残留量有所下降,换水处理有助于褐篮子鱼体中氯霉素含量的消除。
2.4 养殖水溶液中氯霉素的变化
2.4.1 氯霉素给药浓度中褐篮子鱼养殖水中氯霉素含量的变化
于4个梯度的氯霉素养殖水溶液中(5 mg·L-1、10 mg·L-1、15 mg·L-1和 20 mg·L-1)养 殖 褐 篮 子 鱼24 h,停药后采用不换水方式持续养殖,观察褐篮子鱼养殖水中氯霉素含量的变化。
由图2可知,在4种氯霉素给药浓度下,随着停药时间的延长(2~24 h),养殖水中的氯霉素含量变化不明显。当氯霉素给药浓度为5 mg·L-1时,养殖水中的氯霉素含量在24 h内从45.59 μg·kg-1降低至42.58 μg·kg-1,氯霉素消除率为6.60%;当氯霉素给药浓度为10 mg·L-1时,养殖水中的氯霉素含量在 24 h 内 从 164.41 μg·kg-1降低至 148.79 μg·kg-1,氯霉素消除率为9.50%;当氯霉素给药浓度为15 mg·L-1时,养殖水中的氯霉素含量在24 h内从245.98 μg·kg-1降低至 227.19 μg·kg-1,氯霉素消除率为7.64%;当氯霉素给药浓度为20 mg·L-1时,养殖水中的氯霉素含量在24 h内从298.41 μg·kg-1降低至283.22 μg·kg-1,氯霉素消除率为5.09%。而在48 h时,氯霉素给药浓度为 5 mg·L-1、10 mg·L-1、15mg·L-1、20 mg·L-1分别下降到 27.41 μg·kg-1、116.08 μg·kg-1、190.96 μg·kg-1、201.54 μg·kg-1,氯霉素消除率分别为39.88%、29.40%、22.37%和32.46%。由此可见在0~24 h养殖水中的氯霉素含量变化不大,直至48 h之后,其含量才开始有明显的下降。
图2 停药时间对养殖水中氯霉素的影响
2.4.2 换水方式对褐篮子鱼养殖水中氯霉素含量的变化
将褐篮子鱼养殖于浓度为20 mg·L-1氯霉素养殖水溶液中24 h,停药后采用不含氯霉素的养殖水养殖,每个时间段换水1次,并观察氯霉素在养殖水溶液中的消除规律。养殖水经过仪器检测方法检测,结果如表5所示。换水比未换水处理组织样本结果有明显下降趋势;由此推断养殖水养殖溶液中氯霉素含量受换水与不换水方式影响很大,第3次(8 h)换水时,养殖水中氯霉素的含量接近为0 μg·kg-1。
由表5可知,经过48 h后,换水处理组的养殖水中氯霉素含量从 294.48 μg·kg-1下降至 0 μg·kg-1,氯霉素消除率高达100.00%,而对照组的养殖水中氯霉素含量从 298.41 μg·kg-1下降至 201.54 μg·kg-1,消除率为32.46%。褐篮子鱼停药后采用养殖水养殖,每换水1次,换水前后养殖水中氯霉素含量都有明显变化;在第12~48 h内,换水处理组的养殖水中氯霉素含量已为0 μg·kg-1。在第12 h时,换水处理组(0 μg·kg-1)的养殖水中氯霉素含量明显低于未换水处理组(289.98 μg·kg-1);在第 24 h 时,换水处理组(0 μg·kg-1)的养殖水中氯霉素含量明显低于未换水处理组(283.22 μg·kg-1);在第 48 h 时,换水处理组(0 μg·kg-1)的养殖水中氯霉素含量明显低于未换水处理组(201.54 μg·kg-1)。由此可见,未经换水的养殖水中氯霉素消除速度比较慢,而经过换水的养殖水中的氯霉素在12 h时间点的检测结果为未检出,由此可为监管部门在褐篮子鱼水产品的监督检查工作提供执法判断依据。
表5 换水处理对养殖水中氯霉素含量的影响
3 结论
当氯霉素给药浓度在0~20 mg·L-1,氯霉素浓度与褐篮子鱼中氯霉素含量呈正相关,氯霉素浓度越高,褐篮子鱼中氯霉素含量越高。停药后在不换水状态下持续养殖的褐篮子鱼中氯霉素含量随时间延长而降低,呈先快速下降后逐渐趋于平衡的变化趋势,不同给药浓度的褐篮子鱼停药持续养殖48 h后,消除率均可达90%以上。
对褐篮子鱼进行换水处理,换水较不换水养殖更有利于氯霉素消减,换水养殖氯霉素消除率为99.46%,不换水养殖氯霉素消除率98.18%,换水比未换水多消除1.28%氯霉素。停药后在不换水状态下养殖水中氯霉素含量随着时间延长缓慢下降;换水后养殖水中氯霉素含量随时间延长而呈快速下降后到达零点。根据检验标准,氯霉素最高残留限量为不得检出。本次实验中,停药处理有利于在褐篮子鱼体内氯霉素的消除,氯霉素含量能明显下降;换水处理也有利于褐篮子鱼中氯霉素的消除。